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信欣  刘禹  孙影 《化学教育》2021,42(9):67-75
利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蓝瓶子”实验进行正交实验设计,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最佳实验条件。利用氧化还原传感器(ORP)对“蓝瓶子”振荡体系的电极电势变化曲线进行分析,并针对蓝色的产生和消失过程设计3组对比实验深入探究,阐明其反应原理,意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趣味实验现象背后的微观反应本质。  相似文献   

2.
刘杰  魏影  魏标  苗慧  杨松  陈水生 《化学教育》2022,43(8):86-90
针对当前化学实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依托“云班课”,重构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化学实验“三三三”翻转教学新模式,即将实验教学划分为“三个课堂”:自学课堂、理论课堂和实验课堂等;理论课堂里包含“三个环节”:个人汇报、小组活动和测试点评等;学习效果评判有“三个评价”:自学评价、参与评价和动手评价等。以有机化学实验中“环己烯的合成”为例,采用该新的教学模式开展了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不仅体现了“以学定教、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且也能发挥出线下传统课堂的优势,实现了将“知识内化”的时间拉长,达到对学生线上自学“知识传授”掌握度的有力检验的目的,更有时间和空间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完成在知识传播中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3.
实验涵盖“多晶原料合成→物相分析→单晶生长→材料结构性能表征”一套系统完整的晶体材料制备及表征流程,目的在于培养应化专业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通过观察晶体生长过程理解结晶动力学因素(如过饱和度、温度、物质扩散)对晶体结晶习性及形貌的影响;学会几种重要的材料表征方法;巩固晶体结构基础知识;最终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依据文献理论和紫外可见光谱法证明了Fe2+与SCN-能够形成化学键。又通过传统对比实验,利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和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进一步验证了Fe2+与SCN-能发生络合反应。  相似文献   

