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分子力学计算得到了α-丙氨酸和L-组氨酸在溶液中的分子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镧系离子诱导位移的分析和模拟,计算了氨基酸镧系离子配合物的~(13)CNMR准接触位移,模拟了配合物的分子结构.结果表明,在α-丙氨酸镧系离子配合物中,Ce~(3+),Pr~(3+),Nd~(3+)与内氨酸的一个氧原子和一个氮原子形成双齿配位;Sm~(3+),Eu~(3+),Tb~(3+),Dy~(3+),Ho~(3+),Er~(3+),Tm~(3+),Yb~(3+)则与两个氧原子形成双齿配位 在L-组氨酸镧系离子配合物中,Ce~(3+)~Eu~(3+)与组氨酸的两个氧原子和α-氨基的氮原子形成三齿配位,镧系离子Tb~(3+)~Yb~(3+)则与两个氧原子形成双齿配位.同时,还讨论了pH值条件对氨基酸镧系离子配合物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水热法合成了配合物{[Ln(Hbmdc)(bmdc)(H2O)3].3H2O}n(Ln=Eu,1;Dy,2;H2bmdc=苯并咪唑-5,6-二羧酸),用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为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配合物1和2具有相似的一维链状结构。配体H2bmdc以2种不同的类型与Ln3+离子配位:完全去质子化的bmdc配体和咪唑环上的氮原子被质子化的Hbmdc配体。bmdc配体的2个羧基采取双齿螯合/双齿螯合方式配位;Hbmdc配体的1个羧基采取双齿螯合方式配位,另1个羧基未参与配位。每个Ln3+离子与6个羧基氧原子和3个水分子中氧原子配位,形成9配位的扭曲单帽四方反棱柱体。相邻的Ln3+离子通过bmdc配体桥联形成螺旋链状结构。链和链之间通过π-π堆积和氢键进一步连接成三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1和2分别显示Eu3+和Dy3+离子的特征荧光。  相似文献   

3.
本文合成了镧系金属高氯酸盐与1,8-萘啶氮氧化物形成的Ln(C8H6N2O)4(ClO4)3(Ln=Sm-Lu)的固体配合物. 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差热-热重分析和摩尔电导测定, 并作了Eu(ClO4)2与1,8-萘啶氮氧化物配合物的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 结果表明Eu^3^+离子与4个配体的氧原子和氮原子配位, 配位数为8.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一维分子梯状配合物{[Cu2(4,4'-bpy)3(p-Ab)2(H2O)2]·(NO3) 2·4H2O}n(4,4'-bpy=4,4'-联吡啶,p-Ab-=对氨基苯甲酸根离子),该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110 7(5) nm,b=1.550 4(3) nm,c=1.450 9(3) nm,β=104.81(3)°,V=2.415 5(12) nm3,Z=2.铜离子周围有3个氧原子和3个氮原子与之配位,其中2个氧原子由对氨基苯甲酸的螯合氧原子提供,另一个氧原子由配位水提供,3个氮原子分别由三个4,4'-联吡啶提供.这六个原子在铜离子周围形成一个畸变的八面体配位环境.配体对氨基苯甲酸只有一种配位形式--双齿螯合,第二配体4,4'-联吡啶的两个氮原子均参与配位,将配合物组装成一维分子梯结构.  相似文献   

5.
