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引入一个用来描述核遮蔽与反遮蔽效应的海夸克和胶子的重组因子,结合x重新标度模型,在保持核动量守恒的条件下,统一描述EMC效应,核Drell-Yan过程和J/ψ光生过程,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用解析方法证明了部分子演化模型可为双重X重新标度模型提供物理基础,进而利用修正的Alteralli-Parisi方程描述小x区域的核遮蔽和反遮蔽效应,以改进部分子演化模型,使我们不必引入核遮蔽因子便可统一地描述EMC效应、核遮蔽和反遮蔽效应.最后,利用改进的部分子演化模型相当好地解释了核Drell-Yan过程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3.
用解析方法证明了部分子演化模型可为双重X重新标度模型提供物理基础,进而利用修正的Alteralli-Parisi方程描述小x区域的核遮蔽和反遮蔽效应,以改进部分子演化模型,使我们不必引入核遮蔽因子便可统一地描述EMC效应、核遮蔽和反遮蔽效应.最后,利用改进的部分子演化模型相当好地解释了核Drell-Yan过程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修正的Alteralli-Parisi(A-P)方程描述了小x区域的核遮蔽与反遮蔽效应,使我们在部分子演化模型的理论框架下,不必引入核遮蔽因子,便可统一地描述EMC效应,核遮蔽与反遮蔽效应.  相似文献   

5.
给出了关于LHC实光子核遮蔽效应的一些结果.证明了遮蔽随光子能量Er的增加而变强.给出了反应过程γ+A→V+A中的ρ,ω,φ总截面对质心系能量的依赖性.结果表明,存在一个能量的临界点,在该点以上的核遮蔽强到足可以被测到.  相似文献   

6.
基于微扰量子色动力学(pQCD),计算了考虑核遮蔽效应和喷注淬火效应的pp和PbPb碰撞中大横动量K和π的光生过程的产额。在光生过程中可以看到K~+/π~+的增强。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所考虑的光生过程对K和π产生是一个很好的修正。  相似文献   

7.
乔秀梅  段春贵  厉光烈 《中国物理 C》2002,26(10):1036-1040
利用色偶极模型,在靶静止系中计算了800GeV质子与原子核碰撞的Drell-Yan过程的微分截面,并与E772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不考虑能量损失,只计及p-A碰撞中的核遮蔽效应,理论计算就与实验数据甚好符合.  相似文献   

8.
利用Glauber模型以及DGLAP方程下的核内核子的部分子分布函数, 在次领头阶QCD下计算了Drell-Yan过程中的能量损失效应, 计算表明QCD修正并不能改善理论结果与试验结果的符合, 尤其是p-W与p-Be以x1为变量的微分截面比. 原因是所用的核内核子部分子的分布函数是以领头阶近似为基础并通过演化方程得到的. 于是利用在次领头阶微扰QCD下得到的核遮蔽效应核内核子的部分子分布函数重新计算了次领头阶QCD修正对Drell-Yan过程能量损失的贡献. 计算结果表明康普顿散射过程与湮没过程中应该有更多的能量损失.  相似文献   

9.
王宏民  孙献静  侯召宇 《中国物理 C》2007,31(11):1040-1044
核遮蔽和能量损失效应是p-A碰撞中两种重要的初态核效应. 本文利用从轻子-原子核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数据中抽取的束缚核子的部分子分布函数, 在色弦模型中研究了Drell-Yan双轻子对产生过程中的能量损失效应. 通过对FNAL E772和E866实验数据的χ2分析, 得到夸克在冷核中的能量损失率为-dE/dz=2.06GeV/fm. 这和该模型理论预言的结果(-dE/dz~2GeV/fm)一致. 通过将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 发现考虑到能量损失后能很好的解释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10.
考虑非微扰量子色动力学物理真空夸克凝聚效应,计算了碳核与碳核在质心系能量分别为630和200GeV时碰撞Drell—Yan过程的K因子,以及加入核遮蔽因子后非微扰效应对K因子的影响,并把计算结果与没有考虑夸克凝聚非微扰效应的K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非微扰效应和核遮蔽效应对K因子影响很小。Considering quark condensate contributions from the QCD vacuum, the non-perturbative effect on the K-factor is investigated for the C-C collision Drell-Yan process with and without nuclear shadowing respectively, at the center-of-mass energy √s= 630 and 200 GeV.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indicates that both the non-perturbative effect and the nuclear shadowing effect pose a weak influence on the K-factor.  相似文献   

