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黄土磁学性质与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对陕西渭南黄土剖面古土壤层位S8和黄土层位L8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确定中国黄土和古土壤的主要磁性矿物是磁铁矿。赤铁矿是次要矿物,对剩余磁性贡献较小。磁性质不稳定的磁赤铁矿存在于黄土和古土壤中。但不影响剩磁稳定性。稳定的天然剩磁载体主要是磁铁矿,而不是赤铁矿。磁性矿物的粒度是以准单畴(PSD)为主。古土壤到黄土之间过渡带磁性矿物的矫顽力、剩磁矫顽力和饱和剩余磁化强度的变化为渐变过程。这一过渡带记录的气候由温暖逐渐变为干冷。  相似文献   

2.
系统研究了低温条件下铬氧化物YCrO3体系的磁特性及比热特点.实验结果表明,在高温区(T>140 K)直流磁化率随温度的变化遵从居里-外斯定律,YCrO3体系处于顺磁状态,样品的有效平均磁矩μefr=3.99μB、顺磁居里-外斯温度TCw =-340 K,即体系具有反铁磁性.在TN =140 K附近,YCrO3体系经历了由顺磁态向倾角反铁磁态的相转变,其自旋磁结构一直保持为Г4(Gx,Ay,Fz;FRz);低温条件下(T<140 K),体系具有完整闭合的磁滞回线,表明YCrO3样品具有反铁磁性的同时,具有明显的弱铁磁性,且随温度的降低铁磁性逐渐增强.对应于磁相变温度TN,比热曲线在140 K附近出现尖锐的λ形反常突起,由于Y离子没有磁性,显示了Cr3+磁矩亚晶格的顺磁-反铁磁相变对比热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国黄土磁化率各向异性与成因及其对第四纪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利用磁化率各向异性来研究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的沉积组构。根据它们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如各向异性度、磁性面理和线理度等参数的差异),可区分上述两种沉积物。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黄土下伏的上新统红壤土的磁组构,并与我国南方残积风化壳的红粘土的结果进行比较,考虑到地质特点,认为西峰黄土下伏的红壤土可能也属风积成因。  相似文献   

4.
末次冰期旋迴兰州黄土剖面与南极东方站冰岩芯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临夏市北塬阶地剖面的磁化率曲线与南极东方站2083m冰岩芯的同位素曲线变化趋势十分吻合,剖面厚35m,马兰黄土之下出现5层古土壤,上部3层(S_(1-a),S_(1-b),S_(1-c))对应末次间冰期的3个温暖阶段,末次冰期的间冰段(南极冰岩芯的C阶段)在北塬黄土剖面中有清楚的反映,形成3层古土壤和两层黄土,剖面底剖已属于倒数笫二次冰期,发现有耐干冷的哺乳动物和软体动物化石。  相似文献   

5.
双核Ni(Ⅱ)氯醌酸阴离子桥联配合物的合成和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4种以氯醌酸阴离子为桥联配体的Ni(Ⅱ)单核和双核配合物,经元素分析、IR、电子光谱、磁化率测定进行了表征。发现其μeff值随温度降低先出现极大,后又复变小。在考虑到分子间相互作用和单离子零场分裂影响等因素后,用修正的Heisenberg模型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分子内Ni(Ⅱ)离子间存在铁磁性磁交换作用,而分子间则为反铁磁性磁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6.
金华市土壤磁化率与重金属的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对城市土壤产生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以浙江省金华市为典型区,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表层土壤的磁化率和Cr、Co、Ni、Cu、Pb等5种重金属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并从空间上寻找磁化率与重金属的关系。结果表明,(1)低频磁化率总体较低,频率磁化率总体偏高,都属于强变异,两者呈负相关。重金属Cu、Pb、Ni含量大多在土壤背景值之内,Cr、Co则有较多土样超过背景值。(2)从总体上看,磁化率与5种重金属相关性较弱。(3)低频磁化率、Pb、Co具有很强的空间相关性,频率磁化率、Ni、Cu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Cr的空间相关性较弱。(4)在空间上,低频磁化率与频率磁化率负相关明显;在城区西部和西北部,重金属Cr、Ni、Pb、Cu含量均相对较高,在城市中心,重金属Pb、Cu含量较高;Cr、Co与低频磁化率从空间上更多地表现出负相关,Co与频率磁化率在空间上正相关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Gouy磁天平法测定物质磁化率实验数据处理公式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Gouy磁天平法测定物质磁化率实验数据处理必须应用的Curie定律演绎为分子磁矩μm=n(n 1)μB同形关系式并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8.
采用一种简单的溶剂热法成功的合成了花朵状的钴磁性粉体。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样品进行物相与形貌的表征。结果表明样品为六排堆积(hcp)和面心立方结构(fcc)混合结构的钴单质,形貌为由很多个厚度约为50~150 nm的菱形花瓣构成的花朵状结构,每个花朵的尺寸约为2μm左右。采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试了样品的磁性能,测试表明样品在室温下表现出铁磁性,饱和磁化强度(Ms)为140 emu.g-1,剩磁(Mr)为9.4 emu.g-1,矫顽力(Hc)为280 Oe。  相似文献   

