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广东科技》2011,(5):8-9
【序曲】六部门启动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 2009年7月,在党中央、国务院率领全国人民奋起抗击国际金融危机的紧要关头,科技部联合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门启动实施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全力以赴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2.
《今日科技》2010,(5):4-5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被誉为“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性行动”,总体目标是形成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幅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降低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的技术对外依存度,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实现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该工程的试点工作首先在浙江省正式展开。  相似文献   

3.
吴梁 《华东科技》2010,(5):62-63
<正>2005年12月,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三个部门,针对制约我国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现状,决定联合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  相似文献   

4.
《安徽科技》2009,(12):26-27
本刊讯 安徽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2008年10月启动建设以来,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突出表现为:区内成果更亮、省内带动更强、全国影响更大。基于合芜蚌试验区建设取得的突出成就,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委将安徽确定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首批3个试点省份之一,并将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列入试点工作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厦门大学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目前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建校85年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居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大学。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做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成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这为以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厦门大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日前,记者就如何发挥研究型大学的作用,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等问题采访了厦门大学杨勇副校长。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和国家开发银行召开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第三次会议。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作会议小结时指出:2009年的推  相似文献   

7.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建设创新型河南,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推动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这是新时期河南省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重大突破。建设创新型河南必须要坚持以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而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科技发展思路进行重大调整,努力消除不利于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把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作为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突破口和建设创新型河南必由之路,企业是否成为技术创新的…  相似文献   

8.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近一个时期我国科技工作的根本性战略任务。省委、省政府也多次明确提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今后我省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全省科技战线要高举的一面旗帜,是统领全局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安庆科技》2006,(2):47-48
200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的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更进一步指出“要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幅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是当前推进自主创新的重大举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必然是自主创新能力超群的企业,同  相似文献   

11.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去年召开的全国、全省科技大会将自主创新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甘肃的首要任务。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提出:“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年初召开的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实施“产业富民,工业强市”战略,要求科技、中小企业等单位要进一步抓好院地院企合作,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一直被誉为是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2009年,国家科技部等六部委共同确立浙江省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首个试点省。创新试点以来,浙江省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努力,共同配合,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创新体系。4月18日,浙江省科技厅厅长蒋泰维做客人民网,分享浙江省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所取得的经验。本期杂志选编部分采访内容,展示浙江近年来的科技发展情况,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的经验做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由与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或组织构成的系统网络。其核心机构是企业,主要功能是组织科技攻关力量创新技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因为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各方资源,切实增强国家竞争力;只有产学研结合,才能更有效配置科技资源,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并使企业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企业主体缺位、技术创新能力不高,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健全.技术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府职能发挥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文化是我国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因此,需要切实巩固企业主体地位,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大学和科研院所创新源与知识库的作用,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完善技术创新的基础服务设施,建立和优化技术创新的宏观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4.
太原市科技局围绕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的科技竞争力以及产品的国内外影响力.深入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工程”。进一步完善产业技术创新链、延伸企业产品链,培育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一流自主创新基地,打造全省科技创新领航区,在3大特色产业和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搭建产业创新平台。力争9大产业工业增加值在“十二五”末的比重达到60%。  相似文献   

15.
余庆来  任竹 《安徽科技》2014,(11):30-32
“十一五”以来,国家科技部大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安徽省科技厅在2010年牵头组织实施了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旨在促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提升安徽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目前,安徽省已推荐7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其中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农业联盟”)31个。  相似文献   

16.
高等学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事业中,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形成过程中,肩负重要使命。在信息技术产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产权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突出体现,而融入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17.
3月22日~24日,由科技部牵头组织的科技“走基层”宣传活动来到浙江,对首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进行调研采风。来自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央电视台等8家中央媒体,对浙江企业自主创新、“双城”建设,湖州科技金融创新,嘉兴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采访。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加剧,国家已经将实施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重要的战略部署。近年来特别是广东省教育部联合推动产学研合作以来,广钢集团在省、市领导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通过不断研究和探索,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为技术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道路。产学研合作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和全面提升产业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2009年浙江省被确定为全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同年11月,浙江省政府、科技部共同在杭州召开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试点启动大会,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确立了"八个一批"的试点内容,进一步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试点两年半以来,  相似文献   

20.
《太原科技》2011,(11):111-111
日前.太原市科技局针对目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围绕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的科技竞争力以及产品的国内外影响力,深人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工程”.进一步完善产业技术创新链、延伸企业产品链,培育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一流自主创新基地打造全省科技创新领航区,在3大特色产业和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搭建产业创新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