5.
以物理化学实验中二组分固-液相图绘制实验为例,通过科学设计,充分利用实验中步冷曲线数据自动采集的时间,引入大型仪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绘制相图的拓展实验。在不显著增加教学课时的前提下,有效促进了科研资源参与人才培养,实现了课堂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能力,助力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工科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6.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以“发现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结合课程内容特点提出了基于学生为中心和产出导向的有机化学“三段式”教学法,并在糖类化合物、蛋白质和核酸章节中进行了具体的教学实施,对实施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三段式”教学法对有机化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大学化学与农林优势学科交叉融合为教学改革任务,构建“基础+模块”的大学化学实验创新教学体系,分别开展“项目式”教学、“科教融合”教学、“产学研”教学、“混合式”教学、“虚实结合”教学等五位一体的实验教学实践,并建立化学创新实验课程评价新体系。本化学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为深入开展化学基础学科与农林优势学科交叉融合教学奠定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确定加强一体化设计、加强理论指导、发掘思政元素和全员共建资源的改革思路。建设由纸介教材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组成的立体化教材,基于立体化教材建设SPOC,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围绕课前导学、课中内化和课后强化等3个信息化教学环节,系统地构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路径。同时重视教学反馈,持续更新立体化教材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相长,为“三教”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王磊  郑楠  孙影 《化学教育》2022,43(5):26-33
教科书的编排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视觉表征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视觉表征的选用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研究借鉴Gkitzia等人的分析框架对人教版初、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物质结构”相关内容的视觉表征进行编码分析。在对表征类型及功能分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科书中物质结构相关知识内容的编排及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展开讨论。研究发现,人教版教科书中视觉表征的分布与教科书编排的“三序”原则较为契合,能够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选用视觉表征。最后,依据研究结论,针对教科书中视觉表征的编选和使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秀娟 《化学教育》2021,42(14):97-103
以某“双一流”高校化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他们在国际学术期刊论文写作方面的需求。研究发现学生需求程度较高的是团队教学,青睐英语写作教师与化学专业教师有配合的教学,并希望对写作及时反馈,同时需要编辑、图书馆员等协助提高学术素养。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个性化、一对一辅导的需求程度最高。该研究结果对高校,尤其是“双一流”高校国际期刊英语论文写作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介绍莫尔法和荧光黄法测定生理盐水中氯化钠含量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针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测定氯含量实验的原理、指示剂、标准溶液、滴定条件及适用范围等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阐明了不同实验方法与操作步骤之间的对应关系。学生根据预习实验,结合具体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对比,可以充分直观地理解实验内容,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制备了粒径均匀、平均粒子尺度为(4.7±0.6)nm,表面修饰3-巯基丙酸(MPA)的金纳米粒子(AuNPs).利用电化学和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研究了pH和AuNPs对细胞色素c(Cytc)结构的影响.UV-Vis吸收光谱结果表明,pH为7.5-3.0时,Cytc和Cytc-AuNPs复合物的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当pH=2.0时,Cytc和Cytc-AuNPs复合物的Soret谱峰位置均发生明显移动,说明pH诱导其构象发生变化.循环伏安(CV)结果表明,表面修饰了MPA的AuNPs能促进Cytc和电极之间的电子传输,与修饰了柠檬酸根的AuNPs相比,其生物兼容性更好.pH的变化会引起CV中Cytc峰电流的改变和峰电位的移动.随着pH值的降低,Cytc电活性的量逐渐减小,并且pH诱导Cytc发生不可逆变性.AuNPs的引入使自由态的Cytc耐酸性增强,而使得吸附态的Cytc耐酸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13.
首次用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技术研究了微过氧化物酶-8(MP-8)与La3+的相互作用的机理。发现La3+优先与MP-8分子中血红素卟啉环上的两个丙酸基团的羧基氧发生键合作用,使血红素卟啉环的非平面性增加,π-π*跃迁所需要的能量减少,但几率降低。La3+与MP-8肽链上的羰基氧发生弱相互作用,因此对卟啉环的结构基本上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电喷雾-离子阱-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在负离子模式下分析了4个黄酮苷元和6个异黄酮苷元的质谱数据, 并总结了两类化合物C环上的裂解规律. 黄酮化合物C环以Rretro-Diels-Alder(RDA)裂解断裂为主, 形成A1,3-离子且相对丰度较高; 而异黄酮化合物C环断裂以碳0和碳3键的断裂为主, 形成B0,3-离子, 且相对丰度较高. 说明黄酮化合物的交叉共轭体系和异黄酮的非交叉共轭体系对C环的裂解影响较大, 而且黄酮化合物的B环和异黄酮化合物的A, B环上取代基的类型和位置对生成碎片离子的稳定性也有影响, 导致生成的碎片离子类型及其相对丰度不同, 根据其质谱数据(包括碎片离子的质荷比和相对离子丰度)可以推测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和取代状况, 为快速鉴定黄酮化合物和异黄酮化合物结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杨珊  李雅丽 《化学教育》2018,39(10):44-48
表面张力是液体的重要物性数据,在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皆有广泛应用。介绍了采用吊片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的实验设计,该实验过程简单,准确度高,实验内容和时间易于调节,对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研作风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6.
基于化学综合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为改善学生存在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改革教育方法,将挫折教育方法应用于实验课程教学.分析了改革实施的可行性,探讨了改革内容与方法,总结了改革成效与经验,针对关键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7.
以FeCl3·6H2O催化合成乙酸乙酯为教学内容,采用“翻转+分段式”混合教学方法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了改革探索。通过教师准备学习资源,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分段讲解,互动交流以及跟踪评价等,探讨了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实施“翻转+分段式”混合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实践结果表明:混合教学模式能够显著促进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明显增加学生自主操作的时间,还能有效降低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8.
韦存容  叶静  马宏佳 《化学教育》2016,37(21):55-58
为了说明含氟牙膏刷牙预防龋齿背后的化学原理,用鸡蛋壳代替牙齿设计了数字化实验。利用电导率传感器研究鸡蛋壳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利用压强传感器研究含氟牙膏水泡过的鸡蛋壳具有抗酸性,利用Logger Pro的线性拟合功能得到鸡蛋壳与盐酸反应的速率曲线,说明F-的保护时间有限。并从理论上分析了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Zhiliang Li 《大学化学》1986,35(12):268-273
Oxygen preparation by potassium chlorate and manganese dioxide is one of the most classical laboratory method. Few study has been made so far on its origination and establishment. Through checking the original roles of potassium chlorate and manganese dioxide, it is found that manganese dioxide was ever first selected as raw material for making oxygen, then led the discovery of chlorine by Scheele and potassium chlorate by Berthollet. Potassium chlorate itself was also ever used for oxygen preparation at a high temperature. In 1832, manganese dioxide was firstly mixed with potassium chlorate for oxygen by Döbereiner and reduces the temperature dramatically. With more following studies, the classic method of oxygen preparation via the two materials was finally established.  相似文献   

20.
荧光光谱法研究葫芦[7]脲与6-巯嘌呤和腺嘌呤的包结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荧光光谱法分别研究了葫芦[7]脲(CB[7])对6-巯嘌呤(6-MP)和腺嘌呤(ADP)的包结作用。实验考察了时间、pH值以及温度对荧光强度和包结作用的影响,利用Benesi-Hildebrand方程分别计算出6-MP和ADP与CB[7]的包结常数。结果表明:酸度对体系的包结有明显的影响。在pH值为8.0和2.0左右时,6-MP和ADP分别具有稳定和最佳激发和发射波长,随着CB[7]浓度的增大,体系的荧光强度都有明显增强,包结作用迅速(小于5 min)。实验得出CB[7]与6-MP和ADP的包结比均为1∶1,在298 K时的包结常数分别为3.6797×102L·mol-1和2.2033×102L·mol-1。通过热力学参数的变化,探讨了维系包结物稳定性的主要作用力。CB[7]是葫芦脲家族中水溶性最强的主体分子,作为一种安全低毒的药物载体极具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