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Cu对Cu—Mn—Ce—O和Cu—Mn—Ce—Pd—O催化剂三效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火焰脉冲-微反装置考察了Cu-Mn-Ce-O和Cu-Mn-Ce-Pd-O两类催化剂的三效活性。结果表明Cu的加入有利Cu-Mn-Ce-O的NOx和CO的转化,而不利于Cu-Mn-Ce-Pd-O的NOx和HC的转化。XRD分析结果表明在Cu-Mn-Ce-O中加入Pd,原来的CuMn2O3消失,生成新相MnAl2O4;TPR分析结果表明Cu使Mn-Ce-O样品表面氧量增加,表面易于还原,而使Mn-  相似文献   

2.
甲烷在过渡金属离子交换分子筛催化剂上的无氧芳构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考察了以第四周期过渡金属离子交换改性的HZSM-5为载体的催化剂上甲烷的无氧芳构化性能,并与反应后催化剂上的积炭量进行了关联。过渡金属离子引入HZSM-5的交换位后,起到了助剂作用,抵制了积炭的生成,从而使得催化剂的甲烷芳构化活性和稳定性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以Cu^2+、Fe^3^+,VO^2+和Mn^2+离子交换改性的MoO3/M-HZSM-5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详细考察了制备参数对F-T反应性能的影响。适量的Mn可以显著提高Fe基超细粒子催化剂的低碳烯烃选择性和抑制CH4的生成,同时活性没有明显降低,但Mn含量太反而会起到不良影响。与谱能分解法相比,控制降解法制得的Fe-Mn超细粒子催化剂具有更高的F-T反应活性和低碳烯烃选择性。由不同前驱体制得的Fe-Mn催化剂中,以草酸复合物制得的催化剂反应性能最佳。第二金属组分的影响是显著的Mg导致产物移向轻质组分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热环境对Cu-Mn-Ce-O催化剂表面积、结构、氧性能及对甲苯催化氧化活性的影响。发现CeO2作为助催化剂,对延缓氧化铝载体的表面收缩几乎没有作用,但能阻止催化剂中CuMn2O4尖晶石的生成,防止无定型活性相在高温环境中的烧结,提高催化剂水热稳定性能,尤其在温度高于800℃时,效果尤佳,合适的Ce/Cu原子比为0.38~0.44。  相似文献   

5.
氧化铈对氧化锰结构和催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共沉淀法制备了铈-锰混合氧化物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程序升温脱附-质谱检测、程度升温还原等手段考察了催化剂的结构还原活性及表面氧脱附性能。结果表明,单组分MN-O催化剂的晶相结构为方铁锰矿型Mn2O3,双组分Mn-Ce-O催化剂为γMn2O3和CeO2。氧化铈的存在不影响氧化锰TPD-O2特征峰的位置,但表面吸附氧量明显增加,并同催化剂对甲醇的完全氧化活性进行了关联,当Mn/Ce原子比为4  相似文献   

6.
考察了用分散法制备的Cu-M/ZSM-5(M=Ce,La,Ag)催化剂对NO直接分解的催化活性,并且用XRD、SEM、TPR、XPS及ICAP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添加Ce有利于增加催化剂的铜离子交换度,添加Ag有可能使ZSM-5分子筛的骨架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对催化剂活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富氧条件下甲烷还原NOxCo—ZSM—5催化剂的性能和表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正华  伏义路 《分子催化》1997,11(3):185-190
利用不同浓度和不同PH值的交换溶液,制得一系列Co-ZSM-5催化剂,对富氧条件下催化剂甲烷选择性还原NOX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由实验结果得知,富氧时,催化剂上氧化氮还原活性和甲烷的选择性随反应温度的变化2,分别在440℃和410℃有一极大值,应用IR、TPR、XPS和TPD-MS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观察到Co^2_在ZSM-5分子筛上有两种不同落位,在Co^2+离子与ZSM-5分子筛中的Na  相似文献   

