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立体几何课本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已知两条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为θ,它们的公垂线段AA′的长度为d,在直线a、b上分别取点E、F,设A′E=m,AF=n,求EF. 解题之后(如图一),它给出了一个求空间两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下简称距离公式): EF=(d~2+m~2+n~2±2mncosθ)~(1/2).其中,当点F(或E)在点A的(或A’的)另一侧取“+”号.这个公式有如下特殊情形:  相似文献   

2.
异面直线上两点间距离公式应用举隅刘文武(河南省鹤壁市高中456600)1992年全国普通高考理工科数学第26题(10分)是直接选自高中立体几何教材(甲种本)第45页的例2.已知: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为θ,它们的公垂线段A1A2的长度为d,在直线a、b...  相似文献   

3.
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是立体几何中的重要公式之一,它有广泛的应用.我门要学会名,学好它.怎样掌握这一公式?这里提出几点意见,仅供参考.1深入理解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公式,字母较多,结构复杂,而且含有正负符号.因而,我们必须清楚每个字田的意义,并且把握往在什么条件下,使用正号,在什么条件下,使用负号.同时,应当熟练地证出这个2式.要把握这个公式的特征.这个公式与余弦定理极为相似,因为它在证明中使用了日股定理和宗弦定理.2+6准记李Rfi记老,才能巨用;Rfi记牢,了会持久.然而,从现实情况蕾,大多数学生…  相似文献   

4.
文1对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作了剖析,并给出了它的一些应用,读后颇受启发.本文试就教材的处理和公式的应用再提一些补充意见,以使公式更易于掌握,便于使用.1以定理形式出现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应用广泛的重要命题,建议教材用黑框将公式框出.可将例2(P4...  相似文献   

5.
“异面直线上两点间距离公式”教学探微201500上海市金山县中学戴丽萍现行高中课本《立体几何》(全一册)P42上通过例2:已知两条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为θ,它们的公垂线段AA’的长度为d,在直线a,b上分别取点E,F,设A’E=m,AF=n,求EF...  相似文献   

6.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在教材上、资料上有很多种证法,本篇将结合高二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介绍两种新证法.图1已知直线l的方程:Ax B y C=0(A、B不全为0),P(x0,y0)为平面上任一点,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证法1(向量方法)如图1,设P1(x1,y1)为直线l上一点,G为过点P(x0,y0)作直线l的垂线的垂足,直线l的法向量为n=(A,B),其单位向量n1=1A2 B2(A,B),P P1=(x1-x0,y1-y0)由向量数量积的几何意义得:d=PG=P P1·n1=1A2 B2 A(x1-x0) B(y1-y0)=1A2 B2 Ax1 B y1-Ax0-B y0=Ax0 B y0 C A2 B2(∵Ax1 B y1=-C)证法2(最值方法)由平面几何…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推导出两个较为适用的计算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的公式,并举例说明公式的用法。 本文中进行论证和计算的主要根据是下述众所周知的结论: (1)若a、b为异面直线,a∥平面α,b(?)α,则a与α间的距离等于a与b间的距离(证明从略)。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按学习理论方面,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发现说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的过程;教学应注意学习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发现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的过程.我们认为,数学的发现教学的意义就在于,抽取掉教学的具体内容后,还能够“留剩”下来、“提纯”出来的关于科学发现的机制方面的那点东西.发现的机制是不可能企求在一堂课内系统地教给学生的.只能在一节节发现课中,日积月累地渗透在教学中,一点点的在学生的心中积淀下来的.比如,这两节发现课设计,可以渗透的东…  相似文献   

9.
10.
两异面直线间距离的简捷公式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文[1]的启发,我们惊喜地发现两异面直线间距离可用一个对称、简捷公式给出,即有定理 如图1,l1、l2是异面直线,l2平面α,l1∩α=A,l1在α在内的射影为l,若l2∩l=B,且l1、l2与l所成的角分别为θ1、θ2,AB=m,则l1、l2间的距离d=mcsc2θ1+csc2θ2-1()图1DlC′1lCa1θmA2θ2lBα证明 在l1上任取一点C(异于A),作CC′⊥α,垂足为C′,则C′∈l,在α内作AD∥l2且使AD=AC=设a,则l2∥平面ACD,∴l1与l2的距离d等于l2…  相似文献   

