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龙须菜杂交和筛选及相关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山东青岛、石岛和龙须岛野生型龙须菜四分孢子体为亲本,在实验室条件下成功建立起自交系和杂交系,并完成有关性状的比较分析.筛选到一株以石岛和青岛材料为亲本的杂交种F1sq,其线生长速度和生物量累积速度比中亲值高60%以上,α-半乳糖苷酶活性和光合色素含量的比较结果则未检测到明显差异.此外,本文还就江蓠属海藻杂种优势研究体系的建立及其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大麦品种数量性状的聚类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定义品种标准化主成分间的欧氏平方距离为遗传距离,采用类平均法对63个地理来源不同的品种进行系数聚类,将其分为8类。表明品种的地理分布对遗传差异有一定的影响,但两者间并无必然的联系。认为大麦杂交亲不可否认尖在类间距离大于平均类间距离的类间选配,同时参考主成分分析对品种综合性状的认识,并结合其它因素,选择综合性状好的品种作亲本。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硼对大型海藻龙须菜食用安全性的影响, 本文以福建沿海龙须菜为原料, 采用超声辅助连续浸提和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谱(ICP-OES)相结合的方法, 探究龙须菜中硼的分布及存在形态, 并对浸提条件进行优化. 优化浸提参数如下: 将龙须菜粉碎至20~30目, 采用0.2mol?L-1 NaCl、0.2mol?L-1 EDTA、0.8mol?L-1 HCl以及0.4mol?L-1盐酸羟胺, 按固液比1:50超声辅助浸提45min, 各组分得率较高, 龙须菜中的总硼量高达(125.00±4.10)mg?kg-1. 结果同时表明, 龙须菜中约有20.91%的硼以水溶态形式存在, 约有55.23%的硼以半束缚态形式存在, 束缚态硼占总硼23.86%. 实验结果可为龙须菜的食用安全性和硼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包含117个株系的籼粳杂交来源(窄叶青8号×京系17)的水稻加倍单倍体(DH)群体,对剑叶叶绿素含量相关的4个生理性状(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叶绿素a/b)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uantitativetrait loci,QTL)分析.在DH群体中,剑叶叶绿素a、叶绿素b与总叶绿素含量彼此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绿素a/b比值与叶绿素b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a/b值均呈现出连续性分布,且有明显的超亲分离,表明受微效多基因控制.4个性状共检测到11个QTL位点,分布在6条染色体上,这些QTL对相应性状的贡献率介于9.2%~19.6%之间.其中控制叶绿素a含量的2个QTL位点位于第2、5染色体上;影响叶绿素b含量的4个QTL分别定位在第2、3、5、9染色体上;控制总叶绿素含量的3个QTL位于第3、5、9染色体上;影响叶绿素a/b值的2个QTL位点位于第6、11染色体上.文章系统讨论了这4个叶绿素相关性状的相互关系及其定位结果在水稻育种上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以我国南方广泛栽培的20个早籼稻品种为材料,通过对其主要数量性状的平均数、变异系数、遗传力、遗传变异系数、相关系数、遗传进度、以及相关遗传进度等的探讨,考察其遗传及遗传相关的动态,为早籼稻新品种的选育工作,提供实用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6.
水稻产量要素相关性状QTL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定位水稻产量及其要素相关性状QTL并揭示各性状间相关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来源于杂交组合Lemont/特青的F12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在大田直播条件下对水稻单株产量、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始穗期、成熟期7个相关性状进行了QTL分析.共检测到22个产量要素相关性状QTL,分布于8条水稻染色体上,单个QTL的贡献率为6%~24%,单个性状QTL位点数为1~5个.共有4个染色体区段的共位点(co-located)QTL能同时影响2~4个产量要素相关性状,并且每个共位点QTL对性状作用的加性效应方向相同,其中2个增效等位基因来自Lemont,另外2个增效等位基因来自特青,这为各性状间表型相关提供了一定的遗传解释.  相似文献   

7.
