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冠脉CTA诊断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的个例分析,来讨论川崎病的主要病因及预后,以及早期使用螺旋CT诊断该疾病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3.
涂彬 《遵义科技》2003,31(3):43-43,60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血管炎。婴幼儿发病较多。其特征为发热、粘膜炎、皮疹、颈淋巴结肿大和肢端改变。我院于1998年1月-2002年7月共收治川崎病三十一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分析11例川崎病(KD)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特征。方法:参照第三届国际KD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分析11例KD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及发生率。结果: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指(趾)末端脱皮、双球结膜充血、唇红皲裂的发生率分别为100%、64%、91%、91%、55%、91%。指(趾)末端脱皮出现在病程第10~15 d,肛周皮肤潮红在病程第13d出现,阴囊皮肤潮红在起病第7 d出现,病程4~9 d内发生心脏冠状动脉病变达45%。本病主要用阿司匹林和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结论:发热、淋巴结肿大、皮疹(包括出现卡癜红)、唇和口腔粘膜改变是川崎病的早期主要临床表现。肛周潮红及其脱皮、阴囊脱皮、血小板(PLT)增高、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升高有早期诊断的价值。疑似病例应尽早行二维超声(2DE)检查,心脏冠状动脉的病变可为该病确诊提供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5.
6.
川崎病是由日本川崎富作1967年首次报导的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病因不明.我院1985~1995年收治4倒.  相似文献   

7.
葛永玲  贺志莉 《甘肃科技》2010,26(2):164-164,160
近年来,不典型川崎病增多,尤其婴儿患者,不具备全部的诊断标准,只有持续发热,指(趾)端膜状脱皮,球结膜充血,唇干裂主要症状中之2~3项表现,但患儿烦躁明显,应于病程2~3周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监测川崎病的典型症状。现将解放军第一医院院1990年4月~2009年5月收治的158例川畸病临床资料做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以及早期进行冠状动脉病变的预防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瘤的发生。方法:分析2001年5月至2007年10月收住院的小儿不完全川崎病22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并进行讨论。结果:全部病例在恢复期均出现指(趾)端脱皮,入院时22例患儿中9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2条诊断指标,8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3条诊断指标,5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4条诊断指标及外周血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升高,血沉增快;21例冠状动脉扩张、1例有冠状动脉瘤的形成。结论:小儿不完全川崎病因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应对持续发热〉5d、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病例进行动态超声心动图检查及随访CRP、血沉、WBC计数,作出早期诊断,减少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大剂量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预防川崎病(KD)动脉损害的疗效。方法对KD患者86例,A组应用单次大剂量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B组应用分次输注丙种球蛋白,C组单用阿斯匹林进行比较。结果A组病例12~24h退热达100%,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B、C组P〈0.01。结论单次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佐以阿斯匹林是目前理想的方法,应在急性期尽早使用。  相似文献   

10.
11.
12.
张英巧  徐马珍  王星刚  成杰 《甘肃科技》2021,(13):147-148,163
探讨彩超用于川崎病(KD)冠脉病变情况诊断的效果.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接诊的KD患儿47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接受健康体检的儿童53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彩超检查,对其彩超结果进行分析.冠脉病变检出16例(34.04%),其中冠脉扩张、冠脉瘤分别为11例、5例,在检出冠脉病变患儿中的占比分别为68....  相似文献   

13.
24例儿童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冠状动脉扩张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早期诊断线索及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KD患儿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血常规及白细胞分类、血小板计数(PLT)、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及心脏彩超测量冠状动脉内径。结果:KD发病以3岁以下的男性患儿居多,发热、唇及口腔黏膜改变、皮疹、球结膜充血(非化脓性)、手足硬肿和颈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高达100%、88%、83%、79%、21%、25%。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分类升高,血沉增快,CRP升高,血小板计数,分别占87.5%、83.3%、82.6%、75%和83.3%。结论:发热患儿早期出现唇充血皲裂及口腔黏膜充血、皮疹、球结膜充血(无分泌物),同时伴有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分类升高。血沉增快和CRP升高要高度怀疑KD的诊断,及早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了解有无冠状动脉扩张,以确定KD的诊断。3岁以下的男孩,ESR、CRP、肿计数明显升高是冠状动脉扩张(CAD)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王玲 《甘肃科技》2021,(3):105-107
川崎病作为临床相对较为复杂的儿科疾病,其自身一般具备较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作为一种全身血管炎为主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高发于五岁以下婴幼儿,尤其常见于男性婴幼儿.由于此类疾病病因不完全明确,又容易引起很多的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因此有效观察治疗十分关键,对于患儿来说影响也相对较为积极一些.那么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首先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测定34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及其动态变化。结果川崎病患儿首次测定的血小板计数(PLT)(598±128)×109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动态观察发现: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急性期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P<0.01),治疗后PLT较未并发冠状动脉组升高(P<0.01)。结论血小板参数的动态测定有助于对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早期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测定34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及其动态变化.结果川崎病患儿首次测定的血小板计数(PLT)(598±128)×109/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动态观察发现: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急性期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P<0.01),治疗后PLT较未并发冠状动脉组升高(P<0.01).结论血小板参数的动态测定有助于对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早期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测定34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及其动态变化.结果川崎病患儿首次测定的血小板计数(PLT)(598±128)×109/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动态观察发现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急性期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P<0.01),治疗后PLT较未并发冠状动脉组升高(P<0.01).结论血小板参数的动态测定有助于对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早期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Sturge-weber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报告2例Sturge-weber综合征,复习相关文献并探讨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结果2例患者均表现为头痛和肢体抽搐,头路CT见颅内钙化,MR I等见软脑膜血管畸形等表现。结论Sturge-webe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皮肤综合征,主要影响头部静脉,以颜面血管畸形、肢体抽搐和青光眼为主要表现。增强MR I是首选诊断方法,可显示病变结构和SW S病变范围。但患者的临床过程、治疗和预后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川崎病出现冠脉损害的患儿血脂水平的变化,以及他汀类降脂药物对其干预作用。方法研究39例川崎病冠脉损伤患儿血脂水平变化。对血脂异常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非洛伐他汀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洛伐他汀一月后对比血脂水平。结果冠脉损害患儿血脂水平明显存在差异(P〈0.05),洛伐他汀治疗后冠脉损害患儿血脂水平可显著改善(P〈0.05)。结论川崎病冠脉损害患儿普遍存在血脂水平紊乱,洛伐他汀可改善川崎病患儿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成人出血型烟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成人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成人出血型烟雾病以突发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及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脑血管造影显示双侧病变4例,单侧2例,6例病变区均可见异常增生小血管。经治疗,4例临床治愈。结论成人出血型烟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脑血管造影是诊断成人出血型烟雾病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