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曙光  冯云龙 《中国化学》2009,27(5):877-881
四唑酸(–CN4H)与羧酸(–COOH)具有相似的酸性。对苯酚四唑硫酮(H2L)可以作为单齿(–S或–N)或双齿(–N, N或–N, S)配体与金属离子配位形成配位化合物。合成了4个以H2L为配体的金属(II)配合物:Co(HL)2(Py)2(H2O)2 (1), [Mn(HL)2(H2O)4]·2H2O (2), Mn(HL)2(Phen)2 (3), and [Zn(HL)2(Phen)2]·0.5H2O·1.5CH3OH (4),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晶体结构。晶体结构分析表明,在这些配合物中所有的中心金属原子均呈现六配位的八面体构型。在配合物1和2中,HL–配体以氧原子与中心金属原子配位,而在配合物3和4中HL–配体则以硫原子与中心金属原子配位。  相似文献   

2.
用溶液法合成了4-(4′-吡啶)-1,3-二硫代环戊烯-2-酮(C8H5NOS2)与铜(Ⅱ)的配合物,并得到了单晶.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是由2个CuSO4、4个配体C8H5NOS2分子、2个配位H2O和6个游离的H2O组成的双核配合物.配合物分子通过S…S短程作用形成了1个二维层状结构,并通过分子间的氢键作用进一步形成了更稳定的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3.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Cu(L)Br]·DMF (1),[Cu(L)Cl]·2H2O (2)和[Cu2(L)2(SO4)]·H2O·CH3OH (3)的结构(HL为3-乙基-2-乙酰吡嗪缩4-甲基氨基硫脲)。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中的Cu(Ⅱ)离子与来自1个缩氨基硫脲阴离子配体的N2S给体及1个卤素阴离子配位(1和2中分别为溴离子和氯离子),采取扭曲的平面正方形配位构型。而双核配合物3中,2个Cu(Ⅱ)中心由2个缩氨基硫脲配体的2个硫原子桥联形成Cu2S2簇,Cu…Cu距离为0.318 0 nm。每个Cu(Ⅱ)离子还与来自同一缩氨基硫脲配体的2个氮原子和处于外轴向位置η2-SO42-的1个氧原子配位,配位构型为扭曲的四方锥。此外,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4.
Cu(II)-氨基酸-核苷酸三元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邵昌平  张凡  郭和夫 《化学学报》1993,51(10):973-977
合成和表征Na~2[Cu(L-Ala)~2(5'-GMP)].2H~2O、Na~2[Cu(L-Ala)~2(5'-IMP)].6H~2O、Na~2[Cu(L-His)(5'-GMP)Cl~2^2.2H~2O和Na~2[Cu(L-His)(5'-IMP)Cl~2].H~2O四个新的三元配合物, 其中两个L-Ala分子通过羧基O和α-氨基N与Cu(II)成反式配位, 一个L-His分子通过羧基O和咪唑环上的N与Cu(II)配位; 一个5'-GMP或5'-IMP分子嘌呤环上的N(7)与Cu(II)配位; 5'-GMP的磷酸根上可能存在强氢键, 而5'-IMP的磷酸根上不存在强氢键; 在含L-Ala三元配合物中, 5'-GMP的C(6)=0可能参与配位或形成强氢键, 而5'-IMP的C(6)=0不参与配位或形成配位或形成强氢键; 在含L-His三元配合物中, 5'-IMP的C(6)=0的表现则相反。  相似文献   

5.
[Cu(Phen)_3][DTB]·6H_2O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螯合配体1,10-邻菲咯啉(Phen)与2,2′-二硫代二苯甲酸(H2DTB)的钠盐及氢氧化铜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配合物[Cu(Phen)3][DTB].6H2O,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晶胞参数:a=1.822(2)nm,b=3.053(4)nm,c=2.016(3)nm,α=90°,β=106.28(4)°,γ=90°,Z=8,V=10.762(25)nm3,Dc=1.255 g/cm3,Mr=1016.57.该配合物晶体结构由配阳离子[Cu(Phen)3]2+和未配位的反荷阴离子[DTB]2-和晶格水分子组成.每个Cu(Ⅱ)原子与来自三个Phen的6个N原子配位,形成畸变的八面体结构单元.  相似文献   

