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粉状白钨酸在含聚乙烯醇的水溶液中能够形成十聚钨酸,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顺磁共振、pH滴定及五价钨的测定对十聚钨酸的稳定性和光致变色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十聚钨酸的还原程度与溶液的酸度有关,在较高的pH条件下形成单电子还原物种,而在较低的pH条件下则主要形成双电子还原物种.  相似文献   

2.
粉状白钨酸的制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钨酸的颜色有黄有白,并有粉状与胶状的区别。其中黄色胶状物是黄色粉状与白色胶状的混合物。一般制得的白色粉状钨酸,又或多或少地杂有胶状物,不易定其组成。所以长时期来,只把黄色粉状钨酸作为钨酸的代表,并作为制备金属钨及其他钨化合物的基本原料。黄色粉状钨酸和白色钨酸的生成机理不同,但二者在生成时每易交织在一起。黄色粉状钨酸是均相沉淀的产物,即是含钨络阴离子的分解产物。  相似文献   

3.
仲钨酸A至仲钨酸B的转变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z(H~+/W)值0.35~1.10和温度70~85℃范围内,用H_2O_2-SO_2法测定了Na_2WO_4溶液中仲钨酸A转变成仲钨酸B的速率常数k。溶液接触玻璃表面积恒定时,k为零级反应常数,它与z值成反比,与单位体积溶液所接触的玻璃容器表而积成正比。玻璃容器表面的Si—O基对转变过程具有催化作用。z=1.00时的反应活化能为70.72kJ/mol。仲钨酸A转变成仲钨酸B的反应历程为化学吸附缩合机理。  相似文献   

4.
用SiO_2作催化剂可大大加快仲钨酸A转变成仲钨酸B,反应后溶液的pH值从6.7升至8.1,在此pH条件下,MoO_4~(2-)不聚合成Mo_7O_(24)~(6-),利用这一差异,在含有杂质钼的仲钨酸B溶液中,加入胍盐后,钨以仲钨酸B胍盐[CN_3H_6]_6W_7O_(24)·4H_2O形式沉淀,钼以MoO_4~(2-)留在溶液中,从而可分离钨和钼。  相似文献   

5.
本文继活性粉状白钨酸的制得,用其制备偏钨酸钠后,进一步报道了以粉状白钨酸为出发点的偏钨酸铵(NH_4)_6[H_2(W_3O_(10))_4]·nH_2O、偏钨酸乙基铵、二乙基铵、三乙基铵和四乙基铵盐的合成及部分性质研究。同法还制得偏钨酸三正丁基铵,经化学分析其组成接近[(n-C_4H_9)_3NH]_6·[H_2(W_3O_(10))_4],与文献报道的“酸式盐”[(n-C_4H_9)_3NH]_5H[H_2(W_3O_(10))_4]不同。  相似文献   

6.
利用高分子量的含氮杂环聚合物聚(4-乙烯基吡啶)(P4VP)作为模板合成了纺锤形钨酸钡晶体,为制备形貌可控的钨酸钡晶体提供了一种简单、条件温和、容易控制的方法.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了钨酸钡晶体的晶型及形貌.并讨论了P4VP的浓度、溶液离子浓度、pH值等因素对钨酸钡晶体形貌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扼要总结了作者多年来对钨酸制备方法的研究。与传统方法不同,黄钨酸得自浓盐酸的均相沉淀法。粉状白钨酸是一个活性化合物,乃将Na2WO4滴入1 M HNO3至pH值近于1时制得。此类白钨酸可作为制备偏钨酸、杂多钨酸,包括有机砷多钨酸盐的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8.
十聚钨酸/聚乙烯醇导电膜的制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最近发现粉状白钨酸在聚乙烯醇(PVA)或其它高分子水溶液中有相当大的溶解度,可以得到稳定的十聚钨酸溶液,并进而得到含十聚钨酸的高分子薄膜。通过光谱鉴定和组成分析,证明了在聚乙烯醇存在下,十聚钨酸能以固态形式存在,而且这是首例十聚钨酸/高分子复合物,并且还研究了组成、湿度、光致变色对复合物薄膜导电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顾翼东  宋源 《化学学报》1985,43(9):827-831
本文继活性状白钨酸的制得,用其制备偏钨聚钠后,进一步报道了以粉状白钨酸为出发点的偏钨酸铵(NH4)6[H2(W3O10)4].nH2O、偏钨酸乙基铵、二乙基铵、三乙基铵和四乙基铵盐的合成及部分性质研究。同法还制得偏钨酸三正丁基铵,经化学分析其组成接近[(n-C4H9)3NH]6[H2(W3O10)4],与文献报道的"酸式盐"[(n-C4H9)2NH]5H[H2(W3O10)4]不同。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钨酸铋催化剂,以空气为氧化剂,四环素为底物,考察了制备催化剂时溶液的酸度、降解反应时不同光源、光强度和催化剂量对钨酸铋的光催化降解四环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制备钨酸铋催化剂溶液的pH为1时,催化降解效果较好;当催化剂与四环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3∶1时,光照时间100 min,光催化降解率达66%;以钨酸铋为催化剂,太阳光光催化降解性能优于红外光和紫外光,太阳光强度越强,催化降解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1.
利用荧光光谱及红外光谱法研究了硅钨杂多酸与氧氟沙星分子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溶液中硅钨酸分子与氧氟沙星生成新的配合物,导致氧氟沙星溶液荧光的猝灭,其猝灭类型主要为静态猝灭。通过测定反应的表观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结合热力学参数,证明硅钨酸与氧氟沙星分子主要通过静电和疏水作用形成配合物, 配合物中的硅钨酸仍保持Keggin结构。  相似文献   