9.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对称性破损态(DFT-BS)方法,运用不同的密度泛函和基组对反铁磁性EO叠氮铜双核配合物[Cu2(dmpe)2(μ1,1-N3)2(CH3COO)]+的磁性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杂化泛函计算的结果与实验数据非常吻合,能够准确描述反铁磁性EO叠氮铜双核配合物的磁性质.磁轨道分析表明,配合物中存在3个磁通道(2个叠氮桥、1个羧酸桥),磁通道中N原子、O原子与顺磁中心二价铜离子间都存在p d轨道重叠,对体系反铁磁性耦合相互作用都有贡献.从自旋布居分布角度来看,该配合物中顺磁中心间主要是自旋离域作用.配合物中羧酸桥传递强反铁磁性相互作用,使得顺磁中心间磁轨道的重叠增加,体系的反铁磁性相互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称性破损态方法结合密度泛函理论,运用不同方法和基组,对典型的μ1,1-N3铁磁性双核Ni(Ⅱ)配合物[L1 Ni_2(N_3)](NO_3)2(1)和μ1,3-N3反铁磁性双核Ni(Ⅱ)配合物[L_2Ni_2(N_3)](ClO_4)_2(2)的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化密度泛函方法能够准确描述2个配合物的磁特性,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吻合很好.配合物1中单占据分子轨道(SOMOs)能量劈裂较小,表现为近简并,有利于铁磁耦合相互作用;配合物2中SOMOs能量劈裂较大,导致反铁磁性相互作用.配合物1中存在2条磁通道,其中pyrazolate配体的N原子间存在p轨道重叠,有利于反铁磁相互作用,叠氮基和金属Ni中心之间为正交磁轨道,有利于铁磁相互作用,2个磁通道作用的总结果使得体系宏观上显示为弱铁磁性;配合物2中,2条磁通道的配体pyrazolate和叠氮基中的N原子之间都存在p轨道重叠,导致反铁磁耦合.  相似文献   

11.
测定了双臂套索冠醚双核铜(Ⅰ)配合物[Cu2L(OH)](ClO4)3Me2CO(L=N,N'-二(8-喹啉甲基)-1,4,10,13-四氧-7,16-二氮环八环)的变温磁化率(4~300K),所加场强为5.O×105A/m.拟合了变温磁化率数据,得到J=-279.cm-1;加上分子场校正后,得J=-257.7cm-1,Zj'=-30.1cm-1.拟合结果表明,分子间存在反铁磁性交换作用,而分子内的磁交换(J<500cm-1)还未大到使其反铁磁性交换作用变为抗磁性.用自旋倾斜体系解释了其反常的χm-H图.晶体结构和Cu2+3d轨道的分析表明,磁交换作用是通过OH桥进行的.比较了另外2个类似的双核铜(Ⅰ)大环OH桥联配合物,得出了J值和轨道重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联苯甲酰-双-(缩氨基硫脲)及其二价负离子的铜配合物,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和电导、红外光谱、电子光谱、ESR谱以及变温磁化率的测定。配合物中的配位键具有极强的共价性,键参数α~2=0.64,未成对电子在配体氮原子上的自旋密度pN=0.114,配合物在低温下呈现反铁磁性,根据修正的二聚体磁化率公式得J=-2.88cm~(-1)。  相似文献   

13.
金华市各功能区表层土壤磁化率与重金属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金华市不同功能区的59个表层土壤土样磁化率和重金属含量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居住区、文教区、商业区、果园和荒地的磁化率与重金属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2)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功能区磁化率与重金属的相关性较为显著.以城市的工业区、绿化区和菜园最为典型,工业区土壤磁化率与Cu、Pb呈正相关关系,农业区(菜园)土...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流动注射-抑制化学发光测定银杏叶中的总黄酮含量的分析方法.它是基于银杏叶中物质黄酮类具有还原性,在碱性条件下还原H_2O_2,抑制鲁米诺-H_2O_2-KIO_4体系的化学发光,其抑制程度的大小与总黄酮的含量成线性关系.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5~30μg/mL,检出限为0.03μg/m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采样频率为240次/h,回收率为101%~104%.  相似文献   