利用吖啶橙荧光染色法检测不同海拔高度七子花林下土壤细菌的数量,利用CTAB-溶菌酶-蛋白酶K法抽提土壤细菌DNA,分析两者之间及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不同海拔高度七子花林下土壤细菌数量及土壤细菌DNA的数量均有很大差异,两者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1μg土壤细菌DNA相当于2×108个土壤细菌.土壤细菌数量受含水量、有机质和海拔的影响,土壤细菌DNA含量主要受土壤细菌数量、海拔、有机质及含水量的影响,环境因子主要通过影响土壤细菌数量而间接影响土壤细菌DNA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凡纳滨对虾生长性状的微卫星DNA标记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TUMXLv6.124、TUMXLv8.32、TUMXLv9.145、TUMXLv6.63和TUMXLv7.121c等5个微卫星标记分别对2个凡纳滨对虾群体的基因组DNA进行检测,用SSPS软件分析标记基因型和凡纳滨对虾体重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微卫星位点TUMXLv6.124和凡纳滨对虾的体重显著相关.在该位点中,基因型TUMXLv6.124-AA的个体的体重均值显著高于基因型TUMXLv6.124-AB和TUMXLv6.124-BB.其他4个微卫星标记和凡纳滨对虾的体重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采用混合分布理论与极大似然法,拓展了适用于双单倍体群体(DH)和重组近交系(RIL)群体的质量-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方法.据此方法可以鉴别主-微基因的存在、了解主基因的作用方式、估计主-微基因的遗传效应和方差等遗传参数.  相似文献   

10.
利用珍汕97/明恢63的重组自交系及其与两亲本的回交群体,对剑叶和倒二叶的叶长、叶宽和叶面积等6个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并探讨了这些性状的杂种优势遗传基础.共定位到39个QTL,分别在除染色体3和染色体5外的10条染色体上.单个QTL的贡献率介于4.6%~45.4%,大部分小于10%.其中,影响倒二叶宽的杂种优势QTL QSlw11c的贡献率为45.4%,该QTL 对超级稻株型育种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还表明,控制水稻叶片杂种优势位点的遗传效应主要是超显性.同时,控制叶片面积杂种优势位点的效应值远远大于叶片长宽的杂种优势位点效应值.因此,可以利用叶面积杂种优势位点改变叶片形态,提高光合作用面积,塑造理想株型,从而提高水稻生物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11.
采用AFLP(扩增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子标记技术对23种37份栽培鸢尾属植物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将筛选出的4对AFLP分子标记引物对材料进行扩增,共得到205个位点,其中177个为多态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6.3%;37份材料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23~0.97之间,平均为0.81.通过遗传相似系数计算,样品总体上亲缘关系非常接近,而白花紫苞鸢尾与其他物种有明显差异.本文还利用UPGMA(非加权算术平均法)进行样品聚类,分析了包括23个种的37份样品之间的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12.
对 A F L P应用于水稻线粒体基因组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A F L P分析对m t D N A 质量要求高,m t D N A 应完整并反复抽提以达高纯度 m t D N A 不完全酶切所造成的假阳性可经第二次酶切排除选择引物一个选择碱基最适合水稻m t D N A A F L P分析 另外,研究表明从银染后未经烘烤的新鲜银染凝胶回收的 D N A 扩增效果好、产物经纯化可直接用于克隆以及探针标记  相似文献   

13.
稻米品质性状基因的SSR标记定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机选取台中本地1号(TN1)与有野生稻亲源的B14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s)中的180个株系,运用SSR标记技术,对控制糙米粒长,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的基础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结果表明控制直链淀粉含量的基因位于第6染色体短臂微卫星标记RM225和RM276之间,离RM225和RM276的遗传距离分别为5.0cM和8.4cM;第3染色体微卫星标记RM186附近也有一控制该性状的微效基因位点。控制粒长,长宽比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定位于第2染色体RM240、RM6和RM233、RM211附近。  相似文献   

14.
