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CaF2:Yb3+,Er3+上转换纳米粒子。在980nm激发下,研究了来源于Er3+的2H11/2/4S3/2→4I15/2跃迁的绿光发射和来源于4F9/2→4I15/2跃迁的红光发射。由于Er3+具有一对热耦合能级(2H11/2/4S3/2),所合成的样品在293~573K温度范围内有良好的温敏特性。利用荧光强度比(FIR)技术,测得样品在483K时具有最大灵敏度0.00285K-1。
相似文献2.
高华波;陈奇;陈文超;闵鑫;马斌 《发光学报》2023,44(11):1958-1966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Yb3+和Ho3+共掺杂的Ba3In(PO4)3上转换荧光粉,并研究了其晶体结构、上转换发光及能量传递机制。在980nm激光激发下,Yb3+吸收能量并传递至Ho3+;此外,激光功率对于荧光粉发光颜色无明显影响,发光颜色主要集中在橙黄色区域(0.543,0.452)。测得0.05Yb3+和0.032Ho3+掺杂的荧光粉的荧光寿命约为467.61μs。还测量了该荧光粉温度依赖的发光光谱,并计算了其用作光学温度计的绝对灵敏度(S a)和相对灵敏度(S r)。结果表明,该荧光粉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423K时的发射强度仍保持在室温的81.68%,5S2,5F4→5I8、5F5→5I8跃迁的ΔE 分别约为0.19eV和0.27eV。此外,其S a和S r最大值分别为0.31%·K-1和0.09%·K-1(573K)。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Tm3+,Yb3共掺CaWO4多晶材料. 980 nm二极管激光器激发下,在可见区获得了1G4→3H6,1G4→3H4,3H2,3H3→3H6 跃迁产生的上转换荧光. 讨论了Yb3+ 离子浓度的变化对Tm3+ 的上转换发光强度的影响,同时根据荧光强度比的方法研究了689 和705 nm 红色上转换荧光在313–773 K 范围内的温度特性. 结果表明:基于Tm3+,Yb3+ 共掺CaWO4 多晶材料的红色上转换荧光可以实现温度监测,其测温的最大灵敏度值为5.7×10-4 K-1,相应的测量温度为458 K.
关键词:
上转换发光
3+')" href="#">Tm3+
钨酸钙
荧光温度传感 相似文献
4.
利用温和的溶剂热方法合成了具有上转换发光性能的Yb3+-Tm3+和Yb3+-Er3+共掺的纳米NaYGdF4。在该体系中,通过调节Gd3+在基质中的掺杂量可以有效地控制产物的相变、尺寸以及上转换荧光性能。XRD和TEM分析结果表明,Gd3+的掺入在促进NaYF4纳米颗粒由立方相到六方相转变的同时有助于减小其尺寸。上转换光谱研究表明,在Yb3+-Tm3+和Yb3+-Er3+共掺体系中,可通过优化Gd3+的掺杂量来有效提高产物的上转换荧光强度。同时,通过研究Tm3+和Er3+在不同可见光波段的发光强度与泵浦功率的关系探讨了上转换发光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聚乙烯亚胺(PEI)修饰的NaYF4∶Yb3+,Tm3+纳米晶。产物具有良好的结晶性,粒径分布均匀,可稳定分散在水溶液中。通过微乳法制备了NaYF4∶Yb3+,Tm3+纳米晶负载壳聚糖微球。结果表明:纳米晶均匀地嵌在壳聚糖微球的表面壳层,球核为纯壳聚糖的交联产物。粗糙的球体表面使微球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在980nm近红外光激发下,纳米晶负载壳聚糖微球具有良好的上转换发光特性,发光强度随纳米晶负载量的增加而增大,通过调控纳米晶的负载量可实现对纳米晶负载壳聚糖微球发光强度的调控。 相似文献
6.
