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土壤颗粒表面电场作用下固-液界面Mg~(2+)-K~+与Ca~(2+)-K~+交换动力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恒流法研究了不同表面电场作用下Mg2+、Ca2+吸附动力学.结果发现:(1)实验初期阶段是强静电力作用下的零级动力学过程和一定反应时间后的弱静电力作用下的一级动力学过程,且零级速率过程和一级速率过程之间存在明显的转折点;(2)不同电解质构成中Ca2+的吸附速率明显快于Mg2+的,平衡吸附量也大于Mg2+的,且Ca2+在土壤颗粒表面的覆盖度比Mg2+在土壤颗粒表面的覆盖度高;(3)离子的相对有效电荷系数与土壤颗粒表面电场作用的不同是各体系中Ca2+、Mg2+吸附动力学有差别的根本原因;(4)根据离子吸附的理论模型可以分别计算出速率系数、平衡吸附量、离子在土壤颗粒表面的覆盖度以及固定液的体积,这些参数可以定量评估土壤颗粒表面电场对离子吸附动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外电场及固体表面电荷对水与固体间界面热阻的影响. 结果表明,外加电场平行于界面时, 其对界面热阻几乎没有影响, 而垂直于界面时, 界面热阻将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大而减小. 壁面带正电荷或负电荷都将使得界面热阻减小. 界面热阻与表面电荷密度及电场强度均满足二次函数关系. 模拟结果表明施加外电场和表面电荷是控制液固界面热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理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根据二阶段吸附模型和质量作用定律,首次导出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吸附等温线通用公式,可定量解释实验测得的各种吸附等温线,并可求得表面胶团(或反胶团)的聚集数和二吸附阶段的平衡常数。吸附热力学计算表明,表面胶团亦为疏水作用的熵驱动过程,反胶团化则为极性基间相互作用或形成氢键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关于酯化反应的动力学,前人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在研究痕量分析技术时,作者发展了界面衍生法,适合于ppm级的有机酸,酚类以及黄腐酸类物质。此法回收率较高而重复性好,且操作手续简单。为了进一步探讨界面衍生化技术,本文研究液固界面上的酯化反应动 相似文献
5.
利用Gibbs吸附公式处理了硅胶自四氯化碳和环己烷中吸附脂肪醇、环己醇、苯甲醛、苯甲醚、乙酸丙酯的实验结果,得到吸附膜的表面压(π)和分子面积(A)的关系曲线,这些曲线均可用描述不溶物液态扩张膜的Smith方程描述。文中对所得结果给出了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7.
碳氟链与碳氢链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氟辛酸及其钠盐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在R972上的吸附等温线均为S型或LS型,指示固液界面吸附过程中有表面疏水缔合物生成.碳氟表面活性剂的饱和吸附量显著高于碳氢表面活性剂的饱和吸附量.加电解质于液相使各体系吸附量上升.对于碳氟表面活性剂,甚至引起吸附等温线类型变化.例如,不加电解质时全氟辛酸在R972上的吸附等温线为S型,而加入HCl(c=0.05mol·dm-3)使吸附等混线变成LS型.全氟辛酸比全氟辛酸钠在R972上的吸附更强.几种表面活性剂在R972上的吸附均随温度升高而减少。应用两阶段吸附模型及通用吸附等温线公式可以很好地解释所得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形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紫外光谱、XPS研究了羧甲基纤维素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硅胶 /水界面上的吸附形态 ,结果表明随着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增大 ,分子在硅胶表面的吸附由单层逐渐变为多层 ,生成半胶束结构 . 相似文献
9.
