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芳基碘鎓盐和三芳基硫鎓盐是阳离子聚合的光引发剂和光敏产酸物,但他们在300nm以上的光吸收很低,限制了对紫外光的利用效率。为解决此问题,本文合成了一些新的碘鎓盐和硫鎓盐,并用凝胶时间方法考察了它们的光引发效率。实验结果表明,2-苯硫基甲基,2′,4′-二甲基二苯碘鎓盐和9-蒽丙基,二苯基硫鎓盐具有特别高的光引发效率,这归之于光照时这些鎓盐发生了分子内电荷转移反应,即发生了分子内敏化。9-蒽丙基二苯硫鎓盐分子中的蒽基(An)是电子给体也是敏化基团,光照时可发生如下反应: .  相似文献   

2.
紫外光固化反应按机理分为自由基固化、阳离子固化以及自由基-阳离子混杂固化.自由基-阳离子混杂固化是指在同一体系里同时通过自由基聚合和阳离子聚合而发生的固化[1].混杂聚合结合了各个聚合反应的优点,表现出很好的协同效应.杂化光引发剂被设计成既能引发自由基聚合又能引发阳离子聚合的光引发剂.据报道,目前常见的杂化光引发剂主要有碘鎓盐类和苯基膦二苯甲酮类[2].  相似文献   

3.
与自由基型UV光固化体系相比,近年来开发的阳离子型UV光固化体系具有以下优点:(1)固化收缩率小;(2)不被氧气所阻聚;(3)厚膜固化;(4)低毒性[1]。该体系的重要组分阳离子光引发剂有很多种类,其中三芳基硫鎓盐又有其独特的优点,它能溶于绝大多数阳离子聚合的单体中[2]。虽然其引发  相似文献   

4.
设计合成了3种基于香豆素骨架的紫外-可见发光二极管(UV/Vis-LED)可激发的新型吡啶鎓盐光引发剂, 并研究了这3种香豆素吡啶鎓盐的构效关系及其作为单组分自由基光引发剂在丙烯酸酯体系中的光引发活性.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表明, 这3种香豆素吡啶鎓盐在300~400 nm区域有较强吸收. 在LED@365 nm和LED@405 nm光源辐照下, 研究了3种光引发剂的稳态光解和光聚合动力学. 研究表明, 这3种香豆素吡啶鎓盐光引发剂在相应光辐照下都具有较好的光解速率. 此外, 3种光引发剂对丙烯酸酯都具有较好的引发活性. 构效关系研究表明, 吡啶环4号位引入推电子的甲氧基会使其引发丙烯酸酯单体聚合的活性降低; 而引入吸电子的乙酰基会使其引发丙烯酸酯单体聚合的活性增加. 差示扫描量热(DSC)实验表明, 此类吡啶鎓盐光引发剂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当3种光引发剂与丙烯酸单体混合时可提升体系的热稳定性; 通过电子自旋共振(ESR)证明了活性物种的产生, 并对该类引发剂的引发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硅醚-有机铝体系引发氧化环己烯光开环聚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环氧化合物的光开环聚合一般采用正离子光引发剂,常用的有重氮盐、硫鎓盐和碘鎓盐。它们在光照下产生Lewis酸引发环氧化合物开环聚合,由于Lewis酸对金属有强的腐蚀性,从而限制了它们在光固化涂料的应用。 近年,Hayase等报道了一种新型光引发剂,是由硅醚和有机铝组成,用它固化端基  相似文献   

6.
将二苯二硫醚作为硫源与1-甲基-2-苯基吲哚反应合成了含杂原子环的硫醚类化合物,然后再与二芳基碘三氟甲磺酸鎓盐反应,合成了一种新的芳基硫鎓盐。采用1 HNMR、MS等技术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并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在硫醚类化合物与二芳基碘三氟甲磺酸鎓盐的摩尔比为1∶1.2,催化剂为CuI/Cu,溶剂为1,1,2,2-四氯乙烷的反应条件下,目标化合物的产率达到了62.0%。同时,对这类结构的芳基硫鎓盐进行了紫外光固化性能测试,发现其能够在紫外光固化体系中作为阳离子光引发剂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7.
自由基-阳离子混杂光固化环氧/丙烯酸酯协同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可见光引发自由基-阳离子混杂光固化体系,固化环氧/丙烯酸酯制备的复合树脂,重点研究了自由基光引发剂樟脑醌和阳离子光引发剂二苯基碘鎓六氟磷酸盐质量比对固化时间、固化深度、线尺寸变化率及树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当樟脑醌在混合引发剂中的质量分数为0.75时,固化时间为6s,光固化深度为7.86mm,线尺寸变化率为0.2%,固化复合树脂的综合性能优良;很好地证明了自由基-阳离子混杂光固化体系结合了自由基聚合和阳离子聚合的优点,表现出较好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鎓盐化合物,如碘鎓盐、硫鎓盐和氧鎓盐等,作为光引发剂在酸催化微电子器件加工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曾对它们的稳态和瞬态光解及机理进行过比较详细的研究,也发现它们在光解时能以不同途径生成很强的无机酸(Bronsted酸),进而可引发单体阳离子聚合或高分子薄膜的交联等。很显然,在这一工作中准确测定它们光解时生成酸的量子产率将与微电子器件加工中光刻质量(如分辨率等)密切相关。在过去的工作中,一般采用酸碱滴定法困,即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水溶液测定嗡盐光解生成酸的量子产率,但由于嗡盐在水中溶解度不很理想,因而结果往往不能重复,测定的酸量子产率误差较大,如Pappas用此法测得的三苯基硫嗡盐在254 nm光解生成酸量子产率为0.74,误差在正负20%。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羟基对甲苯磺酰氧基碘苯与聚苯乙烯进行亲电取代反应,得到大分子阳离子碘鎓盐光引发剂聚苯乙烯碘鎓-六氟锑酸盐(PS-I·SbF6).用核磁共振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凝胶渗透色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紫外分光光度仪对其进行了表征.与小分子碘鎓盐系光引发剂相比,PS-I·SbF6的紫外最大吸收波长λmax红移,在240-270 nm范围内有较强的吸收;固化成膜后其相对迁移率较小分子光引发剂有显著下降.初步研究了PS-I·SbF6在环氧体系中的光固化性能,结果表明该体系有较好的光固化和后固化特性.  相似文献   

