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配位平衡出发,从光度法对单核、逐级配位配合物的实验研究入手,导出了包含配合物逐级稳定常数为未知数、体系中各物质初始浓度为已知条件的非线性目标函数。对该目标函数用最优化方法求算出配合物的逐级稳定常数的最优估值,利用光度与组分的浓度关系又求得配合物摩尔吸光系数的估计值。采用本手段以平衡移动法研究了5—磺基水杨酸铁(Ⅲ)配位平衡体系的各级稳定常数与摩尔吸光系数,用等摩尔系列法研究了其第一级稳定常数和摩尔吸光系数,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缩聚反应中,缩聚物的分子量与体系的组成及官能团的反应程度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这种关系的表达式目前很多,但没有一个通用公式,一般均随反应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本文介绍一种在缩聚反应中能通用的基本关系式. 1.公式的导出设一聚合体系,有i种单体组成,N_i、f_i分别代表i单体的初始摩尔数及官能度.N_j、f_j分别代表官能团摩尔总数较少的j单体的初始摩尔数及官能度,P代表该官能团的反应程度.若官能团等摩尔混合,N_j、f_j、P分别代表体系中某一种官能团的单体摩尔数、官能度及反  相似文献   

3.
无溶剂酶促合成癸酸偏甘油酯的热力学和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Candida antarctic脂肪酶(CAL)为催化剂,对无溶剂微水体系中癸酸与甘油酯化反应的热力学平衡和动力学行为进行研究。用平板冷却猝灭法观察反应体系的初始相态。反应物猝灭态照片表明,相间传质与反应物分散状态有关;酶粒表面局部癸酸浓度相对过剩于界面相浓度。在无溶剂体系中癸酸和甘油的酶促反应不符合Ping-Pong Bi-Bi机制。敞开物体系中单、二、三酯形成的表观热力学平衡方程为:[C]0N[C]/[M]=1/K1 [C] K2[C]^2 K2K3[C]^3,其中[C]0为癸酸的初始摩尔数,[C]为反应物中癸酸的摩尔数,N为甘油与癸酸的初始摩尔比,[M]为反应物中癸酸单甘酯的摩尔数;K1、K2、K3分别为单、二、三酯形成的表观热力学平衡常数:K1=0.103mmol^-1,K2=0.055mmol/^-1,K3=0.004mmol^-1。  相似文献   

4.
溴甲酚绿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40  
魏永巨  李克安 《分析化学》1996,24(4):387-391
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溴甲酚绿(BCG)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在酸性溶液中的结合反应。认为BCG与BSA主要由于静电引力而结合,疏水作用力对结合反应也有影响。讨论了反应过程中的平衡关系,推导了求算表观结合常数,最大结合数及摩尔吸光系数的线性回归公式,考察了影响染色反应灵敏度的因素,发现溶液酸度、离子强度对染色反应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甲烷氧化偶联制烯烃的热力学平衡限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适宜的热力学模型对甲烷氧化偶联制烯烃体系的热力学平衡进行分析,考察温度﹑压力﹑进料组成对体系组分的平衡限度影响。研究发现,在甲烷氧化偶联制烯烃体系中,H2、CO的生成相对容易,C2产物(C2H4、C2H6)不容易生成。通过计算,得到了该体系有利于烯烃生成的反应条件,500℃~800℃、1.5MPa、烷氧摩尔比为7。实验为甲烷氧化偶联反应器和催化剂的开发研究提供热力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选用钛酸四丁酯作为聚乳酸(PLA)/聚碳酸酯(PC)的酯交换反应催化剂,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研究了流场中不同组分比的PLA/PC共混体系酯交换反应机理及酯交换反应对不同组分比的共混体系相形态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在PLA/PC共混体系中是否含有催化剂,酯交换反应次数、参与酯交换反应的PC的含量、生成的共聚物中PC链段的含量及生成的共聚物的总质量和总摩尔数均随组分中PLA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催化剂的加入更拉大了这种差距.主要原因是与PC作为连续相相比,当PLA作为连续相时PLA链段沿界面的取向程度更高,从而导致进行多次酯交换反应的几率增加.添加催化剂后,影响酯交换反应的主导因素发生变化,从而导致PLA/PC 30/70体系界面反应的机理发生改变.钛酸四丁酯有效地促进了PLA/PC体系的酯交换反应,使分散相的尺寸都得到不同程度降低,尤其当PLA为连续相时催化产生的共聚物的总摩尔数更多,从而使PLA为连续相时的分散相粒径较PC为连续相时降低的更多.  相似文献   

7.
靳福全 《大学化学》2012,27(2):72-75
针对天津大学编《物理化学》(第5版,上册)给出的化学平衡移动的解释,用微分法导出了恒温恒压下理想气体化学反应平衡系统中反应物或产物物质的量改变时的平衡移动规律:用导出的普遍性结论对投料比等于系数比的一般反应进行了分析,指明教材中对化学平衡移动的解释是欠妥的。  相似文献   

8.
甲烷自热重整制氢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为了优化甲烷自热重整制氢过程的反应条件,运用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化方法对过程进行了热力学计算,研究了重整过程的反应温度、空碳比、水碳比对平衡组成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适宜的水碳比为2.5~3.5,空碳比2.0~3.5,重整温度700℃~850℃,每摩尔甲烷生成2.17mol~2.23mol氢;以水碳比1.5为例,对不同空碳比下的组分的产生和转化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Ⅰ.通用化学平衡计算 与热化学数据库相联结,采用进度调整方法编制了多相多元体系的化学平衡计算程序。 本文在选取独立组元的算法上提出了改进,可以减少运算量。另外还扩展了程序的功能,使本程序在以下三种输入条件下都能计算,包括:(1)给定原子矩阵,各组元的标准吉布斯生成自由能及初始摩尔数;(2)给定一组独立化学反应的计量系数矩阵,平衡常数和各组元的初始摩尔数;(3)给定原子矩阵,各组元的标准吉布斯生成自由能和体系的元素组成。  相似文献   

