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碳、碳氮和硼碳氮纳米管场发射性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强  梁二军 《物理学报》2005,54(12):5931-5936
采用高温热解法在860℃分别制备出了碳、碳氮和硼碳氮纳米管,提纯后利用丝网印刷工艺分别将它们制备成薄膜,并测试了它们的场发射性能.结果表明:碳纳米管、碳氮纳米管和硼碳氮纳米管薄膜的开启电场分别为2.22,1.1和4.4V/μm,当电场增加到5.7V/μm时,它们的电流密度分别达到1400,3000μA/cm2和小于50μA/cm2.碳和碳氮纳米管薄膜的场增强因子分别为10062和11521.可见,碳氮纳米管的场发射性能优于碳纳米管,而硼碳氮纳米管的场发射性能比前两者要差.解释了这三种纳米管场发射性能差别的原因. 关键词: 碳纳米管 碳氮纳米管 硼碳氮纳米管 场发射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荷电粒子活化分析是一种基于核技术的分析方法.通过荷电粒子与待测核间的核反应,产生放射性核素;测量这些放射性核素的特征放射性及其强度,即可进行元素的定性、定量分析.荷电粒子活化分析轻元素的灵敏度很高,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半导体材料的质量、电学性能与它的痕量轻元素杂质(氧、氮和碳)的含量有关.对这些痕量轻元素进行高灵敏度的定量测定,就成为半导体等超纯材料的研制和生产中的重要环?...  相似文献   

3.
红外碳硫分析仪分析生铁、矿石和焦炭中碳和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朝斗  庞秋林 《光谱实验室》2004,21(6):1183-1184
建立了红外碳硫仪分析生铁、矿石、焦炭中的碳和硫的测定方法 ,该法可用于样品中碳和硫测定 ,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文献中的六参数波函数,使用文献的《原子能量积分数值表》和部分补充数据,对碳、氮、氧、氟、氖各原子多重态进行了系统的计算,得到了较准确的能量值以及波函数的最佳参数值。亦验证了这套波函数对合多P电子的原子系统的特殊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等离子体增强热丝化学气相沉积系统,用CH4、H2和N2为反应气体,在Si衬底上制备了碳氮纳米尖端。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显微Raman光谱仪对其进行了表征。在室温下测试了它的发光性能,发光谱由中心约为406 nm和506 nm的两条发光带组成。根据Raman散射谱,对其微结构进行了分析。结合非晶碳氮薄膜的结构和发光机理,分析了它的发光性能。  相似文献   

6.
利用一种有效而别致的双离子(N+和Ar+)辐照和热处理技术合成并焊接无定形碳纳米线(ACNWs).实验样品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进行了表征证实,适当搭配的双离子辐照与热处理的结合将会引起多壁碳纳米管无定形化并导致相互交叉纳米线的焊接.此外碳结构相变中的原子演化也在目前已有的概念基础上进行了简单地讨论. 关键词: 无定形碳纳米线 相变 透射电子显微镜  相似文献   

7.
碳纳米点由于具有独特的发光特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毒性、良好的光稳定性等特性在近年来被广泛关注。这些特性使其在光电器件、可见光通讯、肿瘤治疗、生物成像等领域拥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受到原料和合成方法的影响,碳纳米点材料体系多种多样。本文将系统地综述本课题组近年来以柠檬酸和尿素为主要原料合成的氮掺杂碳纳米点及其物理化学性质,探讨碳纳米点能带调控的方法及原理,并介绍碳纳米点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王必本  陈玉安  陈轩 《发光学报》2011,32(9):902-906
利用偏压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系统,以CH4、H2和NH3为反应气体,分别在沉积有钛膜和碳膜的Si衬底上制备锥形碳结构,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和显微Raman光谱仪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样品为锥形碳氮结构.用显微Raman光谱仪对锥形碳氮结构在室温下的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发光谱显示出中心在621,643,7...  相似文献   

