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碘溴化银乳剂薄片颗粒的潜影分散与碘离子在颗粒中的分布有关。本文用交叉光楔曝光技术测定了由次潜影造成的潜影分散,并根据所测出的潜影分散度和乳剂的表面感光度,对内、表敏的分布作了分析。结果表明,碘离子分布在颗粒边缘的乳剂,其表面潜影分散度要比碘离子均匀分布的颗粒更甚,后者且表现出内、表敏度竞争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1938年第一篇关于潜影理论的论文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会议录上,它的作者是两位英国Bristol大学的物理学家:R.W.Gurney和N.F.Mott[1].有趣的是他们并未从事过感光过程的实验研究,而是在同柯达公司Harrow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的讨论中,运用他们当时所掌握的量子力学和固体物理的理论工具,总结了感光过程中大量的实验观察,提出了他们的理论[2]。在这个领域里他们总共只发表了三四篇论文,却完成了感光科学的第二次飞跃[3],建立了第一个能够解释大量实验现象,并诱发出大量新的实验研究的潜影理论,对感光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们使用Monte Carlo型计算机模拟技术的潜影形成基本模型考察了氧气和水汽对潜影形成的影响.从模拟得到的结果表明:氧气和水汽可看作是两个彼此独立的影响因子,它们在潜影形成的过程中,各起着不同的作用。吸附在颗粒表面上的氧分子可以捕获一个光电子而生成过氧化基(O2-),此过氧化基如遇上光解产生的溴原子(而不是通常认为的水分子)则又可恢复成氧分子。因此,氧的存在会速成光电子的损失。与氧的作用不同,水分子的存在则因为可使光解形成的银原子簇极化,从而降低了银原子簇在形成过程中竞争光电子的能力,阻碍了浓缩斑的生成和成长。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们对照相过程机理的考虑,基本上仍然受1938年提出的Mott和Gurney[1]理论的支配。这个理论所以能取得成功和经久不衰是由于在当时,把潜影的形成作为一种固态反应来考虑的思想是具有创见性的。  相似文献   

5.
潜影形成的Mitchell浓集理论是在1957年至1958年间首次提出的,距今刚好三十年[1-14]。Mitchell理论与Gurney-Mott[5]和Hamilton[6,7]理论的主要差别在于潜影生长时所发生的事件顺序不同。  相似文献   

6.
继前文的潜影形成模型,对化学增感乳剂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研究。结果如下:(1)硫增感引入大的浅陷阱,可增加敏度与改善低照互易律失效;其空穴陷阱的作用则不是很有效。(2)金增感除了减小可显影中心的尺寸和增加抗氧化能力外,还应有另外的增感机理。Ag2经金强化可以部分地转化为可显影中心。(3)还原增感斑与尺寸相同的曝光产生的银斑性质相同,曝光时大部分还原增感斑被破坏掉了,只有极少数有机会长大。还原增感斑的两个重要作用:提高了形成潜影的概率;消耗空穴或光解溴,使颗粒中的净剩电子增多。二者对潜影形成都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本文制备了两种单分散八面体模型孔剂,一种是含碘10mol%的碘均匀分布碘溴化银乳剂,另一种是内核含碘20mol%的碘溴化银,外壳为溴化银的核壳乳剂。并对它们分别进行表面硫加金和硫加金加铱敏化。用简单腐蚀技术研究上述乳剂的内部影像空间分布的结果表明:随着表面敏化程度的增加,表面敏度逐渐增大;随着腐蚀的深入,内部敏度逐渐减少。核壳乳剂的表面和内部敏度均大于碘均匀分布颗粒乳剂。核壳乳剂的内部影像在颗粒內部先逐渐减少,在一定深度以后又逐渐上升,内部影像分布出现“低谷”,且“低谷”程度与表面敏化程度有关。Sabatier效应研究的结果表明:产生较明显的Sabatier效应的乳剂颗粒既要有足够的表面敏度,也要有足够的内部敏度,且两者要匹配。同时提出了产生Sabatier效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Reinders的氧化还原缓冲液的方法研究硫敏化的立方体卤化银微晶的敏化中心和潜影中心的氧化还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1)Reinders的氧化还原缓冲液的方法,不仅可用于研究潜影中心,也可用于研究敏化中心;2)本实验条件下的硫化银敏化中心的氧化还原电位约略负于-220 mV(相对于饱和甘汞电极),潜影中心的氧化还原电位值是介于-220 mV与-190 mV之间(相对于饱和甘汞电极);3)潜影中心的氧化还原活性较敏化中心大得多.  相似文献   

9.
碱性品红共振光散射法测定DNA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脱氧核糖核酸(DNA)对有机染料碱性品红的共振光散射增强效应,拟订了一种测定DNA的共振光散射法。在pH=6.75~7.25的范围内,碱性品红在594nm处的共振光散射增强与yDNA和ctDNA的浓度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分别为0.20~1.60μg/mL和0~1.50μg/mL,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7和0.9994,检出限可达26.5μg/L。该方法简便、快速,用于合成样品中DNA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单祝庚 《分析试验室》2008,27(Z1):261-263
在碱性条件下,Ni(Ⅱ)和1-(2-吡啶偶氮)-2-萘酚(PAN)形成聚合物,对PAN的共振光散射有增强作用,加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进一步敏化该体系。共振光散射增强强度(ΔI)与Ni(Ⅱ)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测定Ni(Ⅱ)的共振光散射分析方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体系的最大散射波长位于545 nm处,方法的线性回归方程为ΔIRLS=4502.9ρ(μg/mL) 271.82;线性范围为15.2~500 ng/mL;相关系数γ=0.9975;检出限为4.57 ng/mL。对Ni(Ⅱ)分别为50、200、400 ng/mL低、中、高3个浓度进行11次平行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5%、3.0%和1.7%。  相似文献   

