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项云英 《化学教育》1993,14(5):40-40
高中化学(甲种本)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安排了“氯化钱受热分解”的实验。目的有二:一是明确氯化按受热时分解,生成氨和氯化氢气体;二是冷却时,这两种气体又重新结合成氯化钱。  相似文献   

2.
张淑惠 《化学教育》1993,14(5):40-41
高中化学(甲种本)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安排了“氯化钱受热分解”的实验。目的有二:一是明确氯化按受热时分解,生成氨和氯化氢气体;二是冷却时,这两种气体又重新结合成氯化铵。  相似文献   

3.
过去广泛接受#271C50Cl10是由#271C50空笼直接氯化得到.我们通过研究拓扑结构弄清了C50富勒烯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从最稳定 C50富勒烯#270C50出发,通过氯化和 Stone-Wales (SW)转变获得#271C50Cl10.结果表明:氯化后最终产物是热力学最有利的,并且在有氯存在下, SW 转变的活化能垒会降低.这些结果可以解释目前的相关实验事实,暗示了#270C50空笼先氯化得到不同#270C50氯化物,再进行两次SW旋转的路径,由于活化能垒更低因而是一条更为可行的路线.  相似文献   

4.
采用微波加热技术氯化分解四川冕宁60%品位的氟碳铈精矿(含氟碳铈矿57.78%,氟碳钙铈矿33.86%),利用无水MgCl2作为氯化剂,活性炭作为辅助剂,实现了微波场中空气气氛下氟碳铈精矿的无氧化焙烧分解。通过热重-差热分析(TG-DSC)、 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能谱(EDS)分析等检测手段,阐明了微波氯化分解氟碳铈精矿的无氧化反应机理,得到了主要以氯氧化稀土(REOCl)和氟化镁(MgF2)为主的微波焙烧矿。通过实验,确定了微波氯化分解工艺的最佳参数:微波功率1200 W,焙烧温度800℃,焙烧时间30 min,矿盐比(氟碳铈精矿∶无水氯化镁∶活性碳)为1∶0.25∶0.18。在此条件下,氟碳铈精矿的分解率为96.23%,酸浸液中氟的浸出率只有23.35%,铈的氧化率小于0.6%。  相似文献   

5.
一般来说,贵金属试样的分解比其它常见金属困难。在应用的几种分解方法中,酸溶法一般只能分解银、金、钯、铂及其矿物;所有贵金属试样虽然都可用碱、硫酸氢盐或过氧化物等熔融分解,但将引入大量盐类及坩埚腐蚀带来的杂质;干法氯化能分解贵金属及矿物,但氯化装置复杂,不适于大批试样分  相似文献   

6.
张俊瀛 《化学教育》1988,9(6):31-31
高二化学教科书上氯化铵受热分解的实验在现象上与碘的升华完全相同:固态物质变为气态而“消失”,气态物质在低温处又变为固态原物质。实验本身并没有证明氨气和氯化氢气的产生和存在,因此就没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氯化铵受热时发生的是具有类似升华现象的分解反应。我们将这一实验进行了改进,,作到在同一实验中可以同时检验出氨气和氯化氢气体的产生、氨气与氯化氢重新化合成氯化铵。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NH_4Cl(s)焙烧氯化Pr_2O_3(s)制备PrCl_3(s)的热力学可行性、反应过程、适宜条件和动力学.结果表明:NH_4Cl(s)焙烧氯化Pr_2O_3(s)制备PrCl_3(s)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氯化反应的过程为NH_4Cl(s)先与Pr_2O_3(s)生成2NH_4Cl·PrCl_3(s),然后NH_4Cl·PrCl_3(s)渐渐分解为PrCl_3(s);氯化反应的起始温度为457.35 K,497 K时反应进行完全;T≥643 K时PrCl_3(s)开始水解为Pr OCl(s);氯化焙烧温度理论上应控制在T≤643 K.制备PrCl_3(s)的适宜条件为n(NH_4Cl)∶n(Pr_2O_3)=12∶1、T=(623±10)K和t=40 min,氯化率为100%;氯化反应动力学符合Bagdasarrym模型,反应进度遵从Erofeev方程,氯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48.246 k J·mol~(-1),频率因子A_0为2.28×10~3,反应过程限制环节是界面化学反应控制.  相似文献   

8.
关国防护器具研究所大大降低了用高温氯化法制四氯化钛的成本。把钛矿石溶解在硫酸里,冷却至0℃通入氯化氢气,再继续冷却得黄色的 K_2TiCl_6沉淀,把它在400℃分解可得纯的四氯化钛。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三氯化硼、三氯化铝、四氯化钛、三氯化铁、氯化锌、氯化钴、四氯化锡、五氯化锑等八种氯化物和联苯二甲腈的分子复合物。它们具有一定的分子组成、熔点、 色泽、极易吸水分解。测定了它们的红外光谱,得到复合后氰基伸展振动频率的增加值及吸收峰强度增加值。这些复合物对联苯二甲腈的聚合有不同程度的催化能力。实验证明Lewis酸作为芳香族二腈聚合的催化剂是通过的腈生成复合物的形式进行催化的。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石墨炉原子吸收中氯化铕和硝酸铕背景吸收的来源、特点和消除方法。氯化铕背景吸收来源于其分解产物EuCl_2蒸气和Cl_2,而硝酸铕背景吸收来源于其分解产物NO和Eu_2O_3蒸气。测定铕中微量元素时,可通过选择灰化温度、记录原子吸收峰时间或加硝酸作基体改进剂等方法米减少、甚至完全消除背景吸收的干扰。  相似文献   

