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流变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力  刘敬芹 《应用化学》2003,20(3):210-0
聚合物乳液;流变性能;反应性乳液;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流变性  相似文献   

2.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乳液聚合;涂料;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  相似文献   

3.
油品中的微量水分是降低油品质量,威胁发动机安全寿命的主要因素。为了制备优良的油水分离滤纸,本研究首先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合成改性苯丙乳液,研究了乳化剂用量及比例、引发剂用量等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复合乳化剂用量为0.8-1.0 wt%,引发剂用量为0.8 wt%,交联单体用量为3 wt%,反应温度为80℃时,制备的改性苯丙乳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乳液粒径分布均匀。在上胶量为20±0.5 wt%时,此乳液浸渍的滤纸耐破度为304 kPa,拉伸强度为4.18 kN.m~(-1),耐水时间为24.0 h。水滴在浸渍滤纸表面上的接触角为110.2°,而煤油的接触角为25.6°。本研究为改性苯丙乳液在发动机滤纸上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有机硅微乳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有机硅微乳液与有机硅乳液相比,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如优异的热稳定性、渗透性等。本文主要阐述了有机硅微乳液的形成原理、制备方法及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在有机硅微乳液的形成原理里,详细介绍了增溶理论和界面张力理论;在有机硅微乳液的制备中,着重讨论了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催化剂等对有机硅微乳液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建筑涂料用苯丙乳液的研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采用自由基乳液聚合方法,通过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三元共聚反应,合成了建筑涂料用的苯丙乳液。通过大量的实验确定了反应配方及加料方式,并详细讨论了各组分及反应条件对聚合反应和产品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有机氟改性苯丙乳液的合成及其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苯丙乳液;含氟甲基丙烯酸酯;氟碳表面活性剂;单体转化率;吸水率  相似文献   

7.
有机硅-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合成及粒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种子乳液半连续法合成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并对其粒子形态及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种子乳液半连续聚合工艺可制备出固含量42wt%,乳化剂含量4wt%(基于单体量)、窄分布纳米粒子的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随反应进行,粒径分布变窄,平均粒径逐渐增大。随乳化剂中SDS与OP-10的摩尔比减少,粒径增大。  相似文献   

8.
以苯乙烯、丙烯酸、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为单体,采用乳液聚合制备了苯丙乳液,研究了合成温度、引发剂用量、乳化剂用量、功能性单体丙烯酸用量等反应条件对苯丙乳液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丙烯酸单体对乳液耐酸碱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合成反应条件.结果表明,随着合成温度的提高,混合单体的转化率迅速增加,78℃时转化率最大(达到97.1%),而后随温度继续提高基本保持不变.混合单体转化率随过硫酸钾引发剂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当过硫酸钾与混合单体质量比为0.010时转化率最大,此时单体转化完全.此外,随着乳化剂用量增加,乳液的外观、钙离子稳定性、凝胶等性能都有所提高,但吸水率也相应增加.最佳合成反应条件为:合成温度为78℃,混合单体组成为15g苯乙烯、2g丙烯酸、18g丙烯酸丁酯、8g甲基丙烯酸甲酯,引发剂和乳化剂与单体质量比分别为0.010和0.035.得到的苯丙乳液在酸性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细乳液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自制的聚氨酯大单体与含乙烯基有机硅单体、丙烯酸酯进行共聚反应,通过合适的工艺条件,制备了一系列性能稳定的细乳液。研究了聚合方法、有机硅含量对共聚细乳液及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细乳液法制得的聚合物结构明确,细乳液粒径均在150 nm左右,分布指数约为0.07,有机硅的引入使乳液胶膜耐水性及耐高温性得到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反应性乳化剂对有机硅-丙烯酸酯乳液共聚合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聚合;反应性乳化剂对有机硅-丙烯酸酯乳液共聚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用有机硅改性苯丙乳液的研究已做了大量的工作[1-6]。但这些有机硅的来源仍然是从石英砂的高温碳热还原法制备的,这种方法高能耗、污染大,所以寻找低温制备有机硅单体一直以来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7]。本文直接从二氧化硅出发,制备出新型含双键的乙烯基四配位硅单体[8],用于苯丙乳液的改性。1实验部分1.1试剂与仪器烷基乙烯基磺酸钠(DNS86,工业品)乙烯基四配位硅单体(自制)[8],结构式为: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NETZSCH TG 209热重分析仪,空气下以20℃/m in的升温速度测试样品的热失重;美国PEDSC-2C差示扫描量热仪测样品的玻璃化…  相似文献   