8.
制备高碳醇用Cu-Fe系催化剂的活性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u-Fe系催化剂,它是由脂肪酸甲酯加氢制备高碳醇的新催化体系.催化剂经焙烧后的物相为CuO,γ-Fe2O3和MgO,形成了活性相的结构前驱.在反应条件下,CuO首先被还原为金属态的Cu0,然后γ-Fe2O3被还原为Fe3O4;Cu0和Fe3O4共同参与催化该反应.本文用XRD,TG-DTA和Mossbauer谱等手段,结合催化剂的活性测定,确定了催化剂的活性相为Cu0和Fe3O4;MgO可改变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和几何构型,起到重要的助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Cu对Cu-Mn-Ce-O和Cu-Mn-Ce-Pd-O催化剂三效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火焰脉冲-微反装置考察了Cu-Mn-Ce-O和Cu-Mn-Ce-Pd-O两类催化剂的三效活性。结果表明Cu的加入有利于Cu-Mn-Ce-O的NOx和CO的转化,而不利于Cu-Mn-Ce-pd-O的NOx和HC的转化。XRD分析结果表明在Cu-Mn-Ce-O中加入Pd,原来的CuMn_2O_3消失,生成新相MnAl_2O_4;TPR分析结果表明Cu使Mn-Ce-O样品表面氧量增加,表面易于还原,而使Mn-Ce-pd-O样品表面难于还原。实验结果还表明Mn-Ce-pd-O催化剂的三效性能远远优于Cu-Mn-Ce-O催化剂。  相似文献   

10.
Fe—Mo/KZSM—5上甲醇氧化为甲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景林  李斌 《催化学报》1999,20(4):429-432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Fe/Mo/HZSM-5和Fe-Mo/KZSM-5分子筛催化剂,利用NH3-TPD和O2-TPD对催化剂的表面酸性和吸附O2物种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温度、Mo/Fe摩尔比,空气/甲醇摩尔比及WHSV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Fe-Mo/KZSM-5催化剂上,适宜的反应条件下,甲醇转化率接近100%,甲醛选择性达到90.6%,同时还进行了96h的催化剂的稳定性实验。  相似文献   

11.
Cu,Pd-ZSM-5上NO分解和CO氧化的催化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双交换Cu,pd-ZSM-5催化剂(Cu交换度为105%,Pd交换度分别为3.4%和33%)对CO氧化反应有活性增强作用,对NO分解反应不存在增强效应.双交换催化剂在于交换程序不同,而表面物种不同,活性组分的分布状态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活性.先交换Cu,400℃焙烧后再交换pd的Cu-Pd-ZSM-5催化剂,对上述两类反应的活性存双组分催化剂中均为最高.H_2-TPR谱表明,共交换的Cu-Pd-ZSM-5中尚有部分CuCl+占据了部分交换位置,而使CO氧化活性稍有下降.N_2-DTA和H_2-TPR谱结果表明,Pd交换到Cu-ZSM-5中后,抑制了吸附水和水合铜化合物的形成,由此提高了在200—300℃时氧的吸附量.后者的大小和CO氧化活性有顺变关系.N_2-DTA谱中340—445℃的放热峰可能分别表征了和NO分解活性有关的铜氧桥或把氧桥的形成,该放热峰的峰温愈低,峰面积愈大,则NO分解活性愈高.  相似文献   

12.
利用CO2-TPD法考察了La-Me-O(Me=Mg,Ca,Sr,Ba)系催化剂的表面碱性,并用O2-TPD,C4-TPD法对该体系的表面活性氧种进行了表征,并与催化性能相关联,结果表明,La-Ba-O催化剂由于表面强碱性中心数目多,产生活性氧种的数目也多,有利于甲烷的活性,因而具有最高的甲烷转化率和C2烃选择性,脉冲反应表明,在无气相氧存在下,表面晶格氧参与了氧化偶联,而且是选择氧化的活性氧种。  相似文献   