黄妙龄 《化学研究》2007,18(3):42-45
合成了一维分子梯状配合物{[Cu2(4,4′-bpy)3(p-Ab)2(H2O)2].(NO3)2.4H2O}n(4,4′-bpy=4,4′-联吡啶,p-Ab-=对氨基苯甲酸根离子),该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1107(5)nm,b=1.5504(3)nm,c=1.4509(3)nm,β=104.81(3)°,V=2.4155(12)nm3,Z=2.铜离子周围有3个氧原子和3个氮原子与之配位,其中2个氧原子由对氨基苯甲酸的螯合氧原子提供,另一个氧原子由配位水提供,3个氮原子分别由三个4,4′-联吡啶提供.这六个原子在铜离子周围形成一个畸变的八面体配位环境.配体对氨基苯甲酸只有一种配位形式——双齿螯合,第二配体4,4′-联吡啶的两个氮原子均参与配位,将配合物组装成一维分子梯结构.  相似文献   

6.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表征了3个稀土配合物[La L2(NO_3)_3]·CH3CN(1),[Ln(L)(NO_3)_3(H_2O)](Ln=Tb(2),Dy(3),L=N-苯基-2-(5-氯-8-喹啉氧基)乙酰胺)。在配合物1中,十二配位的La(Ⅲ)离子采取扭曲的二十面体配位构型,分别与来自2个酰胺配体L的4个氧原子和2个氮原子,及3个双齿配位硝酸根配位。配合物2和3的结构与拥有相同有机配体的Pr、Nd、Sm、Eu、Gd和Er配合物同构。在每个配合物中,十配位的稀土离子与来自1个配体L的2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3个双齿配位硝酸根和1个水分子配位,拥有扭曲的双帽四方反棱柱配位构型。固态配合物2和3在可见区发射强荧光。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观察到镧系离子的性质在二苯基羟乙酸配合物中与镧系原子性质的递变规律相似,而不同于其离子性质的递变规律。镧系离子在配合物中与二苯基羟乙酸羧基中的羟基氧原子成离子键,与α-羟基氧原子则成共价配键。此外,“镧系收缩”与镧系离子各轨道能级中电子结合能的变化规律有关。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并通过单晶衍射表征了2个同构稀土配合物[LnL2(NO3)3](L=N,N-二苯基-2-(8-喹啉氧基)乙酰胺,Ln=La髥,1;Ce髥,2)。在每个配合物中,十二配位的稀土离子采取扭曲的二十面体配位构型,分别与来自2个配体的4个氧原子和2个氮原子及来自3个双齿配位硝酸根的6个氧原子配位。乙腈溶液中,配合物发射强荧光。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四种以Nsp^2和Nsp^3为配位原子的取代不对称多齿氮杂大环化合物,制备了它们与不同金属离子的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和光谱表征,研究了配体的结构与其配位性能的关系。以吡啶环为侧链功能基的配体L^1和L^2可根据其环大小选择性地识别Na^+或K^+离子,与过渡金属离子形成1:1型配合物,而与Hg^2^+,Cd^2^+等离子则形成1:2型配合物。大环配体L^3与Co^2^+和Na^+离子形成的双核配合物中两个冠醚环和一个Na^+离子形成夹心配位结构。L^5环中有两个配位中心,因而可同时与两个Ru^2^+离子配位。L^1和L^2均表现出对不同金属离子良好的液膜传输性能和传输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表征了2个稀土配合物[LnL2(NO3)(H2O)2](NO3)2·nH2O(L=N-苯基-2-(8-喹啉氧基)乙酰胺,Ln=La(Ⅲ),n=0,1;Pr(Ⅲ),n=1,2)。在每个配合物中,十配位的稀土离子采取扭曲的双帽四方反棱柱配位构型,分别与来自2个配体的4个氧原子和2个氮原子,来自1个双齿配位硝酸根的2个氧原子及来自2个配位水分子的2个氧原子配位。乙腈溶液中,配合物发射强荧光。  相似文献   

