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郝爱红  赵保卫  张建 《化学通报》2021,84(6):535-542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因其粒径小、难以降解、本身含有多种污染物、且易吸附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产生复合污染,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微塑料广泛存在于土壤环境中,进入土壤中的微塑料会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同时影响土壤动物生长、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动等,并且,微塑料会在土壤中发生迁移或沿食物链传递从而对人类健康构...  相似文献   

2.
土壤微塑料污染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的污染物,具有粒径小、疏水性强、性质稳定、可以吸附多种污染物等特点,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关于微塑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环境中,土壤环境中的微塑料研究相对滞后.土壤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但土壤微塑料污染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土壤微塑料的环境效应需要重视.本文综述了土壤微塑料的来源、分离和鉴定方法、微塑料在...  相似文献   

3.
环境污染与防治是当前全球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治理污染已刻不容缓,因此探索和研究经济有效的消除环境污染物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前景.TiO2半导体光催化由于具有生物降解所无可比拟的速度快、无选择性、降解完全等优点,又在价廉、无毒、可以长期使用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化学氧化方法,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论文主要进行了利用可见光诱导染料(或表面络合物)敏化TiO2降解有机污染物(包括染料污染物和有毒有机小分子污染物)的研究,为利用可见光或太阳光敏化半导体处理或预处理有毒有机染料污染物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4.
电子垃圾的污染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电子垃圾的污染问题作了简要的概述与讨论.电子垃圾含有人类需要的金属、塑料、阻燃剂等可回收利用的物质,但如果处理不当将向环境排放几百种有毒有害物质.在这些污染物中,二次污染物是研究比较少的.电子垃圾的处理方法可按目的进行分类,即以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利用为目的的两种处理方法.目前多数处理方法不能达到两者的最优兼顾.中国粗放式的电子垃圾处理方式已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问题,包括重金属、含澳阻燃剂,二(噁)(唝)、多氯联苯污染等,应引起环保部门的高度关注.电子垃圾的研究历史不长,还存在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例如:污染物的释放动力学、处理过程中二次污染物形成机制、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含溴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等.可以预计电子垃圾的污染研究是新世纪环境科学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5.
微塑料(MPs)的出现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它们遍布海洋和陆地的各个环境介质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微塑料通常被定义为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可被生物吸收积累,产生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实际上很多微塑料可达微米乃至纳米级别,肉眼是不可见的,因此也被形象地比作海洋中的“PM2.5”。作为目前学术界和社会各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本篇综述旨在系统地介绍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与分布、生物效应以及分析鉴定方法,并重点介绍了微塑料污染的降解策略和研究成果,为今后微塑料降解方法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微塑料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可在水体、沉积物等环境介质中长期存在,并在水生生物体内积累,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有关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快速、高效、准确的检测技术是水环境中微塑料研究的重要环节,对于优化研究路线、分析研究结果、总结微塑料污染规律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国内外微塑料污染研究进展,介绍了微塑料污染现状,并通过对环境样品中微塑料的采样、预处理以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的系统比较,总结了现行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及各自应用范围,最后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环境样品中微塑料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塑料一般是指直径小于5 mm的塑料纤维、碎片或颗粒。环境中的微塑料来源广泛,性质稳定,是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理想载体。微塑料易被浮游生物、鱼类及低等生物误食,并在食物网各营养级之间发生转移和富集,对食品安全存在潜在风险。开展微塑料分析技术研究是研究微塑料在环境中的分布、迁移、转化、归趋和生态毒理效应的基础。该文综述了国内外环境样品中微塑料的采集、分离提取、定性鉴别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各方法的优缺点。最后针对现阶段微塑料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展望了环境中微塑料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染物,由于其粒径小、化学性质稳定不易降解,对水体环境、水生动植物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尚未形成针对微塑料的标准去除或分离方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与微塑料去除相关的最新技术综述,从物理分离、化学去除、生物去除以及近年新兴的去除技术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同时对各技术适合的工况及优缺点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传统的物理分离、化学去除和生物去除技术对粒径较大的微塑料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然而对于粒径小于20μm的微塑料无法完全去除;针对改进的传统技术及新兴技术虽然能有效去除微塑料,然而具有较高的成本及研究空白,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通过本文综述,有助于研究人员了解各类微塑料分离方法的优缺点,在实际处理不同类型微塑料时,为选择合适的去除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食品中微塑料的治理,该文从食品中微塑料的来源、提取和分析方法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综述,并针对食品中微塑料的规范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表明从食品原料到生产加工过程及食品包装材料,都可能成为食品中微塑料污染的潜在来源。消解法是食品中微塑料提取的主要方法。目前,对食品中微塑料进行鉴别以及定量的主流方法有目检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今后,建议开展食品中微塑料检测的标准方法研究,开发纳米级微塑料的光谱鉴别和定量技术。同时,面对食品中越来越严重的微塑料污染情况,应加强微塑料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溯源分析和控制技术研究,加快新型材料的开发速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绵阳某河流生活污水区土壤的5种重金属污染状况,并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周围土壤中Pb、Cu、Cr、Zn和Hg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8.6、58.00、78.06、149.5和1.28 mg·kg~(-1),所有元素累积超标率都为100%。土壤中各元素含量分布变化幅度较小。单项污染指数表明研究区5种重金属元素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污染程度顺序为:Hg(2.67)Cu(2.56)Zn(2.01)Pb(1.48)Cr(1.28)。Pb和Cr处于轻度污染水平,Cu、Zn和Hg已处于中度污染水平。5种重金属的综合污染指数P综合=2.41,总体上该区域土壤已达到中度污染等级。5种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危害由强至弱依次为:HgCuPbCrZn,除Hg处于强风险等级外,其余Pb、Cu、Cr、Zn 4种元素均处于低风险等级,研究区域的潜在生态风险主要由Hg引起。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为131.57,总体处于低风险等级。  相似文献   

