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罗跃光  步凯 《科普研究》2017,12(3):74-79,103
本文以6 个驻华使馆为代表,从科学传播活动的主体、内容、目的、形式、受众和持续性角度,对 国外使馆在华科学传播活动情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国外使馆在华科学传播活动,倾向于关注其科研实力 较强的领域或有世界影响力的人物,所开展的活动以一次性活动为主,追求活动的一次性影响力,重视针对 我国媒体的专项培训项目,其科学传播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宣传本国科学实力,兜售本国科学形象,而非提 升我国公民的综合科学素养。但其在活动的开展和组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为我国的科学传播活动提供了启 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科学媒介中心是帮助协调沟通科学家、媒体和公众之间关系的新兴组织,世界多国都先后在本世纪建立了自己的科学媒介中心,日本作为科技领先于世界的亚洲发达国家,也在2010 年筹备了科学媒介中心,虽然成立时间较晚,但该中心在2011 年“3·11”大地震引发的福岛核电站事故中,发挥了及时有效的作用,奠定了其在日本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本研究针对日本科学媒介中心的运营机制和它在福岛核电站事故中采取的对应措施及其作用,进行了初步的归纳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江洋  刘兵 《科普研究》2007,2(6):71-80
对日本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理论界的概况做一个背景式的描述,结合不同历史时期公众与科学事务关系的发展变化,梳理了公众理解科学运动在日本的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金涛 《科普研究》2016,11(1):82-87
科学媒介中心是帮助协调沟通科学家、媒体和公众之间关系的新兴组织,世界多国都先后在本世纪建立了自己的科学媒介中心,日本作为科技领先于世界的亚洲发达国家,也在2010 年筹备了科学媒介中心,虽然成立时间较晚,但该中心在2011 年“3·11”大地震引发的福岛核电站事故中,发挥了及时有效的作用,奠定了其在日本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本研究针对日本科学媒介中心的运营机制和它在福岛核电站事故中采取的对应措施及其作用,进行了初步的归纳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民间科学传播公益团体组织的“2009科学嘉年华”活动于2009年10月31日在北京启动。  相似文献   

6.
7.
8.
王以芳 《科普研究》2011,6(2):40-45
近几年,随着博客技术的发展和日臻成熟,科学博客浮出水面,逐渐形成了一股蓬勃发展的在线科学群体力量,在科学公共领域发挥着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科学博客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使科学家进入科学传播的媒介系统,成为科学传播的主体,显示了"自媒体"越来越大的传播潜力。另一方面,它以其开放性、互动性、高效性,成为科学传播的一个便捷、高效的载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新的获得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渠道,继而影响着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对科学技术态度。尽管科学博客想取代大众传播媒介还为时过早,但科学博客与专业媒体的汇流趋势已经在科学传播的变革中逐渐凸现。本文将从科学博客的现状、传播手段、传播主体、传播内容、未来发展趋势等几方面研究科学博客在现代传播体系中的特色,探讨科学博客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中发挥的作用和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是幼儿进入小学进行自然科学学习的基础和前奏。在我从事幼儿教育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前幼儿的科学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准备活动上表现出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家对自身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看法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姝  李大光 《科普研究》2010,5(3):68-73
促进科学家群体参与科学传播活动,从来都是科学传播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国家先后推出了多项政策、制度来激励科学家参与其中;相关研究也提出了大量的建议,有待国家科普决策机构采纳实施。但是,这些针对科学家提出的建议,在科学共同体内部能否得到认同、支持度如何,却没有经过严格细致的研,通过与不同学科背景、学历、职位的科学家进行一对一的深入访谈发现,科学家对于纳入科学评价体系内的科普内容认同度很低,同时对于经济利益的刺激反应平淡。同时科学家所处环境中管理者对于科学传播活动的态度,对科学家产生的压力较大,而管理者却偏向于否定这种影响力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史路平  安文 《科普研究》2010,5(1):48-52
以评估制度化解决当前科普项目投入恶性循环问题,要在明确各类科普项目评估性质的前提下,构建合理的科普项目评估体系,并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流程。  相似文献   

