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树枝状大分子的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新型特种结构大分子-树枝状大分子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做了全面的回顾。  相似文献   

2.
多肽树枝状大分子合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肽树枝状大分子具有不同于链状多肽和其它树枝状大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中有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所报道的多肽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进展。  相似文献   

3.
树枝状大分子是一类具有规则的、高度支化的三维结构的高分子 ,含硅的树枝状大分子是以硅原子作为两代之间的支化点的树枝状大分子。本文主要综述了硅氧烷型、碳硅烷型、硅烷型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方法及含硅的树状金属络合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孙万虹  莫尊理  陈红 《化学通报》2007,70(4):286-291
含不同分支官能团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文献报道的有两方向引发核、三方向引发核、四方向引发核、六方向引发核等结构新颖的树枝状分子。本文综述了不同引发核及其衍生物在树枝状大分子合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树枝状大分子是一种具有精确三维结构的纳米材料。目前,对于树枝状大分子的研究,逐渐从合成和表征各式各样的树枝状大分子转向到对其特殊功能和应用的研究。传统的荧光成像探针大多数为小分子化合物,其发展受到特异性低、稳定性差、停留时间短、可修饰基团少和毒性大等缺点的限制。树枝状大分子具备独特的分子结构如大量可设计性的末端官能团和广阔的分子内空腔以及选择多样化的优势,使其在荧光生物成像领域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重点介绍了基于树枝状大分子的有机荧光探针和量子点探针在生物成像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树枝状大分子的自组装超薄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树枝状化合物因具有三维立体结构、均一的分布和多而密且可修饰性强的外官能团,使之作为结构单元进行自组装形成具有特色的超薄膜。Regen等利用整代聚酰胺-胺型(PAMAM)树状分子的胺端基,将其沉积到用Pt^2 离子活化的表面,重复这一过程即得到多层膜。Crook等首先报道了以共价键结合的树状分子膜,这种膜是将PAMAM树状分子的胺端基与巯基十一烷酸组成的单层膜作用生成酰胺键而形成的。Tsukruk等将表面分别带正负电荷的PAMAM树状分子在硅表面进行层状沉积形成超薄膜。研究显示,以树状分子为结构单元经自组装形成的膜具有潜在的用途前景,如作为化学探感器、多相催化剂、滤光片或光学器件基材等。  相似文献   

7.
树枝状大分子(dendrimer)是一种高度支化、纳米尺度的人工合成大分子,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和重要的应用前景。利用具有8个可官能化顶点的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作为树枝状大分子的核心,可在一定程度上简化树枝状大分子繁琐的合成与分离过程,在低代数时就可获得较大的表面官能团密度,并使树枝状分子呈现球形对称结构。POSS基树枝状大分子结合了POSS和树枝状分子结构与性能的优势,是一类极具潜力的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本文综述了近年来POSS基树枝状大分子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POSS基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方法以及它们在催化剂、生物材料、液晶材料和发光材料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该新型材料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以氨丙基硅胶为核,通过与丙烯酸甲酯和乙二胺进行多次重复的Michael加成反应以及酰胺化反应制得在硅胶表面接枝的树枝状大分子(G);G进一步通过L-苯丙氨酸(L-Phe)的手性修饰得到在硅胶表面接枝的手性树枝状大分子(G-L-Phe).G和G-L-Phe的结构经~(13)C NMR,IR及SEM表征.  相似文献   

9.
含树枝状大分子PAMAM的苯乙烯乳液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树枝状大分子PAMAM (4 5代 )作为种子 ,以苯乙烯为代表性单体进行乳液聚合 .研究结果表明 ,加入树枝状大分子PAMAM时 ,所制得的聚合物乳液粒子平均粒径在 30~ 5 0nm之间 ,小于 10 0nm ,且大小分布均匀 ;所制备的聚合物在 16 70cm- 1 左右处出现酰胺的特征吸收峰 ,在 330 0cm- 1 左右处出现N—H伸缩振动特征峰 ;说明树枝状大分子PAMAM起到种子的作用 ,所制备的聚合物含树枝状大分子PAMAM .  相似文献   