15.
利用超声波分解Fe(CO)5,分解产物通过非均相沉淀获得Nd2Fe14B/Fe双相复合磁粉,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Spark Plasma Sintering,SPS)制备出致密的Nd2Fe14B/α-Fe双相复合磁体.研究发现,伴随着软磁相Fe名义含量的增加,硬磁相Nd2Fe14B颗粒表面包覆的纳米Fe颗粒明显增加,包覆更加均匀,双相复合磁体的最大磁能积(BH)m和剩磁Br逐渐增大,在Fe名义含量为15%时获得最佳磁性能:(BH)m=128.2 kJ·m-3(16.1 MGOe),Br=0.92 Hcj=607.35 kA·-1.当Fe名义含量超过15%时,纳米Fe在Nd2Fe14B颗粒表面团聚现象加剧,致使磁能积和剩磁下降.  相似文献   

16.
一个新型分子铁磁体: 氰根桥联的铜(II)-铁(III)配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和表征了一个新的分子磁体,氰根桥联的杂化型异金属配合物[Cu(en)]~3[Fe(CN)~6]~2.3H~O(en为乙二胺)。变温磁化率、零场冷却磁化强度(ZFCM)、场冷却磁化强度(FCM)和磁滞回线测量表明铜铁离子间存在着铁磁性相互作用,其铁磁相变温度为T~c=11.0K,矫顽力为20×10^-^4T,剩磁为1.70×10^-^1cm^3.mol^-^1.T。该化合物为杂化型铜(II)-铁(III)普鲁士蓝类中具有铁磁相变温度的首例。  相似文献   

17.
合成和表征了一个新的分子磁体,氰根桥联的杂化型异金属配合物[Cu(en)]3[Fe(CN)6]2·3H2O(en为乙二胺).变温磁化率、零场冷却磁化强度(ZFCM)、场冷却磁化强度(FCM)和磁滞回线测量表明铜铁离子间存在着铁磁性相互作用,其铁磁相变温度为Tc=11.0K,矫顽力为20×10-4T,剩磁为1.70×10-1cm3·mol-1·T.该化合物为杂化型铜(Ⅱ)-铁(Ⅲ)普鲁士蓝类中具有铁磁相变温度的首例.  相似文献   

18.
中国黄土区第四纪古气候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论述了,根据我国黄土与古土壤的风化指数、等温剩余磁化强度和孢粉的变化,可以肯定黄土是冰期形成的,古土壤是间冰期形成的,而且这种冷一暖气候的循环变化,在中国黄土区发生过23次。古气候变化界线的古地磁年代、古土壤的热释光年代同终止点(termination)的平均年代值基本一致,表明黄土中的古气候记录和深海岩芯V28—239的氧同位素气候期,能很好地对比起来。因此,可以认为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陕西洛川和西安附近的黄土-古土壤系列,不但可以作为我国的标准古气候地层系列,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典型的。  相似文献   

19.
比磁化率(x)和顺磁共振谱数据测定表明,含9种不同稀土的复合锰系氧化物Ln_(0.7)Sr_(0.3)MnO_3(Ln=Ce、Pr、Nd、Sm、Gd、Tb、Dy、Ho和Er)均为顺磁性物质,而La_(0.7)Sr_(0.3)MNO_3具有铁磁性。在200℃,80mT外磁场下,上述样品的氧吸附量(M)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将比磁化率(x)~(2/3)与比表面(As)的乘积对氧吸附量变化值(ΔM)作图,得到以f电子数=7为分界的两分组线性图,并对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VF)的第一性原理的FP_LAPW方法,对以铜离子为磁性中心的化合物[Cu(μ-cbdca)(H2O)]n(cbdca=cyclobutanedicarboxylate)的电子结构及磁性质进行了计算.对该材料的铁磁性、反铁磁性和非磁性三种状态下的总能量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Cu(μ-cbdca)(H2O)]n的铁磁态能量最低,该化合物为稳定的铁磁性物质,该结果与实验吻合较好.对原子磁矩的计算结果发现,铜原子对化合物磁性的贡献较大,双齿配体上的氧原子和碳原子的贡献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