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单扫描时空编码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新型超快速磁共振成像技术,它对磁场不均匀和化学位移伪影有较强的抵抗性,但是其固有的空间分辨率较低,因此通常需要进行超分辨率重建,以在不增加采样点数的情况下提高时空编码磁共振图像的空间分辨率.然而,现有的重建方法存在迭代求解时间长、重建结果有混叠伪影残留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单扫描时空编码磁共振成像超分辨率重建方法.该方法采用模拟样本训练深度神经网络,再利用训练好的网络模型对实际采样信号进行重建.数值模拟、水模和活体鼠脑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快速重建出无残留混叠伪影、纹理信息清楚的超分辨率时空编码磁共振图像.适当增加训练样本数量以及在训练样本中加入适当的随机噪声水平,有助于改善重建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了满足磁共振成像(MRI)临床扫描的需求,磁共振图像重建算法的开发一直在不断进行.目前广泛使用的算法实现方式是利用中央处理器(CPU)对磁共振扫描数据进行数学变换得到图像,随着算法复杂度的提升,计算性能问题逐渐显露.利用CPU在大数据量下执行复杂算法时,计算并行性的缺失以及运算中产生的海量数据的存储负荷会导致计算变得极为缓慢,使得一些算法因为重建时间过长,在临床上面临难以推广的问题,也制约了基础研究中新算法的研发.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新的重建算法执行方式,利用Gadgetron磁共振软件重建平台在多核CPU基础上搭载多块图形处理器(GPU),将磁共振图像重建以分布式并行计算方式实现,并以重建耗时较长的3D径向数据采集Stack of Star(SOS)的图像重建为实例,展示这种重建的实现方法能以相对低廉的硬件成本极大提升重建的速度.  相似文献   

3.
快速磁共振成像是磁共振研究领域重要的课题之一.随着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兴起,神经网络成为快速磁共振技术的重要方法.然而网络性能表现和网络参数量之间较难取得平衡,且对于多通道数据重建的并行成像问题,相关研究较少.本文构建了一种深度递归级联卷积神经网络结构,用于处理并行成像问题.这种网络结构在减少网络参数量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地提高网络的表达能力,提高网络重建的精确度.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并行成像方法,通过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对欠采样磁共振数据进行重建,可以得到更准确的重建结果,且重建时间大大缩短.  相似文献   