12.
重金属旋轨耦合作用使磷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内量子效率在理论上可达100%,突破了传统有机荧光二极管内量子效率为25%的限制,是目前最有潜力的第三代显示器.但是,磷光材料常因浓度猝灭、三线态湮灭、二聚体发光等因素影响器件性能.位阻型磷光材料能够抑制分子间的强相互作用,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本文作者综述了近年来具有大体积空间位阻效应的铱(III)、铂(II)、锇(II)等有机小分子磷光材料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基于有机硅组分交联稳定纳米胶束的研究进展,对制备方法和交联区域的选择以及应用领域的研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指出将有机硅引入双亲性高分子链中,利用有机硅部分的溶胶-凝胶转变对双亲高分子胶束的具体区域进行交联,能够使其胶束结构固定下来并形成杂化材料,在提高高分子胶束稳定性的同时又赋予其无机材料的刚性、低生理毒性、便于纯化等优点,为双亲性高分子的制备以及药物的运载、控制释放等带来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张立 《化学研究》2014,(3):317-322
有机钯配合物由于其优异的催化性能在有机催化反应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作者综述了有机钯配合物催化剂在聚合反应、偶联反应、羰基化反应、氧化反应及加氢反应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同时对其发展方向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碳纤维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纤维因其优异的综合性能常被用作树脂基体的增强材料.然而由于碳纤维与树脂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性能较差,其增强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往往与理论值相差甚远,因此必须对碳纤维进行表面改性,以提高其与聚合物基体的界面粘结性能.本文作者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碳纤维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概述了涂层法、氧化法、高能辐射法等改性方法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界面强度的改性效果.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近年来不同结构的杂环类双光子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就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双光子吸收材料在诸多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是光电功能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杂环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推拉电子能力、高的光学稳定性、易修饰.能有效提高材料的双光子性能,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Pickering乳滴模板法制备有机/无机杂化的核壳微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主要因为该方法制备出的微球具有以无机粒子为壳层的超粒子结构(supracolloidal structure),能够赋予微球独特的功能.胶体粒子在乳滴表面自组装形成有序的球面胶体壳,得到稳定Pickering乳液,固定乳滴表面的胶体粒子来制备核壳结构的微球或者以胶体粒子为壳层的微胶囊(colloidosome).本文综述了我们课题组以Pickering乳滴模板法制备超粒子结构有机/无机杂化微胶囊包括实心微球方面的工作.我们选择具有不同性能、种类的胶体粒子以及具有不同性质和功能的核材料,采用Pickering乳滴模板法,对吸附在乳滴表面的胶体粒子用不同的固定方法制备具有不同结构和性能的微球和微胶囊,利用基于多重Pickering乳液的聚合技术制备双纳米复合的超粒子结构多核聚合物微球.  相似文献   

18.
利用L25(56)正交实验设计方法,研究了引发剂,乳化剂,有机硅、氟的用量以及聚合温度,单体配比等因素对乳液单体转化率的影响.在本实验条件下,得出制备氟硅丙乳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乳化剂用量为4%,引发剂用量为ω=0.6%,单体配比为n(BA):n(MMA)=44:54,有机硅用量ω=10%,有机氟用量ω=4%,聚合温度...  相似文献   

19.
反应性物质热危险性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反应性物质热危险性评估的理论方法和实验方法,讨论了反应性物质热分解和热失控危险性的评估策略,并以有机过氧化物为例简述了相关评估策略在反应性物质热危险性评估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超疏水表面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超疏水表面研究进展,简述了超疏水表面研究的理论基础,归纳总结了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功能超疏水材料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超疏水表面因其独特的自清洁性能而成为功能材料及表面界面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并就其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