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酶解沉降法将碘含量为6mol%的多分散的溴碘化银乳剂分成9个级份,测量各个级份的乳剂在不同温度下的离子电导率,求出它们的离子电导活化能和表面空间电荷层的特性参数。发现各个级份乳剂之间在离子电导性质上有很大的差异。随着碘含量的下降,离子电导活化能从0.30eV上升到0.41eV,同时表面电位也相对地变得越来越正。相应地它们的填隙银离子生成能也越来越大。还讨论了这些差异对各级乳剂的照相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磁处理对明胶中单注法制备卤化银乳剂的影响,SEM照片及粒径分布曲线表明,在本实验磁场条件下,经磁化处理的乳剂较未经处理的乳剂,平均粒径大,颗粒分布均匀,晶粒分散状态良好.机理分析认为磁场处理影响了溶液中离子的水合程度,而且能增加溶液的有序程度,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了磁处理和未经磁处理之间的差异.磁处理能够影响明胶中卤化银的结晶过程,这可能为控制制备胶体中颗粒的大小及分布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碘溴化银乳剂薄片颗粒的潜影分散与碘离子在颗粒中的分布有关。本文用交叉光楔曝光技术测定了由次潜影造成的潜影分散,并根据所测出的潜影分散度和乳剂的表面感光度,对内、表敏的分布作了分析。结果表明,碘离子分布在颗粒边缘的乳剂,其表面潜影分散度要比碘离子均匀分布的颗粒更甚,后者且表现出内、表敏度竞争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应用可控双注仪制备了一系列碘含量相同而碘在微晶中分布不同的单分散六边形扁平淡碘化银乳剂,用扫描电镜(STEM)与X-射线能谱仪(EDS)对单个微晶进行了微区分析,并用介电损耗,微波光导等方法研究了此类乳剂微晶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严格控制微晶成核、成熟、生长三个阶段的条件,可制得含六边形颗粒92%以上的扁平溴碘化银乳剂,颗粒大小变化系数小于12%.此外碘在微晶中的分布明显影响微晶的电性质和照相性能。  相似文献   

5.
2018年渤海某聚驱稠油油田开始大幅提产,原油流程超负荷运行导致外输原油含水率升高至15%。通过分析原油系统各级分离器乳化液稳定性,确定了深度脱水破乳剂的开发方向。分别以乙二醇、丙二醇和丙三醇为起始剂合成EO-PO-EO型嵌段聚醚破乳剂。室内实验表明,破乳剂A2321能够大幅降低聚驱稠油中的含水率和乳化液含量,其脱水效果明显优于破乳剂AE8051、BP169和SP169。矿场试验结果表明,破乳剂A2321可将外输原油含水率从15%降低至8%,有效解决了电脱水器中乳化液的深度脱水问题。  相似文献   

6.
多结构溴碘化银微晶中碘离子的空间分布对乳剂的感光性能影响很大,据文献报道[1],多结构溴碘化银乳剂颗粒的总碘含量xI=0.02~0.06,表面碘含量xI=0~0.05时,有利于乳剂的化学增感和光谱增感。有人[2]认为,溴碘化银乳剂微晶中碘含量xI>0.05时,不利于光谱增感。在含富碘中间层的溴碘化银乳剂微晶制备过程中,富碘层中的碘有向表面扩散的趋势。按照Bando[3]的双结构模型。富碘层中的碘含量的多少及碘离子的空间分布,直接影响着对正空穴的捕获。鉴于上述认识,我们对多结构溴碘化银乳剂微晶的富碘层的制备、组成及其中碘离子向表面扩散的趋势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制备了两种单分散八面体模型孔剂,一种是含碘10mol%的碘均匀分布碘溴化银乳剂,另一种是内核含碘20mol%的碘溴化银,外壳为溴化银的核壳乳剂。并对它们分别进行表面硫加金和硫加金加铱敏化。用简单腐蚀技术研究上述乳剂的内部影像空间分布的结果表明:随着表面敏化程度的增加,表面敏度逐渐增大;随着腐蚀的深入,内部敏度逐渐减少。核壳乳剂的表面和内部敏度均大于碘均匀分布颗粒乳剂。核壳乳剂的内部影像在颗粒內部先逐渐减少,在一定深度以后又逐渐上升,内部影像分布出现“低谷”,且“低谷”程度与表面敏化程度有关。Sabatier效应研究的结果表明:产生较明显的Sabatier效应的乳剂颗粒既要有足够的表面敏度,也要有足够的内部敏度,且两者要匹配。同时提出了产生Sabatier效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AgCl乳剂转化为AgClBr乳剂的过程中,颗粒外形逐渐变圆,颗粒体积可能增大几倍;同时,颗粒分布变差系数缩小。颗粒体积的这种增大表明,转化过程伴有颗粒之间的非奥氏成熟过程引起的物质传递。这种传递可能是由于有大量颗粒在转化过程中迅速碎裂,并将其物质转移到生长中的颗粒上去了。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可控双注仪设计并制备了三种系列共二十种片状多层结构溴碘化银乳剂及其外延体。用X射线能谱仪(EDS)和电镜验证所设计的碘离子多层分布和氯化银外延体的位置,研究了它们的光物理性质和感光性能,发现外延AgCl对主体微晶性质的影响随层次结构和外延位置不同有很大的变化。若主体微晶结构合理,光电子利用效率已经较高,电子与空穴分离好,外延后其乳剂的感光度提高幅度反而不大。相反,若主体微晶的结构不合理,则外延可能导致两种结果:或增加潜影形成效率,提高感光度;或造成潜影分散,降低感光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硫敏化的乳剂为对照,研究了硫加金敏化的纯溴化银乳剂中的金与乳剂颗粒中光电子的捕陷的关系。Dember效应和低温发光光谱的测量表明,硫加金敏化的乳剂中的金并没有在曝光过程中对捕陷光电子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应用自动控制pAg的双注仪制备了一个系列的溴碘化银核壳复合结构的乳剂。用STEM-EDS研究了碘的含量及其加入方式对于卤化银扎剂微晶体的几何性质(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碘在微晶体中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碘化钾加入的时间越早,加入的浓度越大,则碘离子越富集于微晶体的核心。微晶体中确实存在着富碘相与贫碘相的复合结构。随碘含量的增加,颗粒尺寸减小,颗粒的晶形由规整的八面体向圆角八面体过渡,而碘的分布也由体相核心向边缘表面不断扩散,从而使核壳型的富碘相和贫碘相复合结构的界面趋向模糊。  相似文献   