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不同浓度的Tm3+和Yb3+共掺杂Bi2WO6上转换发光材料.对合成粉末的微结构、上转换发射光谱,以及材料的光学温度传感性质进行了表征和分析.X射线衍射谱结果显示,Tm3+和Yb3+离子的掺杂基本不影响Bi2WO6基质材料的正交晶系结构.在980 nm激发下,Tm3+和Yb3+掺杂摩尔分数分别是1%和6%时获得样品中Tm3+发射强度最大.随激发泵浦功率从199 mW增加到400 mW,1%Tm3+,6%Yb3+:Bi2WO6样品中Tm3+的4个发射峰强度均增强.199—400 mW激发功率下,样品光强I和激发功率Pn呈现线性关系.计算该范围激发泵浦功率和Tm3+发射强度的关系,得到Tm3+<... 相似文献
7.
按照50Nb2O5-(46-x)Y2O3-4Yb2O3-xTm2O3(x=0.1,0.2,0.5,1,2)的配比方式,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出了掺杂Tm3+/Yb3+的YNbO4晶体粉末。在980nm红外光激发下,观测到波长为478,645,707nm的上转换荧光,分别对应于Tm3+离子的1G4→3H6、1G4→3F4、3F3→3H6能级跃迁过程。利用上转换发射功率与980nm激光器工作电流关系估算出跃迁过程吸收光子数目为2.72,2.69,2.01,从而确定出前两者为三光子吸收过程,最后一个对应于双光子吸收过程。运用Judd-Ofelt理论研究样品光谱特性,根据样品的吸收谱得到样品的谱线强度参数Ωt(t=2,4,6),进而得出理论振子强度及实验振子强度,二者均方根偏差δrms=1.299×10-7。计算了Tm3+离子向下能级跃迁的跃迁几率、跃迁分支比等参数。最后得出结论:(1)3F4能级寿命较长,适合作为上转换中间能级;(2)3H5能级寿命较长,且3H5→3H6跃迁分支比(96.46%)接近100%,可用于产生1216nm激光。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备了Er3+/Yb3+共掺杂的NaYF4和LiYF4微米晶体. 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及形貌进行表征. 实验结果表明: 六方相NaYF4微米晶体为棒状结构, 而四方相LiYF4微米晶体则为八面体结构. 在近红外光980 nm激发下, NaYF4:Yb3+/Er3+和LiYF4:Yb3+/Er3+ 微米晶体均展现出很强上转换荧光发射. 且NaYF4:Yb3+/Er3+微米晶体的荧光发射强度大约是LiYF4:Yb3+/Er3+微米晶体的2倍, 但红绿比明显较低. 根据荧光光谱, 并借助激光光谱学及发光动力学深入探讨基质变化及表面修饰剂乙二胺四乙二酸(EDTA)对荧光特性的影响. 实验结果发现: 影响荧光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基质环境的局域对称性, 而导致不同红绿比则是由于样品表面较多的EDTA分子所引起. Er3+掺杂的NaYF4和LiYF4 微米晶体呈现出很强的绿光发射可被应用于全色显示, 荧光粉和微光电子器件中. 相似文献
9.
10.
相国涛;易园园;张羽;熊明;徐秦玉;陈红豆;常瑛;姚璐 《发光学报》2024,(6):952-958
基于高温固相法合成了Na3Y(VO4)2:Yb3+/Er3+上转换发光材料,该材料在绿光区和近红外二区均表现出较强的发光强度。在绿光区,基于Er3+的2H11/2→4I15/2和4S3/2→4I15/2跃迁进行荧光强度比光学测温,其最佳的绝对灵敏度、相对灵敏度和温度分辨率可分别达到1.7%·K-1、1.2%·K-1和0.027 K;在近红外二区,基于Er3+:4I13/2→4I15/2跃迁的Stark劈裂所进行的光学测温,其最佳的绝对灵敏度、相对灵敏度和温度分辨率分别为3.01%·K-1、0.59%·K-1和0.06 K。更为重要的是,在生理温度范围内,以上两种光学温度计均表现出较高的测温准确性。所有数据均表明,Na3Y(VO4)2:Yb3+/Er3+是一种优异的光学测温材料,可在可见区和近红外二区实现高灵敏度的双模式光学测温。 相似文献
11.
