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9年,中国政府严正宣布:中国早已掌握了中子弹技术且拥有了自己的中子弹。此消息极大地震撼了世界各国,也有力地回击了个别国家对我国所掌握的核技术的恶毒攻击。我国国防科技人员几十年的心血铸就的神秘杀手──中子弹,它到底为何物呢?让我们掀开它的面纱来看看。 一、中子弹的概述及特点 中子弹是一种以高能中子为主要杀伤因素,相对减弱了冲击波和光辐射效应的一种特殊的小当量战术核武器,它是在小型氢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和普通核武器相比,中子弹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早期核辐射效应强。原子弹和氢弹都是杀伤和破坏力极强的核武器,这样的武器会毁灭对方,但对使用者本身也没有太多的实际利益。  相似文献   

2.
《光谱实验室》2007,24(1):88-88
科查良兹是前苏联发展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的主要策划者之一。  相似文献   

3.
 自从原子弹发明以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迄今先后出现了4代原理不同的核武器。第一代是原子弹;第二代是氢弹;第三代是单项功能强化的核弹,典型代表有:中子弹、冲击波弹、钻地弹、电磁脉冲弹等.  相似文献   

4.
郑春开  许甫荣 《物理》2003,32(6):391-397
核能有两个最具影响的应用:一是它的和平利用——核电(第四讲介绍),另一是它的军事应用——核武器.文章将介绍核能和核武器基本原理以及核燃料生产方法.首先简要介绍核裂变能与聚变能;然后比较详细地说明原子弹的基本原理,包括中子增殖、自持裂变链式反应条件、临界质量和两种形式原子弹的结构原理等,对于氢弹、中子弹的原理仅作简单介绍;最后,对核燃料的生产:铀同位素分离和钚—239的反应堆生产作了原理性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他 ,享有美国“氢弹之父”美誉 ;他 ,因陷害“原子弹之父”遭唾骂 ;他 ,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传奇人物。2 0 0 3年 9月 9日 ,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爱德华·特勒去世 ,享年 95岁。“氢弹之父”出生在犹太家庭据美联社报道 ,半个多世纪来对美国防御政策产生重大影响、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美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爱德华·特勒 (EdwardTeller)因脑中风 ,于 2 0 0 3年 9月 9日在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的家中去世 ,享年 95岁。爱德华·特勒于 190 8年 1月 15日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家庭 ,父亲是一名律师 ,母亲是钢琴家。和爱因斯坦一…  相似文献   

6.
郑绍唐 《物理》2001,30(8):472-478
简述了美国研制中子弹的历史背景,中子弹的简要发展史,详细阐释了中子弹的两个重要特性;强辐射与低爆炸威力,并与普通裂变弹作了对比,在分析中子弹特性的基础上,讲述了中子弹的物理原理,即中子弹是一种以氘氚聚变反应释放的高能中子为主杀务因素的特殊设计的低威力氢弹,最后,文章阐述了中子弹的功用与局限以及中子弹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7.
杨庆余 《大学物理》2003,22(8):33-38
奥本海默是世界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在量子力学、黑洞理论方面作出过开创性的贡献,他对20世纪30年代美国物理学的迅速崛起起了重要的作用;他成功地领导了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但后来却竭力阻止氢弹的研制并导致了名的“奥本海默案件”,由此揭示了科学家“荣誉与道德”之间的心灵冲突,本对此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朱祖良 《物理》2006,35(9):764-766
从1960年底开始,于敏积极投身我国氢弹原理探索研究,四十多年来他为我国核武器事业殚精竭虑、奋斗不息,建立了卓尔不凡的功勋,1965年在我院理论部兵分几路全面探索氢弹理论方案的基础上,于敏带领一批科研人员赴上海,利用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J501计算机,对加强型原子弹深入开展了大量系统的计算和物理粗估工作,细致地进行分析,逐步找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所在。接着以原子弹引爆氢弹为新的原理方案,分解物理过程,反复计算和分析论证,终于揭开了突破氢弹原理和技术途径的奥秘,经过全院各方面集思广益,密切配合,氢弹理论设计从原理到材料、结构的完整方案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9.
在向自主创新型国家转变的新形势下,纪念赵九章院士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教兴国,人才是关键.当今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小平同志指出:"如果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6月17日是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50周年。相关部门曾经对当年那段历史做过许多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即将出版侯艺兵等整理的《亲历者说"研制热核弹"》一书。本文是我对当年亲历氢弹研制和试验的情况的点滴回忆。20世纪60年代初,二机部(核工业部)在进行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时就安排了氢弹的预研。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后,二机部九院抓紧组织氢弹的研制工作。  相似文献   

