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首先对与下一代网络的业务开发和控制相关的主要标准化组织和机构包括3GPP、OMA和MSF进行了介绍,阐述了3GPPIMS作为下一代网络业务开放的、统一的控制平台的工作机制,分析了OMA业务环境的概念和思想以及MSF基于组件的业务框架,最后深入分析了OSE与IMS以及MSF的业务框架与IMS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1前言 目前的电信网络体系结构由多个相互独立的垂直业务体系组成,如VoIP、可视电话、视频点播等,不同的网络为用户提供不同的业务."点到点"形式的传统网络结构不利于运营商简单、快速地引入新业务,以及业务之间的互动.下一代网络"融合"的演进方向是"多种终端-多种网络(统一的控制核心)-多种应用"的网络体系结构,不同业务能同时运行、交互,并且多媒体融合的"生活时尚"(lifestyle)业务与网络控制分离,连接到统一的会话控制及公共的网络资源.基于IMS(IP多媒体子系统)的融合体系架构正是适应这种"融合"需求而产生的.作为一个业务驱动型的网络体系架构,IMS通过融合的"生活时尚"业务为运营商赢得目标用户群,获取丰厚且持续的收入,并带给最终用户全新的无缝通信体验.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主要IMS业务的发展现状,研究了不同运营商的IMS业务发展策略,并对IMS业务平台架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王亚晨 《电信科学》2007,23(3):53-56
本文阐述了IMS业务引擎的基本概念及研究进展,介绍了IMS典型业务引擎及彼此之间的关系,结合一种基于IMS业务引擎的组合类业务实例,分析了IMS业务引擎对IMS业务发展的助力作用,最后探讨了电信运营商发展IMS业务引擎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周宏 《电信科学》2006,22(11):89-91
IP多媒体子系统(IMS)的出现是传统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电信网络发展的趋势.IMS水平化的业务体系架构使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的提供更加灵活,业务整合更加便捷.本文对IMS的特点标准化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介绍了阿尔卡特的IMS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下一代移动网络与下一代固网网络一样,是业务驱动的网络,业务开发的好坏直接决定基础网络的利用率、为用户提供的业务种类和由业务带来的利润大小,可以说要想让电信走出低靡,业务必须先行。一、移动网络的业务分类1. 3GPP业务分类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不再定义业务本身,而是对业务生成机制进行明确的规定,并积极创建与第三方之间的标准开放接口和终端的应用环境,如图1所示。(1)业务类型在电路域,基本业务分为电路型电信业务、承载业务和补充业务;在分组域,提供IP承载业务。短消息、非结构化补充业务数据(USSD)、用户到用户信令(UUS)也可…  相似文献   

7.
文章研究了3GPP在UMTSRel5、Rel6演进版本中提出的IP多媒体子系统(IMS),描述了IMS在基于分组域上提供电话和非电话业务的系统架构。IMS的提出对固网和移动网络的融合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研究基于IMS的统一业务平台对下一代业务平台体系架构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续合元 《电信科学》2006,22(4):32-37
随着NGN标准化工作的加快,信令协议已成为NGN标准化组织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依据TISPAN提出的NGN架构,对相关的信令协议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包括传送层和业务层.  相似文献   

9.
网络融合是通信市场的发展趋势,也是下一代网络的重要目标之一,3GPP最先提出的IP多媒体子系统(IMS)具有诸多优点,目前被认为是实现下一代融合网络的核心技术,本文首先分析网络融合的需求,然后在介绍3GPP IMS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IMS实现网络融合的发展趋势,最后给出基于IMS的下一代网络融合架构并探讨了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张美璟  李灵慧 《电视技术》2014,38(7):108-113,122,102
提出基于IMS网络的CTD业务平台设计,介绍了CTD平台内部各功能模块及与短信中心、彩信中心、计费、网管等外界系统对接的架构,分析了各分体系的特性。点击拨号所使用的不同场景,提出各种场景所对应的话务模型,通过各种业务需求分析确定平台建设规模,提出计算方法并计算出硬件设备配置,同时提出软件架构。根据网络路由组织原则及网络安全技术要求提出实现该业务功能的网络连接方案。最后根据现网电信运营商应用情况,对CTD平台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1.
基于IP多媒体子系统的移动业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P多媒体子系统的引进为各种网络的业务融合提供了一个通用平台,它采用开放接口模式,促进了业务的多样化、综合化和个性化发展,开启了移动网络与因特网业务融合的时代。文章介绍了IP多媒体子系统(IMS)的特征,分析了其业务体系架构,重点阐述了IMS支持的典型业务。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业务发展是网络发展的驱动力量,新技术只有在更多新业务面世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大力发展.但如果业务终端的基础能力不足会形成较高的业务应用门槛,有时只有在终端技术实现突破后业务才会突飞猛进地发展.文章在分析业务发展中的终端与运营链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移动网引入IMS架构后对终端制造商、网络运营商的影响,并明确指出下一代网络将归于IP网络、业务将驱动网络发展.  相似文献   

