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苏轼“和陶诗”问世以来,诗评家对其艺术成就褒贬不一。其实,苏轼“和陶诗”的创作,并未脱离现实生活,是作者在特殊境遇下,借陶渊明之酒杯,浇自我之块垒,是借鉴古人成功的艺术形式来抒发自我对现实的强烈感受,并在学习陶诗的艺术风格中,融入自我独特的风格。“和陶诗”体现了苏轼晚年的艺术追求倾向,与早年那些生机勃然的诗歌相比,“和陶诗”呈现一种跳动的闲淡、一种朴茂之美,诗风平淡自然,感情真笃充沛;超然淡泊,意与境合;托物言志,意在言外;写景传神,时见佳句。苏轼的“和陶诗”没有等同陶诗,而是自具本色。  相似文献   

2.
孔子教导士人为“仁”献身的观念经历了千年的颠扑之后,作为绝对的真理烙在仕宦士人的深层意识之中,永不破灭,于是苏轼勇于用生命对此进行着诠释与演绎。而屈原对于生命以及生命意义的苦苦追问所展示出来的生之可贵的意蕴与深情。又使得苏轼深深忧愁、痛苦万分,不得不用老庄纵浪大化的精神来进行消解,用投身自然的举动来进行舒缓,同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体会着生命深层的韵味,倡导着新的生活模式,创造着新的精神风貌,开启着新的心灵家园。  相似文献   

3.
“苏学行于北”——论苏轼对金代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诗、文、词对整个金代文学的影响很深,金初苏学之盛是由北宋使金文臣被留之人带去的,诗文风格往往“不出苏、黄之外”。至金代中叶,金国文人已成长起来,仍对苏轼崇拜有加,金代系统研究宋诗特别是苏诗的是元好问,金人尊崇苏轼而亦知其短,王若虚在充分肯定苏轼的同时,也有不少中肯的批评。  相似文献   

4.
5.
论李光之“晚节师渊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光是宋代“四大名臣”之一,其人其作深受陶渊明影响,章联系其晚年遭遇,试作探讨。同时认为李光“转益多师”,所作诗歌具有自身风格。  相似文献   

6.
准确把握一个时代学创作主体和主流学的特质,是学研究的基本条件。宋代政治、经济和化的主要特质,决定着宋代人的社会地位和精神风貌;这种特质和风貌,孕育出宋代主流学的艺术特质、创作规律和总体成就。这些特色、规律和成就,冲破了封建正统学思想的束缚,依照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演进,在古代学史上铸就了光耀千古的辉煌。  相似文献   

7.
诗、画被称为姊妹艺术。在诗与画对比关系上 ,苏轼倾向于“诗画同律”说 ,莱辛则强调“诗画异质”说。中西方这两种传统的诗画对比观的提出有其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 ,而中西艺术实践及其传统理论、主客体关系上各自强调侧重点的差异 ,以及对诗画媒介符号与时空观的不同理解 ,都是造成两种诗画对比观文化内涵不同的重要原因。弄清楚这种差异的内在实质 ,以求相互借鉴 ,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翁方纲“苏学盛于北”之语,主要指金代.但元代也适用。元代的文学创作颇受苏轼影响,其“影响”表现为互为联系的两个侧面:一是苏轼的为人,为学,理论,创作,时元代文学的影响;二是元人对苏轼的推崇。  相似文献   

9.
10.
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由于其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中国的古典诗歌在唐代已发展到了它的顶峰时期,产生了众多位名垂千古的伟大诗人及其难以数计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1.
半个世纪前,钱钟书的陶渊明研究,已从接受史的角度来研究了,与西方后来兴起的接受美学暗合,带有方法论意义,这一点学界很少有人注意。本文根据钱先生提供的研究线索,将六朝三唐陶渊明的接受史略加条理和说明,以展示其具体面貌。  相似文献   

12.
后代文人学者尊崇陶渊明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不断地庚和其诗文。对明代的"和陶集"进行全面梳理,共辑得"和陶集"31种,考其存佚,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13.
14.
《叶梦得与苏轼》一书以历史上多有争议的叶梦得与宋代文学史上的冠冕人物苏轼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诸多领域的对比分析,较为客观地展现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生态,为宋代文学的比较研究作了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对东坡“和陶诗”进行了探讨。在点明何为生命意识并分析了促进东坡生命意识觉醒的契机后,本文指出在生命哲学发生转变之后,东坡生命意识的具体体现:其一,从物质层面上解决岭海人民缺衣少食的现状是东坡实现其生命价值的一种新方式。其二,精神层面上,为岭海地区文化传播做贡献,是东坡实现其生命价值的另一方式。另外,在当地长时间的反思中,东坡还意识到了实现其生命价值的最终方式———创作。  相似文献   

16.
苏轼"崇陶"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颇有趣味、令人深思的文学现象。究其原因,除了众所周知的深受北宋学术思想文化思潮和当时人们注重理性、精神、道德重构,以及社会上"学陶"风气等外在因素影响之外,尚有其内在的直接的心理动因:一是苏轼在人生困境中,经过人生反思,为寻求一种精神依托而自觉"师范"陶渊明;二是苏轼对陶渊明疏朗淡远诗学境界的倾心推崇;三是苏轼艺术审美理想与陶渊明审美旨趣的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17.
苏轼的"书如其人"与"书法五要素"说有着内在的系统关联性,并且辩证地统合在其书论体系中。后世对其相关书法主张的通俗化解读与阉割式承继,使得其理论的精妙之处未能凸显。  相似文献   

18.
正过10年,妈妈多少岁?星期天,爸爸带我去书店看书。我看了一个精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画了一幅中国画叫《百鸟归巢图》,一位名叫伦文叙的状元为《百鸟归巢图》题了一首奇怪的诗: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我读后,总感到画与诗不相符:苏轼画中的标题是百鸟,但伦文叙题的诗中却不见百字踪影,似乎只管数鸟儿有多少只: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数到八就结束了。  相似文献   

19.
苏轼改进了词的叙事文体特征,主要采用"直言无隐"与"弦外之音"两种方式叙事.线型结构与横断型结构是苏词叙事的外在形态,使词体叙事趋于完善.题序加议论再助以用典与隐喻使其词的叙事呈现出两种方式的有机融合,为词的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也使他的词表现出鲜明的叙事风貌.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代文人的“隐退”思想以“刚性”的意志为后盾,不能简单地看作“消极”。“文人画”实现了再现型绘画向表现型绘画的转变,其图式语言折射的审美追求是“以柔求刚”。其外表的“柔弱”掩盖了其内在的“刚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