11.
 他,享有美国“氢弹之父”美誉他,因陷害“原子弹之父”遭唾骂他,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传奇人物。2003年9月9日,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爱德华·特勒去世,享年95岁。“氢弹之父”出生在犹太家庭据美联社报道,半个多世纪来对美国防御政策产生重大影响、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美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爱德华·特勒(EdwardTeller)因脑中风,于2003年9月9日在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的家中去世,享年95岁。爱德华·特勒于1908年1月15日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钢琴家。  相似文献   

1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美国于1945年8月6日和9日先后在日本两次投掷原子弹,遏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继续。原子弹的巨大破坏力,使人们一听到“原子弹”三个字便不寒而栗,令人闻而生畏。原子弹刚在日本爆炸,在中国社会各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人们惊呼人类已经进入原子时代。有关原子弹的内容,很快成为中国人非常热门的话题,竺可桢和胡适的日记中都多次提到原子弹。  相似文献   

13.
<正>1982年我所申报的题为"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项目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申报这个奖项的时候,参加申报的人一致推举彭桓武先生为第一完成人。彭先生享受这一殊荣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的。因为我国的原子弹、氢弹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就是在彭先生亲自组织指导下进行的。彭先生是1961年调到九所从  相似文献   

14.
一、假缓和、真备战的产物七月初以来,美国报刊纷纷报道了有关美国正准备在欧洲部署中子弹,供北约组织的战术导弹或大炮之用的消息.七月十三日,美国参议院通过授权美总统卡特着手生产中子武器.中子弹的部署,说明以美帝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苏修咄咄逼人的军事压力前面,想用这种新型的核武器来抵消苏修在常规军事力量和一般核武装力量在欧洲方面所占的优势.这是当前苏美两霸假缓和、真备战,疯狂地迅速扩充和加强战争力量,企图争霸全球的又一具体表现.什么" 缓和" ,什么“裁军”,什么"限制 战略武器”,什么“防止热核战争”,统统都不过是…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前苏联试验了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美国杜鲁门总统决定发展氢弹。朝鲜战争发生后,美国国会授权把国防经费增长4倍,同时美国政府把少数科技精英通过暑期研究(SummerStudy)的形式组织起来,征求他们对国家安全的建议。本文介绍的就是美国组织暑期研究的这段历  相似文献   

16.
<正>于敏院士是当代中国杰出的科学家,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近代物理所(1956年改为原子能研究所,即现在原子能研究院和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前身)从事原子核理论的研究工作,1961年调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从事核武器的研制。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氢弹原理爆炸试验成功仅用了两年零两个月,那是我国核武器发展最为  相似文献   

17.
从1961年5月至1980年4月,从32岁到51岁,周光召先生在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工作了19年,把人生最富于创造力的一段时间献给了祖国的核武器事业,与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一起,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与氢弹的突破立下了丰功伟绩,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8.
海湾战争中,美国陆军紧急为地面战斗车辆装备了AN/VLQ-6“安全帽”和AN/VLQ-8A导弹对抗装置,以对付伊拉克的反坦克导弹。AN/VLQ-6“安全帽”导弹对抗装置实际上是一种车载的红外干扰机。美国洛拉机光电系统公司早已掌握了这方面的技术,并给美国陆军做过演示,但一直未  相似文献   

19.
自三十年代初发现中子以来,人们一直对中子进行仔细的研究,使之在许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原子弹、氢弹等武器的应用、反应堆工程、同位素技术以及受控聚变技术等。由于中子应用在科学及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它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视。除利用已有的中子设备外,纷纷建立新的、性能更好的强中子源,以适应各种重要技术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物理学不是一门具体的技术学科,然而物理学却是高技术(包括军事高技术)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先导和理论基础.物理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直接对技术科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它通过为邻近学科提供相应的理论和试验方法促进军事高技术的发展.一、物理学促成定向能武器的诞生普通的炮弹、炸弹,包括威力巨大的原子弹、氢弹,爆炸之后的能量以爆炸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播,其有效杀伤范围是以爆炸点为中心的圆(或球)形区域,所谓定向能武器,其能量是沿一定方向传播的,杀伤破坏作用与武器能量的传播方向有关.物理学的研究成果促成了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微波波束武器等定向能武器的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