10.
二烷基(4-羟基苯基)硫鎓盐作为一类新型的光引发剂由于其合成方法简便以及具较宽的光谱范围(可延伸至300nm)。因而近年来颇受重视。由于该引发剂在光照激发后生成了共振一稳定的内鎓盐(Ylide)结构和质子酸。  相似文献   

11.
阳离子型UV光引发剂--三芳基硫鎓盐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凌华招  谢川 《合成化学》2006,14(2):170-171
以硝基苯、浓硫酸、六氟磷酸钾和碘酸钾为原料,经氧化、取代、置换反应得到3,3′-二硝基二苯基碘六氟磷酸盐(2)。2与苯硫醚在苯甲酸铜的催化下合成了3-硝基苯基二苯基硫六氟磷酸盐(3)。3是一种新型的三芳基硫鎓盐阳离子UV光引发剂,其结构经UV,1H NMR,IR及MS确证。  相似文献   

12.
碘鎓盐/胺复合体系,用作自由基光敏聚合的引发剂具有良好的效果[1],但是关于碘鎓盐和胺相互作用产生有引发活性的自由基的光化学反应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3.
阳离子光引发剂敏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用的阳离子光引发剂吸收波长在250-300 nm,与紫外光固化设备的辐射波长不匹配,光引发速率和效率低.本文介绍了阳离子光引发剂的种类、特点以及使引发剂体系吸收红移的研究,着重总结了阳离子光引发剂的敏化理论和技术.概述的敏化机理包括:能量转移、自由基氧化、激发态复合物和碎片加成.常用敏化方法有:添加光敏剂、扩大分子共轭使吸收红移和键合生色基团.文章还对新型阳离子光引发剂和光敏剂的设计和应用给予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二芳基碘鎓盐光引发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二芳基碘鎓盐光引发剂以及由它组成的光敏引发体系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鎓盐阳离子光敏聚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硫鎓盐和碘鎓盐引发的阳离子光敏聚合的发展与特点,对其光敏引发机理及影响引发效率的各种因素作了讨论,相应的紫外光固化树脂的组成与应用也作了介绍。还发表了一些新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6.
鎓盐引发的阳离子光聚合已有很多报道,但多偏重于低分子量环氧化合物的溶液聚合,对环氧树脂薄膜本体聚合的报道较少。鎓盐在紫外区(>300nm)吸收光的能力很低,苯偶姻醚可促进氟硼酸二苯碘[Ph_2I BF_4~-]在300—400nm的光分解,从而有助于它引  相似文献   

17.
本工作合成了一组带不同取代基的氧鎓盐化合物,并对它们的荧光寿命、荧光量子产率以及用丁基乙烯基醚(BVE)进行猝灭的荧光猝灭常数进行了测定,发现带拉电子基的氧鎓盐化合物和BVE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作用,相反,推电子基的引入则减弱了这种影响,表明反应具有电子转移性质.由于在BVE的聚合过程中,被猝灭的氧鎓盐荧光会因BVE聚合、双键减少而使氧鎓盐荧光逐步恢复.因此利用这一现象作为荧光探针,考察了氧鎓盐光引发BVE的阳离子聚合过程.文中还对氧鎓盐光引发BVE聚合的机理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工作合成了一组带不同取代基的氧鎓盐化合物,并对它们的荧光寿命、荧光量子产率以及用丁基乙烯基醚(BVE)进行猝灭的荧光猝灭常数进行了测定,发现带拉电子基的氧鎓盐化合物和BVE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作用,相反,推电子基的引入则减弱了这种影响,表明反应具有电子转移性质.由于在BVE的聚合过程中,被猝灭的氧鎓盐荧光会因BVE聚合、双键减少而使氧鎓盐荧光逐步恢复.因此利用这一现象作为荧光探针,考察了氧鎓盐光引发BVE的阳离子聚合过程.文中还对氧鎓盐光引发BVE聚合的机理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9.
李焱飞  谢川 《应用化学》2008,25(2):251-253
碘鎓盐;光引发剂;合成;正交试验;光引发性能  相似文献   

20.
利用吩噻嗪衍生物的供电子能力及紫外吸收强的特点, 通过引入推-拉电子结构, 设计并合成了4种D-π-A型吩噻嗪席夫碱类可见光引发剂, 并利用核磁共振氢谱和高分辨质谱表征了其结构. 该系列光引发剂在350~450 nm范围内具有摩尔消光系数达104 L·mol-1·cm-1的较强吸收, 与商品化Ⅱ型可见光引发剂硫杂蒽酮(ITX)相比, 其与405 nm LED光源具有更好的匹配性, 与碘鎓盐(Iod)组成的复合光引发体系也具有更高的引发效率和交联基团转化率. 通过光解、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和循环伏安(CV)实验证明了吩噻嗪席夫碱可见光引发剂与Iod复合光引发体系的光致电子转移(PET)机理. 最后, 利用吩噻嗪席夫碱可见光引发剂/碘鎓盐复合引发体系, 实现了光致发光器件的数字光处理(DLP)3D打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