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硬度测量,示差扫描量热、金相显微镜、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技术研究了富Ag的Ag-Cu合金和含微量Gd的Ag-Cu-Gd合金的再结晶。并根据Ag-Cu-Gd三元系相图及合金显微结构分析,讨论了微量Gd对Ag-Cu合金再结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G-Cu合金中,微量Gd的添,使其再结晶温度大幅度提高,再结晶激活能增加。  相似文献   

2.
采用示差扫描量热,金相,透射电子显微镜及硬度测量等方法研究了微量Gd对互溶的Ag-Au系合金再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g-Au合金中加入微量Gd后,在合金内形成含Gd后,在合金内形成含Gd的第二相颗粒,弥散分布于基体中,显著提高合金的再结晶温度,并使晶粒细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研究Mo(W)-Cu(Ag)-S原子簇化合物的低热固态合成化学基础上,详细地对该类簇合物进行了归纳,从中提出:1.(M=Mo,W;n=2,3,4)作为配体中心.2.氧原子在簇合物中仅作为端基,不参与同其他金属成键.3.单个MS4(M=Mo,W)基团最多只能键合六个Cu(Ag)原子,即最大核数为七.4.迄今为止所有Mo(W)-Cu-S原子簇化合物中Cu均为+1价.5.预计合低价态Mo(W)的这类簇合物将会有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4.
运用BET、XRD、TPR及苯和丙酮氧化活性测定等方法研究了Cu/γ-Al_2O_3和Cu-Ag/γ-Al_2O_3催化剂的还原性能和对有机物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金属负载量的Cu/γ-Al_2O_3催化剂的还原性能有明显差异,反映出催化剂表面存在着不同种类的铜物种。Ag的添加使催化剂的TPR峰位发生明显位移,提高了催化剂对有机物的催化氧化活性。同时还发现,热处理温度对催化剂中铜物种的存在形式、催化还原特性及催化活性有明显影响.Ag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催化剂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Cu/Co比不同的五个Cu-Co-Al合金样及其碱抽提产物──RaneyCu-Co催化剂的体相结构进行了XRD表征。结果表明:Cu-Co-Al合金由CuAl、CuAl_2及Al_(13)Co_4三种物相构成。随Cu/Co原子比(0.17~23.1)增高,Al_(13)Co_4及CuAl物相逐渐减少,直至消失,CuAl_2物相产生且逐渐增多。RaneyCu-Co催化剂由两种Cu-Co固溶体组成,一种富铜,另一种富钴。Cu-Co固溶体的形成发生于碱抽提或还原过程,含钴物相的存在有利于CuA1物相的碱抽提。  相似文献   

