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成和表征了4种新型配合物[Cu2(TPHA)(NO2-Phen)1](ClO1)2·H2O、[Cu2(TPHA)(Me-bpy)1](ClO1)2、[Mn2(TPHA)(NO2-Phen)1](ClO1)2·2H2O和[Mn2(TPHA)(Me-bpy)1](ClO1)2(TPHA:对苯二甲酸根阴离子;NO2-Phen:5-硝基-1,10-菲绕啉;Me-bpy:4,4'-二甲基-2,2'-联吡啶).测定了配合物的变温磁化率,并求出了交换积分J分别为-5.04、-6.52、-0.68及-0.73cm-1.  相似文献   

2.
用常规溶液法由氯化锰(MnCl2·4H2O)和4-甲基-1,2,3-噻二唑-5-甲酸(HL)反应制备了配位聚合物[Mn3(L)6(H2O)4]n(1),加入配体菲咯啉(phen)后合成了配合物[Mn2(phen)4(H2O)2Cl2](L)2·3H2O (2)。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及单晶X射线衍射进行了配合物的表征。单晶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3个锰离子通过6个L-中的氧原子双齿桥联,形成了线型三核簇合物单元,簇合物单元间又通过其中一个噻二唑环上的氮原子与另一个簇合物单元的锰原子配位,形成层状结构;配合物2属三斜晶系■空间群,锰离子分别与1个氯离子、1个水分子和2个phen分子中的4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六配...  相似文献   

3.
高氯酸铕的双亚砜配合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了高氯酸铕的高、低熔点双(正-辛基亚砜)乙烷和双(苯基亚砜)乙烷的四个配合物:Eu(ClO4)3(α-BOSE)3·2H2O(Ⅰ)、Eu(ClO4)3(β-BOSE)4·2H2O(Ⅱ)、Eu(ClO4)3(α-BPhSE)3(Ⅲ)和Eu(ClO4)3(β-BPhSE)4·2H2O(Ⅳ)的合成及性质。  相似文献   

4.
利用三氰基构筑单元(Bu4N)[Fe(PzTp)(CN)3](PzTp=tetrakis(pyrazolyl)borate)和(E)-1-苯乙烯基-1H-咪唑(Bzi),合成了2例氰基桥联的铁钴链状配位聚合物。单晶X射线衍射表明,配合物[Fe(PzTp)(CN)3]2[Co(Bzi)4]2(ClO4)2·H2O (1)为方波形单链结构,而配合物[Fe(PzTp)(CN)3]2[Co(Bzi)2]·CH3OH (2)则形成含有甲醇溶剂分子的双“之”字形双链结构。磁学研究显示,配合物1在360 K左右显示出热诱导的自旋转变,而配合物2在大约200 K显示出溶剂诱导的两步自旋转变。变温红外光谱证实了热诱导的金属间电荷转移行为。此外,光磁实验显示,当用808和532 nm的光交替照射时,1显示出可逆的光诱导电荷转...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4,5-二氮芴-9-酮(dafo)的Cu(Ⅱ), Zn(Ⅱ)配合物[Cu(dafo)2(H2O)2] (NO3)2和[Zn(dafo)2 (H2O)2] (NO3)2,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法确定了它们的结构.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分子中Cu(Ⅱ), Zn(Ⅱ)分别和来自两配体的四个氮原子及两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配位,处于六配位的配位环境中,两配体基本处于同一平面,两水分子垂直于两配体所在平面,Cu(Ⅱ)处于畸变八面体中心,Zn(Ⅱ) 处于正常八面体中心,对两种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和热分析表征,在实验的基础上,采用Gaussian-98w中的DFT-B3LYP/LANL2DZ对两种配合物进行了全几何优化以及后续计算.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热合成方法制备了2个基于Keggin型杂多酸的无机-有机杂化物, 化学式分别为{[Cu2(4,4′- bipy)4(H2O)4](SiMo12O40)·18H2O}n(1)和{[Cu2(4,4′-bipy)4(H2O)4](PMo6W6O40)·18H2O}n(2)(bipy=bipyridine). 结构分析 表明2个化合物同构, Cu2+是六配位, 分别与4个4,4′-bipy上的N原子和2个水分子上的O原子结合, 形成 [Cu(4,4′-bipy)2(H2O)2]n2n+二维层状结构. 杂多阴离子通过静电与配位阳离子[Cu(4,4′-bipy)2(H2O)2]n2n+作用交叉排列在层间. 通过红外光谱、 粉末X射线衍射和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等对化合物的性质进行了表征. 研究了所合成化合物对水溶性染料亚甲基蓝的降解活性, 发现2种化合物对于亚甲基蓝均表现出显著的光降解活性, 并对它们的催化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周朝晖  洪麒明  邓远富 《化学学报》2004,62(24):2379-2385
在pH=2.5~4.0的条件下,以四氯化钛、过氧化氢和氨三乙酸为原料反应得到四种过氧酸钛配合物(NH4)4[Ti2O~(O2)2(ta)2]·4H2O (1), K4[Ti2O(O2)2(ta)2]·6H2O (2), Sr2[Ti2O(O2)2(ta)2]·10H2O (3)和Ba2[Ti2O(O2)2(ta)2]·10H2O (4) (H3ta=C6H6O6N).配合物的EA, UV-vis, IR和X射线单晶分析表明它们含有相同的双核过氧氨三乙酸钛的阴离子结构,钛原子与过氧基团、四齿氨三乙酸和桥氧七配位.3和4中的阳离子锶和钡分别与周围的水分子和羧基氧形成九配位和十配位.配合物1, 3和4在空气中600℃分解,XRD分析表明分别得到金红石型TiO2, SrTiO3和四方BaTiO3纯相.  相似文献   

