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乙二醇溶剂热法成功制备了八面体结构四氧化三铁,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选区电子衍射仪、X射线衍射仪及超导量子干涉仪分析了合成产物的形貌、晶体结构及磁学性能,并探讨了多种实验条件对纳米结构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八面体四氧化三铁纳米晶粒径均一,棱边尺寸约为120nm,室温下显示铁磁性质.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和比较了聚苯胺、聚苯胺/四氧化三铁和交联聚苯胺/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铁对水溶液中铬的吸收情况。研究了聚苯胺/四氧化三铁吸附剂的合成及吸附条件对Cr(VI)的吸附的影响。在最佳吸附条件下,按最大吸附容量从低到高的次序依次为:四氧化三铁、交联聚苯胺/四氧化三铁、聚苯胺和聚苯胺/四氧化三铁。通过优化合成条件,在50 mL 0.4 mol·L~(-1)的盐酸介质中,加入50 mL 1 mol·L~(-1)的过硫酸铵时合成的聚苯胺/四氧化三铁吸附剂有最大吸附容量,为29.50 mg·g~(-1)。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学校有一大部分同学对四氧化三铁中铁的价数问题理解是模糊不清的,有的同学竟把四氧化三铁叫做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混合物,甚至有些教科书和参考书也将四氧化三铁叫做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混合物。如初中化学127页的注解(1952年版)也这样的写的。我觉得这个问题有进一步探讨和明确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运用热力学原理基础知识,分析铁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铁在常温下生锈生成氧化铁的反应属性,说明它们都是热力学自发进行的反应。对氧化铁、四氧化三铁与氧化亚铁相互转化的温度条件作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5.
用溶剂热法制备了单分散性较好、尺寸可控,饱和磁化强度高的四氧化三铁磁性微球,并用多种手段调控制备了不同尺寸和形貌的四氧化三铁微球,如氯化铁、醋酸钠、水的量以及反应时间。结果表明所得四氧化三铁产物纯净、结晶度高,形状近乎球形、无团聚,大小均一、具有很好的单分散性。此方法可以在2-4 h内制备400-700 nm范围内尺寸可控、高饱和磁化强度的四氧化三铁微球,产率达到了94%。  相似文献   

6.
我校的同学对四氧化三铁的价数发生疑问,而且理解的人也不太清楚。这主要是由于过去我只通过结构式来说明四氧化三铁中有一个二价铁,有两个三价铁的结果。本学期我给高三讲四氧化三铁时,就注意到这个问题,首先仍用结构式讲解,在学生已建立的初步基础上又找出几个生成Fe_30_4的反应式来说明。结果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明确得多了。我认为这种讲法是符合教学原理的。不过这种讲法是否正确,提出来和同志们研究,希望同志们多加指正。  相似文献   

7.
目的旨在研究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在大鼠脑积水模型中的磁共振及CT成像中的应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合理开发该纳米颗粒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采用单纯随机分组法将60只分为空白对照组(20只,给予无菌生理盐水注入枕大池)和实验组(40只,利用高岭土制作大鼠脑积水模型,利用MR筛选大鼠脑积水模型,向模型蛛网膜下腔内注入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1h后行CT检查,并于1个月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空白对照组与实验组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在脑、心、肝、脾肺、肾等器官蓄积情况。结果 (1)实验组手术和麻醉导致6只大鼠死亡,实验组死亡率15%。对照组死亡率10%。总死亡率为13.3%。(2)实验组32只大鼠形成脑积水,在存活大鼠中模型成功率为88.9%,模型总制作成功率80.0%。(3)四氧化三铁在大鼠椎管磁共振成像中显示欠佳,CT具有较好的对比效果;(4)蛛网膜下腔内注入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1个月后在脑、肝、脾、肺、肾等器官无明显蓄积。结论椎管内注入超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是安全可靠的,可以作为脑积水颅脑CT检查的造影剂。  相似文献   

8.
马逸群 《化学教育》2011,32(11):72-73
从热力学和实验验证的角度探讨“铁和氧化铁反应的产物是四氧化三铁,而不是氧化亚铁“。  相似文献   

9.
通过X-射线衍射和穆斯堡尔谱研究发现,国产 B104中温变换废催化剂(含Cr7~9%重量)经“干法再生”后的催化活性结构是非化学计量的四氧化三铁和铁铬固溶体。相对而言,四氧化三铁中B位铁离子所起的催化作用更大;同时B位铁离子对的定域快速交换电子可能参与了催化反应中的氧化还原过程。  相似文献   

10.
周莅霖  况锦铭  袁金颖 《化学进展》2009,21(9):1880-1887
四氧化三铁聚合物微球因其结合了纳米四氧化三铁的超顺磁性和有机聚合物的多种特殊性质,如生物相容性、刺激响应性、荧光性,良好的分散性等,而在生物、医学、催化、分离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得到了深入研究。本文按聚合方法分类,综述了利用普通自由基聚合、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氮氧稳定自由基聚合(NMRP)、活性开环聚合(ROP)等方法在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表面进行接枝聚合制备磁性聚合物微球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制备了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采用碳纳米管、Nafion等功能性材料构建了酪氨酸酶(Tyr)生物传感器,并将其应用于农药的检测.实验表明,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碳纳米管能够有效地促进电子传递,修饰了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等功能性材料的酶传感器,响应速度快,检测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固定在传感器上的酪氨酸酶有良好的酶动力学响应,其表观米氏常数为61.5μmol/L.利用农药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以苯酚为底物,对农药呋喃丹进行了检测,检测限达到2.0×10-9mol/L.  相似文献   