11.
共振光散射光谱法测定痕量氯离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定量测定氯离子的传统重量法、滴定法、硫氰酸汞比色法、比浊法的灵敏度和精密度均不够理想。共振光散射光谱法(Resonance Light Scattering RlS)是一种新的分子光谱技术,灵敏度高,可用普通的荧光分光光度计测量。本文用它测定痕量氯离子,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在pH 11.2的B-R缓冲溶液中,吖啶橙与酵母核糖核酸形成缔合物,使酵母核糖核酸的共振散射增强。体系的最大散射波长为333nm,酵母核糖核酸的质量浓度在0.05~15.0mg·L-1范围内与共振散射增强强度(ΔI)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k)为0.017mg·L-1。据此,提出了一种简单而快速测定酵母核糖核酸的方法。应用此方法测定2个空白合成样品中酵母核糖核酸的含量,测得平均回收率为99.0%,平均相对标准偏差(n=5)为1.3%。  相似文献   

13.
结晶紫共振光散射法测定脱氧核糖核酸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研究了三苯甲烷类碱性染料结晶此与DNA作用的共振光散射光谱,在pH9.2-10.5的范围内,加入DNA导致结晶紫共振光散射增强,在512nm处,存在一共振光散射增强峰,其强度与DNA的浓度呈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一种测定DNA的菜振光散射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900ng/mL,检出限为5.02mg/mL.已用于混合样品中的DNA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15.
基于脱氧核糖核酸(DNA)对混合有机染料天青Ⅰ的共振光散射增强效应,拟定了一种测定DNA的共振光散射法。在pH9.5~10.5的范围内,天青Ⅰ在299、355、400、570、630nm附近均有较弱的共振光散射信号,随着DNA的加入,共振光散射信号大大增强。在355nm处,其散射光增强强度与DNA质量浓度呈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ΔI=-96.62 606.6ρ,线性范围为0 20~0.60μg mL,相关系数r=0.9998,检出限为11.2μg L。该方法可应用于合成样品中DNA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小檗碱共振光散射法测定脱氧核糖核酸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晨  陈献桃  李松青  陈小明 《分析化学》2002,30(10):1218-1221
研究了小檗碱与DNA作用的共振光散射光谱,在pH=2.0-2.8的范围内,DNA的加入导致小檗碱共振光散射的增强,在308nm处,存在一共振光散射增强峰,其强度与DNA的浓度呈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一种测定DNA的共振光散射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600μg/L,相关系数为0.9972,检出限为19.9μg/L。将该方法用于混合样品中DNA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吖啶黄共振光散射法测定亚硝酸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 引  言亚硝酸根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亚硝酸根广泛存在于水体、食品及环境中 ,当与芳胺或芳甲酰胺反应后能生成致癌物质亚硝胺 ,因而是水质、食品和环境检测的重要指标之一。亚硝酸根的测定方法很多 ,如 :催化动力学法、热焓法、光度法和荧光法 ,而以吖啶黄 (AY)为探针的共振光散射 (RLS)法测定亚硝酸根尚未见报道。RLS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分析方法 ,近年来受到了广大分析工作者的重视。目前 ,除利用离子缔合反应产生强的RLS用于痕量金属、非金属和某些有机化合物的测定外 ,主要用于生物大分子的测定与表征。本实验研究了在 0 .0 2 4…  相似文献   

18.
萘与萘、蒽与蒽的光二聚反应已经被广泛研究,但萘与蒽的交叉光二聚反应报道不多。我们合成了两末端分别以萘和蒽标记的聚醚化合物,利用NaY沸石的孔腔作为纳米反应器,将此化合物置于孔腔中,通过光反应得到分子内的萘和蒽交叉二聚体。  相似文献   

19.
报道催化反应热诱导激光光偏转分析法研究,将其应用于铁催化过氧化氢氧化二苯胺磺酸钠反应体系。探讨了催化反应的最佳条件及共存离子的影响。在铁浓度为95×10-4~95×10-6mol/L之间得到了良好线性关系。进行了赤铁矿中总铁量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催化共振光散射法测定痕量亚硝酸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贵荣  王永生  贺冬秀 《分析化学》2005,33(9):1304-1306
根据磷酸中亚硝酸根对溶解O2氧化I^-生成I3^-的反应具有明显催化作用,I3^-与结晶紫结合使共振光散射(RLS)增强,建立了测定痕量NO2^-的催化共振光散射法。考察了体系RLS强度的影响因素,优化了反应条件。最大RLS峰位于690.6nm波长处,NO2^-的浓度在2.20~340μg/L范围内与RLS强度增强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0.68μg/L。用于环境水样中NO2^-测定,与文献方法对照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