8.
通过引入菲咯啉衍生物配体并改变反应体系中的金属盐,得到了3个新的含有杂多酸的金属-有机配合物(MOCs),{[Cu2(Do)2(H2O)4(SiW12O40)]·10H2O}n(1),[Ag3(Do)5][Ag(Do)2](SiW12O40)(2),[Cu2(Do)4(H2O)2Cl](PMo12O44)·2CH3OH(3)(Do=1,10-菲咯啉-5,6-二酮)。在配合物1中,Keggin型杂多酸与Cu(Ⅱ)连接形成了二维网状结构。配合物2中的Ag(Ⅰ)显示了多种不同的配位模式,构建了一个新颖的线性三核簇状结构。在配合物3中,Cu(Ⅱ)通过氯原子连接形成了一个双核结构。结构多样性表明金属离子与第二配体Do在构建不同结构的POMs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光催化研究表明,配合物3不仅能在UV光照射下有效地催化降解罗丹明B(RhB),而且很稳定,能够从反应体系中分离以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9.
硝酸铜分别与对氨基苯磺酸钠和苯磺酸钠反应,合成了对氨基苯磺酸铜[Cu(p-NH2C6H4SO3)2(H2O)2]·2H2O(配合物1)和苯磺酸铜[Cu(H2O)6](C6H5SO3)2(配合物2)。通过红外光谱(IR)、热重分析(TG)、单晶X-射线衍射(X-ray)、粉末X-射线衍射(PXRD)、扫描电镜(SEM)和比表面积分析(BET)技术对配合物的结构、组成及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确定了分子结构及表面形貌。并以Biginelli反应为探针,考察了配合物的催化性能,实验证明,配合物1和2均具有催化活性,且配合物2的催化效果优于配合物1(CCDC∶1∶2123933;2∶2124071)。  相似文献   

10.
在溶剂热条件下制备了系列新配合物:[Cr2(tpc)2(HCOO)2(OH)2]·4H2O (1)、[Ba(tpc)2(H2O)2]n (2)、[Zn2(tpc)2(NO3)2]n (3)、[Pb(Htpc)(NO3)2]·2H2O (4)和[Rh(Htpc)Cl3]·CH3OH·H2O (5)(Htpc=2,2′∶6,2″-三联吡啶-4-羧酸)。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有机配体呈4种不同的配位方式;配合物1~5通过C—H…O/N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形成了新颖的超分子网络。研究了这些配合物的发光性能。在365 nm紫外辐射下,晶体2~5分别呈现绿色、蓝色...  相似文献   

11.
稀土发光传感器可用于有害的有机小分子胺的检测,然而稀土离子较大的离子半径和不稳定的配位构型,使其在固态下对有机小分子胺实现高灵敏性的发光检测具有一定的挑战。通过在单β-二酮配体上引入胺醇识别基团,使其与稀土铕离子通过配位成功构筑了具有可调控配体内电荷转移(ILCT)性质的单核稀土配合物[Eu(L)3(H2O)2](HL=(2Z)-1-(4-(双(2-羟基乙基)氨基)苯基)-4,4,4-三氟-3-羟基丁-2-烯-1-酮)。配合物的传感研究表明,[Eu(L)3(H2O)2]在弱的亲核作用下对三丙胺等有机小分子胺表现出明显的发光增强响应。  相似文献   

