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为分析授权再制造下, 再制造设计对制造/再制造影响, 构建了再制造设计不同承担模式下原始制造商与再制造商博弈模型, 对比分析再制造设计费用不同承担模式下, 再制造设计对最优纳什均衡解影响。研究主要得到:授权再制造不仅可以改变原始制造商市场竞争不利地位, 还可以增加其收益; 在授权再制造下, 只有再制造设计带给两种单位产品收益之比较大时, 两者才愿意承担再制造设计费用; 虽然再制造设计可以减少两种产品单位零售价格, 但是再制造设计不一定总是增加消费者剩余。 相似文献
2.
在碳交易机制背景下考虑普通制造商和低碳制造商存在竞争的情形,分别构建集中和分散模式下的供应链决策模型并对减排率以及产品销售价格进行求解。针对分散决策造成的供应链利润损失情况,采用Shapley值法对供应链进行协调,并给出契约协调机制。最后通过算例分析了Shapley值法的有效性,并对碳交易价格和消费者价格敏感性进行灵敏度分析。研究表明:Shapley值法的引入提高了供应链成员以及供应链的总利润,实现了供应链协调;碳交易机制的实施减少了碳排放总量,但较高的碳交易价格会降低供应链利润;消费者价格敏感性的增加使得普通制造商、低碳制造商、零售商以及供应链整体利润均降低。 相似文献
3.
不确定环境下制造再制造供应链定价与协调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模糊不确定环境下制造/再制造供应链系统的定价与协调问题。通过考虑制造产品与再制造产品的差异性,利用模糊理论和博弈论理论等知识,在集中式和分散式决策方式下,分别给出了制造/再制造商和零售商关于制造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最优价格决策,以及分散决策方式下的系统协调策略,并且利用数值算例对所得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碳交易机制下,考虑制造商之间存在竞争且减排成本系数为低碳制造商私有信息的情况,分别构建信息完全对称和信息非对称情形下的供应链模型,对低碳制造商减排率和产品销售价格进行决策。通过引入由批发价和成本共担组成的联合契约,促使低碳制造商传递真实的减排成本信息,并通过算例对碳交易价格和减排成本系数等进行灵敏度分析。研究发现:引入联合契约能够使得信息非对称下的供应链利润基本达到集中决策水平;碳交易价格的增加会激励制造商积极减排、降低碳排放总量、提高供应链利润;低碳制造商减排成本系数的降低有助于减少碳排放量、增加产品市场需求、实现供应链利润增长。 相似文献
5.
6.
在碳交易机制背景下,考虑消费者具有低碳偏好的情况,文章通过构建一个竞争性双寡头垄断市场,研究了创新型企业的最优减排技术授权策略的选择问题,分析了固定费用、特许费用和两部制费用三种授权策略,并探究了技术授权策略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1)两部制费用授权策略对技术持有企业来说总是最优的,而固定费用授权和特许费用授权二者之间的优劣,由产品间替代度和减排率两个因素共同决定;2)无论创新程度如何,固定费用授权对环境的影响最大,而当减排率很小时,两部制费用授权产生的碳排放总量最小.否则,特许费用授权下的碳排放总量最小. 相似文献
7.
利益冲突是影响供应链绩效的重要原因,如何消除供应链冲突、设置合理的协调机制对供应链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考虑到供应商努力水平和风险规避行为是影响供应链绩效的重要因素,利用博弈论和"均值-方差法",构建一种基于供应商努力水平的主体效用模型,设计了基于增值利润共享的供应链协调机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机制能够有效地保障供应链主体在利润不受损情形下调动成员合作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实现零售商与供应商长期合作和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应用博弈论,在存在第三方回收商的闭环供应链中研究了供应链各个节点如何选择定价策略从而达到个体与整体系统利润最大化.在传统收入共享享契约协调机制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从而使得各节点与整体供应链的利润都得到提高.最后,运用具体算例验证了算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碳交易机制和资金约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生产决策,但很少有文献研究碳排放和资金双约束下企业对普通与低碳两种替代品生产决策问题。因此,本文在碳交易机制下讨论了资金约束下制造商两种产品的生产决策问题。本文采用基于有无碳交易和银行融资划分四种情形,基于报童模型构建优化模型分析制造商的最优决策。研究发现:(1)无融资情形下,如果制造商的初始资金很少,则制造商生产更多的普通产品;如果制造商的初始资金很多,则制造商生产更多的低碳产品;(2)在银行融资情形下,当利率较小时,制造商生产更多的低碳产品;当利率较大时,制造商生产更多的普通产品;(3)在银行融资情形下,如果碳排放配额较大,无碳交易机制时的融资量和融资成本高于有碳交易机制时的融资量和融资成本;如果碳排放配额较低则结论相反。 相似文献
10.