采用油酸辅助的水热法制备了Er3+/Yb3+共掺NaYF4微晶,通过在反应体系中引入Zr4+离子,实现了NaYF4微晶的晶相控制和上转换发光增强。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结果表明:Zr4+离子的引入能够明显加快立方相α-NaYF4向六方相β-NaYF4的相转变过程。当Zr4+离子的引入摩尔分数为5%时,获得了纯的六方相β-NaYF4微晶。Er3+/Yb3+共掺NaYF4微晶在980nm激光泵浦下,观察到强的上转换绿光和红光发射,且上转换发光强度随着Zr4+离子添加量的增加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2.
利用温和的溶剂热方法合成了具有上转换发光性能的Yb3+-Tm3+和Yb3+-Er3+共掺的纳米NaYGdF4。在该体系中, 通过调节Gd3+在基质中的掺杂量可以有效地控制产物的相变、尺寸以及上转换荧光性能。XRD和TEM分析结果表明, Gd3+的掺入在促进NaYF4纳米颗粒由立方相到六方相转变的同时有助于减小其尺寸。上转换光谱研究表明, 在Yb3+-Tm3+和Yb3+-Er3+共掺体系中, 可通过优化Gd3+的掺杂量来有效提高产物的上转换荧光强度。同时, 通过研究Tm3+和Er3+在不同可见光波段的发光强度与泵浦功率的关系探讨了上转换发光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上转换发光材料由于低的发光效率,限制了其在太阳电池中的实际应用。为解决此问题,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LiYF4:Er3+/Yb3+上转换发光颗粒,在LiYF4基质中引入Na+来打破Er3+周围晶体场的对称性,增强其发光性能。研究了Na+掺杂对LiYF4:Er3+/Yb3+的结构、形貌及其发光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的Na+可以裁剪Er3+周围的晶体场,当Na+摩尔分数为15%时,得到了较大的发光增强,绿光和红光发射分别获得4.2倍和2.9倍的增强。Er3+周围晶体场对称性的降低和材料中OH基团的减少是其发光增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水热法合成了YLiF4:Er3+,Tm3+,Yb3+,其中Er3+、Yb3+和Tm3+的摩尔分数分别为1%、1.5%和2%。当用355nm光激发时,其发光为蓝色,峰值位于450nm,对应于Tm3+的1D2→3F4跃迁。用378nm激发时,发光为绿色,主要发光峰位于552nm。980nm光激发时,发光为白色,发光峰分别位于665(651),552(543),484,450nm处,并在648nm处还观察到了一个发光峰,其中最强的发射为红光。YLiF4:Er3+,Tm3+,Yb3+的蓝光来源于Tm3+的激发态1G4到基态3H6的跃迁,绿光来源于Er3+的4S3/2和2H11/2到基态4I15/2的跃迁,红光既来源于Tm3+的1G4→3F4的跃迁,也来源于Er3+的4F9/2→4I15/2的跃迁。在上转换发光中,还探测到了紫外光359nm的发射。监测665nm得到的激发光谱不同于监测552nm的激发光谱,在665nm的激发光谱中出现了对应Tm3+的1G4能级的峰。在双对数曲线中,蓝光484nm、绿光552nm和红光665nm的斜率分别为2.25、2.28和2.21,紫外光359nm的斜率为2.85。因此在980nm激发下,蓝光484nm、绿光552nm和红光665nm都是双光子过程,紫外光359nm的发射是三光子过程。 相似文献
15.