6.
由离子液体1-甲基-3-羧甲基咪唑硫酸氢盐([C6H9N2O2][HSO4])和氯化钴合成了一种新的配合物[Co(H2O)4(C6H8N2O2)2]Cl2.2H2O;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所合成的配合物C12H28Cl2CoN4O10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a=0.66753(5)nm,b=0.91751(6)nm,c=1.80604(13)nm,α=85.618(5)°,β=83.385(5)°,γ=83.443(5)°,V=1.08934(13)nm3,Z=2,Mr=520.23,F(000)=538,Dc=1.580g.cm-3,μ(Mo-Kα)=1.088mm-1,R1=0.0861,wR2=0.2878.单晶X射线分析结果表明,在所合成的配合物中,每个1-甲基-3-羧甲基咪唑除羧基外其它原子均位于同一平面,咪唑环带正电荷,而羧基氢原子消失;即整个1-甲基-3-羧甲基咪唑分子不带电荷.总体而言,配合物的内界[Co(H2O)4(C6H8N2O2)2]2+带两个正电荷,外界游离的两个氯离子起平衡电荷作用.  相似文献   

7.
合成和表征Na~2[Cu(L-Ala)~2(5'-GMP)].2H~2O、Na~2[Cu(L-Ala)~2(5'-IMP)].6H~2O、Na~2[Cu(L-His)(5'-GMP)Cl~2^2.2H~2O和Na~2[Cu(L-His)(5'-IMP)Cl~2].H~2O四个新的三元配合物, 其中两个L-Ala分子通过羧基O和α-氨基N与Cu(II)成反式配位, 一个L-His分子通过羧基O和咪唑环上的N与Cu(II)配位; 一个5'-GMP或5'-IMP分子嘌呤环上的N(7)与Cu(II)配位; 5'-GMP的磷酸根上可能存在强氢键, 而5'-IMP的磷酸根上不存在强氢键; 在含L-Ala三元配合物中, 5'-GMP的C(6)=0可能参与配位或形成强氢键, 而5'-IMP的C(6)=0不参与配位或形成配位或形成强氢键; 在含L-His三元配合物中, 5'-IMP的C(6)=0的表现则相反。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两种未见文献报道的Schiff碱HCFM[(反)-肉桂酰基二茂铁-(S)-甲基二硫代碳酰腙]及HCFB[(反)-肉桂酰基二茂铁-(S)-苄基二硫代碳酰脘]及基铜(Ⅱ)、锌(Ⅱ)的六个配合物Cu(CFM)2·H2O、Cu(CFM)OAc·H2O、Cu(CFB)2·H2O、Zn(CFM)2·2H2O、Zn(CFM)OAc·H2O、Zn(CFB)2,考虑了它们的物理性质,并利用元素分析、IR、1^HNMR谱及摩尔电导表征了它们的组成、可能结构及配位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Schiff碱都是反式双齿配体,烯硫醇化失去质子后以负硫离子与过度金属离子形成共价键,氮原子与中心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  相似文献   

