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子烙印技术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子烙印技术是一种制备具有特定选择性和亲合性的分子识别材料的技术。它在烙印分子存在的情况下,功能性单体与交联剂共聚制得高交联的聚合物网络,移去烙印分子后就得到了对烙印分子记忆效应的分子烙印聚合物。它在分析化学,催化和有机合成等领域都具有应用价值。该文主要介绍了烙印聚合物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研究,着重于它在色谱技术中的应用,尤其是在毛细管电色谱中的应用。最后对该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分子烙印技术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子烙印技术的基本思想是源于人们对抗体—抗原或酶的专一性的认识 ,即一种抗体只能针对一种抗原 ,一种酶只能选择性的催化一种或固定的几种底物 ,而分子烙印技术则通过人工的方法合成与目标分子耦合的大分子化合物 :以目标分子为模板 ,将具有结构互补的功能化聚合物单体分子通过共价键或非共价键的方式与模板分子结合 ,加入单体进行聚合反应 ,反应完成后将模板分子提取出来后形成具有空穴的能识别模板分子的高分子。用这种基于仿生方法合成的大分子聚合物即为分子烙印聚合物 ,它与模板分子的位置 ,形状 ,官能团互补[4 ] ,对模板分子具有高…  相似文献   

3.
利用分子烙印技术分离中草药活性组分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用非共价法,在极性溶剂中,以丙烯酰胺作功能单体,以强极性化合物槲皮素为模板 ,制备了分子烙印聚合物(MIP). 液相色谱实验表明, MIP 对槲皮素具有特异的亲合性.将此 MIP直接分离银杏叶提取物水解液, 得到主要含模板槲皮素及与槲皮素结构相似化合物山奈 酚两种黄酮的组分.研究证实了MIP技术用于直接分离、提取中草药中具有特定药效化合物的 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分子烙印技术的应用与最新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刘学良  刘莺  王俊德  商振华 《分析化学》2002,30(10):1260-1266
分子烙印技术是合成对模板分子具有特定识别能力的聚合物的技术。在第一届分子烙印技术国际会议报告文集的基础上对117篇文献进行了综述。总结了最近分子烙印技术在对映体或立体异构体分离、固相萃取、化学传感器和模拟生物传感器及催化生物反应工程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扼要介绍了在分子烙印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方法、新用途,指明了分子烙印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同时烙印分子烙印手性固定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采用两种对本同时烙印的方法,制备的氨基酸衍生物分子烙印手性固定相进行了考察。研究表明,如果两种烙印分子单独烙印的分子烙印手性对固定相对两种烙印分子具有较强的手性交叉拆分能力,那么这两种烙印分子同时烙印制得的分子烙印手性固定相就可对两种烙印分子均具有很好的手性分离能力,从而使专一性强的分子烙印手性固定相能同时分离多种对映体。  相似文献   

6.
分子烙印技术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分子烙印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各个方面的应用。共引用文献91 篇。  相似文献   

7.
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技术——分子烙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子烙印技术作为一个新概念被提出来 ,虽然国外已有一部分人在这方面作出了一些研究 ,但国内这方面的报道却很少 ,本文从自组装方式和预聚合方式两种合成分子烙印聚合物的模型 ;烙印分子、功能性聚合物单体及聚合条件的选择 ;分子烙印聚合物的特点、应用及展望等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8.
烟碱分子烙印聚合物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莺  刘学良  王俊德 《分析化学》2003,31(10):1202-1206
利用分子烙印技术,以烟碱为烙印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合成了对烟碱具有特异性作用的分子烙印聚合物P(Nic);通过平衡吸附实验,评价了其对烟碱的亲和力和选择性。与非烙印聚合物相比,P(Nic)对烟碱表现了很高的亲和力;Scatchard分析表明在P(Nic)中存在对烟碱有不同的亲和力的两类作用位点。通过与氨基吡啶类物质在P(Nic)上的吸附行为比较,表明P(Nic)对烟碱具有很好的选择性。本工作证明了用P(Nic)作为固相萃取(SPE)材料选择性地从烟草烟雾中提取烟碱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分子烙印法在手性分离中的应用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21  
孟子晖  王清海 《分析化学》1997,25(3):349-354
分子烙印法是制备具有预定选择性分离仙质的可靠的技术途径,本文简要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现状及在手性分离方面的作用。共引用了70篇文献。  相似文献   

