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浙贝母4品种及5种贝母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RAPD技术对浙贝母的多子、宽叶、狭叶(浙贝1号)和岭下4个品种和贝母属的浙贝母、川贝母、皖贝母、东贝母、伊贝母5个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对预筛选得到的9种多态性丰富的引物进行了RAPD扩增,得到了57条清晰可辨的扩增片段,其中48条多态性谱带,占总谱带数的84.21%.研究结果表明:4个品种之间,多子贝母与其他3个品种间遗传分化较大;5个贝母种之间的相似性系数为0.2105~0.8492,其中东贝母与浙贝母亲缘关系最近,伊贝母与其他贝母亲缘关系最远;筛选到的分子标记对于浙贝母不同品种和贝母不同种的鉴别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颡鱼RAPD标记及其遗传多样性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以雌、雄黄颡鱼DNA池为模板,从422个引物中筛选出61个RAPD反应重复性好、带型清晰明亮的引物,这些引物可用于黄颡鱼的分子标记或鉴定.采用10~11个引物先后对两批黄颡鱼(简称群体A和群体B)进行群体RAPD多样性分析.在群体A(21尾)中共检测到95个位点,其中27个为多态位点占总位点数28.42%,其群体Nei&Li氏遗传相似率为90.67%,Shannon信息指数为0.0918比特;在群体B中共检出46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2个占26.09%,其群体Nei&Li氏遗传相似率为93.27%,Shannon信息指数为0.0670比特.黄颡鱼的遗传多样性比已报道的普通鲫鱼和野生稀有鲫的低而高于长江鳙鱼.  相似文献   

3.
两个不同江豚群体ISSR遗传多样性初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中国水域隶属于不同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亚种的两个群体即长江群体和渤海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用19条ISSR引物及3对引物组合对两个群体共36个样品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得到115个清晰的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48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41.71%。POPGENE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江豚群体的总体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对较低(He=0.1643;Ho=0.2413);长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e=0.1530;Ho=0.2223)稍高于渤海群体(He=0.1402;Ho=0.2059)。Nei's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群体结构水平较低而基因流水平较高(Gst=0.1049;Nm=4.2676),提示在历史上可能发生过较强的基因交流。我们建议在保护上将两个群体划分为不同的管理单元。  相似文献   

4.
马氏珠母贝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 OPM组 2 0个碱基随机引物对海南三亚 (SY) ,海南洋浦港 (YP) ,广西涠洲岛 (WZ)的 3个天然群体和广东雷州人工养殖群体 (L Z)的马氏珠母贝进行了 RAPD分析 .其群体内的平均遗传相似度 (similarity,S)分别是 0 .5 86 6 ,0 .6 5 14,0 .6 6 6 6 ,0 .715 8,由低到高依次为 SYYP>WZ>L Z.结果表示 :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大于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  相似文献   

5.
应用RAPD技术对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4个地区桃花水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从8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个引物对4个群体28个个体的基因纽DNA进行扩增,共检测到230个位点,分子片段在200-2000bp之间,其中多态位点124个,占53.91%;群体间最大的遗传距离为0.6506,最小的遗传距离为0.2451,平均遗传距离为0.4825;各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俨)为27.78%-76.47%,平均杂合度(H)为0.0998-0.2977,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1500-0.4390.整个群体的H,I和遗传分化指数(Gst)分别为0.2610、0.3931和0.2249.研究结果表明:桃花水母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其中宁波象山和杭州玉泉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整体水平,温州平阳和金华永康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整体水平,且群体内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6.
按胸径将浙江省桐庐县白云源森林公园长叶榧群体划分为成体、小树、幼苗3个年龄级,利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对不同年龄级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进行分析.12个RAPD引物和12个ISSR引物分别扩增出199和180个条带,总多态位点百分率分别为44.72%和56.11%.RAPD和ISSR分析均显示3个年龄级的多态位点百分率、Shannon信息指数、Nei指数以成体最高,小树次之,幼苗最低,表明长叶榧群体遗传变异呈衰退趋势.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长叶榧群体不同年龄级内、年龄级间均存在遗传变异,但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年龄级内.RAPD和ISSR分析显示,长叶榧群体不同年龄级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分别为0.2869、0.3077,基因流(Nm)分别为1.2412、1.1231.长叶榧群体不同年龄级间的遗传相似度以幼苗与小树最高,遗传距离以幼苗与小树间最小.在长叶榧群体不同年龄级中,ISSR能检测到比RAPD更多的遗传变异,经Mantel检验,两种分子标记的分析结果相关性极显著.  相似文献   