11.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表征了2个稀土配合物[LnL2(NO3)(H2O)2](NO3)2·nH2O(L=N-苯基-2-(8-喹啉氧基)乙酰胺,Ln=La(Ⅲ),n=0,1;Pr(Ⅲ),n=1,2)。在每个配合物中,十配位的稀土离子采取扭曲的双帽四方反棱柱配位构型,分别与来自2个配体的4个氧原子和2个氮原子,来自1个双齿配位硝酸根的2个氧原子及来自2个配位水分子的2个氧原子配位。乙腈溶液中,配合物发射强荧光。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四种以Nsp2和Nsp3为配位原子的取代不对称多齿氮杂大环化合物,制备了它们与不同金属离子的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和光谱表征,研究了配体的结构与其配位性能的关系.以吡啶环为侧链功能基的配体L1和L2可根据其环大小选择性地识别Na+或K+离子,与过渡金属离子形成1:1型配合物,而与Hg2+,Cd2+等离子则形成1:2型配合物.大环配体L3与Co2+和Na+离子形成的双核配合物中两个冠醚环和一个Na+离子形成夹心配位结构.L5环中有两个配位中心,因而可同时与两个Ru2+离子配位.L1和L2均表现出对不同金属离子良好的液膜传输性能和传输选择性.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四种以Nsp^2和Nsp^3为配位原子的取代不对称多齿氮杂大环化合物,制备了它们与不同金属离子的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和光谱表征,研究了配体的结构与其配位性能的关系。以吡啶环为侧链功能基的配体L^1和L^2可根据其环大小选择性地识别Na^+或K^+离子,与过渡金属离子形成1:1型配合物,而与Hg^2^+,Cd^2^+等离子则形成1:2型配合物。大环配体L^3与Co^2^+和Na^+离子形成的双核配合物中两个冠醚环和一个Na^+离子形成夹心配位结构。L^5环中有两个配位中心,因而可同时与两个Ru^2^+离子配位。L^1和L^2均表现出对不同金属离子良好的液膜传输性能和传输选择性。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四种以Nsp2 和Nsp3为配位原子的取代不对称多齿氮杂大环化合物 ,制备了它们与不同金属离子的配合物 ,通过元素分析和光谱表征 ,研究了配体的结构与其配位性能的关系 .以吡啶环为侧链功能基的配体L1和L2可根据其环大小选择性地识别Na+或K+离子 ,与过渡金属离子形成 1∶1型配合物 ,而与Hg2 +,Cd2 +等离子则形成1∶2型配合物 .大环配体L3与Co2 +和Na+离子形成的双核配合物中两个冠醚环和一个Na+离子形成夹心配位结构 .L5环中有两个配位中心 ,因而可同时与两个Ru2 +离子配位 .L1和L2 均表现出对不同金属离子良好的液膜传输性能和传输选择性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一个新的希夫碱大环配体硝酸Ho(Ⅲ)配合物[Ho(H2L)(NO3)2](NO3)(H2L表示大环配体),并进行了系统的物理表征.晶体结构研究表明,配合物晶体结构属六方晶系,P3121空间群,晶胞参数a=1.47213(7)nm,c=2.8998(3)nm,α=90°,γ=120°,V=5.4424(7)nm3,Z=6,R=0.0331,wR=0.0928.中心离子Ho3+位于隔室大环配体的一侧,并与希夫碱大环上的2个酚基氧原子和3个氮原子配位,2个双齿配位硝酸根分别从希夫碱大环平面的两侧与中心离子配位,使中心离子形成扭曲的九配位三冠三棱柱构型.通过凝胶电泳实验初步研究了该配合物对pBR322质粒DNA的切割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Eu^3^+离子与α-氨基丙酸及组氨酸配合物体系在不同酸度条件下所表现出的^1^3CNMR波谱进行了研究,发现配合物的^1^3CNMR化学位移值随介质酸度的不同而发生规律性变化,认为这是由于不同的酸度促使配合物的结构形式产生变化所致。对长期有争议的α-氨基参与配位的酸度条件作了讨论,指出α-氨基在微酸性条件下配位的可能性,并通过计算予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7.