11.
题目沿抛物线y~2=2x的对称轴将坐标平面折成60°的二面角,抛物线上一点P(2,2)在另半平面上的射影为M,OM交抛物线予P_0,求|PP_0|。错解求得M的坐标为(2,-1)。直线OM的方程为x 2y=0,与y~2=2x联立得P_6的坐标(8,-4)。由两点间距离公式得|PP_0|=(8-2)~2 (-4-2)~2~(1/2)=6(2~(1/2))。错因距离公式  相似文献   

12.
13.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是解析几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应用较为广泛,灵活巧妙地应用它,可以使一些较为困难的数学问题得以比较简捷地解决.本文灵活应用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进行求解,与读者共赏.  相似文献   

14.
部编教材初中几何第七章第7节介绍了有关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平面内一点P(x_0,y_0)到直线Ax By C=0的距离d=|Ax_0 By_0 C|/(A~2 B~2)~(1/2).教材是从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出发导出这个公式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公式的应用上.本文想就初中数学范围内,谈这个公式的一些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是解析几何中的重要公式之一,它的应用极为广泛。本文举数例说明两点间距离公式在代数不等式的证明和求最火值、最小值中的应用。一证明代数不等式例1 设a_1、a_2、b_1、b_2均为实数。求证 ((a_2-a_1)~2+(b_2-b_1)~2)~(1/2) ≤(a_1~2+b_1~2)~(1/2)+(a_2~2+b_2~2)~(1/2)。分析此不等式的左边可看作是坐标平面内两点(a_1,b_1)、(a_2,b_2)之间的距离;不等式右边可看作是点(a_1,b_1)、(a_2,b_2)到原点的距离之和。由此,不难想到:是否可应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来证明。证明设A(a_1,b_1)、B(a_2,b_3)是坐  相似文献   

16.
教材的纵向是教材按章节的知识内容和思想方法由浅入深的方向。如解析几何中关于距离问题的讨论,突出了解析法的思想,按点点距,点线距,线线距的方向进行。因此,它在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时,采用了如下步骤:①用点斜式写过已知点到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程;②用代数方程组求两垂线垂足的坐标,③用点点距离公式推出点线距离公式。从中可以看到,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思想体系。因此,这种纵向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体现各学科特点的基本方法。但是,作为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方法的融汇贯通,仅这种纵向讨论还不够,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横向讨论,即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运用。用面积法推导点线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的各地中考试题都重视在初高中数学知识点的衔接处命题,如二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解直角三角形与解斜三角形,因式分解方法中的十字相乘法的应用,分段函数,根的判别式与韦达定理,根式的化简分母有理化,研究闭区间上二次函数的最值等,这些问题如果用初中的知识解决的话,需要学生对初中数学的综合灵活运用,而这些都可以用高中的数学知识来轻易解决,所以教师在紧张的教学时间下对一些数学能力出众的学生可以进行讲解,使他们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有更深刻的理解.本文讲一下两点间距离公式在初中中考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在应用数学的历史发展中,初等数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很多应用数学方法都由此提出.本文给出如何应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一些思想,并给出其联系,从中可看到,有些数学结论的应用需经过某些处理,甚至经过200多年的探索才能应用.最后对中学教材中是否增加求直线型经...  相似文献   

19.
若点P(a ,b)是直线λ1x +λ2 y +λ3 =0(λ1,λ2 ,λ3 ∈R)上一点 ,则d =|λ1a +λ2 b +λ3 |λ21+λ22,这是众所周知的 ,由它可得性质 若a ,b ,λ1,λ2 ,λ3 ∈R ,且λ1a +λ2 b +λ3 =0 ,则λ23 ≤ (a2 +b2 ) (λ21+λ22 ) .证 构造直线l:λ1x +λ2 y +λ3 =0 ,显然点P(a ,b)在直线l上 ,原点O到直线l的距离为d =|λ3 |λ21+λ22,原点O与点P之间的距离为 |PO| =a2 +b2∵d≤ |PO| ,∴ |λ3 |λ21+λ22≤a2 +b2 .故 λ23 ≤ (a2 +b2 ) (λ21+λ22 ) .推论 若λ1,λ2 ,λ3 ∈R ,且λ1+λ2 +λ3=0…  相似文献   

20.
给出定点M(二。,y。)和定直线l:Ax By .____,.}Ax。 Bvn C}___.__. C一O,那么“一带簿瑞尸表示点M到直线l的距离.上述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一个基本公式,可直接求点线距离.因它涉及到绝对值、直线垂直、最小值等内容,所以把此公式和其他相关表达式结合,构成新的组合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