11.
邸雪嫣  苏友波  蒋明  张继来 《化学通报》2023,86(9):1060-1068
随着地膜在现代化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微塑料在土壤中的残留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中释放的微塑料可能会与先前存在的重金属相互作用,导致生物效应(生物积累/毒性),并对人类健康和农产品安全构成威胁。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于单一影响因素在土壤系统中的暴露和转化分析,有关微塑料和共存金属对环境联合影响的相当有限。本文综述了微塑料与重金属来源、相互作用机理与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阐述了陆生植物对二者联合污染的生理响应。此外,未来的研究还应重点探讨微塑料与重金属共同在植物上暴露的具体分子机制、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与其他混合污染物联合作用及微塑料老化过程对重金属迁移动态变化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添加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p.)、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和混合菌(分枝杆菌和假单胞菌)对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DGGE研究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通过测序鉴定细菌种类.研究结果表明:投加微生物能够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组成,促进或加强了有PAHs降解能力的菌株如假单胞菌、如微杆菌(Micrococcus sp.)的出现;投加微生物改变了土壤中的细菌多样性指数,分枝杆菌处理组的多样性指数变化稍大.研究结果为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理论与技术进一步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也为PAHs污染土壤修复中微生物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陈肖萍  陈巧珊  毕进红 《化学进展》2021,33(8):1323-1330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土壤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化学结构稳定,具有高疏水性、难降解性和三致毒性,多产生于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垃圾焚烧等人为活动中。近年来,日益严峻的PAHs污染给土壤生态、食品安全和民众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对土壤PAHs污染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且亟待解决。在众多PAHs处理技术中,光催化技术凭借能耗低、操作简便、环境友好等优势,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概述了PAHs的光催化降解机理与途径,综述了光催化修复土壤PAHs领域的研究进展,讨论了不同环境因素对催化剂降解效果的影响,并总结了当前光催化技术应用于土壤PAHs污染修复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为丰富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相关数据,以3-羟基菲(3-OHP,C14 H10 O)为菲单羟基衍生物代表污染物,聚氯乙烯(PVC)微塑料为研究对象,研究了PVC微塑料在水环境中对3-OHP的吸附行为,并就相关吸附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该研究借助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  相似文献   