10.
树枝状多氨基大分子环氧树脂固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TA)和乙二胺(EDA)进行Michael加成反应,合成了外围带多个活泼氢原子的树枝状大分子G1.0(NH2)。最佳合成条件为:n(EDA)=1:12,甲醇作催化剂,50℃反应24h,产率97.01%,G1.0(NH2)的质量分数为96.02%用IR、NMR和元素分析表征G1.0(NH2)的结构。与EDA/环氧树脂体系相比,G1.0(NH2)/环氧树脂体系适用期较长、凝胶时间和快速度固化。G1.0(NH2)在固化过程中分两阶段逐渐放热,且总放热量小于EDA固化剂体系,TGA分析表明两种体系固化产物热稳定性相似。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与日益更替,兼有无机材料多功能性和聚合物可加工性的杂化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论述并回顾了将多金属氧酸盐簇(Polyoxometalates)与聚合物通过共价键连接制备多金属氧酸盐簇-聚合物杂化物(Polyoxometalate-Polymer Hybrids)的研究现状。依据所制备杂化物中聚合物链的构型进行分类,综述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并重点介绍了本课题组在过去几年里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王维 《高分子通报》2013,(1):87-100
随着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兼有无机材料的功能性和有机材料的可加工型的新型杂化材料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本篇论述介绍本研究组在过去几年里,将多金属氧酸盐簇(Polyoxometalates)与我们熟知的聚合物通过共价键相连接制备杂化物(Polyoxometalate-Polymer Hybrids,PPHs)的研究结果,目的是在保证POMs簇合物特殊功能的前提下,还赋予杂化物良好的可加工性能,开发高附加值的功能杂化材料。通过对含PPHs的合成和超分子聚集体自组装行为的研究工作,将POMs簇合物化学、聚合物化学和超分子科学的相关知识融合在一起,并在这三个传统研究方向的交叉点上开辟了一个新的突破领域,该研究成果为先进功能材料的制备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基于无机材料-微生物复合半人工光合系统是在自然光合作用和人工光合作用研究进展到一定阶段,为克服各自的缺陷,实现微生物与无机材料优势互补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体系。该体系的主要优势是将微生物的催化选择性与无机材料的光响应性结合起来,旨在解决人工光合作用体系催化选择性差的问题。目前,可以通过光催化剂-微生物复合和电极-微生物复合来实现基于无机材料-微生物复合的半人工光合作用。本文围绕基于无机材料-微生物复合的半人工光合作用,依次从半人工水氧化、半人工光合还原和材料-微生物界面等方面做了系统的阐述,重点介绍基于电极-微生物复合的半人工光合体系研究进展,对基于无机材料-微生物复合的半人工光合作用的领域现状做了分析和总结,并且对该领域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A fluorinated copolymer/metal oxide hybrid is fabricated by refluxing a high hydroxyl content fluorinated copolymer with tetraethoxysilane. The resulting organic-inorganic hybrids are transparent throughout the entire compositional range if processed with HCl as a catalyst. They exhibit a continuous variation in hardness, hydrophobicity, and abrasion resistance, intermediary between the properties of the pure polymer and that of a silica gel. The catalyst has a strong influence over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hybrid. 29Si MAS-NMR indicates the presence of highly condensed silica clusters within the structure of the hybrid. If a Nd(III) alkoxide is used instead of TEOS, a Nd 3+-doped fluoropolymer is obtained.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hen a fluorinated copolymer contains groups amenable to hydrolysis and condensation, cross-linking with a metal alkoxide is possible, leading to an interesting families of hybrids.  相似文献   

15.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兼具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的优点,是继单组份材料、复合材料和梯度材料之后的新一代功能材料。基于可以通过分子设计与剪裁的倍半硅氧烷(笼型倍半硅氧烷和无规倍半硅氧烷)无机前驱体,利用多种方法如反应性共混法、溶胶-凝胶法、光固化、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自组装技术等制备一系列高性能聚合物/倍半硅氧烷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新的方法学研究,以氧化吲哚1与茶香酮2,在DABCO和哌啶组合催化体系下,在溶剂乙醇65℃中发生Michael加成脱氢反应,合成了1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茶香酮-氧化吲哚类拼接物3a~3j,产率为52%~71%, 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和HR-MS(ESI-TOF)表征,进一步通过单晶确定化合物3e的相对构型。该类化合物包含一个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茶香酮骨架和氧化吲哚骨架,可以为生物活性筛选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Tetrahedral orbitals are used as a basis for the discussion of electron configurations in atom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ange of applicability of simple models for the interactions and possible molecular extrapolations. © 1997 John Wiley & Sons, Inc.  相似文献   

18.
Infrared and microwave curing of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materials was studie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maximum conversion without detrimental effects due to the overheating or to the long-time permanence at high temperature. Partially cured poly(ethylene oxide)/silica hybrids were prepared by hydrolysis and subsequent condensation of precursors for 30 minutes isothermal heat treatment at 70°C. The conversion after the preliminary treatment is still low and requires an additional heating to complete the reaction. Three different thermal treatments were investigated: conventional heating, infrared heating and microwave heating. DSC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obtained samples evidenced a drastic reduction of the treatment time when microwaves were used, requiring only a few seconds, compared to the hours-lasting conventional treatments.  相似文献   

19.
Macromolecular Hybrids with Dendritic-Linear Architectur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olecular hybrid systems based on dendritic-linear architectures are reviewed.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ir macromolecular features mainly focused on the synthesis, physical and self-assembly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20.
以色酮-吡唑啉酮合成子(1)为原料,在三级胺N,N-二甲基乙醇胺催化下,与查尔酮发生Michael加成反应,合成了10个新型的色酮吡唑啉酮骨架拼接二氢查尔酮类化合物3a~3j,产率79%~90%, dr值为6/1~10/1, 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和HR-MS(ESI-TOF)表征。化合物3b的相对构型由单晶培养确定。该类化合物含有连续两个立体中心,包括一个季碳中心,可以为生物活性筛选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