4.
陈蓝钰  常严  王雷  杨晓冬 《应用声学》2015,23(12):68-68
为了解决并行磁共振成像过程的病态性和图像信噪比下降问题,降低重建过程中噪声放大和异常值的干扰造成的图像信噪比的损失,提出了一种基于正则化共轭梯度迭代的并行磁共振成像重建算法;该算法基于最小二乘理论,引入正则化,优化方程,进而进行迭代重建;采用了不同加速因子的人脑磁共振K空间欠采样数据以验证该算法的重建性能,仿真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相较于最小二乘法,能较大限度地降低噪声对重建结果的干扰,具有信噪比更高、误差更小、成像效果更好等特征;重建图像质量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对临床诊断更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混沌加密由于其初始值敏感性、伪随机性和运动轨迹的不可预测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图像加密领域。提出了一种通过深度学习来攻击Lorenz混沌加密系统的灰度图像重建方法,通过残差网络实现了对一系列明文-密文对数据集进行训练,从而拟合出密文到明文的过程,然后将训练好的网络应用在独立于训练集的密文上,恢复出与明文非常接近的图像。数值仿真结果验证了这种灰度图像重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图像K空间中的尖峰噪声会严重影响图像质量.该文在磁共振图像压缩感知的共轭梯度重建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利用磁共振图像稀疏性进行尖峰噪声修复的方法.传统的共轭梯度重建是通过小波域迭代进行的,对于K空间的尖峰噪声的消除不是最适合.首先提出压缩感知的K空间重建算法,该算法与小波域重建等效.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以较好地修复尖峰噪声的K空间部分重建算法.即在迭代过程中,以图像的稀疏性作为约束条件,仅修改尖峰噪声所遮盖区域的数据,其他位置的数据保持不变.该算法与传统的插值算法及共轭梯度算法相比,能够更好地修复K空间尖峰噪声点,减少图像伪影,同时降低了对尖峰噪声定位准确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压缩感知是一种新兴技术,该技术能够用远低于奈奎斯特采样频率采集的信号恢复出原始信号. 压缩感知成像方法大大提高了心脏磁共振成像的采集速度,已有的方法主要利用动态图像时间相关及心脏的周期性运动特征,如采用在时间维做傅立叶变换或求解每帧数据跟参考帧数据的差异获取稀疏数据,满足压缩感知重建的要求. 该文提出了选择性双向顺序压缩感知重建算法,利用相邻帧的差异更小的特点,获取更加稀疏的差异数据,同时利用动态图像的周期性,以目标函数积分为判据,在时间顺序和时间逆序两个方向选择效果更好的方向进行数据重建,降低图像伪影和噪声. 该选择算法,可以在不增加重建时间的情况下,选择双向顺序重建中最佳的结果. 该文对心脏磁共振图像数据进行了数据处理实验,并且跟传统压缩感知算法、参考帧差异方法及匙孔成像方法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该方法无论从视觉效果还是从统计结果上,都有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以往基于深度学习的滑膜磁共振图像分割模型存在的分割精度较低、鲁棒性较差、训练耗时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Dense-UNet++网络的新模型,将DenseNet模块插入UNet++网络中,并使用Swish激活函数进行训练.利用1 036张滑膜磁共振图像数据增广后的14 512张滑膜图像对模型进行训练,并利用68张图像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模型的平均DSC系数为0.819 9,交叉联合度量(IOU)为0.927 9.相较于UNet、ResUNet和VGG-UNet++网络结构,DSC系数和IOU均有提升,DSC振荡系数降低.另外在应用于相同滑膜图像数据集和使用相同的网络结构时,Swish函数相比ReLu函数有助于提升分割精度.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对于滑膜磁共振图像的病灶区域的分割有较好的效果,能够辅助医生对病情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9.
冯鑫  李川  胡开群 《物理学报》2014,63(18):184202-184202
为了克服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时噪声干扰及易产生伪影导致目标轮廓不鲜明、对比度低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深度模型分割的图像融合方法.首先,采用深度玻尔兹曼机学习红外与可见光的目标和背景轮廓先验,构建轮廓的深度分割模型,通过Split Bregman迭代算法获取最优能量分割后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轮廓;然后再使用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对源图像进行分解,并针对所分割的背景轮廓采用结构相似度的规则进行系数组合;最后进行非下采样轮廓波反变换重构出融合图像.数值试验证明,该算法可以有效获取目标和背景轮廓均清晰的融合图像,融合结果不但具有较高的对比度,还能抑制噪声影响,具有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11.
方晟  吴文川  应葵  郭华* 《物理学报》2013,62(4):48702-048702
数据采集时间长是制约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的重要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基于压缩感知成像理论, 提出了一种结合非均匀螺旋线磁共振数据采集序列和布雷格曼迭代重建的快速磁共振成像方法, 通过欠采样缩短数据采集时间.欠采样引起混迭伪影则通过非均匀螺旋线欠采样特性和布雷格曼迭代重建去除.水模磁共振成像实验和在体磁共振成像实验结果表明: 欠采样情况下, 所提出的方法能有效去除欠采样导致的混迭伪影, 获得的图像结构信息完整的成像结果, 在缩短采样时间的同时, 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非均匀螺旋线 全变分 布雷格曼迭代  相似文献   