CMC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润湿、乳化、洗涤、分散等应用领域中,表面活性剂分子在界面上的吸附状态对性能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在化学驱油过程中,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氧化物矿物上的吸附是引起表面活性剂损失的主要原因,表面活性剂的损耗量大,将降低采收率及经济效益[1].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作为一种多功能的新型表面活性剂在许多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对其性能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结构复杂的高分子双亲性共聚物,在吸附、乳化等方面研究尚少报导.羧甲基纤维素系列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是采用独特的超声波辐照技术合成的嵌段型共聚物,具有优良的表/界面活性[2],可望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荧光光谱法、顺磁共振(ESR)光谱法和核磁共振(NMR)光谱法在表面活性剂固/液界面吸附研究,尤其是吸附层性质研究中的应用。光谱法是研究吸附层性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成功合成了一种高岭土基新型多孔硅材料(ASM)并以FTIR,XRD,FE-SEM和N2吸附-脱附进行了系统的表征。ASM的制备过程涉及两步:SiO32-提取和ASM的制备。SiO32-提取的最优条件为煅烧温度为960℃,NaOH浓度为20%,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90 min,在此条件下SiO32-提取率为60.45%(w/w)。以此提取液为原材料,调整提取液中SiO32-的浓度为12 g·L-1,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60 min,然后再搅拌2 h可制得ASM。以此ASM对Ca2+和Mg2+进行吸附研究,脱除率分别可达94.99%和62.32%。 相似文献
12.
以胜利褐煤为研究对象,利用FT-IR等手段,用灰分、不同湿度下的平衡复吸水含量等,系统研究了不同相对湿度下K+、Na+、Ca2+、Mg2+的水合作用对胜利褐煤平衡复吸水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浓度不同类型的金属离子与煤样的交换能力的趋势为Ca2+Na+K+Mg2+。金属离子对胜利褐煤平衡复吸水含量影响力的顺序为Mg2+Ca2+Na+≈K+。相对湿度高时,平衡复吸水含量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游离水分子之间的分子作用力;相对湿度中等时,平衡复吸水含量的主要控制因素为金属水簇与毛细管之间的毛细管作用力;相对湿度低时,平衡复吸水含量的主要控制因素为金属离子的水合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O. N. Pestova L. A. Myund M. K. Khripun A. V. Prigaro 《Russian Journal of Applied Chemistry》2005,78(3):409-413
The solubility polytherms in the systems for which the cryoscopic data are lacking were measured. The structural models of the electrolyte solutions were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the solubility polytherms.__________Translated from Zhurnal Prikladnoi Khimii, Vol. 78, No. 3, 2005, pp. 413–417.Original Russian Text Copyright © 2005 by Pestova, Myund, Khripun, Prigaro. 相似文献
15.
Taking soil colloid and hydrated silica (quartz sand) as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 the comparative study has been made on the kinetics of ion diffusion and ion exchange in charged colloid and charged coarse disperse syste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on exchange kinetics in the two systems conform to the kinetic law of ion diffusion. Besides, through this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kinetics of ion exchange and ion diffusion, a method has been advanced theoretically to estimate the quantity of adsorbed ion that is located in the inner of the Helmholtz layer. As far as hydrated silica is concerned , there were about 33 per cent of the total adsorbed quantity of Mg2+that were located in the inner of the Helmholtz layer under the given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bu tfor soil colloid the percentage was only 7.5. 相似文献
16.
17.
The formation constants of Li+, N+, K+, Mg2+ and Ca2+ phenoxyacetate complexes were determined potentiometrically using an (H+)-glass electrode at 10, 25, 37 and 45°C, at several ionic strengths, in the range 0.04?I? 0.9 mol 1?1. Simple empirical equations for the dependence of the formation constants on ionic strength were derived. From th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s, estimates of ΔHo and ΔSo were obtained. 相似文献
18.
三元体系Li+, K+(Mg2+)/SO2-4-H2O 25 ℃相关系和溶液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两个三元体系Li~+,K~+/SO_4~(-2)-H_2O(1)和Li~+,Mg~(2+)/SO_4~(2-)-H_2O(2)在25 ℃时的相关系和溶液密度、粘度、折光率、电导、pH等物化性质.体系(1)25 ℃等温图由三条溶解度线构成,分别对应于K_2SO_4、复盐LiKSO_4和Li_2SO_4·H_2O相区.复盐LiKSO_4 25 ℃时为不相称溶解化合物,其转变温度为45.5~46 ℃,高于此温度时变为相称溶解.复盐与LiSO_4无固溶体形成.体系(2)为简单共饱型,两段溶解度线对应于体系的两种原始组分Li_2SO_4·H_2O和MgSO_4·7H_2O的结晶区,无复盐或固溶体形成,亦未发生脱水作用.用Pitzer模型检验测得的两个体系25 ℃的溶解度,并用经验或半经验公式描述物化性质随浓度的变化规律,其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