12.
应用常规感光测定法、电镜法、介电损耗仪和微波光导仪研究了Fe3+对卤化根乳剂微晶的掺杂效应,结果表明:Fe3+使卤化银乳剂的感光度降低,灰雾降低,而反差变化不大。电镜观察和介电损耗测量表明:Fe3+在物理成熟过程中对乳剂颗粒大小和离子电导率的影响不大,而微波光导数据表明,掺杂对电子电导的影响是明显的。上述结果表明:在AgBr中,Fe3+起了深的电子陷阱作用,使光电子徙动路程缩短,影响潜影的形成效率。  相似文献   

13.
本工作应用双注仪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碘含量的切角立方体核壳乳剂,用紫外光度法测定了它们的光吸收,用介电损耗法和微波光导法分别测定了它们的离子电导及光电导。结果表明,乳剂微晶体的光吸收和离子电导率都随着碘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光电导也随碘含量增加而增大,光电子衰减遵循二级反应动力学过程。碘的引入以及立方体切角使立方体乳剂微晶体的感光性能成倍地增长。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双注法制备了一系列碘分布不同的八面体核壳乳剂。测定了乳剂微晶的光吸收、离子电导,微波光导和照相性能。  相似文献   

15.
应用双注仪制备了碘含量为30 mol%的碘溴化银乳剂微晶体,然后采用二次乳化法形成外壳,制备出核壳比分别为1:1,1:2,1:3,1:4的一组核壳乳剂。采用X射线能谱法对乳剂单个颗粒进行微区成份分析,证明乳剂微晶存在富碘核与贫碘壳,且随核壳比的增加。颗粒外缘碘离子浓度减小;应用UV-240紫外可见光度计和微波光导仪测定了乳剂微晶的光吸收和光电导。测量结果表明,由于碘含量减小与颗粒直径增加两因素的影响,乳剂的光吸收能量大致相同;随核壳比的增加,乳剂的光电导估号上升;当核壳比等于1:3时,光电子寿命最长。对乳剂的感光性能与上述各种性质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应用常规感光测定法、电镜法、介电损耗仪和微波光导仪研究了Pb2+对卤化银乳剂微晶的掺杂效应。结果表明:Pb2+使乳剂的感光度降低,灰雾明显升高,而反差变化不大。由电子显微镜照片表明,Pb2+对乳剂微晶大小和形状影响不大,但是离子电导和微波光导数据显示出,Pb2+的掺杂使离子电导率降低0.15个对数单位,电子电导成倍降低。上述结果暗示:Pb2+对照相性能的影响不是由于乳剂微晶大小和形状的变化,可能由以下两个原因引起:(1)Pb2+起了深的电子陷阱作用,使光电子徙动路程缩短,影响潜影的形成效率,(2)Pb2+(或PbBr2)成为复合中心,加速光电子与空穴的复合,催化显影过程。  相似文献   

17.
在本工作中,用电镜法、介电损耗法和微波光导法研究了铜离子的掺杂对于卤化银乳剂微晶体的掺杂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铜离子的掺杂使卤化银乳剂微晶体的颗粒变小,使微晶体的介电损耗峰向高频方向稍微移动0.3对数单位。使微晶体的光电导急剧地降低。实验证明,铜离子吸附在卤化银乳剂微晶体的表面,起着深电子陷阱的作用,是导致铜离子的掺杂使乳剂的感光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应用双注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外壳厚度和核壳比分别为1.2.3.4的切角立方体乳剂。用光镜和图象处理方法测定了颗粒大小及其分布,用紫外光度法测定了它们的光吸收,用介电损耗法测定了离子电导率,用微波光导法测定了光电导和光电子寿命。对本系列的核壳乳剂的外壳厚度对上述各种光物理性质以及感光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发现最合适的外壳层的厚度与卤化银乳剂微晶体的双电层的厚度(即所谓的Debye长度)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