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工业CT密度分辨率的精确测试,通常既是工业CT制造商也是其用户关注的问题。检验工业CT密度分辨能力的试验方法有多种。比如美国BIR公司采用的“盐水法”和LSNL曾经采用过的“升温法”等,各有长短。本文基于体积变化可以转换为密度变化,设计采用—个较大的钻孔有机玻璃圆盘试样来测试工业CT的密度分辨率。试验表明,此办法精确、简单、实用,可以获得工业CT密度分辨率与检测局部平面位置的关系,还可同时较好测试工业CT的空间分辨率。  相似文献   

2.
3.
本文介绍中科院上海原子核所工业CT(IndustrialComputerizedTomography)的研究情况.工业CT借助于现代辐射成像技术,以建立高清晰度的物体断面图象.它在工业设备或产品的无损检测和质量评价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显示出远胜于常规检测手段的优越特性,并正在步入工业生产程控领域. The research activities of industrial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ICT) at SINR is described. Because of its superior qualities in spatial and density resolutions, ICT has been and will be widely used in non-destructive test, quality evaluation and process control.  相似文献   

4.
首先介绍了基于工业CT的反求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步骤。然后分别从基于曲面分割和基于体素分割这两条基本工业CT的反求技术路线,就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分析和总结。同时,以一实例来展现两条技术路线的反求结果。最后,对基于工业CT的反求工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尚未有效解决的问题进行描述和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首先介绍了基于工业CT的反求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步骤。然后分别从基于曲面分割和基于体素分割这两条基本工业CT的反求技术路线,就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分析和总结。同时,以一实例来展现两条技术路线的反求结果。最后,对基于工业CT的反求工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尚未有效解决的问题进行描述和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工业CT检测对象的大小是不固定的,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探测器的成像面积非常重要。采用探测器偏置来获得更大的扫描视野,并推导相应的重建算法。该算法首先使用Parker类型函数对采集到的投影数据中的冗余部分进行加权,然后采用扇束滤波反投影重建算法重建得到断层图像。在实验中使用实际工业CT系统分别采集钢制线对块与铝合金变速器外壳的投影数据进行重建算法的验证,重建结果证明了使用的探测器偏置重建算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且空间分辨率和标准扫描的重建结果保持一致,这个方法可以在工业CT成像上有效使用。  相似文献   

7.
工业CT检测对象的大小是不固定的,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探测器的成像面积非常重要。采用探测器偏置来获得更大的扫描视野,并推导相应的重建算法。该算法首先使用Parker类型函数对采集到的投影数据中的冗余部分进行加权,然后采用扇束滤波反投影重建算法重建得到断层图像。在实验中使用实际工业CT系统分别采集钢制线对块与铝合金变速器外壳的投影数据进行重建算法的验证,重建结果证明了使用的探测器偏置重建算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且空间分辨率和标准扫描的重建结果保持一致,这个方法可以在工业CT成像上有效使用。  相似文献   

8.
盛康龙  强玉俊 《物理》1992,21(3):173-178
编者按:这是一篇好文章,尤其在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活跃时期,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说明基础研究可为国民经济创造巨大财富.我们借此栏目向科研工作者及在诸如钢铁工业.电力工业、石化工业、兵器工业,海空军军械工业、机械制造业等生产制造领域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推荐这一篇有启发、有借鉴、有开拓和有吸引力的文章.  相似文献   

