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物理》2017,(10)
<正>作为杨振宁先生的学生,我很想在这里回忆一下杨先生是怎样引导我,影响了我的思想方法,工作习惯,和研究方向的。我就从1979年我第一次见到杨先生开始。1石溪研究生人们可以想象我第一次见到杨先生时会有多么兴奋。我当时着迷于量子力学统计解释的问题,对于其中关于粒子波函数在测量时会在瞬间收缩到一点觉得不可思议,总想找到一种实验去检验这种说法。于是我就和杨先生讨论这个问题。正如赵午前面所讲,杨先生对学生是十分关  相似文献   

2.
《物理》2017,(8)
<正>我是杨振宁先生的学生,到如今45年了。45年来我跟从杨先生经历的学习过程可回忆的事情很多,借今天给杨先生祝寿的机会,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来分享一些对我有特别意义的我所知道的杨先生。1我的学生时期我1971年到美国纽约石溪大学读书,1972年杨振宁先生收我做他的研究生。回想四十多年前我的学生时期,首先浮入脑海的就是杨先生对学生的关怀和耐心。记得当时我有较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每天都到他的  相似文献   

3.
《物理》2021,(9)
正杨振宁先生一系列物理文章几乎就是20世纪下半期理论物理的发展史,考虑到对物理发展的影响,可以用"伟大"二字形容。已有许多书刊文章(包括本刊于2014年第1期刊发的施郁的文章《物理学之美:杨振宁的13项重要科学贡献》)对杨先生科学成就进行介绍。如果试图从后学者角度扼要概括杨先生的学术思想,大胆评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欣逢杨振宁先生百年诞辰,已有不少文章总结了杨先生对当代物理学发展的重要科学影响.笔者认为,作为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杨先生不仅以诸多具体的科学贡献推动了当代物理学革命性的进步,而且其独特的科学风格在国际学术界独树一帜,其学术思想更是深邃隽永、对中国和世界的物理学发展有长远的启发作用.笔者将结合学习杨振宁科学思想的体会,联系自己在理论物理研究方面的科学实践(包括在1992—1994年跟随杨先生对量子开系统、超导相变和冷原子物理方面的探索),对当代理论物理发展趋势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文章将通过具体实例,阐述为什么要做"美或有用"的理论物理;为什么基本物理的理论在一段时间内可以与直接的实验验证保持距离?对于后者,本文还从科学方法论(哲学)的角度就理论预言与实验证实的关系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着眼于"有用"的理论物理-应用理论物理,笔者强调了国家需求驱动的科学研究与自由探索一样,也会导致基础物理的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5.
朱邦芬 《物理》2022,(1):47-52
1 研究的创造性与研究风格和品味有关 杨振宁先生是一位"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风格大师"[1].杨先生和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非阿贝尔规范场论"为宇宙中基本作用力和自然规律提供了解释"(美国费城富兰克林研究所颁发"鲍尔奖"给杨振宁的文告,1994年),大自然的一切相互作用力被杨先生归结为"对称性支...  相似文献   

6.
翟荟 《物理学报》2022,(18):230-236
早在20世纪50年代,杨振宁先生和他的合作者们就意识到,稀薄中性量子气体中最主要的相互作用效应可以被s-波散射长度来描述,从而可以得到不依赖于粒子间相互作用的细节的普适描述.这一洞见奠定了量子气体的理论基础.他们还由此给出了玻色气体基态能量的表达式,后来被称为“Lee-Huang-Yang修正”.实验物理学家克服种种困难,在近40年后的1995年,才将冷原子气体冷却到量子简并.此后,冷原子物理展示出来种种优势,包括相互作用和维度的可调控性以及测量的精密性,这使之成为研究量子多体物理的理想平台之一.多个冷原子实验观测到“Lee-Huang-Yang修正”的效应.通过有效地降低系统维度,冷原子实验对一维体系的研究,还证实了杨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Yang-Yang thermodynamics. 2010年左右,年逾八旬的杨先生再次研究一维可解模型,他发现的一维多分量费米子系统的极限行为,又很快被冷原子实验证实.通过内态调控产生等效的人工维度,冷原子体系还可以模拟高维体系的物理,其中包括实验模拟了杨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SU(2)非阿贝尔规范场中的Yang monopole这一...  相似文献   