7.
鄱阳湖黄鳝体内鳗鲡独孤吸虫季节动态与种群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鄱阳湖黄鳝体内鳗鲡独孤吸虫感染情况的调查,结果发现在799尾黄鳝中,有101尾黄鳝的消化道中发现有吸虫感染,感染率为12.64%,丰盛度为3.33±1.71。不同月份之间黄鳝体内鳗鲡孤独吸虫的感染率存在显著的差异(G=144.968>x02.005=18.548,df=6,P<0.005);其中5月份的感染率与丰  相似文献   

8.
普通鲫鱼的RAPD标记及其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采用了387个引物对普通鲫鱼进行了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分析,筛选出了31个重复性好、可用于普通鲫鱼RAPD标记的引物.另用8个引物对普通鲫鱼(20尾)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这8个引物共检出45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数24个,占总位点数的53.33%;据个体间共有带数和Nei′s遗传相似率计算公式,计算出普通鲫鱼平均遗传相似率为88.68%.上述两项指标的初步分析表明,普通鲫鱼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云南南部5种魔芋属植物居群遗传结构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9个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对云南南部魔芋属植物5个物种(花魔芋,疣柄魔芋,攸乐魔芋,勐海魔芋和屏边魔芋)105份材料进行了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PCR扩增,9个ISSR引物从5个物种105份样品中共获得95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占条带总数的100%.每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2.00,有效等位基因数1.40,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0.255 2,Shannon’s信息多样性指数为0.401 2.在这5个魔芋属植物物种中,花魔芋居群内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对较低.居群水平上的UPGMA聚类表明这5个物种可被分为明显的两大组,花魔芋为一组,其余4种构成一组,其中屏边魔芋与疣柄魔芋遗传距离最近.个体水平上的聚类则显示,花魔芋和疣柄魔芋的个体各自聚在一起,其余3种的个体较为分散.本研究结果还认为人工栽培利用的方式对魔芋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可能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罗氏沼虾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RAPD技术,对20世纪70年代从马来西亚引进的7对罗氏沼虾后代的养殖群体(简称NY)和90年代从新加坡引进的天然群体的F1与养殖群体交配繁殖的后代(简称NX)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用OPM组随机引物对两个群体的基因组DNA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扩增的DNA片段大小在0.1~1.5kb之间.NY群体内的平均遗传相似度(simiIarity,S)为0.8819,NX群体内的平均遗传相似度(5)为0.5857.他们的遗传变异度(variability,V)分别是0.1181和0.4143.NY群体的变异度明显小于NX群体.这可能与NY群体长时期的近亲间或在小群体内繁殖导致种群退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不连续凝胶垂直板电泳分析胃瘤线虫、线虫包囊以及黄鳝的各组织,比较样品酯酶电泳结果的异同,分析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酯酶在黄鳝的各个组织、胃瘤线虫与线虫包囊中均有表达,并且呈现出一定的特异性.电泳结果表明黄鳝心脏和肌肉的酯酶只有一条弱酶带,其它组织都有三条染色明显的条带,说明黄鳝心脏和肌肉的酯酶发挥的水解功能要低于其它组织;胃瘤线虫包囊具有与黄鳝的肠道相似的酶带,但其活性较弱,因此,推测其已经丧失了肠道组织的水解吸收营养物质的大部分功能;胃瘤线虫有4条酶带,其中2ab和2b是胃瘤线虫特有的酶带,而1a和2a是胃瘤线虫与其包囊、黄鳝的肠道、性腺、肾脏、肝脏共有的酶带,由此推测线虫与黄鳝之间也可能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鄱阳湖黄鳝体内新棘衣棘头虫感染情况的调查,结果发现在870尾黄鳝中,有231尾黄鳝的消化道中有棘头虫感染,感染率为26.5%,丰盛度为9.79±13.9。不同月份之间黄鳝体内新棘衣棘头虫的感染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05);感染率在11、12和1月出现3个峰值,分别为55.7%、48.5%和44%,而2月份的感染率最低,为11.2%。5月份的丰盛度最高,达到22.71±13.90;2月份的丰盛度也最低,为3.00±1.27。不同体长组黄鳝体内棘头虫的感染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其中体长为55.1~60.0cm的黄鳝体内棘头虫的感染率最高,体长小于21cm的黄鳝没有新棘衣棘头虫感染。棘头虫感染与未感染黄鳝之间的肥满度没有显著的差异。另外,利用比值衡量与负二项分布拟合证明棘头虫在黄鳝消化道内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3.
双齿围沙蚕遗传多样性的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验比较获得了一种高效、简便的双齿围沙蚕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以该法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对双齿围沙蚕RAPD分析中的DNA模板浓度、镁离子浓度、dNTPs浓度、引物浓度和Taq酶浓度进行了研究,确定了适于双齿围沙蚕RAPD分析的最佳反应体系:25μL反应体系中,含模板DNA 25 ng,10×PCR缓冲液2.5μL,MgCl2 1.5 mmol/L,dNTPs 0.15 mmol/L,引物24 ng,Taq DNA聚合酶1.5 U.对浙江温岭18个双齿围沙蚕个体进行了RAPD分析,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的26个引物检测出229个位点(400~4 200 bp),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80.78%;遗传多态度在0.225 9;Shannon指数在0.353 2.个体间遗传距离最大的为0.461 0,最小的为0.160 9,18个个体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342 1±0.045 13;同时用UPGMA对18个个体进行聚类分析,构建谱系关系图,表明双齿围沙蚕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为双齿围沙蚕的种质保护、合理开发利用以及选择育种提供了新的分析参数.  相似文献   