铕(Ⅲ)水杨酸邻菲咯啉三元配合物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成了Eu3+的水杨酸和邻菲咯啉三元配合物,其组成为Eu(Hsal)3phen,用IR,UV,XPS研究配合物的性质和成键特征.结果表明,Hsal-的羧基、phen的两个氮原子均与Eu3+离子呈双齿配位,形成配合物后芳香环上的共轭性减小.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配合物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发现配合物的电化学可逆性比游离Eu3+离子差,不同底液对配合物的电化学行为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2-(N,N-二(2-吡啶甲基)氨甲基)-6-醛基-4-甲基苯酚(HL)为配体合成了一个新的双核钙配合物[Ca_2L_2(NO_3)_2](1)和一个单核镉配合物[Cd(HL)(NO_3)_2](2),在碱性条件下,2能转化为双核镉配合物[Cd_2L_2(NO_3)_2]·H_2O(3)。分别对它们进行了红外、质谱、元素分析和单晶结构表征。配合物1和3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分别为P21/c和C2/c,配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单晶结构表明,配合物1含有一个酚氧桥连的双核钙单元[Ca_2O_2],每个钙均为八配位的扭曲十二面体构型[CaN_3O_5],配位原子分别来自一个配体L-的3个氮原子和一个酚氧原子、另一个配体L-的一个酚氧原子和一个醛氧原子以及一个硝酸根的2个氧原子。2是一个单核镉配合物,八配位镉的配位构型是扭曲的十二面体[CdN3O5],配位原子分别来自配体HL的3个氮原子和一个酚氧原子以及2个硝酸根的4个氧原子,醛基不参与配位。配合物3含有一个酚氧桥连的双核镉单元[Cd_2O_2],每个镉均为七配位的单帽三棱柱构型[CdN_3O_4],配位原子分别来自一个配体L-的3个氮原子和一个酚氧原子、另一个配体L-的一个酚氧原子和一个醛氧原子以及一个硝酸根的一个氧原子。  相似文献   

19.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表征了3个同构稀土配合物Ln(L)(NO3)3(H2O)(L=N-苯基-2-(5-氯-8-喹啉氧基)乙酰胺,Ln=Pr(Ⅲ),1;Nd(Ⅲ),2;Sm(Ⅲ),3)。在每个配合物中,十配位的稀土离子采取扭曲的双帽四方反棱柱配位构型,分别与来自1个配体L的2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2个双齿配位硝酸根和1个水分子配位。配合物3能够发射Sm(Ⅲ)离子特征荧光,荧光寿命为11.7μs。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两种双核铽配合物[Tb(4-BrBA)2(Phen)(NO3)]2 (1)和[Tb(4-BrBA)3(2,2′-bipy)(H2O)]2·2H2O (2)(4-BrBA=4-溴苯甲酸根,Phen=1,10-邻菲咯啉,2,2′-bipy=2,2′-联吡啶),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分析方法测定了其晶体结构。这2种配合物均是具有反演中心的二聚体。在四元混配配合物1中,2个Tb3+离子被4个4-溴苯甲酸根以双齿桥联和三齿桥联两种方式联结;每个Tb3+离子与邻菲咯啉的2个氮原子、硝酸根的2个氧原子和4个桥联4-溴苯甲酸根的5个氧原子配位;Tb3+离子的配位数为9。在配合物2中,2个Tb3+离子被4个4-溴苯甲酸根以双齿桥联方式联结;每个Tb3+离子与2,2′-联吡啶的2个氮原子、水分子的1个氧原子、4个双齿桥联4-溴苯甲酸根的4个氧原子以及1个单齿配位4-溴苯甲酸根的1个氧原子配位;Tb3+离子的配位数为8。配合物2中游离水分子与配位水分子以及4-溴苯甲酸根之间形成了氢键,氢键将双核分子2连接成一维链状结构。配合物12在紫外灯照射下均发出强烈的绿光,它们的荧光光谱在490、545、585和621 nm处出现4条谱线,这是由Tb3+离子的 5D47Fj(j=6~3)跃迁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