10.
何静 《化学教育》1995,16(11):37-37
分子数减小,使反应体系的内压力减小一些,我们根据对比反应体系内的压力变化和没有平衡移动的空气的压力变化的差别,来判断压力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现象直观,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丙烯气相水合反应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所提出的高压复杂物系化学平衡组成的计算方法,对丙烯气相水合反应进行了热力学分析。计算了反应条件对各反应组分平衡组成的影响。得到了丙烯和水的平衡转化率、异丙醇(IPA)及异丙醚(IPE)的平衡组成随温度、压力、进料中水/烯比及原料中异丙醇含量的变化规律,确定了该反应体系在热力学上的最优操作条件,为催化剂的筛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计算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丙烷甲醇共进料制烯烃反应热力学及动力学过程.热力学过程采用Gibbs最小自由能法模拟丙烷甲醇制烯烃反应体系的平衡组成,同时结合响应面分析法建立了温度、压力、丙烷甲醇进料摩尔比对产物中丙烯的摩尔分数的函数关系,通过回归方程分析最佳工艺范围.热力学分析了反应条件对平衡产物的影响,随着反应温度升高,平衡产物丙烯的质量分数先增高后降低;平衡产物中丙烯的质量分数随着丙烷甲醇进料中丙烷摩尔比增高而增高,但是实际的反应状态和催化剂也是相关的,因此研究了存在催化剂情况下,丙烷脱氢和丙烷甲醇共进料反应的活化能.反应活化能动力学实验表明,通过添加少量甲醇可以降低耦合过程中丙烷脱氢表观活化能.  相似文献   

13.
张仰明  杨帆  郑瑞  汤杰 《有机化学》2001,21(7):533-534
首次报道了叔胺类环钯化合物1~4在催化Heck反应中的应用。实验表明该类化合物能高效地催化Heck反应;其中催化剂4的TON值(产品摩尔数与钯摩尔数的比值)和TOF值(产品摩尔数与钯摩尔数以及反应时间的比值)分别高达9.6×10^6和8.7×10^5)。这上迄今为止催化Heck反应的最好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万寿荣 《化学教育》2014,35(1):74-75
深刻认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和反应程度,审视化学平衡常数大小、平衡转化率变化、平衡移动方向与反应程度之间的关系和正逆反应速率相对大小与平衡移动的关系。平衡是否移动就看能否减弱刚变化的因素。反应限度与反应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5.
分子筛膜具有规整的微孔结构(<1 nm), 耐高温高压、 抗有机溶剂, 在液相和气相小分子分离中受到广泛关注. 分子筛膜可以与催化反应耦合于一体构成膜反应器, 使反应过程与组分分离同时进行, 促进反应平衡移动, 达到反应强化的效果. 本文概述了近十年不同类型分子筛膜反应器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并对分子筛膜反应器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二氧化碳直接加氢合成反应是二氧化碳活化和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列举了18个二氧化碳氢化反应,并对相应的反应热和平衡常数进行了计算。假定各反应物以反应的摩尔计量比参加反应、反应物的总量均为1mol,求出了各反应中CO2的平衡转化率。  相似文献   

17.
Co-Ni/SiO2催化剂催化乙酸重整制氢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Co-Ni/SiO2催化剂,利用固定床反应器对催化剂在乙酸重整制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进行了测试,详细研究了Co-Ni配比、活性组分负载量,反应温度,空速及水碳比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剂能高效催化乙酸重整反应.当Co和Ni摩尔比例为0.5∶1,活性组分质量百分含量为15%时催化剂呈现最好的催化活性,在水碳摩尔比为7.5∶1,温度大于500℃时可使乙酸完全转化,并且氢和二氧化碳选择性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8.
杨旭东 《化学教育》1996,17(10):36-39
本文论述了恒温恒容下,在气体参加的可逆平衡体系中加入参与反应的某气体或惰性气体,平衡移动方向的判定,由此给出平衡向生成添加物方向移动的具体条件,并结合中学化学教材给出的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平衡移动原理及一道习题提出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19.
杨建男  张燕华 《分析化学》1993,21(2):228-230
用具有流通池的分光光度计作测定装置,建立了由平衡移动法测定络合反应中质子释放数的新方法。方法简单、快速,仅用一个标准溶液,适于在变更pH值范围内金属离子不发生水解和没有其他副反应的体系。  相似文献   

20.
李大塘  郭军 《大学化学》2003,18(1):51-53
众所周知 ,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对峙反应中 ,正反应速度等于逆反应速度(v正 =v逆 ≠ 0 ) ,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含量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的状态。当外界条件 (如浓度、压力或温度 )发生变化时 ,化学平衡状态随之发生移动 ,移动的方向可根据著名的Lechatelier原理进行判断。但目前文献[1~ 7] 中 ,运用Lechatelier原理判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讨论得最多的是恒温恒容体系 ,对于恒温恒压体系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方法报道甚少。能否根据Lechatelier原理对恒温恒压体系平衡移动方向进行判断呢 ?实际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