用DFT-B3LYP方法,在较高基组6-311G**水平上对28种取代苯甲醛类化合物进行全优化计算获得了相应量子化学参数,利用线性逐步回归法建立取代苯甲醛溶解度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性(QSPR)模型.采用内部及外部双重验证的办法深入分析和检验模型的稳健性,选出了最佳模型,其复相关系数(R2),留一法(LOO)交互检验复相关系数(Rc2v),外部预测样本复相关系数(Re2xt)分别为0.935,0.933和0.842,表明所建立的QSPR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良好.结果表明:取代苯甲醛的溶解度lgSW与分子总能量,分子体积,分子最低空轨道能和最负原子的静电荷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日本黄姑鱼与(鮸)状黄姑鱼的分子标记和遗传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APD技术对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和(鮸)状黄姑鱼(Nibea miichthioides)养殖群体进行了基因组DNA遗传分析.从1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9个扩增效果好,条带清晰的引物进行扩增.结果表明:(1)日本黄姑鱼和(鮸)状黄姑鱼群体内个体间的平均遗传相似度分别为0.885 3和0.890 1;用SPSS软件对群体内个体间遗传相似度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鮸)状黄姑鱼群体内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日本黄姑鱼群体内则差异不显著,表明日本黄姑鱼的种质较单一,存在近交衰退的危险;(2)2种黄姑鱼之间相似度为0.785 0,遗传距离为0.215 0,由此判断2种黄姑鱼为同一属的2个不同物种,这与形态学分析的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CAs)是一组具有多变的小脑、脊髓小脑束和脑干神经元变性的异质性神经病.按照目前的分子分类法,SCAs包括SCA1~SCA27等亚型.SCAs同样具有遗传异质性,加上各亚型的临床症状有较多的重叠,使得临床亚型的确诊较为复杂.SCA1、SCA2、SCA3、SCA6、SCA7、SCA17和DRPLA由三核苷酸重复(CAG)n引起,SCA8和SCA10则分别由(CTG)n和(AT—TCT)n重复造成,而易感基因的点突变可能是SCA14和SCA27的分子病因.由于核苷酸重复的不稳定性,SCAs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存在遗传早现.SCAs患者包含多聚谷氨酰胺的神经元核内及细胞质包涵体的作用不详,但其细胞内的蛋白质聚集现象可能是SCAs不同于其他异质性疾病的常见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观察电针对脑卒中后抑郁(PSD)大鼠的脑部氨基酸类神经递质表达的影响, 探讨电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分子机理.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治疗组, 采用夹闭颈总动脉和再通方法建立脑卒中模型. 7d后根据文献[1]方法建立PSD模型, 电针“百会”“大椎”穴, 留针20min, 1次·d-1共持续15d. 旷场试验观察其行为学表现,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鼠脑谷氨酸类神经递质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 行为学实验发现电针治疗组大鼠旷场穿线抬壁次数明显增多,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免疫组化检测发现谷氨酸及其受体NMDA/AMPA积分光密度值明显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明电针可抑制脑卒中后抑郁大鼠脑NMDA/AMPA的表达, 这可能是电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分子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8.
二噁英类化合物PCDDs的毒性与正辛醇/水分配系数有关,利用分子图形学技术获得了分子连接性(Chi)指数中的3χ和4χpc以及电性拓扑状态(E-state)指数中的I9,基于多元回归技术构建了对PCDDs正辛醇/水分配系数作出精确估算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关系,得到多元回归方程.预测结果和实验值较为接近,相对误差仅为1.72%.经Jackknife法证明了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相关系数均在0.93左右.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ab initio计算方法,采用STO-3G基组,对二硝基卤代甲烷CH_2(NO_2)_3(1),CF_2(NO_2)_2(2);CCl_2(NO_2)_2(3)等分子作了单点计算,研究其旋转势能.全构型优化研究了五个具有对称性构型的结构和稳定性,并作了理论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