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以加氢汽油为溶剂,MoCl_3(C_7H_(15)COO)_2(Mo)为主催化剂,(i-Bu)_2AlO〈O〉(Al)为助催化剂合成1,2-聚丁二烯的二元催化体系中,添加BF_3CH3·OEt_2等,对体系的催化活性影响显著。以的混合物为第三组份加入催化体系,较大幅度提高了钼系催化体系的活性。在Mo/Bd=8.0×10~(-5)(摩尔比),聚合5小时,丁二烯转化率可达到70%。初步搞清了钼催化体系合成的1,2-聚丁二烯中产生凝胶的条件,推测了凝胶的生成原因,考察了聚合条件对催化活性、分子量及微观结构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茂环上的苄基对双核茂金属催化行为的影响,合成了含有苄基的桥连双核茂金属[(η~5-C_5H_5)TiCl_2(η~5-(C_6H_5)C(Me)_2(C_5H_3)]2[μ,μ-1,4-(CH_2)2(C_6H_4)][(TiBz)_2],通过~1HNMR、~(13)C NMR、质谱和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确认了化学结构.在甲基铝氧烷(MAO)助催化作用下(TiBz)_2催化乙烯聚合得到C(4)支链的聚乙烯,C(4)支链源自于苄基苯环弱作用效应导致的乙烯三聚产生的1-己烯对聚乙烯插入.该催化体系具有很好的共聚能力,催化乙烯与1-己烯共聚时,聚合物中1-己烯插入率高达13.7 mol%,且形成交替共聚片段结构.对其特殊的催化循环机理进行了探讨,苄基苯环与中心金属弱相互作用导致1-己烯与乙烯分子交替插入得到己烯乙烯交替共聚(HEHE)片段,聚合物较窄的分子量分布(PDI=2.23)表明,在聚合过程中两个金属中心产生了强烈的协同效应,使其共聚能力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各种催化体系、催化剂浓度及聚合条件对催化效率(f)和聚乙炔分子量()的影响。发现Nd(i-OC_3H_7)-AlR_3(R=C_2H_5,i-C_4H_9)催化体系可获得较大的可溶分数(q)。催化剂浓度、Al/Nd克分子比和聚合温度对f、及q均有一定影响。可溶性Nd(i-OC_3H_7)_3-AlR_3催化体系的UV光谱证实、Nd的价态与AlR_3混合与AlR_3混合后保持不变。PA的IR光谱示出,Nd(i-OC_3H_7)_3-Al(C_2H_5)_3及Nd(i-OC_3H_7)_3-Al(i-C_4H_9)_3体系获得的聚合物分别含有CH_3CH_2—和(CH_3)_2CHCH_2—末端基。上述结果表明,乙炔的聚合可能是通过单体在Nd-C键之间的插入进行的。  相似文献   

4.
用各种钴化合物与烷基铝组成催化体系聚合丁二烯,研究其催化活性以及对高聚物链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1.卤化钴呲啶络合物,有机酸钴盐呲啶络合物、乙酰基丙酮合钴等外轨型钴络合物均能与(i-C_4H_9)_2AlCl,(C_2H_5)_2AlCl,(C_2H_5)_2AlBr组成高活性催化体系,聚合所得到的高聚物的链结构,顺式-1,4含量大于92%,但都不能与(C_2H_5)_2AlI组成定向催化剂。 2.用内轨型的钴络合物与(i-C_4H_9)_2AlCl,(C_2H_5)_2AlCl,(C_2H_5)_2AlBr,组合为催化剂时,对高聚物的链结构没有影响,但其活性比外轨型钴络合物差得多。 3.当一卤代二烷基铝上卤素改变时,所得高聚物平均分子量的大小变化的顺序是Cl>Br>I。 4.在适当的水量存在下,(i-C_4H_9)_3Al或C_2H_5AlCl_2始能与CoCl_2·4C_5H_5N组成高活性的定向催化剂。  相似文献   

5.