7.
《物理》2017,(9)
<正>杨振宁7岁来到清华园,那年他父亲杨武之应聘到清华大学任算学系教授。清华大学物理系和算学系当时都在科学馆办公,科学馆是杨振宁小时候最喜欢的一个地方,尤其夏天,里面特别凉快。2003年杨先生正式回到清华大学任全职教授~(2))。之后他创办的高等研究中心从理科楼搬回到科学馆,杨先生形容自己的人生画了一个圆。那段时间,他特别喜欢读20世纪英国大诗人T.S.Eliot的一首诗,并亲自译成中文,其中的两句是:  相似文献   

8.
朱邦芬 《物理》2022,(10):732-733
<正>杨振宁先生在场论、粒子物理、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学等物理领域做出了多项开创性贡献,特别是他和合作者构建的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提出的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当今世上最伟大的一位物理学家。杨振宁出生于1922年10月1日(农历八月十一日)。由于换算农历为公历时的差错,他护照上的出生日期为9月22日。2021年9月22—23日,按中国人习俗,清华大学携手中国物理学会和香港中文大学举办了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  相似文献   

9.
今天很荣幸能够到这儿来跟大家见面,介绍一下杨振宁先生的治学和成就,以及他的为人.大家都知道杨先生是安徽省合肥市人,我来到这儿感到特别亲切和高兴.我跟杨先生相识十六年了,对他的做人以及做学问的态度,对他的成69有一点了解,今天就借这个机会向大家作个介绍. 一、根 杨先生于1922年9月22日出生在合肥.六岁以前是在合肥度过的,后来随父母到厦门、北京.抗日战争开始后,他全家又从北京回到合肥,然后经武汉、香港、越南的海防抵达昆明.他十六岁时以同等学历考进了那时在昆明的西南联大,开始念化学,因为那时他物理还没学过,直到进了西南联大…  相似文献   

10.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是世界公认的伟大的物理学家、南开大学的名誉教授。在杨先生 80华诞即将来临之际 ,南开大学出版社近日出版了《杨振宁科教文选》。该书的副标题是“论现代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书中精选了杨先生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文章、演讲等共 6 9篇 ,分属于以下 5个专题 :一、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论述 ;二、关于教育事业的论述 ;三、关于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四、关于中国现代科学史 ;五、关于科学分支间的联系。书中全面展示了他对中国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发展所提出的宝贵建议和精辟论述 ,以及他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和人才培…  相似文献   

11.
朱邦芬 《物理》2023,(4):276-282
<正>在抗日战争的艰难环境中,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西南联大的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均由联大统一组织。杨振宁先生的学士学位由西南联大授予,学士论文导师是北京大学物理系吴大猷教授;硕士学位由清华大学授予,导师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王竹溪教授。杨先生在许多场合多次提及西南联大的教育对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施郁  戴越 《物理》2011,40(8):491-499
杨振宁先生曾于2009年4月13日在复旦大学物理系与该系教师进行过一次座谈,内容涉及科学研究的新方向、个人治学体会、物理学史上的若干人和事等广泛问题.复旦大学物理系施郁教授据现场录音将该座谈整理成本文,经杨先生审阅并授权后,投送本刊发表.考虑到本文可能对从事物理学研究、教学和学习的同行以及读者均有教益,本刊特刊出以飨读者.需要说明的是,刊出此文时,为保持座谈内容的原汁原味,我们未按中文期刊"应以通顺、规范的汉语表述"的规范对其文字进行任何改动,望读者鉴谅.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5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三届物理文化节开幕,开幕式有幸邀请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院士.杨先生表示,他非常开心能和北师大的同学们进行交流.看见现场那么多的同学,激起了他在西南联大上学时的回忆.杨先生说到,当时的学生很少,中国有名的大学也很少.而今天看见北师大物理系的学生就有这么多人,如今中国的大学又如此之多,这表现了中国的繁荣发展,国力的高速增长,对此他感到很欣慰.  相似文献   

