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力学通识教育对培养学生科学与工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核心通识课“无处不在的力学”的多轮教学实践,对多学时条件下的力学通识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进行了探索,建立形成了“学科规划、多人授课、专人负责”的通识课程管理模式、“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理念和“讲授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研究型教学”相结合的多元教学模式。课程开设以来,学生选课踊跃,教学团队投入度高,促进了学生科学与工程素养的提高,扩大了力学学科在师生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万超  于洋  霍波 《力学与实践》2022,(2):379-384
新一轮科技变革业已开始,我国正在大力推动“新工科”建设。力学专业作为工科的关键基础之一,需要结合新时代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来推进专业教育与学科建设。本文以生物力学与仿生跨学科课程为例,分析了当前跨学科课程所面临的学生缺少了解、教师定位不清、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提出了与低年级通识教育、基础力学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针对性措施,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总结,以期为现有工科中的跨学科课程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非线性动力学的普及化和整合科学新进展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本文总结和分析了通识教育课“混沌与非线性思维”的设计与实践。非线性动力学现在已经成为人类知识的一部分。“混沌与非线性思维”是为上海大学所有学生(包括理工、经营和人文三大类)开设的通识教育课。该课程聚焦于混沌的科学概念和文化影响,非线性不仅作为数学模型也作为思维模式。该课程帮助学生从非线性思维角度观察、分析和理解自然和社会中的不可预测和不确定现象。教学实践表明,非线性动力学可以恰当的方式普及而成为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质性内容,并为各专业的本科生接受。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非线性动力学的普及化和整合科学新进展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本文总结和分析了通识教育课"混沌与非线性思维"的设计与实践。非线性动力学现在已经成为人类知识的一部分。"混沌与非线性思维"是为上海大学所有学生(包括理工、经营和人文三大类)开设的通识教育课。该课程聚焦于混沌的科学概念和文化影响,非线性不仅作为数学模型也作为思维模式。该课程帮助学生从非线性思维角度观察、分析和理解自然和社会中的不可预测和不确定现象。教学实践表明,非线性动力学可以恰当的方式普及而成为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质性内容,并为各专业的本科生接受。  相似文献   

5.
正本文主要介绍基于《大众力学丛书》中的《诗情画意谈力学》和《趣话流体力学》两本书,适应信息时代知识传播的需求,将《大众力学丛书》进一步升华,制作视频公开课与在线课程的情况以及几点体会。1天津大学力学专业通识课的建设过程对于力学科普重要性的认识,力学界的同仁早有共识,特别是力学科普对于引导和培养后备力学人才的重要性。1999年天大力学系由16位教授、博导共同发起,为1999级工程力学专业新生开设力学  相似文献   

6.
非标准化考核能够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灵活应用知识以及知识建构的能力,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思维和质疑精神。本文针对基础力学课程教学进行了非标准化考核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导向,以“师生协同、知行合一、育教一体”为教学理念,设计建立了线上线下混合式多元化全过程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实践表明,非标准化考核模式的实施为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提供了更加全面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本文考核模式与方法可为基础力学教师提供一些严把质量关的教育教学改革借鉴思路,同时也为学习基础力学的学生提高学业学习水平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周建平 《力学与实践》2023,(5):1188-1197
作者曾长期任教于国防科技大学,从事力学和航天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后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从事载人航天工程总体设计及技术管理工作。本文回顾了作者在航天与力学专业受教育和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横跨高校与国家重大专项工程的独特经历,分享了对航天工程与高等教育等方面的思考,也介绍了作者的学习成长历程。结合其参与工程技术管理决策的典型案例,强调了大学数学、力学等方面扎实的“童子功”学习的关键基础作用,对大学生的学习和人生成长提出了期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力学与实践》2011,(6):106
为了纪念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简称力学所)第一任所长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力学所组织相关人员编撰此书,以缅怀钱先生对发展我国近代力学和建设力学所所做的贡献.本书主要介绍钱学森的工程科学思想,钱学森的建所理念和办所方针,应用力学学科发展与实验室建设和钱学森的挚友、亲人对他的回忆,以及50年前在力学所工作的老一代科学家和工作者与钱学森之间的感人故事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着力反映力学所在钱学森工程科学思想的指导下  相似文献   