12.
对基于高温超导量子干涉仪的低场核磁共振成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首先对低场核磁共振系统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使得装置能够用于成像实验.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维、二维成像实验并取得了成功.二维成像分别采用了直接背投影成像法和傅里叶变换重建法.采用直接背投影方法成功获得了不同水样品分布的图形并与实物符合较好,同时还尝试对生物样品如青椒和芹菜的切片进行了成像,也得到了符合原物的二维投影像.尝试用傅里叶变换法对水样品进行成像,得到的图形能够显示样品轮廓,但信噪比偏低.对两种二维成像方法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于淼  刘诚 《应用光学》2021,42(1):71-78
为了实现大景深信息全焦面高质量成像,提出了基于单次曝光光场成像的导向滤波全焦图像重建技术:结合光场成像采集视场信息,并采用光场重建的方式获取多聚焦图像源集,利用导向滤波的方法确定各级图像融合权重,进行图像融合得到大景深的全焦图像.实验证明,提出的基于单次曝光光场成像的导向滤波全焦图像重建技术不仅有效保证了多聚焦图像背景...  相似文献   

14.
针对锥束ART算法重建速度慢的问题,考虑到工业CT重建目标尺寸差异较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重建区域的快速三维图像重建方法。由不同视角下的锥束投影构建最小区域包络,对最小区域包络进行膨胀处理,以消除重建目标边界附近所出现的伪影,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射线穿过最小重建区域的体素索引及权因子的计算。该方法能够根据重建目标的尺寸自适应地确定最小重建区域,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计算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大幅度提高了锥束ART算法的重建速度,而且有效地提高了重建质量。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study, we present a novel methodology that allows reliable segmentation of th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MRIs) for accurate fully automated three-dimensional (3D) reconstruction of the carotid arteries and semiautomated characterization of plaque type. Our approach uses active contours to detect the luminal borders in the time-of-flight images and the outer vessel wall borders in the T(1)-weighted images. The methodology incorporates the connecting components theory for the automated identification of the bifurcation region and a knowledge-based algorithm for the accurat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laque components. The proposed segmentation method was validated in randomly selected MRI frames analyzed offline by two expert observers. The interobserver variability of the method for the lumen and outer vessel wall was -1.60%±6.70% and 0.56%±6.28%, respectively, while the Williams Index for all metrics was close to unity. The methodology implemented to identify the composition of the plaque was also validated in 591 images acquired from 24 patients. The obtained Cohen's k was 0.68 (0.60-0.76) for lipid plaques, while the time needed to process an MRI sequence for 3D reconstruction was only 30 s. The obtain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allows reliable and automated detection of the luminal and vessel wall borders and fast and accurate characterization of plaque type in carotid MRI sequences. These features render the currently presented methodology a useful tool in the clinical and research arena.  相似文献   

16.
针对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红外图像重建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分块压缩感知红外图像重建方法。该方法首先对原始红外图像进行分块,并对每个子块用相同的观测矩阵进行随机观测,获得少量的观测数据;然后利用谱图小波变换优异的稀疏特性,将其引入平滑投影Landweber算法进行迭代优化重建,同时采用混合中值滤波进行处理以增加图像的平滑度和减少块伪影,最后输出满足要求的高质量红外图像。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采样率下,该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红外图像的重建性能均优于目前广为采用的一些小波压缩感知方法,可获得更高质量的红外图像。  相似文献   

17.
Key advances in multifunctional magnetic nanoparticles (MNPs) for magnetic resonance (MR) image-guided pho- tothermal therapy of cancer are reviewed. We briefly outline the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such multifunctional MNPs. Bimodal image-guided photothermal therapies (MR/fluorescence and MR/ultrasound)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A procedure is developed to quantify and improve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The image SNR is quantified using the correlation function of two independent acquisitions of an image. To tes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quantification, SNR measurement data are fitted to theoretically expected curves. The proposed correlation technique is also used to improve the SNR by estimating the amplitude of the signal spectrum. The technique is applied to a set of MR images, and its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gain in SNR, contrast-to-noise ratio (CNR), and resolution loss is compared to that of classical noise filters. The SNR as well as the CNR i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with minor loss of resolution. Finally, it is shown that the correlation technique can be implemented in a highly efficient way in almost any acquisition procedure of 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