9.
植物中硝态氮、氨态氮、总氮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植物样品经硫酸 过氧化氢凯氏法消煮后 ,分别用直接吸光光度法、靛酚蓝比色法、过硫酸钾氧化吸光光度法获得硝态氮 (包括亚硝态氮 )、氨态氮、总氮的含量。通过样品测试数据的比较 ,证明分别测得的氨态氮、硝态氮含量之和与所测总氮结果一致。本文为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学中氮元素各种形态含量的分析提供了选择测定方法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高温煤焦油为原料制备煤精制软沥青及其族组成,再炭化制备半焦。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杂原子氮、硫的分布和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碳弧法中形成的碳包铁及其化合物纳米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直流碳弧法在阳极石墨棒中加入αFe或αFe2O3产生碳包铁及其化合物纳米晶,研究碳包铁及其化合物纳米晶的形貌,结构特性及穆斯堡尔谱,探讨碳包Fe纳米晶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在碳弧法中用掺αFe阳极棒时,可产生碳包αFe,渗碳体和奥氏体纳米晶;而用掺αFe2O3阳极棒可产生碳包αFe,渗碳体、奥氏体和γFe2O3纳米晶.石墨的包裹使纳米晶特性有所不同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2.
Ni-Mn粉末触媒中固溶碳的作用效果和机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国产DS6×800A型六面顶压机上,对比研究了含与不含固溶碳的Ni-Mn粉末触媒,采用直热式静压触媒法合成金刚石的差异。实验表明:Ni-Mn粉末触媒中固溶碳的存在,不仅可以提高金刚石的合成单产、细化金刚石晶粒,而且在同工艺条件下,能得到晶形完整度较高的金刚石单晶。  相似文献   

13.
碳制氢过程的比较及直接制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不同碳制氢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比较了相同进料条件下,采用不同过程进行碳制氢时,过程的冷煤气效率以及最终产物组成,并分析了“一步制氢”中温度、压力、不同进料比对最终产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接制氧适宜的气化温度为923-973 K;增加水蒸气分压力(气化压力随之增加),气体产物的量增加;吸收剂有一最佳的量。  相似文献   

14.
杨应辉 《计算物理》1984,1(2):152-163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三维区域中的中子扩散方程及其差分方程的建立及求解的内、外迭代过程。然后导出内迭代过程中求解差分方程的SIP和SSIP公式,以及内、外迭代的加速方法和迭代参数的选取。最后给出一些数值结果。  相似文献   

15.
20m落管中Pd-Ni-P合金的过冷与过饱和固溶相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应凡  陈红  王文魁 《物理学报》1992,41(7):1111-1118
本文研究了Pd43.5Ni43.5P13合金在20m落管中的过冷行为。下落过程中凝固的液滴为直径在0.2—2.5mm范围的小球。对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测量、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X射线能谱微区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当样品在1.8×104Pa的氮气中凝固时得到了近单相的Pd-Ni-P过饱和固溶体。这一事实表明样品中可能发生非分解凝固。此外,在8.0×104Pa氮气中凝固的样品发现非晶相与固溶相共存,说明样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6.
17.
液态N2、CO冲击压缩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利用液氮致冷技术实现低温靶的冷却及样品气体的液化,并通过二级轻气炮对液态气体加载进行平面冲击压缩,实验分别测得10~57 GPa一次冲击压缩下液氮和液态CO的Hugoniot关系数据。这些实验数据结果显示,33 GPa以上比其以下更容易压缩,这种现象本质是氮发生离解相变消耗内能的一种表现形势。液态在20 GPa以下表现为一种稳定的压缩过程,而在其以上则伴随有较为复杂的化学反应现象产生。此外,实验研究还发现,20 GPa以下N2和CO两种分子液体的冲击压缩特性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18.
葛庭燧  王其闵 《物理学报》1955,11(5):387-402
用扭摆作内耗测量,发现了几种面心立方系合金钢(18/8型不锈钢及高锰钢)中含碳可以引起内耗峰。当振动频率约为每秒1周时,峰的巅值温度在200-300℃之间。当钢中固溶体的碳量增多时,内耗峰升高而峰的位置移向低温,当钢中所含的碳因回火而发生沉淀时,内耗峰降低而峰的位置移向高温。把内耗方法所测得的激活能、弛豫时间和由此计算所得的扩散系数与资料上所载的碳在面心立方系的钢中宏观扩散的数据相比较,指出所观测的内耗峰确是由于碳在钢中的微扩散所引起来的。用同样的实验方法也发现了碳在镍铝合金及在纯镍中由于微扩散而引起的内耗峰。这些实验指出,碳在面心立方系晶体中微扩散而引起内耗峰这件事实,可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葛庭燧  张肇源 《物理学报》1965,21(1):154-160
在小型拉力试验机上测量了含有不同碳量的镍在范性形变过程中的低频内耗,观察到当含碳量在某一适当范围以内时,内耗-应变曲线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峯值。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条件、预先冷加工以及测量温度对于这种内耗现象的影响。初步认为这一系列峯值是由于位错气团在形变过程中的更迭形成和解脱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20.
归纳溶液平衡理论和电化学知识,设计出通过监测溶液电导率来分析溶液析晶过程的方法,得到一些溶液参量时间性变化的曲线,总结出不同过饱和度碳酸钙溶液在不同条件下的析晶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