9.
配合物{[Cu(hmtade)][Ni(dmit)2]}2·4DMSO的合成、表征及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合成了配合物{[Cu(hmtade)][Ni(dmit)2]}2·4DMSO(1)(hmtade为5,7,7,12,14,14-六甲基-1,4,8,11-四氮杂环十四-4,11-二烯; dmit为1,3-二硫杂环戊二烯-2-硫酮-4,5-二硫醇; DMSO为二甲亚砜), 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进行了表征, 并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晶体结构. 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 P21/n空间群; 晶胞参数: a=1.49952(6) nm, b=1.77229(7) nm, c=3.1275(1) nm, β=102.442(1)°, V=8.1163(5) nm3, Dc=1.558 Mg/m3, Z=8, F(000)=3944, μ(Mo Kα)=1.637 mm-1, S=1.016, (Δ/σ)max=0.001, R1=0.0673, wR2 =0.1672[I>2σ(I)]. 晶体结构研究表明, 配合物{[Cu(hmtade)]·[Ni(dmit)2]}2·4DMSO包含2个[Cu(hmtade)][Ni(dmit)2]子单元. 每个子单元中, 1个dmit中的1个S原子与Cu及Ni配位, 形成异双核Cu—Ni配合物. 其中Cu(Ⅱ)为五配位的四方锥构形, Cu—N键长在0.1949(5)~0.2007(4) nm范围内, Cu—S键长分别为0.28913(18)和0.28952(18) nm; 配阴离子[Ni(dmit)2]2-为畸变四方形, Ni—S键长在0.21729(16)~0.21905(17) nm范围内. 溶剂分子DMSO与配体hmtade形成了N—H…O氢键. 通过分子内S…S和S…H短接触形成了二聚体, 二聚体之间通过S…S短接触形成一维链状结构, 并通过S…S, S…H和C…H短接触进一步形成二维和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10.
以(—)-2,2'-(2,5-噻吩二甲酰氨基)二丙氨酸(C12H14N2O6S)及4,4'-联吡啶(4,4'-bipy)为配体,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铕配位聚合物{[Eu2(C12H12N2O6S)3(4,4'-bipy)(H2O)2]· (H2O)6}n.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其结构,结果表明:晶体为正交晶系,晶胞参数a=1.113992(18) nm,b=1.804 972(19) nm,c=2.933 80(3) nm,Z=4;2个Eu原子分别为九和八配位.测定发现配合物固体具有Eu3+的典型光致发光光谱,配合物中配体能有效提高稀土离子的发光效果.并通过热重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热稳定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使用2,2′-二硫代二苯甲酸和2,2′-联吡啶(2,2′-bipy)、硝酸铜在水热条件下发生的原位反应合成了一个铜配合物,即[Cu2(C14H8O4S)2(C10H8N2)2](1)(C14H8O4S=2,2′-二羧苯基硫醚,C10H8N2=2,2′-联吡啶);然后又利用2,2′-二硫代二苯甲酸和菲咯啉(phen)、氯化钙在水溶液中合成了一个钙配合物,即{[Ca(C14H8O4S2)(C12H8N2)2]·(H2O)2}n(2)(C14H8O4S=2,2′-二硫代二苯甲酸根,C12H8N2=菲咯啉),并对它们分别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稳定性、X射线粉末衍射和X射线单晶衍射的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由2,2′-二羧苯基硫醚配体连接形成了一个双核的化合物,通过氢键和氮杂环之间的π…π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配合物2由二硫代二苯甲酸配体桥联形成了一个一维链状结构,通过氢键和氮杂环之间的π…π作用也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并且,对这2个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分别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两个4, 5-二氮芴-9-酮Cu(II)、Co(II)的多核配合物[Cu2(CH3COO)4(H2O) 2]·2dafo 1 和 [(μ2-O)2-Co3(dafo)6] (ClO3)2·H2O 2 (dafo=4,5-diazafluoren-9-one) 并且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以及紫外光谱的表征,同时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用紫外光谱,发射光谱和循环伏安三种方法初步研究了配合物1和2与DNA的结合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与DNA的结合为以插入作用为主 。  相似文献   

13.
合成和表征了新的三元配合物:[Cu(L-His)(5′-AMP)]Cl_2·4H_2O,[Cu(L-His)(5′-GMP)]Cl_2,[Cu(L-His)(5′-IMP)]Cl_2·2H_2O,[Cu(L-Lys)_2(5′-GMP)]Cl_2·6H_2O,Na_2[Cu(L-Lys)_2(5′-GMPH_(-2)]·6H_2O,Na_2[Cu(L-Lys)_2(5′GTP_(-2))]·6H_2O,Na_2[Cu(L-Lsy)_2(5′-IMPH_(-2))]·10H_2O.IR及NMR谱表明,5′-嘌呤核苷酸以嘌呤碱基上的7-N原子与Cu(Ⅱ)配位.在5′-嘌呤核苷酸形成的配合物中,磷酸根不参与配位,但是Na_2·5′-GMPH_(-2)和Na_2·5′-GTPH_(-2)的磷酸根参与配位,而Na_2·5′-IMPH_(-2)的磷酸根不参与配位.  相似文献   

14.
Cu(CH3COO)2 和4 氨基 3,5 二甲基 1,2,4 三氮唑反应制得标题化合物的单晶[Cu2(CH3COO)4(C4H8N4)2]·2CH3CN。晶体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 ,a=8.266(2),b=8.585(2),c=10.741(2) ,α=75.58(3),β=88.46(3),γ=86.35(3)°,V=736.7(3) 3 ,Z=1,Dc=1.509g·cm 3,F(000)=346,μ=1.502mm 1 。X 射线衍射结构分析表明 ,Cu2(CH3COO)4(C4H8N4)2 单元是中心对称的双核配合物 ,两个铜原子间距为2.698 。每个金属原子被围成四方锥的配位结构 ,四个乙酸根配体中最近的四个氧原子处在底面上[Cu O=1.965(3)~1.986(3) ] ,一个4 氨基 3,5 二甲基 1,2,4 三氮唑配体位于顶点位置Cu N=2.172 。  相似文献   