12.
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滴定、稳态荧光猝灭和溴化乙啶竞争键合实验研究了Ru(Ⅱ)配合物[Ru(bpy)(H2iip)2](ClO4)2{bpy=2,2′-联吡啶, H2iip=2-(吲哚-3-基)-咪唑[4,5-f][1,10]-邻菲罗啉}的酵母RNA键合性质. 结果表明, 二者键合模式为嵌入键合, 其键合常数为7.09×106 L/mol, 比小牛胸腺DNA的键合常数大, 且比同类配合物[Ru(bpy)2(H2iip)](ClO4)2的酵母RNA键合常数大.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1,10-菲哆啉-1-氧化物(PhenNO)的稀土配合物RE2(PhenNO)6(Ac)2(ClO4)4·3H2O(RE=Eu,Gd,Tb,Ho,Er,Yb;Ac=乙酸根),经元素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探讨了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对荧光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大豆苷元为原料合成了强水溶性异黄酮类化合物7,4′-二甲氧基异黄酮-3′-磺酸钠(1)和7,4′-二甲氧基异黄酮-3′-磺酸铜(2).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化合物1的分子组成为[Na(H2O)2](C17H13O4SO3),Na的配位数为6,且相邻钠离子以7,4′-二甲氧基异黄酮-3′-磺酸根氧原子桥连,与两个磺酸根的3个氧原子和1个S原子组成六元环,六元环通过Na-O配位键彼此稠合,在晶体结构中形成延伸的锯齿状聚合八面体配位钠离子链;这些钠离子链之间又通过配位水与配位水、磺酸根之间的氢键作用自组装成二维结构的超分子离子聚合物.化合物2的分子组成为[Cu(H2O)6](C17H13O4SO3)2·8H2O,Cu(Ⅱ)位于对称中心上.[Cu(H2O)6]2+,C17H13O4SO-3和H2O之间存在多种氢键;并且异黄酮环反平行排列存在π…π的堆积作用.氢键和π…π的堆积作用使化合物2自组装成三维结构的超分子.抗缺氧缺血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它们的抗缺氧缺血活性比大豆苷元的高.  相似文献   

15.
高氯酸二甘氨酸十二水合二铒的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水溶液中合成了甘氨酸铒配合物[Er2(Gly)2(H2O)12](ClO4)6·4H2O单晶,并测定了其晶体结构。该晶体属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a=1.0571(2)nm,b=1.0837(2)nm,c=1.7728(4)nm,β=90.09(3)°,V=2.0309(7)nm2,Z=2,Dc=2.239g/cm3.最终偏差因子R=0.055,Rw=0.061.每2个Er3+离子由2个甘氨酸羧基桥联成双核结构。Er3+离子还与6个水分子的氢原子配位,形成畸变的四方棱柱型配位多面体。  相似文献   

16.
制备了以3-((4,6-二甲基-2-嘧啶基)硫代)-丙酸(HL)和菲咯啉(Phen)为配体的2个三元稀土配合物[Eu(L)3(Phen)]2·2H2O(1)和[Tb(L)3(Phen)]2·2H2O(2),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它们是同构的。2个稀土离子(Ln)由4个羧酸配体桥接,形成二聚体排列。其余2个羧酸配体和Phen以双齿螯合方式与Ln配位。Ln的配位数为9,具有扭曲的单端方形反棱柱配位多面体构型。固态光致发光测试表明,这2种配合物都显示了金属中心的特征发射带。  相似文献   

17.
以5,6-苯并咪唑二酸(H3bidc)为有机配体, 在水热条件下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得到了2个镁配合物[Mg(Hbidc)(H2O)4](1) 和 [Mg(Hbidc)(H2O)5]·4H2O(2). 通过单晶及粉末X 射线衍射、 红外光谱、 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配合物1和2均为单核分子, 分别以不同的堆积方式通过氢键构筑成三维超分子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 配合物2的结构中捕获了由氢键连接的环状四聚体水簇(H2O)4. 配合物1和2的电荷布居分析结果与晶体结构的讨论一致. 此外, 固体荧光分析表明, 配合物1和2在室温下具有较强的蓝光发射.  相似文献   

18.
王昌赫  关磊 《合成化学》2019,27(10):803-806
以Mg(NO3)2、苯基苯并咪唑-5-磺酸(H2Pbsa)和1,10-邻菲罗啉(phen)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单核镁配合物[Mg(phen)2(H2O)2]·2HPbsa (1),产率88%,其结构和性能经FL、 IR、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和TGA表征。结果表明:1中镁离子为六配位,与phen配体中的4个氮原子以及两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配位形成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与配体相比,配合物1的荧光发射峰发生了红移,最大发射峰位于525 nm。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稀土元素铈(Ⅲ)离子与3,4-二羟基苯甲酸(H3L)在水溶液体系中生成羧基配位化合物的条件,表征其组成为Ce(H2L)2(OH)·3H2O,并研究了该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铈离子由羧基配位反应变为由两个邻酚羟基配位的配合物[Ce(HL)n]的转型反应及氧化成铈(Ⅳ)配合物的反应。  相似文献   

20.
采用饱和蒸气扩散技术, 将2,4-二羟基苯甲醛缩异烟酰腙(H2dhbi)配体分别与Zn(ClO4)2·6H2O和Zn(NO3)2·6H2O进行配位作用, 得到2种不同配位模式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dhbi)2Zn2·8H2O]n(1)和{[(dhbi)2(H2O)2Zn2]·4DMF]}n(2). 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 热分析技术(TG-DTA)和X射线粉末衍射(PXRD)等方法进行了结构表征. 进一步将配位聚合物1和2用于对甲醇分子的吸附性能研究, 结果表明, 化合物1是一种理想的微孔材料, 其对甲醇分子的吸附能力为化合物2的近5倍, 采用PLATON对材料的孔隙体积进行计算得到化合物1和2的孔隙率分别为38.2%和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