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质的分类”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建立的基本的化学观念。论述了物质的分类相关概念的知识层级结构,包括静态分类和动态分类,分析了物质的分类相关概念的学生认识发展和学习困难,解析了物质的分类相关概念的教学关键问题,揭示了基于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建立“分类观”和形成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物质的分类是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贯穿着分类方法。如何根据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对物质进行分类,促进学生化学学科基本观念如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等的初步形成,这无疑是极为重要的。本文从“物质的分类”单元教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本单元内容的教学价值,从化学学科本质的角度阐述了对“物质分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学科观念建构的单元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3.
顾晔 《化学教育》2008,29(2):21-23
新教材中"物质的分类"这一节内容是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我们应该把衔接教学的思想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使知识间的跨度小一些,让学生接受容易一些;物质的分类也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我们要让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学到方法——"鱼"、"渔"兼得。  相似文献   

4.
刘华 《化学教育》2010,31(Z2):121-125
1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物质是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新课程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编排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必修1的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建立以单一元素为核心的知识网络,为学生建立关于物质性质的感性认识,建立元素观、分类观和转化观等基本学科观念,为学生学习元素周期律及物质结构的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刘松伟  刘雅莉 《化学教育》2012,33(11):37-40
以高中化学1"物质的分类"教学为例,分析了物质分类的教学价值与学生学习的困难,阐述了基于"问题账单"促进学生建构化学概念的教学整体思路,并就其中关键环节的设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体会建立物质分类的必要性,以问题为线索设置认知冲突、构建教学内容主线,呈现了类别概念建立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综述关于“物质的分类”的已有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物质的分类”对促进高中生无机物性质学习的功能价值,并在学生情况分析和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设计性研究、对比性教学实验进行了教学设计及实施研究.通过学生认识发展的前后测,以及学生访谈等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了实现“物质的分类”促进高中生无机物性质学习的功能价值的有效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以氯水的教学为案例,运用三重表征方式多元角度认识和理解物质,并用思维导图直观表示三重表征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SOLO分类理论可有效指导教师确定学生的学习最近发展区及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思维导图可直观表示化学知识三重表征之间的逻辑关系,促进学生建构起三重表征的有机整体关系,加速以符号表征为桥梁进行三重表征之间的互译转换,促使学生将多点知识结构发展为关联知识结构、抽象拓展结构水平。因此,在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建构化学三重表征的整体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以"碳和碳和氧化物"单元为载体,从单无整体的角度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从单一物质的学习向一类物质的学习迈进,让学生在把握物质之间内在联系的过程中,将零散的知识条理化,形成知识结构,以此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力.  相似文献   

9.
王建民 《化学教育》2017,38(15):14-14
<正>在化学教学中,许多化学概念、原理、规律的引人都是从实验展开并最终由实验加以论证。将教材资源设计成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化学实验,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在知道和理解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清楚所学知识的应用。1将教材插图设计成生活化实验人教版高中《化学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中"分散系及其分类"部分呈现了"树林中  相似文献   

10.
主要根据化学教学的基本原理,构建了"化学教学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模式,形成了"化学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的特色。学习理论实施导修课教学。将化学知识按学习属性分类,按各类知识认知原理设计教学范例,并对学生进行教学设计和模拟教学训练,使学生对各类化学知识的教学原理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5届硕士和3届本科生教学结果表明,学生化学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得到较理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使学生获得巩固的知识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经常注意巩固性原则的运用。现在我来谈谈自己在初中化学盐酸性质的教学中是怎样贯彻巩固性原则的。按教材的内容,盐酸的性质可分为两个课时讲授。这节是本章学习物质分类的开始,因而对本章学习的好坏起着一定的作用。在备课时我就考虑到:如何联系与巩固已学得的知识,  相似文献   

12.
王文彩 《化学教育》1985,6(4):15-17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普遍重视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和电离理论的教学,而对动态平衡的教学则重视不够。因此,学生在学到有关平衡的知识时常感到不好理解,甚至有的学生误认为,动态平衡不可捉摸,反正老师怎么说怎么有理!学生为什么有这样的认识呢?主要是习惯于绝对化地看问题,没有掌握好动态平衡观点。学生在学习上的缺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造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动态平衡观点呢?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反复讲解动态平衡的重要性,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动态平衡的重要意义,要让他们象学习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和电离理论那样努力学好关于动态平衡的知识。  相似文献   

13.
在中等学校中所学的化学知识是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于任何人不论他将来从事什么活动,都是需要的,但是只有当人们牢固地掌握了这些知识的时候,才能运用这些知识。大家知道,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旧知识如果还没有巩固,学习新知识自然会有困难。学生只有把学过的知识巩固地掌握了之后,才能够顺利地获得新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巩固性原则,对学生获得巩固的知识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化学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门科学,世界上物质的种数是那样地多,我们虽然不一定每一种物质都一一要加以研究,而只要研究一些对人类关系较大的且具有代表性的物质,但即使这样,所要研究的物质种数还是很多的。而且每种物质都有它自己的成分,特  相似文献   

14.
孙夕礼 《化学教育》2010,31(10):13-15
人教版 5化学.(必修)“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浓缩了Si、P、N 、Cl 等主要非金属元素 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这部分的知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物质的量、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 反应这些理论, 加上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相似文献   

15.
丁樱 《化学教育》2016,(17):26-29
"二维图"将元素化合价、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之间的转化整合在一张图中。教学实践证明,建构元素"二维图"用于高一教学,能很好地衔接了初中与高中的化学主要知识,缓解学时压力,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展了学生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好了准备。建构元素"二维图"为教学过程中渗透化学观念提供了可行性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什么可以被算作知识?知识是怎样发展的?知识受到哪些限制?谁拥有知识?知识的价值是什么?拥有或没有知识意味着什么?本文提出了认识论指导下的教学语言的选择、科学理论与模型教学策略、科学探究教学策略、全球化问题教学策略、科学知识的本质教学策略等,并进行了一学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结果证明认识论指导下的科学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本质观、批判性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17.
邓海山 《大学化学》2013,28(4):24-27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沿着情境线、问题线和知识线3条线索开展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对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究,自主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并概括提炼可迁移的学习策略,形成学习能力。通过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8.
韩莉  刘萍  罗漫 《化学教育》2020,41(4):26-29
在“蒸气压下降”的教学中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先具象后抽象的知识呈现方式、结合现实情境扩大知识的应用、纵向联系新旧知识的教学设计,巩固了学科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以人类认识二氧化碳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史实为问题线索和教学主线,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探索利用科学史知识,从宏观认识上提升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促进学生初步建立学习常见物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的有效路径,为初中化学教师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齐红涛  赵河林  王磊 《化学教育》2014,35(23):13-17
"分子间作用力"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概念.论述了分子间作用力相关概念的知识层级结构, 指出分子间作用力和化学键是2种不同的作用方式,对物质的结构及其性质产生不同的影响;分析了分子间作用力相关概念的学生认识发展和学习困难;解析了分子间作用力相关概念的教学关键问题,揭示了运用分类、比较、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理解分子间作用力和形成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