14.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教授把他的大作“Selected Pa-pers,1945—1980,With Com-mentary”寄赠译者。这大十六开本洋洋洒洒596页的巨著,选载了杨先生1945至1980年的75篇物理学论文。它们是杨振宁先生总数多达三百的论、  相似文献   

15.
《科学》杂志1992年第3期刊载了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张奠宙的“特稿”:“杨振宁和当代数学”.此文包括作者和杨振宁的大量对话.杨振宁谈到他的成功“除了机遇和环境因素之外,似乎有两个原因是主要的.弟一个是:面对物理学中的原始问题,不要淹没在文献的海洋里!”“有些人喜欢做锦上添花的事。可是他那个‘锦’就不一定对,你那个‘花’也就没什么意思了.” 杨振宁在回答应该多研究“大问题”,还是多关注“小问题”的提问时说:“我的老师费米曾回答过这个问题.他说,多半时间应该做小问题.大问题不是不可以做,只是成功机会较小.通过小问题的训练,…  相似文献   

16.
朱邦芬 《物理》2014,(4):276-280
<正>1982年,杨振宁先生在60寿辰之际,一反庆祝著名科学家寿辰出版纪念文集(Festschrift)的惯例,亲自选编并出版了他的《文选暨评注》(Selected Papers With Commentary,以下简称《文选》)[1],共600页。在这本文选中,杨先生从他撰写的二百余篇论文中选择了75篇论文,并为每篇选文一一撰写了评注。评注共约80页,集中放在75篇选文的前面,中间附有25张照片。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 80寿辰。 6月 17日— 19日 ,“前沿科学国际研讨会”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 1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1位沃尔夫奖和 1位费尔兹奖获得者 ,110位海外著名科学家 ,4 0余位院士 ,众多国内一流科学家 ,以及杨振宁先生的朋友、学生 ,部分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共 4 0 0余名正式代表 ,参加了会议 ,共祝杨先生 80华诞。会议安排了 2 2个大会报告 ,4 4个分会报告。做大会报告的世界级科学家有激光发明人C .H .Townes ,夸克创议人M .Gell-Mann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朱棣文 ,E .A .Cornell ,C .Co…  相似文献   

18.
杨振宁物理教学思想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世雄 《物理》2001,30(4):238-140
20 0 1年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设立 10 0周年 ,全世界物理学界都将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庆贺这一盛事 .自 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来 ,全世界的华人视他们为英雄 .他们大大提高了华人在物理学界的地位 ,乃至世界上的地位 .这一点正如杨振宁所说 :“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杨振宁先生的贡献是巨大的 ,也是多方面的 .除了他和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外 ,他和米尔斯创立的规范场理论被看作 2 0世纪与相对论、量子力学齐名的三大里程碑之一 .此外…  相似文献   

19.
杨振宁教授生于一九二二年 (壬戌 )农历八月十一日 .战后出国深造时 ,出生日期转成公历 ,当时只取其大概 ,证件一律记为九月二十二日 .按正确换算 ,先生之生辰应为公历十月一日 ,与国庆同日 .先生科学成就盖世 ,其中佼佼者有二 .其一为一九五六年 (丙申 )与李政道合著之文章 ,提出宇称破缺 ,令世人得知左右手可以区分 ,而镜中之世界有别于真实世界 .此项工作一鸣惊人 ,李杨遂获颁诺贝尔奖 .宇称破缺文章刊于《物理评论》一九五六年十月一日版 .其二为一九五四年 (甲午 )与米尔斯合著之文章 ,提出规范场论 .后人发现不论强作用或弱作用 ,均为…  相似文献   

20.
本书由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甘幼玶著,1992年第一版。 全书史料丰富,但仍以评论为主。内容包括:评述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发现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规律、记杨振宁在统计物理学领域的成就、评述杨振宁—米尔斯规范场理论革命性的意义、记杨振宁读书教学四十五年的生涯;最后以“杨振宁的成功之路给我们的启示”为概括。作者为理论物理教授,学识渊博,兼备向读者娓娓动听解说的热忱,以深入浅出的语言把艰深的科学问题化解为明白的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