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北京Q3D磁谱仪及其重离子焦面探测器系统测量了两个体系的14个弹性散射角分布,即16O+94Zr体系在52,57,59,62,72,82和92MeV 7个能量点及16O+116Sn体系在57,59,62,67,72,82和92MeV 7个能量点的弹性散射角分布.用耦合道理论的ECIS计算程序拟合数据,初步观察到了“阈反常”现象.  相似文献   

2.
利用裂变碎片的折叠角分布,从实验上实现了全熔合裂变和转移跟随裂变两种成份的区分.在此基础上测量了质心系能量72.61至80.11MeV 16O+232Th全熔合裂变截面和碎片角分布.包含靶核静态形变效应的耦合道模型计算与实验激发曲线一致.然而,裂变统计理论无法解释实验上观察到的全熔合裂变碎片角分布.而鞍点模型与断点模型的理论预言有较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使用Monte-Carlo模拟计算了垒下16O+232Th系统转移裂变和复合核裂变碎片角分布及角关联.转移过程、熔合过程和裂变过程分别用半经典模型、耦合道模型及鞍点过渡态统计模型进行模拟.考虑了各物理量分布产生的运动学效应及裂前中子发射和裂后碎片粒子蒸发对碎片角分布及角关联的影响.模拟结果和实验测量的分布相一致.使用折叠角技术借助Monte-Carlo模拟区分转移裂变和复合核裂变是可能的.考虑了转移裂变和裂前中子发射的影响,复合核裂变碎片角分布各向异性异常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4.
利用云母核径迹探测器测量了轰击能量从73.7—93.4MeV的16O+238U反应的裂变截面和碎片角分布.用考虑了核静态形变的Wong模型很好地重现了裂变激发函数,由此抽取了复合核的自旋分布.同时,利用裂变鞍点过渡态理论以抽取的自旋分布计算了裂变碎片角分布,表明碎片各向异性实验值大于理论值.此外实验揭示出,在低能区碎片各向异性随入射能量变化的走向不同于以前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5.
测量了19F+93Nb耗散反应产物的激发函数与角分布.从角分布的斜率提取的该反应系统的平均寿命在对称性较大的入射系统中反映了系统中耗散产物的特征时间;通过能量自关联函数方法从激发函数提取的反应时间不论在对称的还是在非对称的入射系统中都反映了耗散产物的特征时间.能量自关联函数还可以给出双核系统的转动角速度以及表征转动阻尼的退相干宽度,更好地描述双核系统随时间的整个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兰州放射性束流线(RIBLL)上完成了17O/17F+208Pb的弹性散射微分截面角分布测量. 分析了17O/17F弹性散射产物的角分散, 即微分截面的对数ln(dσdθ)随散射角平方θ2的依赖关系. 结果表明, 在所测量的角度范围内(6°—20°), 17O的这一依赖关系可以用一条直线很好地拟合, 而17F的这一依赖关系需要两条不同斜率的直线才能拟合. 17F数据拟合中的这种斜率改变可能 起因于17F的奇异结构. 对其他实验组数据的分析支持以上的结论, 即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 弱束缚核与稳定核相比, 弹性散射产物的微分截面与散射角平方的依赖关系有明显的差异, 这可以作为深入研究"晕/皮核"的一个新探针.  相似文献   

7.
完成了114MeV19F+27Al深部非弹性碰撞产物的角分布测量.分析了反应产物B,C,N,O,F,Ne,Na,Mg和Al的实验室系角分布,讨论了反应形成的中间双核系统随时间演化过程中角分布所表现出的耗散特点.从实验上提取了反应产物各元素的角分散参数并作了角分散参数的理论拟合,讨论了角分散参数的物理意义以及角分散参数与耗散反应产物的电荷数Z之间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8.
利用能量为90—105MeV的16O束流,通过197Au(16O,4n)反应研究了209Fr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进行了γ射线的激发函数、γ-γ延迟符合及γ射线的角分布测量.首次建立了由21条γ射线构成的209Fr的能级纲图,其中包括一个半寿命为(52±20)ns的同质异能态.基于209Fr与208Rn低位能级结构的相似性,用一个h9/2价质子与208Rn激发态的弱耦合解释了209Fr的低位能级结构.  相似文献   

9.
在兰州放射性束流线(RIBLL)上完成了17F/17O+208Pb的弹性散射微分截面角分布测量. 分析了17F/17O弹性散射产物微分截面的对数(ln(dσ/dθ))随散射角平方(θ2)的依赖关系. 结果表明, 在所测量的角度范围内(6°—20°), 17O的这一依赖关系可以用一条直线很好地拟合, 而17F的这一依赖关系需要两条不同斜率的直线才能拟合. 17F数据拟合中的这种斜率改变可能起因于17F的奇异结构. 对其他实验组数据的分析支持以上的结论, 即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 弱束缚核与稳定核相比, 弹性散射产物微分截面的对数与散射角平方的依赖关系有明显的差异, 这可以作为深入研究“晕核”和“皮核”的一个新探针.  相似文献   