成功合成了由β-二亚胺配体(L)支持的铝胺化合物(L)AlH(NMe_2)_2(L=HC(C(Me)NAr)_2,Ar=2,6-iPr_2C_6H_3)(1)。该化合物采用分步合成法进行制备,以n-BuLi与HNMe_2反应生成的锂盐LiNMe_2作为前驱体,进一步与(L)AlH_2溶液共混通过消除LiH得到目标产物。通过核磁共振谱、元素分析、红外漫反射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铝胺化合物(L)AlH(NMe_2)_2的组成与结构。该铝胺化合物中,金属Al中心同时形成Al-H和Al-NMe_2基团,在催化ε-己内酯的开环聚合的反应中展现出了优异的催化活性。通过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测定了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比研究了用(Ⅰ):TiCl_4/MgCl_2/Al(C_2H_5)_3和(Ⅱ):TiCl_4/MgCl_2/Al(C_2H_5)_3/Zn(C_2H_5)_2两种载体催化体系在常压下进行乙烯配位聚合的动力学行为,测定了聚合速率V_p、T_i活性中心比浓度[C~*]、聚合活化能△E、聚合速率常数K_p及链增长寿期L值。并分别测定以Al(C_2H_5)_3与Zn(C_2H_5)_2为链转移剂的链转移速度常数乓K_(tr,Al)与K_(tr,Zn)以及链转移活化能△E_(tr,Al)与△E_(tr,Zn)。表明Zn(C_2H_5)_2能有效地进一步提高催化效率和降低聚乙烯的分子量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较详细地考察了丁二烯在Nd(naph)_3-Al(i-C_4H_9)_2H-Al(i-C_4H_9)_2Cl催化体系中聚合时,催化剂用量及组份配比,聚合温度对聚合物微观结构及分子量的影响。首次采用稀土催化体系合成出了[η]_甲苯~30℃为3.0-3.5(分升/克),顺-1,4链节含量达99%的聚丁二烯。提出了聚合物的活性链端为π-烯丙基氯化物结构,聚合物的微观结构取决于活性链端的链增长和异构化的相对速度的假设。  相似文献   

8.
本工作研究了丁二烯在乙酰基丙酮镍-一氯二烷基铝体系中聚合的一般规律、聚合动力学及链转移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聚合速率对单体浓度、主催化剂(镍络盐)浓度均呈一级关系,而对一氯二异丁基铝浓度呈二级关系,即 -(dM/dt)=k[M][NiA_2][Al(i-C_4H_9)_2Cl]~2对一氯二乙基铝浓度则呈1/2级关系,即 -(dM/dt)=k[M][NiA_2][Al(C_2H_5)_2Cl]~(1/2)对这二种体系反应级数的不同作了解释。 实验测得丁二烯在乙酰基丙酮镍-一氯二异丁基铝体系中聚合的总活化能为8.0±0.5千卡/克分子,而在一氯二乙基铝体系中为 8.9±0.5千卡/克分子。 研究了丁二烯在本体系中聚合时单体浓度、主助催化剂浓度、聚合转化率、溶剂以及某些添加剂等因素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物的分子量随单体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镍组份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当体系中水分含量很低时,一氯二乙基铝浓度的改变对聚合物分子量基本无影响;在5—60%转化率及0—35℃范围内聚合物分子量变化不明显;庚烷中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比苯中所得者低;添加水、吡啶、三溴化铝、三乙基铝、甲基环己烷及蒽等都不能显著提高聚合物的分子量。 计算链转移常数,得到对含镍组份为 84,对单体为 1.9× 10~(-3),终止常数为 2.3×10~(-3)。因而得知本体系中主要的链转移过程是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由BDC(N,N-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苄酯)作为Iniferter(引发-转移-终止剂)引发苯乙烯的光聚合反应。发现转化率和分子量均随时间逐步增大,反应生成带有起始功能端基的聚合物。从顺磁谱可见BDC在光照射下分解生成的小分子自由基[·SSCN-(C_2H_5)_2]及较活泼的苄基自由基引发苯乙烯聚合产生的大分子增长自由基。探讨了这种活性自由基聚合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TiCl_3-Al(C_2H_5)_3聚合1-辛烯产物的双峰型分子量分布曲线用Schulz函数进行拟合、分峰处理,发现这种双峰型分布中的高分子量峰部分由一种活性中心生成,低分子量峰部分则由至少两种活性中心生成.将不同转化率时聚辛烯的分子量分布分峰拟合数据与聚合速率、活性中心数等测定数据相结合,得到了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两部分产物相应的活性中心上各自的动力学参数(增长速率常数、活性中心数、链转移常数等)及各自的聚合速率曲线,从而证实了多种活性中心的存在、它们催化特性的差异及与聚合物分子量分布增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使(C_6H_5COCHCOC_6H_5)_2Eu·OCOCH_3与C_5H_5Na反应得到了一种热稳定性高,对氧和水都不敏感的黄褐色固体化合物,其熔点为230—232℃。经元素分析及分子量测定,其分子式为(C_6H_5COCHCOC_6H_5)_2EuC_5H_5。 测定了此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和红外吸收光谱,结果表明,其分子结构式可能为(C_6H_5COCHCOC_6H_5)_2Eu-η′C_5H_5。  相似文献   

12.