6.
Cu-Ag/γ-Al_2O_3催化剂的还原特性及对苯的氧化活性朱波,陈平,罗孟飞,袁贤鑫(杭州大学化学系,杭州310028)吴红丽(杭州大学中心实验室,杭州310028)关键词Cu-Ag/γ-Al_2O_3催化剂,还原特性,苯的完全氧化反应,氧化活性.1...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非线性光学性测试中的Z-扫描方法。总结了Mo(W)-Cu(Ag)-S簇合物的光限制效应、非线性吸收和非线性折射等光学性质。讨论了簇合物结构与光学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含氟Y-Ba-Cu-O高温超导体稳定性与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BaF2、CuF2和YF3分别部分代换BaO、CuO和Y2O3制得了一系列带有氟元素的Y-Ba-Cu-O高温超导体样品,其中BaF2代换BaO的摩尔量可达45%,样品的零电阻温度为82.5~93.5K。应用XRD、DTA、IR和化学方法研究了样品的结构和稳定性。初步实验结果表明,氟元素只有少量进入超导相,但含氟的Y-Ba-Cu-O超导体在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中的稳定性则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9.
以乙酸铜为铜源、硝酸银为银源并利用天然蜂蜜为还原剂在无模板剂无需高压反应釜的条件下,环保地、简便地制备了Cu_2O/Ag复合材料。并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对材料的结构与形貌进行了表征。通过抑菌圈法证明Cu_2O/Ag复合材料相比Cu_2O对大肠杆菌有着更好的抑菌性能,通过分析Cu_2O/Ag对大肠杆菌生长过程的影响发现,当Cu_2O/Ag复合材料的浓度达到10μg/m L时,Cu_2O/Ag复合材料能够彻底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通过SEM观察了Cu_2O/Ag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作用过程中菌种形貌的变化表明,Cu_2O/Ag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过程是先破坏细胞膜结构使细菌断裂成小段,这些小段颗粒逐渐皱缩进而彻底被分解为大分子物质。本文制备的Cu_2O/Ag复合材料在抗菌剂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Cu-ZSM-5分子筛表面铜离子的价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吸附CO红外光谱结合TPR谱详细表征了经真空自还原及用不同还原剂还原的CuZSM-5分子筛样品,考察了表面铜离子的价态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得知铜在Cu-ZSM-5表面是分步还原的。用不同方法进行氧化和还原时的难易程度不同。研究了用不同方法进行氧化还原时铜的价态转变条件和铜离子在不同价态间氧化还原循环的可逆性。Cu2+与Cu+间的氧化还原循环完全可逆,而Cu0与Cu+间的氧化还原循环不完全可逆。Cu0氧化为Cu+比Cu+氧化为Cu2+容易进行,探讨了Cu+在Cu-ZSM-5分子筛中不同位置的分布情况及铜在不同条件下的氧化还原机理。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织构分析的三维取向分布函数法(ODF)研究了Cu-Zn-A1形状记忆合金的织构与弹性各向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两相Cu-Zn-Al合金板材β-相的构与钢板相似,它在欧拉空间系由A-管和B-管纤维织构组成的;而α-相的织构与冷轧黄铜板的织构相似。2.板材表面与内部的织构具有一定的差别,对于β-相的织构,这种差异明显;而对于α-相的织构只是强弱之差。3.弹性模量随与轧向偏离的角度而变,对于具有β-相的板材,在与轧向45°方向的板材的弹性模量呈极小值,这与β-相合金具有较大的弹性各向异性因子有关,但对于α-相弹性模量随角度的变化不明显。该合金具有较大的弹性各向异性有利于马氏体相变。  相似文献   

12.
制备了一系列V、Ag、Ni原子比不同的三元氧化物,应用TPD-MS技术研究了样品表面氧的性质,并测定了甲苯选择性氧化生成苯甲醛的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样品表面存在有多种吸附的氧物种.在脱附温度<900℃:当Ni含量对Ag(或V)的原子比为0.25或0.50时,仅在低温处出现有表面的O-和O2-两种氧物种的脱附峰;当Ni含量对Ag(或V)的原子比增高到>0.75时,除有表面的O-和O2-两种氧物种的脱氧峰外,还有由于样品中的物相转变所生成的有晶格氧(O2-)参与脱附的脱氧峰.随着V-Ag中Ni含量的改变,脱氧峰的脱附活化能Ed值也发生变化,3#样品(V:Ag:Ni=1:1:0.75)的Ed值最低,生成苯甲醛的选择性也最高.因此,样品的Ed值与生成苯甲醛的选择性之间存在着顺变关系.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3种以4,4'-联吡啶为桥联配体的三核环状Cu(Ⅱ)配合物[Cu_3(4,4'-bpy)_3·(phen)_3](ClO_4)_6·2H_2O(1)、[Cu_3(4,4'-bpy)_3](bpy)_3](ClO_4)_6·H_2O(2)和[Cu_3(4,4'-bpy)_3·(NO_2-phen)_3](ClO_4)_6·6H_2O(3)。经元素分析、电导、IR、电子光谱、ESR、磁化率等方法进行了表征,推定该配合物具有以4,4'-联吡啶为扩展桥的结构。利用Heisenberg模型求得交换参数J值为-0.23cm-1(1)和-0.90cm-1(3),表明配合物中金属离子间仅有很弱的反铁磁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用修正的Mie理论,模拟计算分析了(Ag,Cu)/SiO2、(Au,Cu)/SiO2、(Ag,Au)/SiO2合金纳米颗粒分散体系的理论吸收光谱。研究发现当二元金属纳米颗粒以合金形式存在时,在一个波段处出现SPR吸收峰,峰位与合金组元的相对含量相关。模拟出的理论吸收光谱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5.
NO在Cu-ZSM-5分子筛上程序升温脱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等温动态吸附和程序升温脱附技术研究了NO与Cu-ZSM-5的相互作用,并根据还原预处理样品上NO吸、脱附循环的研究探讨了全过程样品所经历的氧化还原循环,在25℃等温吸附时,NO与Cu ̄+和/或Cu ̄0反应产生了N_2、N_2O和Cu ̄(2+)以及超晶格氧,同时在Cu ̄+上有许多可逆吸附的NO.NO吸附在Cu ̄(2+)上是稳定的,升高温度时,NO分为三种状态脱附,分别位于约100,180和400℃.后两种可能以Cu ̄(2+)-NO_2和Cu ̄(2+)-NO_3为中间态.第三种NO脱附同时伴随着O_2脱附,对于还原预处理的样品,吸附和脱附的一个循环总体上会使样品部分氧化。  相似文献   