14.
湖北大麦品种资源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105份湖北栽培大麦酯酶同工酶研究的基础上,采用RAPD技术对分属于8种酶谱类型的10份湖北栽培大麦品种进行了研究.63个随机引物中有12个引物产生稳定多态性的带,共扩增出73条带,其中46条表现出多态性.将每一条带视为一个独立的性状,按其有无列出二元数据矩阵,计算Nei氏相似性系数(S)和遗传距离(D),列出遗传距离矩阵,采用PHYLIP3.5c软件包进行聚类.讨论了RAPD的稳定性以及RAPD标记与同工酶标记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用RAPD技术对鲶和褐首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RAPD技术对鲶天然群体和褐首鲶养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鲶的遗传相似度S=0.6192,褐首鲶S=0.9269。作为天然群体的鲶在RAPD图谱具有比作为养殖群体的褐首鲶更为丰富的DNA多态,同时也表明,长期的人工养殖导致遗传多样性的下降,自然种群个体间基因的随机交流会使遗传多样性增加。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区泥鳅的微卫星DNA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SSR标记技术对鄱阳湖地区的3种不同斑纹泥鳅的遗传差异进行分析.利用6对特异性引物,在3种斑纹泥鳅中共获得67个微卫星位点,其中在大花斑泥鳅中多态性位点为45个,多态性比例为67.16%,小花斑泥鳅的多态性位点为39个,多态性比例为58.21%,无花斑泥鳅多态性位点为15,多态性比例为22.39%.大、小、无3种斑纹泥鳅的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155 4、0.179 9、0.085 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0.273 7、0.362 6、0.198 9.分析显示3种花斑泥鳅间的遗传多样性很低,其中无花斑泥鳅尤甚.从Nei的遗传距离得到的系统聚类树状图显示小花斑泥鳅和无小花斑泥鳅先聚在一起,然后再和大花斑泥鳅聚在一起,结果显示小花斑泥鳅和无花斑泥鳅的亲缘关系更近.分析结果对我们正在开展的泥鳅良种选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黄鳝DEAD-box家族PL10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PCR克隆的方法,从黄鳝(Monopterus albus)中得到两个PL10基因的cDNA片段Mo PL10A和Mo PL10B,长度均为1.127kb,推测其编码375个氨基酸的蛋白片段.结合其他PL10类同源物序列,对这两条cDNA进行了分析和初步的功能推测.根据此片段的氨基酸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与形态分类结果一致.在不同组织中的RT—PCR结果表明Mo PL10A和Mo PL10B的mRNA在各组织中的分布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西藏近缘野生大麦RAPD和I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RAPD)和简单序列重复区间分析(ISSR)分子标记对110份青藏高原近缘野生大麦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别选取30条RAPD引物和10条ISSR引物进行PCR分析.结果表明30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195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比率为93.33%;10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93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比率为98.92%;研究证明ISSR标记能检测出比RAPD标记更多的遗传多态性.利用POPGNEN32软件对RAPD和ISSR结果进行遗传一致性系数分析,表明各居群的遗传相似性较高.利用算术平均的非加权成对分组法(UPGMA法)对RAPD标记和ISSR标记结果构建西藏近缘野生大麦聚类树状图,可将7个供试大麦居群聚为2组:一组包含所有来自西藏的居群,在ISSR树状图中阿里地区除外;而青海地区的聚为另外一组.结果表明,西藏地区近缘野生大麦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证明西藏是大麦的起源中心之一的理论积累了有益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