9.
文科类学生理科素质培养的教学研究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开设《力学与现代生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实践,研究针对文科类 学生的基础、兴趣以及公共选修课的跨越式目的要求,进行课程及教学内容的优选、教学方 法的创新、课堂过程管理方式的调整、考试方式的改革以及问卷调查与考试成绩的分析等方 面,如何面向文科类学生开设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类公共选修课程,培养其综合素质,拓宽 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跨学科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切实达到通识教育 课程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0.
对力学教育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从国家工业化对工程师的需求出发,讨论力学教育所涉及的若干问题。一是以航空科技工业所需要的飞行器结构设计师为例,分析人才数量、知识结构的变化情况,指出我国既需要大批以应用现有技术为主、研制开发产品的工程师以适应当前以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的工业发展模式,又需要一批以技术创新为主的研究工程师去适应未来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为主的工业发展模式。二是从培养研究工程师的目标出发,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建议积极采用本硕贯通的培养方案,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培养成效。三是从技术科学统一性的角度看待力学理论教学环节,对技术科学体系所具有的统一性特征进行分析,建议进一步对专业基础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通过深化力学教育来带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四是从实践与创新统一性的角度看待力学实践教学环节,建议对大作业、考试、毕业设计、课外科技活动进行改革,增加创新内容和要求。  相似文献   

11.
3S学习模式包括自学(study independently)、研讨(seminar)、科学研究(science research)三部分.本文以突出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驱动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出发点,以理论力学课程为教学研究平台,开展3S学习模式在理论力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介绍了结合理论力学课程的3S学习模式的实施方法和实施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实施的效果进行了评估,给出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为推动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新体系和教学新模式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照.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院士童秉纲教授(1927—2020)是流体力学家、教育家,工程科学的践行者.文中简要介绍了童秉纲先生的生平,着重回顾了童先生在非定常流与涡运动、生物运动力学、气动热力学等流体力学3个分支学科领域对工程科学思想的实践,最后介绍了童先生对我国力学教育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针对力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进行了兴趣引导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通过组织概论 型课程与讲座、科学创新实验、力学史教育及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等方式,使力学专 业的学生尽早了解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内容及其分类、专业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广泛 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培养工程科学家和研究工程师的需求,对理论力学课程提出若干改革建议。主要内容包括:如何面向工程需求改善教学内容,如何适应时代发展更新教材,如何引导学生提升学术品位,如何帮助学生拓展学术视野。在每个建议中,均给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材料力学是机械类、土木类和力学类等工科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秉承“强基础、重实践、融模拟、促创新”的理念;构建“融工程、融前沿、融思政”的教学资源与内容,夯实学生的力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利用力学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将抽象的力学概念与三阶递进的课程实践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将数值模拟技术引入课堂,初步培养学生利用数值模拟软件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建立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解决工程问题为导向,以创新实践为特点,以数值模拟软件为工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课堂。  相似文献   

16.
最优控制课程是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学位必修课,同时也是力学(特别是动力学与控制方向)学位课,是一门具有理论深度和广泛工程应用的基础课。本文围绕如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对最优控制课程的教改核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等展开讨论。部分教改措施(如研讨式教学和BOPPPS教学结构)已应用于课程实践且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关于工程专业的力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工程专业的力学教育陈立群(鞍山钢铁学院,鞍山114002)中国力学学会在文献[1]中谈到力学与工程结合时明确指出“当务之急是应当加强工程专业的力学教育”.这无疑是很必要的,因为力学对工程技术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大多数工程专业学生不同程度受过力...  相似文献   

18.
关于工程专业的力学教育陈立群(鞍山钢铁学院,鞍山114002)中国力学学会在文献[1]中谈到力学与工程结合时明确指出“当务之急是应当加强工程专业的力学教育”.这无疑是很必要的,因为力学对工程技术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大多数工程专业学生不同程度受过力...  相似文献   

19.
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校理论力学教学体系中,应以逻辑方法为基础,在课程教学中强调科学方法论的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辅以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论,结合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鼓励学生的主观创新精神,最终实现其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相似文献   

20.
最优控制课程是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学位必修课,同时也是力学(特别是动力学与控制方向)学位课,是一门具有理论深度和广泛工程应用的基础课。本文围绕如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对最优控制课程的教改核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等展开讨论。部分教改措施(如研讨式教学和BOPPPS教学结构)已应用于课程实践且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