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精准设计评价目标是有效开展教学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前提和保证。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目标的制订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合理规划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依据学习活动承载的素养功能和水平,结合相关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准确定位评价角度和评价水平。以“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课时教学为例来说明评价目标的科学制订和规范表达。  相似文献   

2.
杨香涛  石明亮 《化学教育》2022,43(21):56-60
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视域下进行中和反应教学,首先以常规实验为载体,从宏观视角认识中和反应的外在表现,然后以模型、动画为载体,从微观视角了解中和反应的微观过程,再以数字化实验为载体,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理解中和反应的内在本质,最后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体验中和反应的应用价值。这样设计,学生能深刻理解中和反应的本质,增进化学学科理解,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3.
陈诚  李康  刘影  何鹏 《化学教育》2024,(9):16-23
以“揭秘人体生命健康中的配合物”为项目研究主题,引导学生掌握配位键以及人体中配合物的存在和结构,并设计“调研人体中配合物的存在”“探究配位键的概念”“明确配合物的结构特征”“认识配合物的应用”“解释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等5个子任务。内容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以人体血红蛋白中的配位键为情境认识配合物的存在,第2部分从结构角度设置3个进阶梯度升华对配合物的认知,从宏观辨识到微观结构探析,提升学生对配合物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素养,落实教、学、评一体化要求。  相似文献   

4.
基于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和SOLO分类评价理论提出“教、学、评”一体化的单元教学模型,分析教学设计流程,并以逆向教学设计形式开展教学设计。最后总结经验,提出教学建议:第一,设计教学时,要关注“教和学的可见性”,做到“心中有教学,眼中有学生”;第二,开展教学时,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评价中;第三,注重开发和利用科学有效的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5.
李斌  李继良 《化学教育》2020,41(3):52-60
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借助表现性评价,有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根据“表现性评价”和“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内涵,从“获取推理证据”“基于证据推理”“建立认知模型” “基于模型认知”等4个维度提出表现性评价量规,以 “空气”第1课时教学内容为例,设计表现性任务。介绍了在“空气”第1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基于表现性评价观测学生课堂表现,并根据学生素养达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展开“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6.
基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对“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主题下的新旧人教版教材思考类栏目进行分类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新教材的内容设计更贴合新课标要求,相对旧教材在素养水平分布、认识视角外显化和符号表征规范化等3个方面有显著差异。基于此,对新教材的使用提出了4点建议:转变传统认知,重视指导与评价功能;把握教材逻辑,实现认知结构化功能;注重符号表征,发挥新教材规范功能;融合优选情境,落实新教材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7.
莫璇 《化学教育》2022,43(1):90-95
针对学生面对化学实验探究问题无从下手的情况,以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这一类探究实验为例,通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建立解决“物质分离与提纯”探究实验的一般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8.
李晓光  杨仁茂 《化学教育》2022,43(13):42-46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是对微观粒子发生变化的认识,其学习过程应从化学反应的宏观现象出发辨识物质种类,借助反应物微观粒子模型和生成物微观粒子模型探析粒子变化,从而得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反应物中原子是如何转化成生成物中原子的,通过分析典型反应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有清晰的认识之后,可不直接研究反应,而间接分析化学方程式得出反应物到生成物是否有电子的转移。  相似文献   

9.
当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中,注重2者性质的分析比较,缺少对2者在生活应用的关注和亲身实践,学生无法切身感受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实用价值。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化学教学应注意与生活深度融合。通过课前设置项目式学习和实践;课中汇报实践成果、进行实验探究、解决真实情境问题,使化学与生活深度融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应用”,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邓玉华  杜丽君 《化学教育》2019,40(21):77-81
依托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教材,利用数字化实验测定无限稀释冰醋酸过程中的电导率和pH的变化,通过宏观现象观察和图像辨识,从微观上深入解析弱电解质的电离特征,突破越稀越电离的认识边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同时,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维度帮助学生形成整合的弱电解质结构性知识,探索化学平衡的思维规律。  相似文献   

11.
王卫军 《化学教育》2020,41(11):49-54
通过对“分子和原子”教学实践的观察和分析,探讨了核心素养视角下化学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讨论认为,化学概念的诠释与演绎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要遵循“抽象→具象→抽象”的建构历程,而多维、深刻的参与性则有助于概念的高质量建构。  相似文献   

12.
以创新应用能力及岗位需求重构课程标准,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等4个方面系统地探索了基于翻转课堂-PBL教学的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模式建设与应用,旨在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药物分析教学新体系,将“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学习,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团队协作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创新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糜佳  蒋新芳  王伟群 《化学教育》2021,42(21):28-33
我国科学教育中科学阅读的现状并不乐观。比较澳大利亚的化学教育,以维多利亚州为例对其官方文件、化学教材、高考考题进行剖析,得出教学评一体化策略可以加强科学阅读,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借鉴这一策略,可以通过课内与课外、阅读与写作、教学与评价这3方面的相辅相成来促进科学阅读的开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朱琼芬 《化学教育》2021,42(1):61-65
以“氯的单质及化合物”单元教学为例,研究了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设计,提出了教学活动设计的一般原则、教学活动的一般类型,总结了教学活动设计的灵感来源。通过一系列连续的教学活动,提升了学生教学过程的参与度和学习效率,调动了学生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培养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以"铁盐和亚铁盐"教学为例,从"暖宝宝"这一情境出发,创设了"暖宝宝使用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使用后暖宝宝中铁元素可能存在的价态是什么、如何验证" "如何回收利用暖宝宝中的铁元素"3个问题情境,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学习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李川  刘敬华 《化学教育》2021,42(13):14-20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开启了我国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实践的新时代。美国高中阶段实施的2019版AP化学课程凸显科学实践的课程目标,以4个化学大概念为依据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倡导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策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性探究实验,设计多样化的评价任务。对比我国现行化学教学实践中缺少大规模教、学、评一体化平台,科学解释和论证能力目标外显不足,教师难以建立化学知识与学科观念素养间联系的现状,提出聚焦课程目标建设过程性评价体系,深度挖掘教学内容背后的科学解释和科学论证能力要求,深入理解知识承载的认识功能和价值等思考。  相似文献   

17.
杨发丽 《化学教育》2018,39(5):49-53
以"煤的综合利用"高三复习教学为例,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确立教学目标,将"化工厂如何解决煤燃烧产生的SO2"科学家如何选择煤气化的反应条件"这2个问题的讨论作为重点,并详述以上教学环节。对教学的实施和目标的落实进行了总结反思:创设真实情境,有效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创新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好问题串,促进知识、思路结构化;精心设计,促进素养显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