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性腺细胞H-Y抗原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雄性小鼠脾细胞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获得了高滴度的抗H-Y抗原抗体.在此基础上,利用细胞毒性实验,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性腺细胞进行了H-Y抗原的检测.结果表明,泥鳅中雌雄性腺细胞均含有H-Y抗原;大鳞副泥鳅中,H-Y抗原仅存在于雌性性腺细胞中,提示其为ZZ/ZW型性别决定.  相似文献   

2.
大鳞副泥鳅和泥鳅性周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
泥鳅和大鳞副泥鳅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性腺、脑、肾、肝和心脏五种组织的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 :在不同器官中酯酶同工酶存在明显的组织特异性 ;比较泥鳅和大鳞副泥鳅酯酶同工酶它们的酶谱相似外 ,在它们的各个相应组织之间也显示出差异 ,表明酯酶同工酶在泥鳅种内具有一定的差异。这对于探讨泥鳅不同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将是一个很有用的手段。本文认为肝脏是研究泥鳅与大鳞副泥鳅种群生化遗传结果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4.
大鳞副泥鳅与泥鳅杂交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氯苯及取代酚对大鳞副泥鳅鱼苗的急性毒性及其定量结构-活性关系,由正辛醇/水的分配系数所表达的疏水性参数(P)与泥鳅鱼苗的急性毒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取代酚的相关系数r^2=0.9196,氯酚的r^2=0.9786,因此,用人工催产的鱼苗可以用作研究QSAR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豫北地区大鳞副泥鳅胚胎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养殖热潮正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优良新品种的培育早已经为养殖者所期待.胚胎发育过程特征的研究是进行新品种培育的基础工作.对产自豫北地区的大鳞副泥鳅的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对其各个胚胎时期的发育特征和持续时间进行了记录.结果表明从受精卵到出膜共划分为6个阶段和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肌节期、尾芽期、胚动期、出膜前期、孵出期、眼黑色素期等10个连续的典型时期,在23℃时胚胎发育历时共24 h 20 min.  相似文献   

7.
两种乳化剂对大鳞副泥鳅胚胎,鱼苗的亚慢性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照瑞典制订的欧洲国家标准法的鱼类胚胎-鱼苗毒性测定技术,进行了农乳2201及吐温-80两种常用乳化剂对大鳞副泥鳅胚胎-鱼苗阶段毒性实验。结果表明,鱼苗比鱼卵对这两种乳化剂更敏感,农乳2201对鱼苗的最低影响浓度(LOEC)为0.14mg/L,最高无影响浓度(NOEC)为0.07mg/L,而吐温-80则分别为50、25mg/L。与由经验公式推算的结果相比较,差别比较大,尽管在鱼类毒性试验中通常要求  相似文献   

8.
对江苏邵伯湖区的野生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肌肉中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者肌肉中的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泥鳅肌肉中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大鳞副泥鳅(P<0.05),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大鳞副泥鳅(P<0.05);泥鳅肌肉中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大鳞副泥鳅(P<0.05);泥鳅肌肉中饱和脂肪酸比例显著低于大鳞副泥鳅(P<0.05),而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长链多饱和脂肪酸、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以及∑n-6/∑n-3比值均显著高于大鳞副泥鳅(P<0.05)。对肌肉蛋白质和脂肪品质进行评价,发现泥鳅比大鳞副泥鳅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人工繁殖技术获得大鳞副泥鳅幼体,采用石蜡显微切片技术对幼体性腺发生、分化的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是在出膜后14 d出现了未分化性腺,卵巢分化始于25日龄,到45日龄分化完全;精巢则是分化于30日龄,于75日龄分化为I期精巢.卵巢分化早于精巢.从性腺分化开始,将要发育为卵巢的性腺还表现为体积快速增大,向体腔中间靠拢,横截面变宽,而将要发育为精巢的性腺则呈两端尖中间稍突的梭形,增生并不明显,这些特征可能与雌雄性腺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分化速度有关,可以作为大鳞副泥鳅性腺早期分化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利用PCR-测序技术,对山东省南四湖的泥鳅与大鳞副泥鳅CO I(线粒体氧化酶)基因约900 bp的片段进行测序和分析。这些CO I基因片段的碱基平均含量AT为55.5%,GC为44.5%;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种内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12和0.001,都小于0.02,与其他鱼类的种间遗传距离都大于0.02。利用种间遗传距离构建系统树表明,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样本各自成支,两支的关系比其他鱼种要近,这与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说明该CO I基因序列可以作为DNA条形码用于物种的鉴定。  相似文献   

11.
氯化锂对泥鳅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LiCl对泥鳅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LiCl对卵裂早期至神经胚期的形态发育有明显的致畸作用,不同发育时期的胚胎对LiCl的敏感性不同。LiCl对原肠期胚胎的致畸效应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12.
泥鳅外周血细胞形态的观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报道了泥鳅泥周血细胞的显微观察结果,用Wright氏染料染色,泥鳅的外周血中可区分出下列各种类型的血细胞,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还可见到幼红细胞,幼嗜中性粒细胞和幼单核细胞,白细胞中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较多;单核细胞体积最大,血栓细胞体积最小。  相似文献   

13.
泥鳅的Ag-NORs带和C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泥鳅的染色体组型为2n=50=8m+6sm+36t;具有2对Ag-NORs分别位于sm3和t3两对染色体的长臂端部;其深染C带区可以丰丝粒C带和臂端C带两类;前位于部分染色体的着丝部位,后与Ag-NORs相对应。没有发现与性别相关联的带型特征。  相似文献   

14.
泥鳅头肾、脾脏和肝脏中血细胞发生的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观察了泥鳅头肾、脾脏和肝脏中血细胞发生的情况,头肾是泥鳅各类血细胞发生的主要器官,脾次之,肝脏中无原始型细胞,故可能不是泥鳅的造血器官。泥鳅各类血细胞的发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和成熟阶段。着重描述了各阶段血细胞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5.
研究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在Ⅰ(0.1~10 lx)、Ⅱ(10~100 lx)、Ⅲ(100~1 000 lx)、Ⅳ(1 000~10 000 lx)4个光照强度下的生长和水质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养殖的进行,水体氨氮含量是先增高后降低;30 d内Ⅰ、Ⅱ、Ⅲ水体的亚硝酸盐氮含量逐渐上升,Ⅳ水体亚硝酸盐氮含量先增大后降低;2光照强度对泥鳅的日摄食量、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有显著影响(P0.05).泥鳅的日摄食量随光照强度降低呈增大的趋势,当光照强度降低到Ⅱ,泥鳅的日摄食量保持恒定.泥鳅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随光照强度的降低而增大.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施其乐对泥鳅进行染毒试验,用常规方法制备血涂片,以研究其不同浓度在不同时间范围内对泥鳅红细胞核异常的诱导效应。结果表明:施其乐能不同程度地引起泥鳅红细胞核异常率的升高,各浓度处理组泥鳅红细胞核异常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整体来看,在各取样时间段内,红细胞核异常率随着浓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