10.
测量了19F+27Al耗散反应产物B,C,N,O,F和Ne的激发函数,入射束流的能量从110.25MeV到118.75MeV, 能量步长为250keV. 从产物的 能量自关联函数中提取了反应中所形成的中间双核系统的转动惯量, 与相粘模型计算的刚体转动惯量相比较, 结果表明形成的双核系统有大的形变.  相似文献   

11.
利用16O束流轰击稳定形变靶152Sm和184W,在背角测量准弹散射和弹性散射激发函数,分别定出准弹和弹性位垒分布Dqel(E)和Del(E).将结果与从已有的熔合激发函数、自旋分布及其相邻同位素154Sm和184W实验得出的位垒分布进行比较,得到相互自洽的结果,同时也用ECIS79程序作了耦合道理论计算.实验表明,靶的变形效应导致位垒分布是非对称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HI-13串列静电加速器上完成了114MeV和118.75MeV的19F+27Al耗散反应产物B, C, N, O, F, Ne, Na和Mg的微分截面测量. 条形27Al同位素靶的大小尺寸为10mm×50mm, 平均 厚度约67μg/cm2. 固定入射束流19F的能量, 通过移动靶位, 先后轰击了靶上20个不同的位置.实验结果表明, 在弹靶系统、入射能量以及探测系统都相同的多次独立的微分截面测量中, 截面的涨落不呈现高斯型几率分布. 截面测量的这种不重复现象难以用有限计数率的统计性质来解释.  相似文献   

13.
使用离线γ测量技术在实验室系28.3MeV至45.7MeV的能区首次测量了12C+93Nb反应产生的8个核素及同质异能态的激发函数.使用包括非弹性激发和α转移道的简单耦合道模型,结合统计蒸发程序对实验结果进行拟合.计算结果能较好地重现强截面的中子蒸发道(xn)的激发函数.而对于弱的质子(xpyn)特别是α粒子(xαyn)蒸发道的截面,实验测量明显高于模型计算结果.α转移道与入射道耦合作为熔合反应的门庭态使垒下能区重离子熔合截面有很大的加强,实验测量与理论计算的比较表明对于12C+93Nb反应系统在垒下能区可能存在着很强的α转移截面.  相似文献   

14.
30MeV/u 40Ar+58,64Ni和115In反应中中等质量碎片的角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5°—140°范围内测量了30MeV/u 40Ar束流轰击不同靶核(58Ni、64Ni、115In)后出射的中等质量碎片(IMF,Z=3—19)的角分布.用指数分布函数dσ/dΩ=N·exp(–θ/α)对出射碎片角分布分角区做了拟合.对3个反应系统分别提取出与相互作用时间有关的衰减因子α和与发射源强度有关的物理量N,讨论了α与N在不同角区与反应系统和出射IMF电荷数的关系.考察了角分布与同位旋自由度和反应系统对称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工作采用固体核径迹探测器(天然白云母)和金硅面垒型半导体探测器测量了12C+209Bi和14N+Pb裂变反应的碎片角分布和激发函数.由碎片角分布各向异性提取的鞍点有效转动惯量J0/Jeff与转动有限力程模型(RFRM)做了比较.用统计蒸发模型计算的裂变激发函数拟合实验数据,研究了裂变位垒的角动量效应.  相似文献   

16.
在92和71MeV 16O离子与115In的相互作用中,用核化学技术测量了20个反应余核的角分布和微分射程分布.分析了这些余核的生成特征,指出随着碰撞参数的增加,反应机制从全熔合经过质量和动量转移逐渐减小的非完全熔合向直接反应连续演变.与16O+65Cu反应相比,16O+115In反应中非完全熔合的贡献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7.
18O重离子束轰击厚天然铅靶,通过多核子转移反应生成208Hg核.辐照铅片放入离线熔化铅靶气相热色谱装置中处理,分离并收集汞元素产物.完成了4πΔEβγ-γ,γX(γ)关联事件谱及γ射线时序单谱测量.建议了21条γ射线,以及能量为1365,1727keV的两条208Tl新能级的208Hg β 衰变部分γ纲图.  相似文献   

18.
应用改进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在严格挑选初始核考虑弹靶结构效应的基础上,研究了近垒和垒上融合反应40,48Ca+90,96Zr. 研究表明: 4个反应的理论计算截面与实验值很好符合; 丰中子反应40Ca+96Zr的垒下融合截面比其他3个反应有明显增强的现象.为了理解丰中子反应40Ca+96Zr与40Ca+90Zr相比垒下融合截面增强,而Ca+96Zr垒下融合截面没有明显增强的原因, 进一步分析了484个反应的融合位垒,中子转移与融合位垒的关系、中子转移与Q值的关系,结果表明: 正反应Q值会引起核子(特别是中子)转移的增强,从而导致动力学融合位垒的下降和垒下融合截面增强.  相似文献   

19.
16O+16O弹性散射在124MeV能量下最新的全角区的实验角分布,可以被建立在16O的α结构基础上的折叠模型很好地再现.  相似文献   

20.
施兵 《物理学报》1977,26(4):333-340
本文把用于处理重离子引起的单粒子转移反应的Goldfarb-Buttle方法推广到多粒子转移反应。计算了12C(7Li,t)16O和20Ne(d,6Li)16O反应,用了16O的全相干波函数,考虑了某些反冲因素,并将结果与实验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