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资源稀缺、环境有限,在求发展而对资源、环境进行消耗、利用时,政府、企业和公众必须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美化环境为己任,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国土资源管理的新机制,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康秀娟  李维鸣 《甘肃科技》2005,21(3):178-181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首先应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严重的浪费问题,建立科学的消费观。同时加速公共资源的科学管理,建立建全各项约束机制,以法律作为保障,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和文化修养。从而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电荒”、“煤荒”、“水荒”、“缺油”都昭示了中国的能源紧缺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去年在美国召开的亚洲能源合作研讨会上.零点研究集团公布了与美国莱斯大学和日本UFJ究所最新合作完成的《中国城市居民对中国环境与能源问题的看法》,课题中的主要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居民有一定能源紧缺意识,但节能行为普遍不足。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将面临更多的资源紧缺。如何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现代化强国之路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已逐渐成为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高技术服务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找到保持高技术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成为了当前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途径。以长江经济带11省为例,在对高技术服务业内含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技术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建立了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法和熵值法对高技术服务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得出上海、浙江、江苏等省份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而云南、贵州、湖南等省份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还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的结论。针对实证分析的结论,从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政府政策、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城市化建设力度4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建立节约型社会有重要意义,提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将节约理念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措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从经济节约指数、社会节约指数、科技支持指数和环境支持指数4个准则层面给出30个具体指标,基本涵盖了节约型社会的各个方面。最后对如何提升资源节约型社会节约水平提出了几点建议:(1)推进节约经济的发展;(2)推进节约社会的发展;(3)加快科技进步;(4)提高环境支持水平。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总体上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发展不“经济”的问题仍很突出。立足莘县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实施资源节约型战略、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长江经济带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与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继续"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为此,论文依据生态环境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构建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变异系数法和GM(1,1)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与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上,2010-2016年长江经济带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分维度生态环境状态、响应总体上呈现良性向好态势,但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在空间维度上,2010-2016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压力、状态和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中西部区域高于东部区域"的梯度空间特征,而生态环境响应呈现"东部区域高于中西部区域"的梯度空间特征.研究结论对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例,构建基于PSR概念模型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余弦夹角值权重法与TOPSIS法客观评价各省市生态环境承载力状况.结果表明:(1)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数总体居于0.4-0.6之间,省际差异较小,整体呈中低水平.(2)生态环境现状指数普遍较低.(3)子系统空间差异大小排序为:响应压力状态.(4)制约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从准则层来看,系统状态是首要障碍;从指标层来看,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是主要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9.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和主成分分析法,从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支撑3个层面构建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量长江经济带11省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较高,发展势头良好,各省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位序变化不显著;长江经济带下游、中游、上游省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依次递减,但发展差距缩小;长江下游省市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支撑全面占优;长江中游的江西旅游支撑、旅游需求相对落后,湖南旅游支撑相对薄弱,湖北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有待提升,安徽旅游支撑作用较弱;长江上游省市旅游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云南、四川旅游需求旺盛,重庆、贵州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支撑均有待提升.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应加大旅游投入,加强旅游协作,进行合理的区域分工.长江下游省市应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引领长江经济带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长江中游省份应加大旅游市场、基础设施投入,加强社会经济对旅游的支撑力度.长江上游省市应加大对旅游市场、公共交通等基础、公共服务体系的投入,加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旅游业的辐射力度和支撑力度,提高旅游人才数量和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为了科学客观评价长江经济带工业用水效率,将工业水环境污染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10-2016年的工业用水效率进行静态测算,并用Bootstrap法对效率值进行修正,得到更贴合实际的效率值;再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工业用水效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修正后各省市的效率值可进行完全排序;上中下游的效率值呈现出中游<上游<下游的阶梯形式;工业用水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1.
随着资源和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建没资源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时代背景,明确了当前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指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当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发展循环经济要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3.
王群  桑硕 《奇闻怪事》2007,(5):23-26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在新形势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国资源相对量不足和浪费并存的国情、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国家经济安全都迫切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法律发挥着引导、促进和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技术生态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合理利用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技术生态化能够实现资源减量化、废物资源化、消费节约化,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行技术生态化需要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意识,大力推广生态技术,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生态化,对传统技术进行生态化改造,加强政府调控和管理并注重市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联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把握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之后,结合长江经济带目前的发展状况,阐述了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揭示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探索有效推进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从增强区域各省份一体化发展意识,打破各自为界的发展模式,实现区域内经济圈协同发展、产业整合与优化、一体化管理体制建立、中心城市集聚与辐射带动,提升长江水运承载力,拓展公路铁路运载力等方面给出对策,促进长江经济带一体化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7.
建没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当前极为迫切的任务,本文从经济节约指数、社会节约指数、科技支持指数和环境支持指数4个准则层面选取33个指标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体系,运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得到山东省2005年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水平处于基本节约状态,最后文章从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增强节约意识全面推进节约社会的发展、加快科技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改善提高环境支持水平等方面,对提升资源节约型社会节约水平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曾理 《孝感学院学报》2010,30(Z1):36-39
通过对湖北长江经济带三农问题的分析,借鉴浙江及韩国农村建设的经验,试图对新农村建设作出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长江中游经济带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性问题,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2005-2015年的相关数据,建立了基于PSR模型的长江中游经济带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物元分析方法对长江中游经济带3省区进行定量评价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5年该流域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性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其中在整个评价期内湖北、湖南两省协调性水平变化较大,上升趋势较为明显,江西省协调性水平趋于缓和;2)工业用水量、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等指标是该流域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性水平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为促进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性水平不断提升,需进一步对工业三废的排放加强管控力度,积极开展环境污染整治,加大环境污染治理资金的投入。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视角下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健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实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将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核心议题.本文以长江经济带的3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环境压力、状态、恢复潜力三个维度出发构建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熵权综合评价模型,对各城市生态环境健康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长江下游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整体高于长江中游和上游.根据长江沿江36个城市生态环境各指标的差异,借助PCA排序对其进行分类,将36个城市大致分为六大类型.最后,利用相关分析探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压力、状态、恢复潜力等指标的关联性,了解城镇化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水平的差异,结果表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压力呈现指数曲线变化;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城市间生态环境与城镇化的耦合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