12.
基于晶体生长法制备了一种均匀稳定的四氧化三铁负载石墨化碳黑磁性纳米材料(GCB/Fe3 O4),通过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振动磁强计对GCB/Fe3 O4的表面形貌、晶体结构、磁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并以儿茶素、姜黄素、槲皮素、叶绿素铜钠和β-胡萝卜素为对象,研究了GCB/Fe3 O4对色素、多酚等...  相似文献   

13.
薛晓康  傅红  陈丽娟  李捷  杨方 《应用化学》2021,(8):995-1006
基于物理共混法制备了一种均匀的四氧化三铁负载石墨化碳黑磁性纳米材料(GCB/Fe3O4).以此为固相萃取吸附剂,建立了酚钙共沉淀-磁性固相萃取-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技术(GC-MS/MS)同时测定茶叶中405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对GCB/Fe3O4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以及吸附色素的能力进行了探讨.结果 表明,...  相似文献   

14.
正近期,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宋海云研究组与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樊春海研究组合作,通过探索纳米四氧化三铁的生物学效应,发现其在延缓衰老和缓解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的潜在功效。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先进材料》。研究人员发现,纳米四氧化三铁在细胞中展示了一种类似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能将双氧水分解为  相似文献   

15.
四氧化三铁(Fe_3O_4)纳米材料因比表面积大、功能基团多、活性强、便于磁性分离等优点,在吸附和分离放射性元素及重金属离子方面显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该材料也存在着易团聚、分散性差、化学稳定性差等局限性,这些缺点可通过表面功能化修饰得到大大改善。本文概括了四氧化三铁基纳米复合材料合成方法的特性、优越性和局限性,综述了水体放射性元素及重金属离子污染去除研究中的磁性纳米材料的类型,归纳总结并比较了功能性磁性纳米材料对不同种类的放射性元素及重金属离子的去除能力及优缺点,探讨了四氧化三铁基纳米材料在放射性元素和重金属离子污染去除中的应用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分析,对功能化磁性纳米材料在去除放射性元素及重金属离子污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利用沉淀法制备了四氧化三铁包覆的磷酸银高效可见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及荧光光谱仪分析了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和光学性质.与此同时,以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MB)为探针反应,对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Fe3O4负载量为2%(质量分数)的复合催化剂对MB的降解率在60min时几乎达到100%;但随着Fe3O4负载量的增加,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7.
通过油酸盐前驱体高温热解法制备出大小均匀的钴掺杂四氧化三铁球形纳米粒子, 其钴/铁摩尔比可以通过调节油酸钴与油酸铁的比例进行调变. 当产物中钴/铁摩尔比从0.024增加到0.156, 所制备的氧化铁纳米粒子的饱和磁矩从39 emu·g-1逐渐减小到30 emu·g-1, 而矫顽力从0 Oe升至190 Oe. 在305℃下, 随着反应体系的热解时间由0.5 h 增加到3 h, 所制备出的氧化铁纳米粒子尺寸逐渐由7 nm增加到14 nm. 热解时间较短时, 以高价态的四氧化三铁的晶型为主, 辅之以少量的氧化亚铁; 热解时间增加至2 h, 产物的晶型为四氧化三铁和氧化亚铁的复合物; 而继续增加热解时间至3 h, 除四氧化三铁和氧化亚铁之外, 还出现少量的零价态的CoFe合金, 说明铁(钴)元素经历了由三价到二价, 最后被还原为零价的过程. 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 产物的尺寸逐渐增大, 同时产物中氧化亚铁的含量增多.  相似文献   

18.
利用二次微弧氧化法,通过在磷酸盐体系的电解液中添加柠檬酸铁,在AZ40M镁合金基底表面成功制备了黑色的微弧氧化膜层。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别对黑色膜层的形貌和成分组成进行了表征,探讨了黑色微弧氧化膜层的形成过程及机理。结果显示,黑色膜层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镁,同时伴随着一定量的铁氧化物,包括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铁和单质铁。因此镁基底表面黑色膜层的形成可归因于柠檬酸铁中的铁离子在成膜过程中参与反应形成了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铁和单质铁混合物,并均匀地沉积在氧化膜中。  相似文献   

19.
以FeOOH为基质,氯化铁为铁源,通过溶剂热法制备得到包覆四氧化三铁的氧化铁黄。分别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热重-差热分析(TG-DTA)等技术对包覆层物质及复合产物的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溶剂热法合成的复合产物表层是四氧化三铁结构,内部为羟基氧化铁。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FeOOH@Fe3O4在0.1A·g-1电流密度下比容量为89F·g^-1,在该电流密度下循环800次,容量维持在80%左右,优于FeOOH和Fe3O4;FeOOH@Fe3O4复合产物的比表面积为17.08m^2·g^-1,且FeOOH@Fe3O4电极内阻为1.45Ω,低于FeOOH和Fe3O4,这主要是由于FeOOH@Fe3O4有效结合了FeOOH比表面积大和四氧化三铁导电性高的优势,扩大了电解液离子与电极活性物质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电子和离子在电极材料中的传递速率。  相似文献   

20.
吴丽琼  郝利花  李鑫恒 《应用化学》2016,33(11):1340-1342
利用废弃蟹壳做模板制备的具有均一孔道结构的介孔碳材料做载体,在孔道内限域原位合成四氧化三铁氧化物纳米颗粒。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表征了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结果表明,孔道结构呈整体式结构,孔直径在40~50 nm,长50~200 μm。 纳米颗粒为四氧化三铁,粒径在10 nm左右,尺寸单分散性好,可均匀分散在介孔孔道内。 该方法工艺路线简单,绿色环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