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毓明  陈金生 《电化学》1996,2(4):439-443
镉镍电池和氢镍电池同以镍电极作正极,但两者的充,放电过程,特别是过充,过放时所表现的特性存在诸多差异,我们比较,探讨了影响这两种电池性能的差异因素,并由此制定了改进电池性能的有产工艺生产措施。  相似文献   

2.
多硫化钠/溴液流储能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常规玻璃三电极池中用稳态极化法研究了铁、钴、镍、铅及石墨在 1. 3mol·L-1Na2S4水溶液中的极化行为, 测定了不同材料的交换电流密度.以泡沫镍、镀镍或镀钴碳毡为负极,聚丙腈碳毡为正极组成电池测试了常温下电池的能量效率及循环性能.结果表明:泡沫镍及镀镍或钴的碳毡可做电池负极材料;充放电电流密度为30mA/cm2时,电池的能量效率约 80 %;电池循环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3.
锌酸钙负极材料的水热法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锌酸钙电极材料,制备成电极并组装成模拟锌镍电池.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粒度分析、红外光谱以及模拟电池的充放电等方法,对制备出的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的锌酸钙具有不规则的晶形、较小的粒径和较少的结晶水.模拟锌镍电池的充放电实验表明该样品材料具有良好的电极材料性能:以该锌酸钙为负极活性物质的模拟锌镍电池具有较低的充电电压、较高的放电平台和优良的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4.
高速率放电发泡式镍镉电池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毓明 《电化学》1997,3(4):424-427
采取降低电池内阻,改善电极性能,选择合适的配件材料等有效措施,由此而制成的镍镉电池适用于高速率放电。  相似文献   

5.
单液流锌镍电池锌负极性能及电池性能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单液流锌镍电池锌电极在电解液流动状态下,电沉积锌形貌随电流密度的变化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充电电流密度的增大电沉积锌层逐渐致密化,没有枝晶生成.组装了容量为2Ah的电池,并进行长时间充放电性能研究.测试结果该电池的平均充电电压为1.84 V,平均放电电压1.65 V,平均库仑效率达到96%,能量效率达到了86%.  相似文献   

6.
以60 Ah氢镍电池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温度对电池电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电池的放电容量、过充电率随着温度均呈先升后降趋势,最高放电容量可达63.68 Ah(-5 oC),电池的适合涓流值及3天自放电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增加趋势,电池的放电容量、过充电率、适合涓流值和自放电率与环境温度之间有近似的代数公式变化关系. -10 oC、80%放电深度(DOD)条件下循环3000次后,电池电性能无明显衰降;25 oC下循环550次,放电电压跌至0.8 V,电池失效. 结合相关参考文献结果及EIS试验分析可知,25 oC下电池循环性能迅速失效主要是由于高温下镍电极更易析氧和发生极板腐蚀,以及高温下镍极板更易粉化所致.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模拟电池进行恒流充放电、交流阻抗等测试和析气实验,研究了在亚镍中掺杂氧化钐SmO对镍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氧化钐SmO的质量分数在1.0%时,镍电极的电化学阻抗变小,提高了镍电极电化学活性、高温性能与充电效率,能够有效抑制充电过程中氧的产生,在室温条件下以0.2C充放电时,掺杂SmO镍电极的放电比容量为138.04 mAh.g-1,比空白镍电极提高了23.01%;50℃下1C充放电时,放电比容量为90.313 mAh.g-1,较未添加氧化钐提高8.69%。  相似文献   

8.
废旧镍镉电池真空蒸馏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镍镉电池的真空蒸馏基本规律进行了探索.分析了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工艺因素对镍镉分离效果的影响,并对镍镉电池的真空蒸馏机理进行了研究,为废旧镍镉电池资源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9.
锌酸钙的球磨法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阳极材料;锌镍电池;锌酸钙的球磨法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0.
以目前常用的Chevrel相Mo6S8作为正极材料, 涂覆在不同集流体(不锈钢、镍、铜、钛) 上, 以镁为负极,研究了在(PhMgCl)2-AlCl3/四氢呋喃(简称THF)“二代”电解液中集流体对可充镁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恒流放电-充电结果显示在不锈钢集流体上电池电压极化最小, 并且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 镍、铜次之; 钛集流体上的极化最大, 循环稳定性也最差. 并通过对比放电-充电循环前后电极和集流体表面的微观结构, 探讨了集流体对电池性能显著影响的原因. 电解液对集流体会造成腐蚀, 不同集流体在电解液中的稳定性有差异; 正极材料涂覆在不同集流体上, 电极表面状况有差异; 负载活性材料后集流体发生腐蚀的电位有所降低, 使集流体更易受到电解液的腐蚀.  相似文献   

11.
于Ni(OH)2中添加具有电容特性和大电流充放电性能良好的NiO.研究发现掺杂5%NiO的Ni(OH)2在0.2C倍率下放电容量可达310.1mAh/g,而3C放电容量还可以保持79.5%.其循环伏安扫描氧化还原峰电位差仅为164mV,表明该材料的循环可逆性好.由此可见在Ni(OH)2掺杂适量的NiO,对于Ni(OH)2的大电流充放电性能确有改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酞菁类化合物对MH/Ni电池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芳  吴锋  杨凯 《物理化学学报》2003,19(9):854-857
针对MH/Ni电池充电过程中氧的产生和不恰当的消除方式带来的内压升高和热量聚集使电池总体性能衰减很快的问题, 提出采用降低化学催化氧还原的比例, 提高热量产生少的电催化氧还原比例的方法加以解决.金属酞菁类化合物是一种电催化氧还原剂.添加酞菁的MH/Ni电池与对比电池进行容量衰减、内压、大电流放电等特性比较, 其性能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采用F-S多体势对液态合金Al3Ni和Ni3Al在不同冷却速度下的微观结构及其转变机制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得到了不同冷速下各温度的双体分布函数;采用HA键型指数法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Al3Ni在两种冷速下均以非晶的形式出现,只是慢冷时体系的有序度略有升高;而Ni3Al的结构及能量转变受冷速影响较大,快冷时形成非晶,而慢冷时出现明显结晶;同样冷速下Al含量较少的Ni3Al体系的有序度高,更易形成晶体,晶体的形成过程中有能量突变.  相似文献   