碳交易政策背景下,以制造商主导的再制造闭环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碳交易价格和碳减排成本对产品零售价格、回收价格、碳减排水平和碳排放量的影响,并与无碳交易政策情形下的相关变量进行比较,为企业的生产决策和政府碳交易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政府的低碳技术推广可以促使企业选择更高的碳减排水平,碳交易价格越高则废旧产品的... 相似文献
11.
在跨国闭环供应链中考虑碳关税、碳配额和碳税三种政策的影响,分别建立了出口国制造商(OEM)再制造模型和OEM授权进口国零售商进行再制造模型,得到不同模型中OEM和零售商的最优价格、最优销售量、最优利润,进一步分析了产品碳排放总量是否超过配额的不同情形下新产品碳排放量对新产品和再制造品价格、销售量的影响以及其中碳关税和碳税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在配额限制下,存在碳关税、碳税以及两种政策共同约束的取值区间,当税率水平在不同区间时,新产品碳排放量对两种产品的价格、销售量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碳排放交易机制下的供应链运作策略及协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排放权交易是控制和减少碳排放的有效工具,同时也使得企业的运作成本增加,供应链的决策管理更复杂。考虑由零售商和制造商组成的二阶段供应链,研究不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供应链成员内部碳排放权交易、外部市场碳排放权交易)下基于数量折扣契约的供应链协调问题,并与无碳排放约束的情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下,数量折扣契约能够实现供应链的协调;无碳排放约束的供应链最优订货量大于外部碳排放权交易的供应链最优订货量,成员内部碳排放交易下的供应链最优订货量和供应链期望利润随着碳排放配额的增加最终等于无碳排放约束下的供应链最优订货量和供应链期望利润;外部市场碳排放交易政策下供应链的期望利润随着碳排放配额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在消费者对低碳产品存在偏好的碳交易市场中,研究两级闭环供应链中的减排与定价决策问题.对于制造商负责回收模式下的回收再制造过程,采用指数分布来刻画废旧产品质量水平的不确定性.假设新产品和再制造品存在竞争关系,建立制造商和零售商间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给出制造商确定减排投资和回收参考价格以及零售商决定两种产品的差别定价策略,通过算例分析回收产品的残值和碳交易价格对最优策略和供应链成员利润的影响.研究表明,为了获得利润最大,当碳交易的市场价格升高时,制造商应加大减排投资,且零售商应采取提高产品零售价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针对由风险中性制造商、损失厌恶型零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建立了零售商效用最大化和制造商利润最大化的优化模型,然后采用收益共享契约对供应链进行协调,最后采用公平熵求解收益共享系数.本文在供应链的各个阶段考虑了碳排放对供应链优化与协调的影响,对碳交易环境下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和制造商的最优定价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制造商负责再制造设计,经销商负责再制造的闭环供应链系统,建立政府无补贴、补贴经销商再制造和补贴制造商再制造设计3种策略下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分析不同补贴策略对供应链成员企业决策的影响。同时,应用数值仿真方法研究相同补贴支出下两种补贴策略的优劣。结果表明:相对于无补贴策略,两种补贴策略均会降低再制品和新产品的销售价格,提高再制品销售量,提升再制造设计水平,并且在再制品需求量小于新产品需求量时均会降低新产品销售量,在再制品和新产品的需求量相等时均会提高新产品销售量;另外,在相同的补贴支出下,当新产品需求量大于再制品需求量时,补贴经销商更能降低两种产品的销售价格和新产品的销售量,提高再制品销售量和制造商与经销商的利润,补贴制造商则更能提升再制造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虑政府对废弃产品回收的奖惩约束措施,针对一类由制造商、零售商构成的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系统,基于博弈论方法研究了新产品和再制造品存在定价差别时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模式下的定价策略,得出了闭环供应链成员的最优定价策略和利润,并分析了政府约束措施对闭环供应链运作的影响。研究表明:集中决策下供应链效率高于Stackelberg博弈分散决策,为此设计了一个收益共享协调定价契约实现了闭环供应链的协调,进而分析了政府回收约束情况下再制造过程利润超过制造过程的再制造优先条件。算例分析验证了定价策略及协调机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运用在线理论研究多支股票算法交易策略。在El-Yaniv等人研究基础上,构造了单支股票买入问题的在线策略,证明该策略为最优在线策略;将构造的单支股票交易策略应用到多支股票交易策略问题中,设计了多支股票交易策略算法,并以每支股票收益加权进行投资组合;最后选择上证A股二十支股票从2009年到2012年的交易时间价格数据验证本文所提策略有效性。将20支股票随机抽取10支组成一组,选4组分别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给策略对于任意选择的多支股票有较好收益。对交易周期分别选取10个偶数长度进行验证,发现交易周期为18天时平均收益最大,平均收益率为5.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