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化学通报》2001,64(2):80
由中国化学会有机固体专业委员会主办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承办的“全国第五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学术讨论会”于 2 0 0 0年 10月 30日至 11月 1日在南京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 (包括香港 )的高校、科研机构的代表共 75人 ,收到论文 79篇 ,其中大会报告 3篇 ,邀请报告 5篇。开幕式在南京大学科技馆报告厅举行。由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谢立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有机固体专业委员会主任朱道本院士分别致开幕词和贺辞。著名的物理学家、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冯端院士作了…  相似文献   

2.
第一届《高等学校有机分析化学学术交流会》于1980年7月24日至29日在兰州由兰州大学主持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高等学校和有关科学研究院(所)共计80个单位,106位代表。 这次会议,交流了有机分析科研论文五十余篇。代表们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对高校  相似文献   

3.
中国化学会有机固体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全国第五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学术讨论会”拟于2000年10月底在南京举行。会议由南京大学化工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承办。1会议内容:(1)分子晶体和分子器件;(2)导电聚合物;(3)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4)有机铁磁体;(5)有机光导材料;(6)...  相似文献   

4.
全国高等院校第三届有机分析化学教学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8月6日至15日在乌鲁木齐市新疆大学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72所高等院校和22个科研单位,共138人,其中中青年教师和科技人员占92%。交流有机分析化学教学学术问题的研究成果,提  相似文献   

5.
中国化学会第二届有机氟化学会议于1980年12月16日至20日在上海举行。这次会议是继1963年笫一届全国有机氟化学会议后召开的又一次全国性会议。代表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高校以及工厂共44个单位105人。大会共宣读学术论文56篇。  相似文献   

6.
中国化学会有机固体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全国第五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学术讨论会”拟定于2000年10月底或11月初在南京举行。会议由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承办。一、学术会议内容:1.分子晶体和分子器件;2.导电聚合物;3.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4.有机铁磁体;5.有机光导材料;6.碳60及相关化合物;7.量子化学计算理论;8.有机固体导体在高科技领域的应用。二、会议论文摘要:中文或英文1页,按《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要求,统一规格为B5纸(26cm×18cm),激光打印在21.5×…  相似文献   

7.
有机固体化合物无溶剂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近年来化学家发现的有机固体化合物无溶剂反应的种类及其特点,列举几类无溶剂有机合成反应。  相似文献   

8.
会议在中国科技大学举行。共有46个单位115名代表参加,提交论文104篇,涉及无机固体材料的合成、性质、单晶生长、成膜、结构测定及实际应用等多方面,大会宣读了10篇专题论文,论述了固体化学发展的趋势、分子筛化学、发光材料、超导材料、固相反应原理等内容,会议分无机合成和性质结构测定、无机固  相似文献   

9.
根据电子结构观点,一般有机光导体等固体材料,可以看作是禁带宽度高达3-5eV(即光吸收限的能量)的半导体或绝缘体。因此根据热力学理论,由带间热激发所产生的载流子和由杂质能级中电子或空穴的热激发所产生的非平衡载流子,对有机固体的电导都不会有显著贡献,然而实际上对于处在高场(F≥105V/cm)下的有机固体材料,可以测量到一定的电流,而此电流随外场增加呈超线性增加,即非欧姆电导性,有机固体的这种非欧姆特性对研究其电子过程是能够提供重要信息的,这就提出了有关非欧姆暗电导与光电导的物理意义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全国第二次有机氟化学会议于1980年12月16日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共有44个单位、104位代表参加。另外还有上海地区从事有机氟化学研究的80位同志列席了会议。大会一致通过由田遇霖、陈捷、张国晖、姚锡福、黄维垣、黄耀曾、章元济、蒋锡夔等八位同志组成全国第二次有机氟化学会议主席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付所长黄维垣同志主持开幕式。中国化学会付理长汪欲同志致开幕词。会议共宣读了66篇论文,其中有机氟化学理论、有机氟化合物的合成方面有38篇;含氟高聚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的研究方面有8篇,有机氟化合物的分析方面有10篇.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反映了我国有  相似文献   