13.
作为甲醇氧化制甲醛、甲醇氨氧化制HCN反应的催化剂,其活性组分钼的流失是导致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本文结合程序升温脱附(TPD)及X-光衍射(XRD)等测试手段,对Mo-Fe/SiO_2催化剂及工业实际用多元复合钼催化剂中钼的流失动力学和机理进行了研究。在HCN合成过程中,水能引起活性组分钼的流失,而水又是反应产物。对工业用多元复合钼催化剂的流失情况进行了动力学考察,实验发现,催化剂中的钼是较难流失的,XRD测试结果表明,Mo-Fe/SiO_2催化剂中的钼是以Fe_2(MoO_4)_3晶体形式存在的,而反应后催化剂中Mo为MoO_3晶体状态。与其它催化剂比较,MoO_3/SiO_2催化剂中的钼难流失,而较Bi-Mo/SiO_2催化剂中的钼易流失。其中工业用催化剂是最为稳定的。根据实验结果,结合我们以前的工作,证明Mo-Fe/SiO_2催化剂中,由于钼组分和铁组分的相互作用,使得Mo-Fe/SiO_2中的Mo的流失难于单组分的MoO_3/SiO_2催化剂,此外钼流失过程中MoO_2(OH)_2与催化剂中铁组分反应生成钼酸盐的倾向也是Mo难于流失的原因之一。而Mo-Fe/SiO_2和Mo-Bi/SiO_2催化剂中钼流失速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MeX—REX3系相图的模式识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化学键参数-模式识别或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研究MeX-REX3型熔盐相图,总结中间化合物的形成、配比和Me3REX6型化合物同分或异分熔化规律,并对其熔点或分解点进行预报。  相似文献   

15.
以固态反应制备了Zn改性的ZSM-5系列催化剂,用脉冲微反技术评价了丙烷在上述催化剂上的反应活性和芳构化选择性,用吡啶吸附IR和NH3-TPD对催化剂改性前后的酸性及分布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表征,对固态反应制备Zn-ZSM-5的机理进行了讨论。还考查了固态反应条件对Zn^++迁移到分子筛孔道内并与其强B酸H^+发生交换作用的影响,找到了最佳的制备条件及最佳的Zn含量。  相似文献   

16.
详细考察了制备参数对F-T反应性能的影响。适量的Mn可以显著提高Fe基超细粒子催化剂的低碳烯烃选择性和抑制CH_4的生成,同时活性没有明显降低,但Mn含量太高反而会起到不良影响。与普通分解法相比,控制降解法制得的Fe-Mn超细粒子催化剂具有更高的F-T反应活性和低碳烯烃选择性。由不同前驱体制得的Fe-Mn催化剂中,以草酸复合物制得的催化剂反应性能最佳。第二金属组分的影响是显著的:Mg导致产物移向轻质组分,CH_4含量显著增加,烯烃选择性下降,含氧物的形成受到抑制;Mn和h导致产物向重质组分偏移,CH_4选择性降低,烯烃选择性提高,含氧物含量降低。这种选择性变化模式可从催化剂结构特点得到较好解释。  相似文献   

17.
考察了一系列SO^2-4促进型多元氧化超强酸催化剂的正丁烷异构化反应性能,在ZrO2中添加Ni,Fe,Cr,Mn和V等第二和第三组份金属元素儿地提高催化剂在氮气气氛下的异构化活性,但催化剂活性下降很快,改成氢气气氛可使部分多元氧化物摧化剂的积炭速度减缓,进一步提高活性和稳定性,载铂对提高SO^2-4/ZrO2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是有效的,但对多元氧化物催化剂地积极作用,在临氢反应过程中,添加的金属  相似文献   

18.
考察了用分散法制备的Cu-M/ZSM-5(M=Ce,La,Ag)催化剂对NO直接分解的催化活性,并且用XRD、SEM、TPR、XPS及ICAP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添加Ce有利于增加催化剂的铜离子交换度,添加Ag有可能使ZSM-5分子筛的骨架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对催化剂活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使用质子核磁共振方法了新的抗癌活性配合物cis」Pt(NH3)2(4-mepy)Cl「^+与甲基-谷胱甘应及其动力学。结果表明Pt与GS-Me间形成1:1加合物。为了解结合部位,对Pt-GS-Me配合物进行pH滴定,由GS-Me的质子核磁共振谱对pH的依赖关系判断Gs-Me只通过S原子与Pt配位,而氨基和羧基不参与配位反应。  相似文献   

20.
旋光活性○-乙基-○-苯基硫代磷酰胺酯在4.7mol/L HCl-MeOH溶液中进行酸性甲醇解时得到P-N键断裂的构型翻转产物,与MeONa-MeOH的碱性甲醇解得到以PhO基为离去基的构型翻转产物。两种甲醇解反应的机理均可用三角双锥(TBP)中间体概念完满地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