11.
介绍与核内夸克-胶子分布的有关实验现象:EMC效应、核遮蔽效应、核Drel-Yan过程和J/ψ光生反应等,以及解释它们的理论模型.The experiments of the EMC effect,nuclear shadowing effect,nuclear Drell Yanprocess and J/ψ production related to the quark gluon distributions in nuclei and the theoretical models explaining them are briefly reviewed. 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改进的核密度模型,用唯象的方法找到了束缚核子内价夸克和海夸克的核效应的参数公式,其中利用了核密度与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之间的联系. 利用该模型所得到的束缚核子内部分子分布函数,对强子与核的Drell-Yan过程的核效应给出了满意的解释, 深化了对原子核内夸克分布受核效应影响的认识. 关键词: 核密度模型 核效应 强子-核Drell-Yan过程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改进的核密度模型, 用唯象的方法找到了束缚核子内价夸克和海夸克的 核效应的参数公式, 其中利用了我们已经建立的核密度与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 之间的联系. 利用该模型所得到的束缚核子内部分子分布函数, 对轻子与核 的DIS(深度非弹性散射)过程的核效应给出了满意的解释, 深化了对原子核内夸克分布受核效应影响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核遮蔽效应     
本文综述了核遮蔽效应在实验和理论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弹核和靶核接触后的泡利阻塞效应,引入了一个新的扩散因子来描述在极深垒下能区熔合反应中的阻碍现象。在本工作中,熔合截面假定由两部分的乘积构成:克服库仑势垒的隧穿因子和两个反应核接触后的扩散因子。前者可以由耦合道方法来描述,后者则由入射的能量和系统的温度决定。对存在阻碍现象的21个熔合体系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扩散因子在熔合阻碍的实验阈值能量附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以负Q值熔合体系64Ni+64Ni和正Q值熔合体系24Mg+30Si为例,发现熔合截面以及两个重要表象(天体S因子和对数导数)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双光子过程中的跃迁截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福成 《光学学报》1998,18(8):056-1063
重新检验了双光子过程中跃迁截面的概念:当密度矩阵中对角元随时间的变化缓慢时,速率方程和相关的跃迁截面是很好的近似。导出速率系数的表达式:在强光场中描述单光子过程中的系数要作很大的修改,而描述双光子过程的系数可从单光子过程的系数导出。激光场的功率分配的最佳化随总功率的强度而激烈变化。当有多个能级或多个激光模式的干涉效应时,利用跃迁截面的计算比直接利用布洛赫方程的计算还要复杂。  相似文献   

17.
核Drell–Yan过程中的能量丢失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虑EMC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入射强子的能量丢失现象,用部分子演化模型预见核Drell-Yan过程,效果明显改进.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给出了用两相微正则系统蒙特卡罗模拟研究高温低密有限核系统破碎过程,得到有关相变行为的结果.上述系统所特有的这些相变行为,是库仑相互作用和有限大小效应竞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利用推广x重新标度模型,并结合考虑核内邻近核子的海夸克和胶子发生空间重叠而在小x区域引起的核遮蔽效应,计算了Sn和C核胶子分布函数之比值,所得结果与NMC组最新实验数据符合甚好.  相似文献   

20.
在核密度模型基础之上利用原子核密度经验公式得到的核密度和利用电磁半径平方平均值得到的核密度分别计算了轻子 核深度非弹性散射过程中的核效应函数RHe/D(x, Q2), RLi/D(x, Q2), RC/Li(x, Q2), RCa/Li(x, Q2), 发现利用由原子核密度经验公式得到的核密度计算核效应函数所得结果与NMC实验数据符合得较好, 并且优于用后者方法计算核效应函数的理论结果, 从而说明利用原子核密度经验公式研究核子结构函数核效应的合理性。 The nuclear effect functions in l A DIS process RHe/D(x, Q2), RLi/D(x, Q2), RC/Li(x, Q2) and RCa/Li(x, Q2) are calcul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nuclear density model by using nuclear densities obtained from an empirical formula or the experimental values of the electromagnetic mean of radius square 〈r2〉, respectively.It is shown that the nuclear effect functions obtained from the empirical formula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NMC experimental data, and better than the later ones.The empirical formula of the nuclear density can be used to study the nuclear effect of nucleon structure functions reasonab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