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涂料作为舰船舱室及其部件的内部防护装饰材料已广泛地应用于舰船舱室,科技的发展使得涂料更新换代的步伐加快。舰船舱室经常处于全封闭状态,为减少舱室空气污染对船员的身心健康和战术技术发挥的不良影响,故对舰船舱室大气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舰船用涂料的筛选尤为重要。涂料作为常用的一种非金属材料其挥发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尤其是对一些新的、毒性不明的涂料,必须先对其进行使用条件下的安全性评价,以便确定其可否应用于舰船舱室之中。本实验根据有关标准对舰船用低毒无溶剂环氧涂料常温释放物及高温热解物进行分析,并对其作卫生学评价,从而为舰船设计、建造部门在筛选艇用涂料方面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海军舰船舱室多为密闭环境,其舱室狭小,设备庞杂,人员密集。舱室内部的防护装饰多系非金属材料,随着现代各种复合、聚合材料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周围环境特别是密闭舱室空气污染的问题也更为突出。本文根据有关军用标准和规程[1],应用GC-MS技术对2种舰船复合板常温释放物和高  相似文献   

3.
舰艇舱室多为密闭环境,舱室内使用的非金属材料释放物是舱室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对所选用的非金属材料必须进行常温释放物的定性定量分析。由于舰艇的特殊性,不仅要求非金属材料在常温条件下释放物的浓度符合舰艇舱室容许浓度,还要求材料在高温条件(火灾或爆炸)下不产生高毒性的物质。本文根据有关军用标准和规程对舰船用LZN-2型高性能阻尼材料常温释放物和高温热解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对其使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4.
潜艇是一个设备复杂、人员集中的密闭环境,特别是潜艇采用了核动力后,使舱内空气污染问题突出起来,为了弄清污染物的详细组成,我们利用色-质(GC-MS)联用仪和其它仪器设备对某潜艇舱室内空气污染物进行定性分析,以便为毒理学研究及制订<潜艇舱室空气组分容许浓度>军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何彩霞 《化学教育》2013,34(4):36-39
"化学元素观"是中学化学的核心观念之一。阐述了对初中阶段"化学元素观"的理解,分析了"水的组成"在"化学元素观"认识方面的重要价值。以"水的组成"教学为例,就如何围绕"化学元素观"展开深入学习进行了探讨。要发展学生对"化学元素观"的认识,需要立足学科整体的高度,以"化学元素观"为统领,思考具体知识的教学对物质及其化学变化等学科基本问题的渗透与落实,将化学观念教学具体化。  相似文献   

6.
陈瑞雪 《化学教育》2013,34(1):19-21
"微粒观"是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之一,具有微粒观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深入系统地理解。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微粒观是从不同阶段、不同维度、不同水平进行建构的。"弱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基于学生"微粒观"的建构,以促进学生对"弱电解质的电离"的深层理解。分析了学生对"微粒观"的理解和认识基础,设计了"弱电解质的电离"的关键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7.
刘建祥 《化学教育》2013,34(7):31-35
以"浓度对硫代硫酸钠与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为内容,将"四重表征"化学教学模式与手持技术结合,发挥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仪器的优势,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分析",逐步引导学生收集必要数据探究浓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并从"四重表征"模式的4个维度深入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提高学生运用"四重表征"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杨玉琴  王祖浩 《化学教育》2012,33(11):86-89
"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已成为化学界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是化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对化学"实验能力"内涵的正确认识是实现化学实验能力培养目标的前提。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化学教学大纲以及化学课程标准中对实验教学要求的演变分析,厘清了对"实验能力"内涵理解上的偏差,对化学"实验能力"内涵及其成分进行了界定。  相似文献   

9.
针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双轨型"教学模式。介绍了"双轨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总体目标和架构;从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倡导"绿色"化学等方面对"课内"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从教学内容、方法与组织等方面对"课外"实践教学进行探索;并对"双轨型"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在讨论元素单质性质时,常常使用术语"同素异形体".然而不同的教科书对"同素异形体"下了不同的定义,即使同一作者对"同素异形体"也作了不同的解释.这样就使得"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变得模糊起来,更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The photooxidation of chloral was studied by infrared spectroscopy under steady-state conditions with irradiation of a blackblue fluorescent lamp (300 nm < λ < 400 nm, λmax = 360 nm) at 296 ± 2 K. The products were hydrogen chloride, carbon monoxide, carbon dioxide, and phosgen. The kinetic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reaction proceeds via chain reaction of the Cl atom: The results lea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mechanism (B) is confirmed to be more likely than mechanism (A), which was favored at one time by Heicklen for the mechanism of the oxidation of trichloromethyl radicals by oxygen molecules: The ratio of the initial rates of CO and CO2 formation gave k7/k6 = 4.23M?1, and the lower limit of reaction (5) was found to be 3.7 × 108M?1 sec?1.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