9.
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委托西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共同筹备的“全国激光工业应用技术交流会”于1983年10月27~31日在古都西安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廿三个省市、114个单位的150名代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述了硒的历史、来源和性质,评述了硒在玻璃工业中的应用情况和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1.
 阻挡放电,也被称为介质阻挡放电或无声放电,它是一种由两个平行的平面电极或圆柱形电极间至少存在一个独立的介质层,并在交流供电条件下的放电情况(图1)。这种放电的主要优点在于可在大气压气体中产生非平衡态等离子体条件,并且这还是一种经济可行的好方法,因此它已经在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在工业CT系统设计过程中,射线能量选择、探测器结构设计、射线源和探测器匹配等方面都涉及探测器灵敏度问题。研究了影响工业CT光电二极管探测器灵敏度的几个主要因素及其定量关系。首先分析了灵敏度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能量沉积率、绝对闪烁效率、光收集效率、光电转换效率。然后采用蒙特卡罗方法仿真得到闪烁体的能量沉积率、光收集效率,计算了CsI(Tl)闪烁体的荧光转换效率及光电二极管的光电转换效率,定义了闪烁体与光电二极管的匹配度的概念。最后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探测器灵敏度的表达式,理论计算值与实际测量结果最大相差20.4%,实验验证了该灵敏度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在工业CT系统设计过程中,射线能量选择、探测器结构设计、射线源和探测器匹配等方面都涉及探测器灵敏度问题。研究了影响工业CT光电二极管探测器灵敏度的几个主要因素及其定量关系。首先分析了灵敏度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能量沉积率、绝对闪烁效率、光收集效率、光电转换效率。然后采用蒙特卡罗方法仿真得到闪烁体的能量沉积率、光收集效率,计算了CsI(Tl)闪烁体的荧光转换效率及光电二极管的光电转换效率,定义了闪烁体与光电二极管的匹配度的概念。最后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探测器灵敏度的表达式,理论计算值与实际测量结果最大相差20.4%,实验验证了该灵敏度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工业CT图像均匀性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工业CT图像重建过程中,射束硬化使得图像出现“杯状”伪影,阵列探测器响应不一致使得图像出现环状伪影、带状伪影和点伪影,影响图像均匀性.本文分析了射束硬化的原理和探测器响应不一致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实验,对探测器响应进行多挡板定标得到校正系数表.利用查表插值的方法对投影数据进行均匀性校正,消除上述伪影.  相似文献   

15.
邓彪  余笑寒  徐洪杰 《物理》2006,35(12):1055-1059
同步辐射微束X射线荧光CT(SR-XFCMT)是将传统的X射线荧光分析法和计算机断层成像(CT)技术有机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分析技术.SR-XFCMT可以给出元素在样品内部的分布而不需要对样品进行破坏性的处理, 现已成为很多研究领域的有力工具.文章简要介绍了同步辐射微束荧光CT技术及其应用的最新进展,阐述了同步辐射微束X射线荧光CT的关键问题及其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TG156.99 2006032065激光熔覆TiC陶瓷涂层的组织和摩擦磨损性能研究=Mi-crostructure and friction wear properties of TiC laser cladlayer[刊,中]/孙荣禄(天津工业大学机械电子学院.天津(300160)) ,杨贤金∥光学技术.—2006 ,32(2) .—287-289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TC4合金表面上制备了TiC陶瓷涂层,分析了熔覆层的微观组织,测试了熔覆层的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TiC激光熔覆层分为熔覆区和稀释区两个区域,熔覆区未受到基底的稀释,由TiC颗粒和TiC树枝晶组成;稀释区受到了基底的稀释,由TiC树枝晶和钛合金组成;TiC激光熔覆层的…  相似文献   

17.
 自从1802年,物理学家理特(Ritte)发现紫外线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了,但是人类制造第一只紫外线灯管还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而真正能付诸实用的新型紫外线光源更是在60年代后才出现的,可见紫外线技术发展比较晚。近10年来,随着新型紫外线光源的出现,紫外线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正深入到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紫外线的基本性质紫外线一般是指波长在400~180纳米之间的电磁辐射线。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8.
引言在18—19世紀間,光的微粒学說和波动学说进行了很久的爭論。十九世紀初,光的干涉和衍射現象使光的波动学說取得了胜利;但是,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的光电效应现象又使光的微粒学說复活了。于是人們便不能不承认光具有波动和微粒的两重性。在二十世紀的二十年代德布罗意(de Broglie)把光的这种两重性运用到物貭的概念上,认为运动的物貭不仅具有微粒的性貭,同时也具有波的性貭。也就是說,物貭微粒的运动也  相似文献   

19.
超导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超导进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低温技术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为超导现象的发现提供了环境条件。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和他的助手在测量汞的低温电阻时发现,当温度降至4.2K附近,汞  相似文献   

20.
 自160年前第一台照相机发明以来,摄像(影)技术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的突破,目前彩色成像已经在世界范围广泛普及。在1833年英国的威特斯塔(C.Wheatstone)发表双眼视差形成立体视觉学说之后,于1841年,英国科学家坦鲍特(F.Talbot)据此设计出需用专门立体镜观看的第一代立体相机。上个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机身为两个镜头,同时拍摄两幅分离画面的专用立体相机比较盛行。科技的进步推动了彩色立体成像技术的可能与发展,计算机立体视觉技术、立体摄影技术、三维重建技术等完全突破了平面成像技术的局限,展示了真实的三维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