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平面几何的证明问题中,有一类题目是关于线段的和差问题即证明两条线段的和(差)等于另一条线段.在证明过程中,一般需要添加辅助线,而最常见的添加方法为延长法(补短)或截取法(截长).若要证的线段和差形如线段a=b+c.延长法(补短):根据图形,适当作出线段d=b+c,然后证:d=a;截取法(截长):根据图形,适当作出线段e=a-b,然后证:e=c.  相似文献   

2.
<正>三角函数的求值、化简或证明中,角的变换是关键.变换方法不外乎根据"已知角"和"所求角"之间差异,运用诱导公式、和(差)角公式、倍(半)公式、升(降)幂公式等进行转化.总的来说,应遵循四个原则:"特殊角"原则、"已知角"原则、"目标角"原则、"两夹边"原则.  相似文献   

3.
<正>总体上讲,立体几何中的问题不外乎为证明和计算两种,而计算常常包含"找→证→算"三个步骤,集证明、计算于一身!况且,计算能力也是高考必须考查的重要能力,因此倍受命题者的青睐.角、距离是立体几何计算中的两大问题,也是大多同学感觉棘手的问题.在现行立体几何教材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常常有常规方法和向量法两种.由于常规方法先入为主,因而学生较容易想到由此入手,但有时整得头昏脑胀,无功而返.这是思维定式  相似文献   

4.
为了证明的需要 ,在原来的图形上添画的线叫做辅助线 ,添辅助线是解决几何问题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而利用定义巧添辅助线就是当几何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中出现直接和某一基本概念有关的性质 (如线段或角的和差倍分问题等 )时 ,就可以根据这些要领的定义添加辅助线 下面举例说明 1 要证明一条线段等于两条线段的和 ,可根据线段和的定义将这两条线段接起来 ,然后证明所得的线段和长的线段相等 ;也可以在长的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和短的两条线段中的一条相等 ,证明留下来的部分和另一条线段相等 (角的和差问题类似 ) 例 1 如图 1 .已知P是…  相似文献   

5.
一个平面的斜线和它在这个平面内的射线的夹角,叫做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本文简称为“线面角”),一般说来,求解“线面角”的问题遵循“构造-证明-计算”的步骤进行,求解此问题的关键是确定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确定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主要有两种方法.(1)“立竿见影”:过斜线上不同于斜足的某特殊点作平面的垂线段,垂足和斜足的连线即为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此时“线面角”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锐角.(2)“垂面见影”:过斜线作与已知平面垂直的平面,则两个平面的交线即为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重要的结论).此时“线面角”是一个三角形的内角.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求解“线面角”的问题都可以应用以上两个办法顺利求解,有些问题利用所给的条件不易或很难确定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面对“无影”这一障碍和困难,又将如何求解呢?本文以一道2011年一道高考题第二问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6.
在直接证明a=b有困难时,不妨通过"中介"c来间接的解决问题,即先证明a=c,再证明b=c,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通过"中介"间接的解决问题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策略.举例说明如下:一、"中介"为角例1如图1,正方形ABCD中,E为BC的中点,CF⊥DE,垂足为Q,  相似文献   

7.
本章教材在平面三角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它又是学好反三角函数和简单三角方程的基础。其主要内容是研究用单角的三角函数表示复角的三角函数,导出和角、差角、倍角、半角公式以及万能公式,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再利用这些公式作恒等变形,以适应解三角形、解简单三角方程以及几何、物理等学科的需要。本章例题、练习、习题及复习参考题中所涉及的问题: 1.求特殊角(如15°、75°、22°30'、67°30'等)的三角函数值, 2. 推导90°±α,270°±α的诱导公式, 3. 已知单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复角的三角函数值; 4. 已知几个单角的三角函数值,确定这几个角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王彩霞 《中学数学》2012,(15):87-88
在三角函数这部分中,公式多,解题方法较灵活,但并不是无法可寻,当然有它的规律性,近几年新课改省份的高考中总能体现出其规律性.而对三角函数的考查解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平方法观察问题的条件和所求结论,是同角三角函数正余弦和(差)的形式或正余弦积的形式,可考虑将和(差)的等式两边平方.这样能有机地将和差与乘积结合起来,从而顺利求解.  相似文献   

9.
通常,我们把顶点在圆上、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称之圆周角,同样,我们不妨把顶点在圆外(内),角的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称之为圆外角(圆内角).类似于圆周角定理,圆外(内)角有以下有趣的结论:圆外(内)角的度数等于这个角(及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与圆相交所夹的两弧度数之差(和)的一半(下称推论). 一、推论的证明如图1,已知∠BAC与⊙O相交于D、E  相似文献   

10.
所谓“变”即将题设条件或结论进行适当的变换,使条件与结论便于沟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1.变角 在三角运算中,可根据角与角之间的和、差、倍、半、互补、互余等关系运用角的变换沟通条件与结论中角的差异,使问题迎刃而解,常用的变角方法有:①将结论式中的角向条件式中的角转化;②将条件式中的角向结论式中的角转化;③将题目中的一些角用另外一些角表示;④找特殊角帮忙.  相似文献   