15.
在甲醇中由N-(2,4-二氯苯基)-N’-(苯甲酰基)硫脲(H2met)和CuCl2回流,合成了脱H2S的CuL2(HL=N-(苯甲酰基)-O-甲基-N’-(2,4-二氯苯基)假硫脲),其中HL由H2met脱硫得到。在室温条件下,采用缓慢挥发溶剂法培养出适合用于X射线衍射测试的单晶。由X单晶衍射确定了其晶体和分子结构,在配合物分子中,Cu(Ⅱ)与2个配体分子(HL)的N原子和2个羰基O原子发生配位,形成了2个六元螯合环[N(1A)—Cu—N(1)的键角为180.0°,O(1A)—Cu(1)—O(1)的键角为180.0°]组成的配合物。  相似文献   

16.
用硒酚铜簇合物和硫酚铜簇合物[Me4N]2[Cu4(EPh)6](E=Se和S)与CS2及少量S反应,分别获得了以过硫代碳酸根[CS4]^2-为配体的[Me4N]n[Cu(CS4)]n(I)和[Me4N]4[Cu4(CS4)4](Ⅱ)。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I为二维层状聚合物,Ⅱ为四核铜簇阴离子化合物。并对[CS4]^2-形成的机理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室温下以4-(3-吡啶基)-2-巯基咪唑(PyimsH)和Cu(ClO4)2·6H2O为原料,在甲醇介质中制备了四核铜簇合物单晶[Cu4(Pyims)4]·4H2O·4CH3OH。 该簇合物属四方晶系,I41/a空间群。 4个亚铜中心离子构成1个变形四面体,4个Pyims-配体以咪唑环上的N原子和巯基上的S原子与亚铜离子配位,其中S原子以桥基形式同时与2个亚铜离子配位。 相邻簇合物分子通过配体Pyims-吡啶环上N3及C7之间的氢键交互作用,构筑成三维网状结构。 采用简单的滴涂法将该簇合物修饰于玻碳电极表面,簇合物对O2气还原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具有作为燃料电池电极材料的潜质。  相似文献   

18.
在室温下, 由Cu(NO3)2 、1,3 -二(4 -吡啶基)丙烷(bpp)、4,4 ’ -联苯二甲酸(H2bpdc)和2,5-噻吩二甲酸(H2tdc)制备出两种新型铜( II)配位聚合物[Cu(bpp)2(bpdc)(H2O)2]n·2nH2O, 1 和[Cu(bpp)2]n·n(tdc) 7.5nH2O, 2。两个配位聚合物均为一维线型结构,铜原子均采取变形的八面体结构,在轴线方向上的两个水分子与铜原子存在较弱的配位作用。在配合物1中,两个bpdc羧酸根离子与铜原子配位,而2中的tdc羧酸离子没有与铜原子键合,只是作为反离子平衡电荷。在两个产物中, 配体bpp具有不同的构象。热重分析表明配合物1与2分别在110°C和160°C以下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9.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NiL_2]·2CH_3OH(1),[ZnL_2]·CH_3OH(2),[CdL_2]·CH_3CH_2OH(3)和[Cu_2L_2Cl_2](4)(HL为喹啉-8-甲醛缩4-甲基氨基硫脲)。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3结构相似,中心金属离子与来自2个硫醇化脱质子配体L-的4个N原子和2个S原子配位,采取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而配合物4中Cu(Ⅱ)离子与1个中性配体HL和3个氯离子配位,其中2个氯离子为μ~2桥联。荧光光谱结果表明,所有配合物,尤其是4与DNA的相互作用能力明显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20.
本文合成了2个新型双核铜(Ⅱ)配合物,[Cu(samen)Cu(NO_2-phen)]·H_2O和[Cu(sampn)Cu(NO_2-phen)]·2H_2O,samen~(4-),sampn~(4-)和NO_2-phen分别表示N,N′-乙二水杨酰胺根阴离子,N,N′-1,2-丙二水杨酰胺根阴离子和5-硝基-1,10-菲绕啉。经元素分析,IR,电子光谱等手段推知该类配合物具有酚氧桥及其Cu(Ⅱ)离子的配位环境为畸变四方构型。测得配合物的变温磁化率(4—300K),其数值已用最小二乘法与修正的Bleaney-Bowers方程拟合,求得交换积分,J=—63.0cm~(-1)(samen)和—46.5cm~(-1)(sampn),表明标题配合物中有反铁磁性超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