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志成 《化学教育》1984,5(4):40-40
将一支大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底部,在试口吹气,使其鼓出。再在试管中部加热,也使其鼓出(如图)。实验时,在试管底部凸处装KClO3,中部凸处装MnO2,并取配有平头滴管(内装MnO2伸入试管底部)和导气管的双孔橡胶塞,塞紧试管口。用酒精灯使试管均匀受热后,于中部MnO2处加热,用带火星的木条在导气管口检验,木条不能复燃,说明MnO2受热无氧气产生。然后将酒精灯移至KClO2处加热至溶化,再做检验,说明有少量氧气产生。  相似文献   

2.
高中化学乙种本上册161页[实验6—6]用Cu(NO_3)_2晶体代替KNO_3,做加热分解实验。人们常常直接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Cu(NO_3)_2分解后所得到的混合气体中的氧气。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1.从反应的方程式上看 2Cu(NO_3)_2=2CuO+4NO_2↑+O_2↑在反应后的混合气体中,氧气所占的体积比为20%,而在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比  相似文献   

3.
1.氧与氨的来源: 在氧化氨法制取硝酸的装置圄a中,用硬质大试管盛KClO_3氯酸钾和MnO_2二氧化锰的混和物和热制氧,因KClO_3在MnO_2的催化下,很快便分解出大量的氧气,经b瓶中用水洗涤,使氧气较为纯净才通入c瓶的浓氨水中,因氧气通入浓氨水中氨水随即分解出氨来(不用加热);在瓶中和氧气混合,以通入d接触器(粗玻管)中。  相似文献   

4.
在做第二章第一節分解反应实驗时,取用氧化汞粉末不能过多,根据多次实驗的經驗,如按25頁圖13裝置。取用1.5×13厘米試管当做試管甲的話,管內只需裝入紅色氧化汞0.5克左右,不可过多,也不能再少。同样另用兩个1.5×15厘米的試管当試管乙。  相似文献   

5.
张盛昌 《化学教育》1984,5(4):37-38
仪器装置由两只试管和一导气管组成(见图)试管1长20厘米,底层a装有2厘米高的高锰酸钾制氧气,接着b层装2厘米高的等量的氯化按和硝石灰的混和物制氨气,c层3厘米高,e层1厘米高,装有石棉或玻璃丝,d层高3厘米,装有细铜丝、二氧化锰和适量的石棉(或玻璃丝)的混和物,经试验铜丝和二氧化锰重分别为1克5克时,效果较好,装入药品和填充物时,试管竖直,不可塞得太紧,注意使氯、氧混和气能均匀透过d层,防止混和气都从a层的某一空隙中通过。试管2中装入约5毫升蓝色石蕊溶液。  相似文献   

6.
(参考初中化学课本第102页图69)。加热 a、b 两试管时,水蒸气冲进 a 管跟锌反应。由于 a 管管口下斜,冷疑的水不会跟锌接触,可以避免试管炸裂。  相似文献   

7.
使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除了用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之外,还有氧化铁(Fe_2O_3)、氧化铬(Cr_2O_3)和氧化铜(CuO)等都可以使用。除此之外,作者还用褐色的河砂和家用的食盐进行过实验。下面是一些实验的结果:先用纯净的氯酸钾实验,把氯酸钾2克盛在试管里,用三芯酒精灯加热,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经过2分39秒才集得50毫升的氧气。用同样方法把2克氯酸钾和1克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只需43秒就可以取得50毫升氧气。用2克褐色河砂代替二氧化锰进行实验,51秒可取得50毫升氧气。但河砂并不是一种纯净物质,除了二氧化硅外,其中含有铁的化合物。如果把2克氯酸钾和1克氧化铁的混合物用同法试验,  相似文献   

8.
碱在H2O2溶液中起均相催化作用,使H2O2的分解速度加快。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引进这个实验,有积极的意义。一、实验步骤与现象在盛有5mL30%H2O2溶液的试管中放入一小粒NaOH固体,即可观察到固体表面泛起少量气泡。随着NaOH的溶解扩散,溶液其它部分才逐渐有气泡生成。著增加NaOH的用量,H2O2的分解速度就加快。用带余烬的木条伸入试管内木条复燃,说明生成氧气。静置,待H2O2分解完全后,滴入酚酞试剂,溶液变红,表明反应后碱仍然存在。二、本实验的作用1.高中化学第一册关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教材中只写出一个化学方程…  相似文献   

9.
刘受群 《化学教育》1984,5(1):44-44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取2—3ml植物油(新鲜的棉籽油、豆油或菜油)与催化剂混和均匀,放入试管内,通入强大氢气流,用沙浴加热试管,使温度在260℃左右,通氧气约20—25分钟后,取下试管,把它插入盛有冷水的烧杯里冷却,即可看到试管内有凝结的固态脂肪生成。  相似文献   

10.
刘慎诸 《化学教育》1983,4(6):47-47
我们对“氮族”的几个演示实验做了下面的改进。一、铵盐受热分解在一支粗试管(20×100mm)里,加入氯化铵约2-3克,先在试管底部加热一定时间后,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管口检验,试纸变蓝,证明氯化铵受热分解后有氨生成。然后缓慢移动试管,加热试管的中部(氯化铵已升华部分),可观察到已变蓝色的石蕊试纸,重又变成红色,这证明氯化铵分解时有氯化氢生成,在试管壁上尚有“升华”残留的氯化铵晶体。  相似文献   