11.
第四届全国高校有机分析教学与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5月12日至17日在安徽大学召开。到会代表145人。兰州大学陈耀祖和安徽大学化学系主任李晟主持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117篇,其中色谱、四大谱以及计算机在有机分析中的应用等仪器分析方面的报告占70%,质谱法、色谱法用于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析具有我国特色,有所创新。会议着重交流了有机分析化学教学方面的经验。许多学校在有机分析实验课中既重视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又注意加强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会议期间,还同时召开了有机分析实验教材审稿会,审查通过了由兰州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和新疆大学等校合编的《有机分析实验》,并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具有特殊电子性能的有机固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金贵  刘道玉 《有机化学》1991,11(3):240-252
本文综述了具有特殊固体电子性能(导电性、铁磁性和非线性光学性质)的有机晶体和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重点在于介绍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以及这些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季文 《大学化学》1987,2(5):3-3
国家教委委托北京大学主办的1987年暑期固体化学研讨班从6月21日始至7月11日结束,历时20天。参加研讨班的同志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55所大学和科研单位,共85人。研讨班聘请了国内卓有成就的九位学者,就固体化学领域的主要内容及其最新进展做了内容丰富的专题报告。报告内容涉及到固体中的化学键(徐光宪教授),晶体的结构、性质、应用和新晶体材料(张克从教授),空间群和晶体物性预测(周永洽副教授),稀土化合物的光学和磁学性质(苏锵研究员),多晶X射线衍射在无机固体精细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一种固体样品中可吸附有机卤化物(AOX)的分析方法。通过恒温条件下的混合振荡提取固体样品中的有机卤化物,利用活性碳对有机卤化物进行富集,采用微库仑法对AOX进行检测。对比振荡吸附柱压滤法和振荡吸附抽滤法分析结果,表明柱压滤法在系统空白值、回收率和精密度方面都要优于抽滤法,其系统空白值为0.44μg(Cl-),空白加标回收率为93.8%~99.0%。利用本方法对沉积物和土壤中的AOX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5.
《中国稀土学报》2006,24(5):644-644
“第十届全国固体薄膜学术会议”定于2006年12月11日-15日在苏州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材料分会、应用磁学分会及半导体与集成技术分会主办,河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承办。全国固体薄膜学术会议是每两年举行一次的全国性重大学术会议,会议将展示固体薄膜及相关领域中各方面的发展与最新成就,探讨国际上固体薄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为全国从事该领域的有关研究、教学、生产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一个学术与技术交流的机会,达到增进交流,互相促进的目的,以促进我国该领域的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热忱欢迎广大学者和科技人员踊跃投稿,同时欢迎相关设备、仪器制造领域的科技人员参加交流。  相似文献   

16.
为推动我国有机试剂的发展和应用、为使有机试剂的研究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由杭州大学张孙玮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潘教麦副教授倡议并筹备,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759工厂化学试剂研究所赞助并主办的“有机试剂发展应用研讨会”于1988年5月15日至18日在无锡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三十八名正式代表,来自国内十四个省市的二十六个单位,代表中有高级职称的达二十四位,其中许多是国内著名的教  相似文献   

17.
塑性有机固体的^1H MAS NMR谱通常由一高分辨谱与一宽线谱组成,其中高分辨谱分量对应于塑性相,而宽线谱分量对应于刚性相。长延迟回波-MAS NMR实验可测得塑性相的高分辨谱,CRAMPS方法可测得整个固体^1H体系的高分辨谱,常温下它往往以刚性相的贡献为主要成分。实验结果表明,结合^1H MAS、回波-MAS与CRAMPS等三种固态高分辨^1H NMR技术可望成为深入研究塑性有机固体中塑性相  相似文献   

18.
中日分析化学双边讨论会于一九八三年九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在长春南湖宾馆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列席代表共114人,以鎌田仁教授为首的日本分析化学代表团一行34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九月十四日上午八时开幕。接着进行了大会报告。十五日和十六日  相似文献   

19.
层状固体模板组装有机/无机纳米结构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了几种有机/无机层状固体模板组装纳米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对模板的类型、制备、纳米结构材料的产生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化学会第二届多元络合物光度分析法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9月5日至11日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参加会议的代表,有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以及地质、冶金、机械、医药等生产部门的代表,共148人。中青年代表占80%以上,并有20名研究生参加会议。大会共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