WCl_4(OR)_2Al(i-Bu)_3体系合成1,2-聚丁二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五种醇与WCl_6在室温下交换反应产物氯含量,表明产物中W:Cl=1:4,故产物可写为WCl_4(OR)_2。以WCl_4(OR)_2-Al(i-Bu)_3为催化体系,在加氢汽油溶剂中可使丁二烯聚合,得到1,2-链节含量在80%,全同立构体在60%以上的聚合物。几种醇中,以n-C_(10)H_(21)OH交换产物的催化活性最高。各种聚合条件的改变,对聚合物微观结构及分子量分布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开环夹心羰基化合物[2,4-(CH_3)_2C_5H_5]_2GCO,得到了该分子的单晶结构,[2,4-(CH_3)_2C_5H_5]_2TiCO晶体属于正交晶系,P2_12_12_1空间群,晶胞参数a=1.0078(5)nm,b=1.1909(8)nm,c=1.1946(5)nm,b=1.4337(13)nm~3,Z=4,R=0.054。单晶结构表明该分子为平行覆盖型开环夹心化合物,用EHMO方法计算了[2,4-(CH_3)_2C_5H_6]_2TICO的电子结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由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载体-钕络合物组成的新型丁二烯定向聚合催化体系SAAC·Nd-Al(C_2H_5)_2Cl-Al(i-C_4H_9)_3,研究了该体系的组分、组分比对体系活性的影响,考察了不同烷基铝、聚合物载体-钕络合物的表征参数与催化活性的关系。该体系有良好的活性和定向效应。聚丁二烯的顺式-1,4结构含量高达98%。  相似文献   

15.
采用2种膦亚胺半茂化合物[(t-Bu)_3P=N]CpTiCl_2(PT1)和[(t-Bu)_3P=N]CpTiMe_2(PT2)为主催化剂,分别以甲基铝氧烷(MAO)或[Ph_3C][B(C_6F_5)_4]为助催化剂用于丙烯聚合研究.详细考察了不同n(Al)/n(Ti)、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丙烯聚合活性、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及其分子结构的影响.还与典型的(rac-[En(IndH_4)_2]ZrCl_2)(1),CpTiCl_3(2)及Cp_2TiCl_2(3)催化剂的催化效果进行了比较.凝胶渗透色谱(GPC)、核磁共振氢谱与碳谱(1H/13C-NMR)、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和红外(FTIR)分析结果表明:这2种催化剂催化丙烯聚合的活性可高达3.25×10~6g聚合物/molTi×h,重均分子量高达4.4×10~5,分子量分布2.0.降低温度及升高反应压力和延长反应时间都能使聚丙烯分子量增加.观察到聚合初期产物分子量随聚合时间线性增大.在-100~200oC范围内没有观察到熔融峰出现,但在-3.7~-2.6oC区间可以观察到有玻璃化转变温度出现.序列结构分析表明,所生成的聚丙烯为无规结构,但二元组r(62.28%)高于m(37.72%),意味着聚合过程中有间规聚合倾向.[mr/(2mm+mr)]+[mr/(2rr+mr)]=1.04的计算结果进一步说明,由此类催化剂体系催化丙烯聚合生成的产物立体结构序列分布服从伯努利统计模型,聚合主要以1,2-插入方式为主,同时含有少量2,1-插入.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催化剂的种类和用量对硅烯醚型引发剂引发的基团转移聚合的影响。发现四丁基二苯甲酸氢铵(Bu_4NH(C_6H_5CO_2)_2,TBABB)和HsI_2的催化效果较好。只需引发剂的4%的HgI_2即可使MMA的基团转移聚合达到完全转化。