14.
Effects of iron phthalocyanine on the inner pressure of MH/Ni battery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inner gas pressure of the battery beyond 1.01 106 Pa can cause a release of gas from the safety valve for a normal sealed cell, leading to a drying out of electrolyte solution[1], and gradually decreas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battery until finally destroying it. During overcharging, oxygen is produced rapidly on the nickel electrode, and it is necessary to eliminate the oxygen and restrain the rising speed of inner pres-sure so a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MH/Ni bat-tery. Phthalocy…  相似文献   

15.
仲晓玲  秦汉娜  黄可龙  刘素琴 《化学学报》2009,67(12):1343-1348
采用化学氧化法制备了碱性二次电池用正极材料Ni(OH)2.05, 考察了其作为镍氢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结果表明: 以氧化处理过的样品为正极材料组装成镍氢模拟电池在0.2 C倍率下放电容量为281 mAh•g-1; 1 C充放电条件下, 27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98% 以上. 交流阻抗分析和循环伏安测试表明, 经过氧化修饰的镍电极具有更小的电荷传递电阻、更快的质子扩散速度; ΔEa,c小于未处理样品70 mV, 电化学可逆性优于未处理样品; 对不同放电截止电压下的充放电测试发现: 放电截止电压进一步降低后, 相对于未处理过的样品, 氧化处理后样品无明显的二次放电平台, 第一放电平台末的容量与未处理样品二次放电平台末容量相当, 从而有效地抑制了二次放电平台现象.  相似文献   

16.
Ni nanoparticles (Ni(1) and Ni(2)) and Ni loaded SiMCM‐41 (15Ni/SiMCM‐41) were prepared and characterized with XRD, TEM, N2 adsorption, CO chemisorption, and H2‐TPR. The Ni specific surface area followed the order of 15Ni/SiMCM‐41 > Ni(1) >> Ni(2), whereas the Ni particle size exhibited the opposite trend. These catalysts were utilized for vapour phase hydrogenation of cinnamaldehyde at 1 atm and 200 °C in a fixed‐bed, down flow reactor. The main products include hydrocinnamaldehyde, styrene, ethylbenzene, and 2‐phenyl‐1‐propanol. The catalytic activity decreased in the same order as that of Ni specific surface areas. The SiMCM‐41 support possessed very large surface area, leading to enhanced dispersion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Ni nanoparticles. As a result, the 15Ni/SiMCM‐41 catalyst exhibited the highest activity.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reaction pathways, it is important to emphasize that both hydrogenation and hydroelimination of formaldehyde (hydrodeformylation) occur in the vapour phase reaction.  相似文献   

17.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方法,研究了载体Ni掺杂对Ni/MgO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及其对CH_4/CO_2重整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载体Ni:Mg比的增加,CH_4解离吸附和CH_x氧化过程的反应能垒均会随之升高,CH也更容易产生热解C,从而导致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的下降。通过分析重整过程的Hirshfeld电荷分配,发现金属载体之间电子转移的方向会随着载体中Ni含量的上升由载体向Ni金属转移变为由Ni金属向载体转移。当Ni金属富电子时,反应物活化时电子的转移主要发生在表层Ni原子与吸附物种之间,参与氧化的CH_x物种为CH_2;当Ni金属缺电子时,反应物活化时Ni簇的电子结构基本保持稳定,电子主要在载体表层的Ni原子与反应物之间转移,CH是主要参与氧化的CH_x物种。  相似文献   

18.
镍镀层中微量六方晶格镍的存在与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由含糖精的Watts液得到的镍镀层(含硫镍)和Watts镍镀层(无硫镍)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及选区电子衍射实验,结果表明无硫镍镀层呈粒状结构,晶粒尺寸在100~500nm之间,属面心立方结构;含硫镍镀层为层状结构,层间距在700~1500nm之间,每层又由许多宽约200~300nm的小层组成,晶粒尺寸约20~30nm,大部分属面心立方结构,在层与层交界处发现有少量六方结构镍晶体,差示扫描量热法实验表明,在约180℃左右六方结构镍转化为更稳定的面心立方结构。  相似文献   

19.
MH/Ni电池用稀土系储氢合金的失效及回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了深度过放电对MH/Ni电池负极储氢合金的影响。发现在过放电后,负极储氢合金的XRD结构图中,除了储氢合金的主相外,还出现了十分明显的Al(OH3),La(OH)3的衍射峰。结合各种情况下储氢合金失效的,原因利用化学处理及再熔炼的方法对失效MH/Ni电池的负极粉进行了回收实验,并对比了回收合金与原合金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XRD测试结果表明回收合金与原合金的结构相同,均为CaCu5型。恒电流充放电实验发现,回收合金与原合金粉相比,放电容量接近,放电电位高。不寿命测试结果表明,回收合金较原合金容量衰减更缓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