11.
一.初中課本图25的实驗在試驗管(a)分成五个等分(見图1),底部放一小粒黄磷(b),用橡皮塞(C)塞緊管口,并将何夫曼夾(d)夾緊橡皮管(e),然後把試管放置酒精火焰上稍微受热,黄磷立刻燃燒,  相似文献   

12.
翁志龙  王楠 《化学教育》1994,15(11):40-42
1.下列仪器不能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是( ) A.烧瓶B.试管C.增涡D.蒸发皿 2.下列实验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A.将锌粉放入竖直的试管中 B.实验剩余的盐酸倒回原试剂瓶中 C.用嘴吹灭燃着的酒精灯 D.碳酸氢馁受热分解的试管底部略高  相似文献   

13.
水的电解     
化学教学参考书中关于水的电解实验,是不允许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大量的氢气和氧气的,所以在通常这些气体都被收集在短小的试管里。这里提出来的方法,是用电流分解水,所得气体是被收集在大的玻璃筒内。这实验可以说明工业上用铁作电极,在一个钟  相似文献   

14.
(一)初中化学课本(1955年4月出版,下同)第41页,图17,燃磷前可在燃烧匙内放少许细沙,细砂上再放磷,以免燃烧匙损坏。 (二)第44页,用氯酸钾制氧气,要说明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的实验,可参考高中化学(1955年4月出版)第一册125页及180页中有关的实验,选作演示之用。 (三)教师演示44页图19制氧时,除用排气法收集氧气外,还可用排水取气法收集一瓶,给学生说明注意事项,为学生实验(第166页实验5)准备条件。 (四)如教师用氯酸钾及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演  相似文献   

15.
化学通报1955年10月号第633页介绍了朱银福同志的关于利用氢氧焰来进行石灰石分解的示教实验这个示教实验所用的仪器很多装配也较复杂,且有爆炸的危险性。关于石灰石的分解并不需要氢氧焰所产生的那种高温在1000℃左右已经足够使它分解了。为了使这个实验简单、清晰、又能说明问题起见我做了二个不同装置的试验,效果都很好,时间只须要10分钟就够了现在把它介绍于下:(一)用一根粗的硬质玻管内放石灰石细粒,一端用橡皮管连接一根直角导管,并将直角导管通入石灰水内,另一端连上一个用来鼓气的橡皮球(图1),然后  相似文献   

16.
1.空气中过量的氧,加速“燃烧”的表演按图1装置仪器:1—梨形灌注器,用来把空气经过三通管4,玻管2及3,漏斗5和6打入的。漏斗用金属网盖着,网上放着同样大小和重量的木炭块。在管3中加入5克左右的高锰酸钾,管2则倒入大约相同数量的沙子。实验进行如下:点燃酒精灯,加热高锰酸钾和沙子,在网格上燃着木炭块,同时开始用梨形灌注器打入空气。这时可以明显看出,用含有过量氧气的空气燃烧比仅仅用空气燃烧要快3—5倍。实验明白的告诉学生,增高氧的浓度能使化学反  相似文献   

17.
Ⅰ.增加空气中氧的浓度对加速燃料燃烧反应的作用如图1的装置中,鼓气球1把空气经过 T 形管鼓入燃烧管2,3及漏斗5,6;用金属网盖住两个漏斗,上面分别放置大小和重量相同的两粒木炭。把约5克的高锰酸钾放入燃烧管3,而在燃烧管2中放入大约等重的沙子。实验进行如下: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高锰酸钾和沙子;把金属网上的两粒木炭燃着,并且同时用鼓气球鼓进空气。在这些条件下,可以显著地表现出在增加氧气(注1)的空气中燃烧得比仅在空气中快3—5倍。实验可以显明地告诉学生,增加氧气的浓度就能  相似文献   

18.
熊进之 《化学教育》1985,6(6):35-35
利用如下图的装置演示过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反应,效果较好。图中2是一支玻璃管,φ15mm左右,长50~60mm。可用废试管制作。预先在玻璃管底部铺上一薄层玻璃棉或棉花;演示时在其中装入过氧化钠粉末2~3cm厚。向盛有碳酸钙的大试管1中倒入稀盐酸,立即连接2和1,15秒钟后即可演示检验氧气的生成(用木条余烬枪验),效果显著。最后,将玻璃管中的固体投入盛稀盐酸的试管中,有气体产生,经检验该气体是二氧化碳,证明白色固体是碳酸钠。本演示要注意: 1.制二氧化碳时,稀盐酸的浓度以1—1.5N为宜,以控制二氧化碳的产生速度。  相似文献   

19.
硫化汞的燃烧可以用硝酸汞与硫化钠作用来制备硫化汞。把少量洗净、烘干的硫化汞放入试管中(见图1)。试管用带有二根玻管的橡皮塞塞住,其中的一根玻管是用来通入氧气。加热时,硫化汞分解成汞及二氧化硫,汞蒸气则凝结于试管壁和管内。为了避免汞挥发到空气里面去,就应用了图1的试管接受器。分离出来的二氧化硫气体可以从它的嗅味辨别出来。  相似文献   

20.
项云英 《化学教育》1993,14(6):34-34
为了说明“受热时,氯化铵分解生成氨和氯化氢,冷却时,它们又重新结合成氯化铵”(高中化学(甲种本)第二册第41页)的性质,在中学、中师的化学课本中安排了“氯化铵受热分解”的实验,但是,按课本介绍的方法去做,不仅达不到实验目的,而且会产生氯化铵受热时升华,其蒸气遇冷凝华的错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