认为有效的氧负离子催化剂应由较稳定的铵正离子和电负性较大的氧负离子所组成。过量的催化剂不利于基团转移聚合的进行。考察了TBABB催化剂对温度的依赖性及其浓度对聚合速率,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转化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一种新的基于Anderson结构镍钼酸盐的无机-有机杂化化合物(C_3H_7NO_2)_2[(H_2O)_5(C_3H_7NO_2)Ni]_2[NiMo_6H_6O_(24)]·2H_2O(C_3H_7NO_2=β-丙氨酸),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确定了其晶体结构,结构分析表明,该化合物结晶于单斜空间群P2_1/c,晶胞参数a=1.847 25(13)nm,b=1.059 32(7)nm,c=1.224 77(7)nm,β=104.177(6)°.并对该化合物进行了红外、紫外可见和热重测试,该化合物在苯甲硫醚的催化氧化反应中作为多相催化剂,表现出好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8.
(1)研究了甲基苯基硅氧烷在碱及酸存在下的平衡化反应,得到有机硅氧烷的反应性的顺序如下:在碱的催化下, [(CH_3)(C_6H_5)SiO]_3>[(CH_3)_2SiO]_3>[(CH_3)(C_6H_5)_2Si]_2O (?) 在酸的催化下, [(CH_3)_2SiO]_3>[(CH_3)(C_6H_5)SiO]_3 [(CH_3)_2SiO]_4>[(CH_3)(C_6H_5)SiO]_4 [(CH_3)_2SiO]_4>[(CH_3)(C_6H_5)_2Si]_2O (2)由CH_3SiCl_3与(CH_3)_2SiCl_2共水解及共缩合所得的环状聚合体在平衡化反应中出现了特殊的现象,就是聚合体的粘度低于平衡时的粘度,而且达到平衡的时间很长。其原因系环状聚合体中合有SiOH。这羟基可用大量溶剂在碱催化下加热去掉。这种含有三官能度的环状聚合体与MD_2M或MM进行平衡化时容易出现凝胶。改用M″M″可以避免凝胶。  相似文献   

19.
有机钛化学 Ⅲ.1,5-环辛二烯的钛催化均相氢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一系列有机钛化合物(R-C_5H_4)_2TiCl_2(R=H,CH_3,C_2H_5,n-C_3H_7,CH_2-CHCH_2,CH_3CH-CHCH_2,CH_3OCH_2CH_2,C_2H_5OCH_2CH_2,cyclo-C_6H_(11)等)和还原剂((i-Bu)_3Al,LiAlH_4,i-C_3H_7MgBr)组成的低价钛催化体系对1,5-环辛二烯的均相催化氢化反应。结果表明,低价钛催化体系在温和条件下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氢化时还同时发生异构化反应。并讨论茂环上取代基对反应的影响及催化机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导利用MoC1_5、NaOMe、C_6H_5CH_2SH和NaHS在无氧、无水,室温条件下在甲醇介质中合成(Et_4N)_2[Mo_2O_2S_2(SCH_2C_6H_5)_4](化合物Ⅰ)和(Et_4N)-[Mo_2O_2(μ-SCH_2C_6H_5)_3(SCH_2C_6H_5)_4](化合物Ⅱ)的反应条件,分离步骤。本文同时报导这两种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电子光谱等结构表征,同时也对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机理作了探索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