15.
磁性微球在生物医学和分离工程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固定化酶、靶向药物载体、核磁共振成像、细胞标记及分离、核酸和蛋白质分离纯化、环境治理等.近年来随着纳米新材料及制备工艺的不断创新,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应用都取得了大量进展.磁性微球的制备方法主要可以分为4类:(1)包裹法,在微球生成的同时将磁性纳米颗粒包裹在微球基质内,又可以细分为异质聚合法、乳化-溶剂挥发法、膜乳化和微流控技术、反相悬液-交联法、Stober法、聚合诱导胶体聚集法等;(2)模板组装法,在模板微球内部或表面组装磁性纳米颗粒,包括溶胀法、吸附法和静电自组装法等;(3)模板原位生成法,在模板微球的内部或表面原位生成磁性纳米颗粒,包括共沉淀、沉淀-氧化法、有机前驱体热分解法等;(4)溶剂(水)热法,以有机溶剂或水为介质,密闭体系中的反应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溶液的自生压力下反应得到磁性微球.本文按照制备方法对近几年来磁性微球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包括反应原理、磁性微球的性质、表面功能化和应用介绍.  相似文献   

16.
Fenton原位化学氧化法修复有机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Fenton高级氧化技术在废水处理领域已得到深入研究.近年来,该技术在国外有机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原位修复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在国内相关领域则鲜有报道.虽然国外已有工程试验,但目前对Fenton试剂降解土壤和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尚处于基础阶段.本文主要综述了Fenton技术修复有机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发展过程和反应基本机理的研究进展,并针对修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由于多环芳烃(PAHs)来源广且难以降解~([1]),江河湖泊水底淤泥中痕量PAHs的持续污染不容忽视.采用微生物降解的方法治理PAHs污染的研究已受到广泛重视.对微生物降解效率的测定一般采用索式提取、液液萃取以及固相萃取等方法,不仅繁琐、耗时,且需大量有毒有机溶剂,危害操作者健康,污染环境;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集采样、萃取、浓缩、进样于一体,是一种简便、省时省力、不需溶剂的新型样品前处理技术~([2]).  相似文献   

18.
合成麝香被广泛应用于个人护理产品和生活用品中,在环境中的污染程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准确测定环境中合成麝香的含量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水体中合成麝香的前处理方法(包括固相萃取法、固相微萃取法、液液萃取法、液液微萃取法、索氏提取法、超声辅助提取法、加速溶剂萃取法和QuEChERS等)和仪器分析方法(包括气相色谱-质谱法、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新型荧光光谱法等),并对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引用文献52篇)。  相似文献   

19.
由于水体中新兴污染物不断增多,如何运用新型处理技术来弥补传统污水处理方法的缺陷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光催化耦合微生物同步降解污染物(ICPB)在保留生物法处理废水优点的同时,耦合了光催化高效、迅速的特性,可实现对多种污染物质的有效降解,节约了能源和成本,成为水体污染物有效去除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ICPB体系主要由多孔载体、光催化材料及生物膜构成;其主要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光激发载体上的光催化材料,将水体中难生物降解的污染物转化为可生物降解的物质,同时在载体内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下,将这些污染物的中间降解产物继续矿化。本文根据光催化耦合微生物同步降解污染物体系中的关键构成,归纳总结了载体种类、光催化材料和负载生物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该方法在去除水体污染物中的实际应用,并展望了其将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20.
荧光素-酚藏花红荧光能量转移用于测定Cu2+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金属离子能引起水体的严重污染,由于它的积累性和不可降解性,目前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在食品、环境污染监督检验中被列为重点检测项目。目前测定重金属离子的主要仪器分析方法有: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ICP-质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离子选择性电极、伏安法及库仑法等。这些方法的研究多有报导,但这些方法存在耗时、分析步骤复杂、分析仪器昂贵、采样频率低等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