12.
六聚钨酸与十聚钨酸在溶液中的相互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六聚钨酸和十聚钨酸在溶液中的相互转化过程,鉴定了相互转化的产物,测定了转化反应速率常数和表观活化能。还考察了酸度、温度及水对转化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硫代钨酸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将5~10 g二氯化锰加入到50~100 mL水中配制成溶液,再向该溶液中加入3~4 g钨酸钠,60~70℃水浴中搅拌10~50 min,持续搅拌中,25℃和常压条件下缓慢通入1~4 L硫化氢气体,继续搅拌5~10 min后,将溶液转移至水热反应器中,180~260℃下,反应5~10 h,过滤得到固体,用蒸馏水洗涤3~5遍,80℃烘干,即得到一种硫代钨酸锰催化剂。本发明的优点:利用通入的硫化氢和钨酸根反应,但不完全反应,可以获得不同形态的硫代钨酸锰材料,提高污染物降解效率。  相似文献   

14.
粉状白钨酸在含聚乙烯的水溶液中能够形成十聚钨酸,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顺磁共振,pH滴定及五价钨的测定十聚钨酸的稳定性和光致变色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十聚钨酸的还原程度与溶液的酸度有关,在较高的pH条件下形成单电子还原物种,而在较低的pH条件下则主要形成双电子还原物种。  相似文献   

15.
苏泽源  赵雨  朱燕艳 《分子催化》2024,38(2):154-159
新型半导体光催化剂钨酸铋是目前研究广泛的光催化剂,但因其电子空穴对易复合的问题,限制了光催化产氢性能。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锂-乙二胺溶液在钨酸铋表面构筑可控氧空位缺陷和金属缺陷。通过材料表征对比了钨酸铋经锂-乙二胺处理前后的变化,并对两者进行了产氢速率测试。钨酸铋在经过锂-乙二胺处理过后产生了氧空位缺陷和降价的金属中心,材料颜色从原先的黄白色转变为黄棕色,增强了光吸收能力。颗粒的主体结构以及物质成分并未发生变化,仍保持花球状颗粒结构,但处理后钨酸铋颗粒表面原先的光滑的片状结构变得粗糙,且方形纳米薄片锋利边缘变光滑,提高了光催化反应面积。这些变化使锂-乙二胺处理后的钨酸铋光催化产氢性能相比未处理之前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以硅酸钠为硅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模板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负载型硅钨酸/二氧化硅(STA/SiO2)催化剂,并采用红外光谱、氮吸附-脱附、热重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硅钨酸/二氧化硅同时具有微孔和介孔结构,且硅钨酸负载后热稳定性有所提高。以柠檬酸三丁酯的合成作为探针反应,考察了制备催化剂时溶液pH值、硅钨酸负载量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9,硅钨酸负载量为50%时,制备的硅钨酸/二氧化硅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和重复使用性,该催化剂初次使用时,柠檬酸的转化率在300min可达到89.09%,重复使用6次,柠檬酸的转化率在300min仍可达到86.86%。通过对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发现柠檬酸三丁酯的合成反应为一级反应。  相似文献   

17.
粉状白钨酸在含聚乙烯醇的水溶液中能够形成十聚钨酸,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顺磁共振、pH滴定及五价钨的测定对十聚钨酸的稳定性和光致变色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十聚钨酸的还原程度与溶液的酸度有关,在较高的pH条件下形成单电子还原物种,而在较低的pH条件下则主要形成双电子还原物种.  相似文献   

18.
以粉状白钨酸为原料,在H_2-DMSO的介质中制得了某些DMSO配位多价金属(Cu,Co,Ni,Zn,V,Pr,Nd)的十聚钨酸盐,测定了它们的红外、紫外吸收光谱、热分析及在溶液中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1968年,Fuchs等首次用控制水解法从WO(CH_3)_4中获得了六聚钨酸盐,它的阴离子W_6O_(19)~(2-)结构也已被测定。迄今六钨酸盐主要还是局限于几个多碳有机胺盐。以粉状白钨酸为原料,在二甲基亚砜(DMSO)中制得了一系列DMSO配位的多价金属的六钨酸盐晶体,并测定了其中部分盐类的晶体结构。但六聚钨酸仍未  相似文献   

20.
钨酸铋在水相体系中能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而对于钨酸铋光催化活性影响因素的研究非常少.本文研究了煅烧温度对花朵状钨酸铋光催化活性的影响.以钨酸钠和硝酸铋为原料,在160°C下水热反应20 h,合成催化剂,并经不同温度煅烧3 h.用X射线衍射(XRD)、拉曼(Raman)光谱、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UVVis DRS)和荧光(PL)光谱表征样品.结果表明,这些样品具有十分相似的相组成和电子结构.然而,对于水中苯酚的降解,钨酸铋的光催化活性显示出了很大的差异.钨酸铋的光催化活性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最优煅烧温度为350°C,并且不受样品比表面积大小的影响.这些样品的活性差异主要归结于钨酸铋的结晶度、吸光性和表面缺陷对其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