采用EDTA辅助法合成了NaLuF4∶Yb3+,Er3+微米晶,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对样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XRD分析表明样品NaLuF4为六角相。研究了初始反应溶液的pH值对NaLuF4∶Yb3+,Er3+微米晶的组分、形貌和荧光性质的影响。在980 nm光激发下,观察到了4G11/2→4I15/2、2H9/2→4I15/2、2H11/2→4I15/2、4S3/2→4I15/2和4F9/2→4I15/2发射,荧光强度比I(2H11/2/4S3/2→4I15/2)/I(4F9/2→4I15/2)和I(4G11/2/2H9/2→4I15/2)/I(2H11/2/4S3/2→4I15/2)随着pH值的变化而变化。研究了样品的上转换发光机制。 相似文献
16.
钛酸锶(SrTiO3)具有高介电常数、良好的绝缘性质、优良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和在可见光范围内的优异的透明度等优点,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功能材料。近年来,Al3+,Ga3+等离子共掺杂的SrTiO3:Pr3+做为一种优异的红色场发射显示(FED)荧光粉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另外,SrTiO3具有相对较小的声子频率,因而它可以作为一种有利于上转换发光的基质材料。以NaCl为助熔剂制备了Er3+,Yb3+共掺杂的SrTiO3超细粉末。在980nm激发下,样品发出很强的来自于Er3+离子的2H11/2→4I15/2,4S3/2→4I15/2(绿光)和4F9/2→4I15/2(红光)跃迁的上转换发光。Yb3+离子的共掺杂对Er3+离子的上转换发光起明显的增强作用。研究了上转换发光强度与稀土离子浓度以及激发光强度之间的依赖关系,表明在Er3+单掺杂和Er3+,Yb3+共掺杂的样品中,绿光和红光都是被双光子激发过程激发的。还对上转换发光的机理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用水热法合成了Tm3+/Er3+/Yb3+三掺杂YF3上转换发光粉末,并对其进行了结构和形貌表征.对上转换发射谱的研究表明,在相对低激发功率下,可以观察到比较明亮的近白色发光,且随着激发功率的增大,上转换发射强度迅速增大并达到饱和状态,继续增大激发功率,出现发光猝灭现象.退火温度对上转换发射强度的影响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Tm3+,Er3+的所有特征发射峰均相对增强.上转换发射谱随Tm3+浓度变化关系表明,在相对低Tm3+掺杂浓度下,Tm3+-Er3+相互作用占优势,Tm3+把能量传递给Er3+,Er3+发射相对增强;在相对高掺杂浓度下,Tm3+-Tm3+之间交叉弛豫过程占优势,Er3+发射相对减弱.从实验结果看出,该粉末的上转换发光非常丰富,从紫外到红外均有发射,是一种潜在的白色上转换发光及三维固体显示材料. 相似文献
18.
在室温下,测量了Er:Tm:NaY(WO4)2晶体的吸收光谱、激发光谱、发射光谱以及上转换发光,并运用J-O理论对测量的结果进行了计算,得出了Er:Tm:NaY(WO4)2晶体的强度参数.报道了Tm,Er离子间特殊的能量传递和相关上转换,解释了离子间的能级跃迁过程.同时,对于Er增强Tm离子近红外发光的特性也作了充分研究.
关键词:
4)2晶体')" href="#">Er:Tm:NaY(WO4)2晶体
吸收光谱
发射光谱
激发光谱
上转换 相似文献
19.
用高温熔融法制备了Er3+/Yb3+共掺杂的45Bi2O3-45GeO2-10PbO玻璃,对玻璃样品进行了光谱测试,分析了上转换发光机制和Yb3+→Er3+的能量传递效率。通过Yb3+离子浓度对Er3+离子在铋酸盐玻璃中的上转换荧光强度影响的研究,得到Er3+质量分数为0.5%以及Yb3+质量分数为2.5%时上转换发光强度最大。研究结果表明,在970nm泵浦激发下,Er3+/Yb3+共掺杂B45G45P10玻璃在532,545,673nm处产生较强的上转换绿光和红光,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上转换发光基质材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