16.
稀土元素铒对Al-4Cu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采用拉伸力学性能测试、硬度测试、金相组织观察、透射电镜与能谱分析等方法, 研究了不同量稀土元素Er对Al-4Cu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稀土Er能够细化Al-4Cu合金的枝晶网胞组织;Er元素对Al-4Cu 合金的再结晶行为起到了抑止作用, 添加0.2% Er能使Al-4Cu合金的再结晶起始温度提高80 ℃左右, 再结晶终了温度提高50 ℃左右; 不同量稀土元素Er不能改善Al-4Cu合金的拉伸力学性能,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使合金的力学性能降低, 这是因为添加到Al-4Cu合金中的Er元素并没有与Al作用形成细小的Al3Er颗粒, 而是与Al, Cu发生交互作用形成了低熔点共晶Al8Cu4Er相, 这使合金的力学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7.
Cu(Ⅱ)与L-氨基酸和5'-嘌呤核苷酸配合物的SOD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u(Ⅱ)与L-氨基酸和5'-嘌呤核苷酸配合物的SOD活性邵昌平,赵丽华,刘宇新,郭和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116023)关键词Cu(Ⅱ)-氨基酸配合物,Cu(Ⅱ)-氨基酸-核苷酸配合物,SOD活性.1.前言在已发现的三种超氧化物歧化...  相似文献   

18.
采用程序升温还原法,竞争加氢法(CHRM)以及以苯加氢反应为反应探针研究了在Pt-Cu-Al_2O_3催化剂中Cu对Pt所起的作用.发现因催化剂制备方法不同,Cu所起的作用也不同.用先浸Pt后没Cu法制备的Pt-Cu-Al_2O_3催化剂,发生电子由Cu向Pt转移的过程.从而使催化剂对苯加氢反应的固有催化活性发生变化.这表明Cu在催化剂中起了电子配位体效应.用先浸Cu后浸Pt法或用Pt、Cu共浸法制备的Pt-Cu-Al_2O_3,Cu主要起了稀释Al_2O_3上的Pt的作用.即Cu主要是起了集团效应.  相似文献   

19.
用萃取法研究Cu2+-phen-PCA-体系中配体间的芳环堆积作用(phen=1,10-邻菲罗啉,PCA-=苯甲酸根(Bz-)、α-苯乙酸根(PAc-)、β-苯丙酸根(PPr-)和γ-苯丁酸根(PBu-),结果表明,配合物中芳环堆积作用依赖于PCA-中苯环与羧酸根间碳链的长度,其顺序为:Bz-<PAc-<PPr-<PBu-。  相似文献   

20.
Cu,Pd-ZSM-5上NO分解和CO氧化的催化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双交换Cu,pd-ZSM-5催化剂(Cu交换度为105%,Pd交换度分别为3.4%和33%)对CO氧化反应有活性增强作用,对NO分解反应不存在增强效应.双交换催化剂在于交换程序不同,而表面物种不同,活性组分的分布状态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活性.先交换Cu,400℃焙烧后再交换pd的Cu-Pd-ZSM-5催化剂,对上述两类反应的活性存双组分催化剂中均为最高.H_2-TPR谱表明,共交换的Cu-Pd-ZSM-5中尚有部分CuCl+占据了部分交换位置,而使CO氧化活性稍有下降.N_2-DTA和H_2-TPR谱结果表明,Pd交换到Cu-ZSM-5中后,抑制了吸附水和水合铜化合物的形成,由此提高了在200—300℃时氧的吸附量.后者的大小和CO氧化活性有顺变关系.N_2-DTA谱中340—445℃的放热峰可能分别表征了和NO分解活性有关的铜氧桥或把氧桥的形成,该放热峰的峰温愈低,峰面积愈大,则NO分解活性愈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