13.
Web与IMS分别是互联网业务与电信网业务的主流技术,这两类业务的融合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概述了Web与IMS业务融合的实质与场景,总结了业务融合的两种技术方案,即基于集成应用服务器的方案与基于ParlayX网关的方案,并从适用场景、Web服务支持、通信效率及可实现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两种方案在适用场景和可实现性方面相当,但是第一种方案具有更高的通信效率,并且支持更多的Web服务模型。因此在通常的应用场合下,可优先考虑采用基于集成应用服务器的业务融合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下一代网络(NGN)是业界的热点话题,其中关于IP多媒体子系统(IMS)、软交换(Softswitch)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需要达成共识。软交换和IMS都是属于NGN的业务网。软交换从设备的实现而言,应该可以平滑演进到IMS,但是从网络的演进而言,由于软交换将主要支持传统的公共交换电话网/综合业务数字网(PSTN/ISDN)业务,而它的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都是在本地实现,因此要实现向IMS的平滑演进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15.
NGN、软交换和IMS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下一代网络(NGN)是业界的热点话题,其中关于IP多媒体子系统(IMS)、软交换(Softswitch)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需要达成共识。软交换和IMS都是属于NGN的业务网。软交换从设备的实现而言,应该可以平滑演进到IMS,但是从网络的演进而言,由于软交换将主要支持传统的公共交换电话网/综合业务数字网(PSTN/ISDN)业务,而它的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都是在本地实现,因此要实现向IMS的平滑演进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16.
IP多媒体子系统支持的移动业务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IP多媒体子系统(IMS)域的引入,方便了移动业务的开展.文章分析了IP多媒体子系统的业务要求、体系结构,重点阐述了基于开放式业务架构(OsA)的IMs业务、基于移动网络增强定制应用逻辑(CAMEL)的IMS业务和基于会话启动协议(SIP)应用服务器的I MS业务.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IMS域的移动增值新业务:无线一键通(PoC)业务,讨论了其实现方案,并对典型PoC业务的SIP信令交互流程进行了描述.在对PoC技术的优缺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文章探讨了未来PoC业务的用户定位问题,得出结论:企业级用户群、社团用户群以及主要由白领和青少年组成的个人用户群将是PoC业务的市场主体.文章认为PoC系统完全可以充当彩信、即时消息、状态呈现、图片收发等众多新业务的工具,将像短信业务那样,最终形成终端厂商、设备厂商、服务提供商、运营商合作共赢的PoC产业价值链.  相似文献   

18.
童炜  陈松 《通信技术》2012,45(4):74-76
IMS和P2P技术目前都是最热门的技术,但本身各自既有优势又存在不同缺陷,如果能够将IMS强大的业务控制能力和P2P强大的业务承载能力进行结合,可以达到完善和改进目前通用IMS网络的目的。主要提出了一种基于IMS网络和P2P技术结合下的分布式IMS媒体会话控制方式,具体针对媒体会话控制实体的分布式设计、业务控制实体的即插即用实现方式、以及业务控制实体的负载均衡实现方式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9.
WebRTC技术在浏览器上直接实现语音、视频和文件共享等业务,极大地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由于其开源和开放,使得VoIP应用的开发更为简单和快速.在对WebRTC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发展趋势以及对运营商通信业务的影响,与IMS进行了对比,然后对WebRTC与IMS结合的3种方式进行了讨论.最后,对目前WebRTC的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介绍,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介绍了软交换控制下的T30传真方式的产生背景,并对高速及低速T30传真过程及二者直接的区剐进行了阐述及分析,最后给出现网T30全控传真部署中相关网元设备配置及能力要求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