12.
王蕾 《科普研究》2012,7(3):37-41
在年轻人对于理科学习日益疏远的社会现实背景下,2005年,日本学术会议发起了《科学技术的智慧》计划。以北原和夫为首,来自七大领域的150名科学研究相关人员立足于日本的科学技术的现状与传统文化,勾勒出所有日本人应该共有的科学技术基础素养的框架结构并据此制成了报告书。该框架如今不仅用于设置中小学校理科教育的课程大纲之中,并且也成为社会中大众科学教育(科学馆、科学展等)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13.
谭超 《科普研究》2011,6(3):80-83
大型科普活动已经成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渠道,以2010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的宣传评估工作作为案例,探讨了前期宣传效果评估对于大型科普活动绩效改进及可持续性运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吴琦来  普宏  孟雷 《科普研究》2013,8(4):46-53
本文以"为什么传播"、"传播什么"和"怎样传播"为分析框架,尝试了中日高校科学传播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与日本相比,我国的科学传播教育表现为培养目标聚焦不足;在"如何传播"上没有形成一套课程体系;大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虽然集中在理论层面,但对"为什么传播"和"传播什么"的问题并没有系统、深入的课程体系来对应。这些问题的背后是教育界、科技界、媒体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对科学传播的认识不足以及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不足。  相似文献   

15.
关于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发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娟  尚修芹 《科普研究》2009,4(3):39-43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学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升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的科学素养已经成为科普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6年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明确指出“要鼓励和支持科技馆等科普场馆……开展科学教育和培训”。因此,作为公众的科普场所,科技博物馆必须为青少年开发相应的教育活动。笔者总结了发达国家博物馆的科学教育活动经验,认为科技博物馆内的教育活动开发应该遵从年龄针对性、互动性、新奇性、趣味性,以及结合学校课程和青少年的生活经验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笔者还提出了一些可借鉴的活动形式,如以体验、探究为中心的活动和长时间卷入的展品、科普表演剧等。  相似文献   

16.
周婧  张志敏 《科普研究》2013,8(2):61-65
本文基于一次"水"主题科普活动的教育效果分析,讨论科普活动对于学校科学教育产生的作用和价值。研究表明,科普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关系、完善科学知识结构、激发科学学习兴趣。文章同时从拓展参与校外科普活动渠道、营造校外科学学习环境等角度出发,提出利用科普活动促进学校科学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牛桂芹 《科普研究》2014,9(3):23-28
中国的科学传播实践在内容上始终存在着失衡现象,技能性较突出。究其原因,技能性的科学传播理念应该起着决定性的引领作用。针对这一重要问题,本文对科学观、学术界的理论研究、国家意识形态及西方思想等重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论述中国技能性科学传播理念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最终诉求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及传播实践提供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罗子欣  张放 《科普研究》2013,8(5):25-29
随着互联网、手机的普及,搜索引擎以及基于搜索的互动式知识问答分享平台等自媒体应用,人们获取科学信息的能力与速度有了大幅提高。传统强调科学信息传播的“科学普及”,逐渐被强调从受众出发的“科学传播”所替代,后者更加注重传播过程的趣味性、情节性和传播效果的影响力。科幻小说在传播科学思想、科学观念、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方法与知识方面,尤其符合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显现出其他通俗科普读物难以匹及的科普功效。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拟借助说服传播的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将其中的AMO (能力、动机、机会)三因素作为分析视角,对科幻小说科学传播影响力的提升提出了分众化、娱乐化、多媒体化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9.
潘涛 《科普研究》2008,3(4):27-30
本文回顾了商务印书馆50余年来秉承翻译出版科学文化类的基本学术图书的传统,出版科学文化作品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