11.
<正>"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这条重要的定理为我们提供了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一种思路和方法.鉴于此,对于满足四点共圆条件的四边形,如果我们能构造出它的辅助圆,就可以利用前面提到的思路和方法,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四点共圆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对角互补,那么它的四个顶点共圆.  相似文献   

12.
运用加(乘)上“平均值”,可方便地证明三角形中关于角对称的同名三角函数不等式。这里的“平均值”指以题中各角的算术平均为角的三角函数值。兹举数例。例1 在△ABC中,求证:  相似文献   

13.
一、数学史话将数学史与数学融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是HPM(Historyand Pedagogyof Mathematics)研究的一个主要涵义.我们知道,三等分角是古希腊三大几何问题之一.即在尺规作图(即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的前提下,无法将一个给定的角三等分.若将条件放宽,却可以引发三等分的作法.比如历史上关于"三等分角"的故事的版本很多,其中有一段是与阿基米德有关.这里简要概述这段故事.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讨论的三角形"峰角"问题,是与三角形一个内角的有关的角的大小问题,其中呈现出一定的规律.问题1如图1,O在△ABC内,BO、CO相交于点O,则有∠BOC-∠BAC=∠ABO+∠ACO.证明连结AO并延长交BC于D,则有∠BOD=∠ABO+∠BAO  相似文献   

15.
一、剪下一个角同学们可能遇到过四边形截去一个角后,还剩多少个角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图形来说明.图(1)沿∠C的两边截去,不经过点B、点D,还剩5个角,即得一个五边形.图(2)沿∠C的一边截去,经过点D(或点B),不经过点B(或点D),还剩4个角,即得到  相似文献   

16.
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有综合推理与空间向量的方法,其中利用空间向量法可回避经过作图—证明—计算等复杂的推理过程,为一些用传统方法解决技巧性大、随机性较强的问题提供了通法.本文拟对2010年高考题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有关线线、线面、面面所成角的问题的应用进行归纳和说明,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这类问题的理解.一、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考点若AB、CD为两条异面直线,(?),(?)分别为它们的方向向量,那么AB、CD所成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对“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提出了明确要求:会用反证法证明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会求简单情形下的异面直线所成的角,通过演绎法对空间有关问题进行证明和推算,发展演绎推理能力.这节公开课的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初步掌握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计算方法;(2)通过对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学习,体会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与区别,感悟化归思想的合理应用,提升空间想象能力;(3)形成自主学习、自主建构新知识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和数学语言的美.教学重点是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难点是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计算.  相似文献   

18.
三角等式证明,不仅涉及的知识面广,而且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较高的技巧性,学生往往感到困难。如何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家都在摸索、尝试。三角题中条件和结论问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角函数式上,也就是三角函数式的名称和三角函数的角这两个方面的差异。在备课时如能紧扣主题,归类分析、抓牢一点,启发诱导,让学生在解题时心中有条路子,眼前有个方向,那么,教与学就能收到成效。在“三角等式证明”一堂习题课中,我紧紧抓住上述两大差异,启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定向,探索三角等式证明的规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例一已知 tg~2a=1+2tg~2β·求证cos~2β=1+cos~2a. 考察条件与结论间的差异。(1)角的差异是:2a  相似文献   

19.
“给值求角”问题的求解分为两步走 ,缺一不可 :1 )根据题设条件 ,求角的某个三角函数值 ;2 )讨论角的范围 ,必要时 ,还需根据已知三角函数值缩小角的范围 ,从而确定角的大小 .例 1 已知tan(α - β) =12 ,tanβ =- 17,且α ,β∈ ( 0 ,π) ,求 2α - β的值 .分析 :已知条件启发我们应求该角的正切值 ,并用拆角“手段”将角 2α - β分拆成2 (α - β) + β .讨论时应尽可能缩小角的范围 .解 ∵tan( 2α- β) =tan[2 (α- β) + β]=tan2 (α- β) +tanβ1 -tan2 (α- β)tanβ.又 ∵tan2 (α - β) =2tan(α - β)1 -tan2 (α - β) =4…  相似文献   

20.
最近,笔者拜读了贵刊上谷巨平的文章《对“平面二次旋转”问题的探究》,受益匪浅.方法具有时代性.而在几年前,我校有个物理老师就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图一(有关磁通量的问题)将矩形ABCD沿着边AB旋转θ(θ为锐角),再沿边AD旋转θ角,那么,旋转后的平面与原来的平面所成的角为多少.当时我是这样解答的:解:因为旋转角与矩形边长无关我们设矩形为正方形(如图一),为了体现对称,我们先将矩形ABCD沿AB向上旋转θ角与图中上面的正方体相交的截面为ABEF,再沿AD向下旋转θ角,与下面的正方体相交的截面为ADLG,延长EB与LG交于H(H在摆放在前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