10.
分子烙印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刘勤  周永新  刘荫棠 《分析化学》1999,27(11):1341-1347
分子烙印技术是制备具有选择性分子识别能力的聚合物的新兴技术,其应用之一是将分子烙印聚合物用作分析化学中化学传感器的识别元件。本文综述了分子烙印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在传感器方面的应用,评述了分子烙印传感器的发展方向,展望了其在有机磷化合物检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分子印迹技术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0-2010年间国内外文献报道的有关分子印迹技术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主要内容包括分子印迹技术和固相萃取技术的原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和分子印迹-固相萃取的两种操作模式,着重介绍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在环境、食品、生物医药等领域中的应用(引用文献32篇)。  相似文献   

12.
分子印迹聚合物及其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综述了分子印迹原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和特性,以及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对映体拆分、人工抗体、模拟酶、以及分子器件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米托蒽醌分子印迹传感器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弱酸性条件下, 以邻氨基酚为单体交联剂, 米托蒽醌为模板分子, 用循环伏安法电聚合成米托蒽醌分子印迹聚邻氨基酚敏感膜传感器. 该传感器对米托蒽醌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敏感度, 米托蒽醌浓度分别在3.3×10-7~1.0×10-5 mol/L及1.0×10-5~5.0×10-5 mol/L范围内与峰电流减小量呈线性关系, 检测下限为1.6×10-7 mol/L, 同时对分子印迹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弱酸性条件下,以邻氨基酚为单体交联剂,白藜芦醇为模板分子,采用循环伏安法在玻碳电极上电聚合成白藜芦醇分子印迹聚邻氨基酚敏感膜分子印迹传感器,并对该传感器的结构、选择性、灵敏度、稳定性、线性范围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对白藜芦醇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敏感度,白藜芦醇浓度分别在2.0×10-8~7.0×10-7m...  相似文献   

15.
微囊藻毒素分子印迹传感器的制备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晴  崔莉凤  赵硕  李科 《分析化学》2012,40(3):442-446
以邻氨基酚为单体,微囊藻毒素(MC-LR)为模板,采用循环伏安法在金电极的表面电聚合成膜分子印迹材料,制备了传感器.采用安培法对MC-LR进行检测.在制备影响条件最佳值(pH=4.5;单体/模板=1.4× 108∶1;洗脱时间10 min)的基础上,对该传感器的线性范围、使用寿命、选择性等进行了研究,并与液相色谱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对MC-LR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度,线性范围为0.05~0.35 mg/L;加标回收率为80%~105%;检出限为7.3 μg/L.与液相色谱方法对比,当置信度为99%时,无系统误差.  相似文献   

16.
利用分子印刷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MIT),将铂微粒沉积到谷胱甘肽自组装膜的针孔上,并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甲醇在该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行为。实验结果表明,该电极对甲醇电化学氧化呈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活性高低与载铂量、溶液pH值及电极表面铂微粒所处的微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7.
金属离子印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分子印迹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金属离子印迹技术的发展对于环境、生命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与金属离子有关的印迹技术属于分子印迹技术中的前沿内容,其中有两方面尤其值得关注,一是以金属离子作为模板的离子印迹技术,另一是利用金属离子与生物分子的配位作用促进和实现生物大分子的分子印迹技术。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金属离子的分子印迹技术进展作了介绍和综述,并对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娄忠良  孟子晖  王鹏  孟文君 《有机化学》2009,29(11):1744-1749
分子印迹技术是制备特异性分子识别材料的新技术. 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imprinted polymer, MIP)具有可同酶相媲美的选择性识别能力, 能够催化手性及区域选择性的反应, 是一种新型的分子反应器; 同时MIP具有良好的化学和物理稳定性, 因而在替代酶用于某些苛刻条件下的催化反应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就近年来利用MIP模拟酶催化有机合成反应, 以及利用MIP作为分子反应器反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