11.
在氯化锌和氯化胆碱组成的深共融溶剂中,以芳香醛、硝基甲烷和N-取代苯胺为原料,建立了一种绿色的亨利-傅克烷基化串联反应方法.在该方法中,醛先与硝基甲烷发生Henry反应,其产物再与富电子芳烃进行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该一锅法串联反应不需要额外添加催化剂,在温和条件下就能以较高产率快速地合成一系列目标产物.深共熔溶剂(氯化锌和氯化胆碱)廉价,且可循环使用,从而降低了合成成本.  相似文献   

12.
用酸能快速分解试样,所以分析含锌矿物时,通常采用王水或先用盐酸后用硝酸分解试样,而含硫高的矿物试样,则采取先灼烧后再用碱熔,手续较繁。由以往试验结果表明,即使用碱分解含铅锌量高的方铅矿试样,仍有部份硫化锌析出,严重影响测定结果。本文对单矿物和含硫高的多金属矿物试样中测定锌的  相似文献   

13.
将重氮化合物的水溶液加热水解以制取酚,是实验室中制备酚最简便的方法。例如,由苯胺经重氮化后,再水解即得苯酚是这类反应中典型的例子。一般有机实验书中,总是将重氮苯硫酸鉴水溶液先加热水解、再进行水蒸汽蒸馏。由于生成的酸与未分解的重氮化物偶合,生成脂状产物,往往得不到满意的产量。Lambooy(注)改进了操作手续,将重氮盐的水解与水蒸汽蒸馏同时进行,不但省略了一道手续,而且使产量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尿素-氯化胆碱DES中由均苯四甲酸二酐制取均苯四甲酸二酰亚胺工艺,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DES与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比例对产物收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实验和Design-Expert中岭回归分析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出最佳反应温度为130℃、反应时间4 h、DES与均苯四甲酸二酐质量比8.1:1,最终产物收率可达93.0%。采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光谱仪、熔点仪、XRD对合成产物进行了表征,证明产品为均苯四甲酸二酰亚胺。基于尿素-氯化胆碱低共熔溶剂分解动力学,提出了简单的反应机理。尿素-氯化胆碱DES可起到溶剂、原料兼催化剂三重作用,且可重复使用,实现了均苯四甲酸二酰亚胺的绿色合成。  相似文献   

15.
刘怀乐 《化学教育》2004,25(10):53-53,56
试管里倒人2mL CuSO2溶液,再加入几滴NaOH溶液,立即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再将沉淀加热会分解生成黑色的CuO。这既是初三化学的一个演示实验,又是高一书后的一个学生实验。可是不少教师按此步骤进行实验,所得到的沉淀物外观看上去不是蓝色,而是像碱式碳酸铜一样的浅绿色;将此沉淀物(浊液)加热直至煮沸,都观察不到有分解变黑生成CuO的迹象。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6.
以对溴苯乙烯为原料,先将其制备成格氏试剂,再与二苯基氯化膦反应,合成对(二苯基膦)苯乙烯单体.通过向反应体系中添加自由基捕捉剂,改进了对(二苯基膦)苯乙烯单体的合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当使用物质的量分数是0.2%的对苯二酚为阻聚剂时,对(二苯基膦)苯乙烯单体的收率可提高到78%.  相似文献   

17.
陈扬  朱世民  陈洪渊 《化学学报》1998,56(9):925-929
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青蒿素与氯化血红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青蒿素在玻璃碳电极上于-1.08V处发生一个2电子转移的不可逆还原。但是,即使在低至4.0×10^-^8mol/L氯化血红素存在下,青蒿素仍可被催化还原,阴极过电位降低了600mV。配合物EDTA-Fe(Ⅲ)具有类似氯化血红素的催化性质,它降低了QHS阴极过电位590mV。在这个体系中,青蒿素在碳电极上的还原是一个借助于氯化血红素催化的还原过程,氯化血红素的存在降低了青蒿素还原活化能,促进了青蒿素的分解。文中讨论了该反应的还原机理。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金属离子,特别是铈离子在叔-丁基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金属离子对过氧化氢的分解能力不仅与金属离子的氯化还原电位有关,而且与金属离子的催化活性有密切的关系。根据在铈离子存在下的叔-丁基过氧化氢分解动力学的研究,提出如下机理: [Ce~(3 )ROOH)_3]→Ce~(4 )(ROOH)(OH~-) RO~* Ce~(4 )(ROOH)(OH~-)→Ce~(4 ) H_2O RO_2~*反应可能是通过电子转移而完成的,并伴随着金属离子的价态变化。这一看法已为紫外可见光谱的结果所证实。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一套石蜡氯化的实验装置,重点研究了液体石蜡光氯化的反应特性,进行了光源的选择、内外光引发以及光氯化过程控制的探索.研究表明,石蜡光氯化光源的最佳波长为340nm;最佳引发温度为60~80℃;引发时间为30~50min;水分和空气对反应有明显的终止作用;实验条件下生产氯化石蜡-52的反应时间为6~7h.  相似文献   

20.
陈扬  朱世民  陈洪渊 《化学学报》1998,56(9):925-929
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青蒿素与氯化血红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青蒿素在玻璃碳电极上于-1.08V处发生一个2电子转移的不可逆还原。但是,即使在低至4.0×10^-^8mol/L氯化血红素存在下,青蒿素仍可被催化还原,阴极过电位降低了600mV。配合物EDTA-Fe(Ⅲ)具有类似氯化血红素的催化性质,它降低了QHS阴极过电位590mV。在这个体系中,青蒿素在碳电极上的还原是一个借助于氯化血红素催化的还原过程,氯化血红素的存在降低了青蒿素还原活化能,促进了青蒿素的分解。文中讨论了该反应的还原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