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2′-联吡啶和去甲基斑蝥酸根桥联双核铜(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抗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二水氯化铜、2 ,2′ 联吡啶和去甲基斑蝥酸钠合成了桥联配体双核铜配合物 [(bipy) (DCA)Cu (DCA) Cu(bipy) (H2 O) ]·3H2 O(式中bipy为 2 ,2′ 联吡啶 ,DCA为去甲基斑蝥酸根 ) .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 -可见光谱和电导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配合物经验分子式为Cu2 C3 6H40 N4O14 ,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P1- ,a =1 12 5 1( 2 )nm ,b =1 2 70 7( 3 )nm ,c =1 73 45 ( 4 )nm ,α =94 86( 3 )° ,β =10 7 61( 3 )° ,γ =112 5 0 ( 3 )° ,V =2 12 64 ( 7)nm3 ,μ =1 0 66mm-1,Z =2 ,Dc=1 3 74g/cm3 ,F( 0 0 0 ) =90 8,R =0 0 5 47,wR2 =0 13 5 5 ,GOF =0 815 .配合物中两个铜原子呈六配位的拉长畸变八面体构型 .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具有抗抗癌活性的镧(Ⅲ)与去甲基斑蝥酸根的配合物,Na[La(DCA)2(H2O)],并借助元素分析、摩尔电导、IR、UV-Vis、1H-NMR及TG-DTA谱等方法对配合物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中去甲基斑蝥根根以两个羧基氧原子和环醚氧原子同时与La(Ⅲ)配位,两个DCA共提供6个氧配位原子,第七个配位原子为H2O的氧原子。此外,用MTT或SRB法测定了配合物对4种具有代表性的癌细胞株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证明,Na[La(DCA)2(H2O)]对某些癌细胞显示了比去甲基斑酸钠(Na2DCA)更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2,2'-联吡啶和去甲基斑蝥酸根桥联双核铜(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抗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二水氯化铜、2,2'-联吡啶和去甲基斑蝥酸钠合成了桥联配体双核铜配合物[(bipy)-(DCA)Cu-(DCA)-Cu(bipy)-(H2O)]·3H2O(式中bipy为2,2'-联吡啶,DCA为去甲基斑蝥酸根).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电导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经验分子式为Cu2C36H40N4O14,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a=1.1251(2)nm,b=1.2707(3)nm,c=1.7345(4)nm,α=94.86(3)°,β=107.61(3)°,γ=112.50(3)°,V=2.1264(7)nm3,μ=1.066mm-1,Z=2,Dc=1.374g/cm3,F(000)=908,R=0.0547,wR2=0.1355,GOF=0.815.配合物中两个铜原子呈六配位的拉长畸变八面体构型.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4.
合成并表征了两个含有不同阴离子的双核镍(Ⅱ)配合物{[(tacn)Ni(H~2O)]~2(μ-C~2O~4)}I~2·2H~2O(1)和{[(tacn)Ni(H~2O)]~2(μ-C~2O~4)}(ClO~4)~2·2H~2O(2)(tacn=1,4,7-三氮杂环壬烷)。晶体结构分析表明这两个配合物中,两个Ni离子通过草酸根桥联,每个Ni离子还与一个大环配体tacn上的三个氮原子和一个水分子配位形成变形八面体结构。结晶水和配位水之间通过氢键相连。在紫外-可见区测定了配合物的固体反射谱和溶液吸收谱。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3种以4,4’-联吡啶为配体的三核环状Cu(Ⅱ)配合物[Cu3(4,4'-bpy)3.(phen)3](ClO4)6.2H2O(1),[Cu3(4,4'-bpy),(bpy)3](ClO4)6.H2O(2)和[Cu394,4'-bpy)3.(NO2-phen)3](ClO4)6.6H2O(3)。经元素分析,电导,IR,电子光谱,ESR,磁化率等方法进行了表征,推定该配合物具有以4,4’-联吡 相似文献
6.
以具有芳香基团的3-(9-甲基-芴基)-丙酸(FluCO2H)和N-咔唑基丙酸(CarbCO2H)为配体,合成了5种具有双核铜结构的配合物[Cu2(FluCO2)4(CH3OH)2](1),[Cu2(FluCO2)4(DMF)2](2),[Cu2(FluCO2)4(4,4′-bipy)2]n(3),[Cu2(CarbCO2)4(CH3CN)2](4),[Cu2(CarbCO2)3(2,2′-bipy)2]ClO4(5)。晶体结构测试表明:配合物1,2和4都具有羧酸桥联的车轮状结构单元,其结构单元轴向位置分别由甲醇,二甲基甲酰胺和乙腈分子占据。配合物3中,车轮状双核铜结构单元通过4,4′-联吡啶连接构成一维链。配合物5的双核铜结构单元则是通过三个羧酸桥联形成。 相似文献
7.
以具有芳香基团的3-(9-甲基-芴基)-丙酸(FluCO2H)和N-咔唑基丙酸(CarbCO2H)为配体,合成了5种具有双核铜结构的配合物[Cu2(FluCO2)4(CH3OH)2](1),[Cu2(FluCO2)4(DMF)2](2),[Cu2(FluCO2)4(4,4’-bipy)2]n(3),[Cu2(CarbCO2)4(CH3CN)2](4),[Cu2(CarbCO2)3(2,2’-bipy)2]ClO4(5)。晶体结构测试表明:配合物1,2和4都具有羧酸桥联的车轮状结构单元,其结构单元轴向位置分别由甲醇,二甲基甲酰胺和乙腈分子占据。配合物3中,车轮状双核铜结构单元通过4,4’-联吡啶连接构成一维链。配合物5的双核铜结构单元则是通过三个羧酸桥联形成。 相似文献
8.
过渡金属-4, 4'-联吡啶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过渡金属与4,4'-联吡啶反应,得到两种新型配合物[Zn(4,4'-bpy)~2(H~2O)~2](pic)~2·(4,4'-bpy)·(H~2O)(1)与[Cu(4,4'-bpy)(pic)~2](2)(4,4'bpy:4,4'-联吡啶,pic^-:苦味酸根),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表征。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晶体1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c,晶胞参数为:a=2.2716(2)nm,b=1.6191(3)nm,c=1.6166(2)nm,β=131.085(7)°,V=4.481(2)nm^3,Z=4;该配合物由4,4'-联吡啶与金属配位形成多孔的二维网,二维网再由未配位的4,4'-联吡啶通过氢键作用沿a方向堆积得三维网状结构,未配位的4,4'-联吡啶、水、苦味酸根离子就被包含在这种网络之中,展示出一定的包合现象,晶体2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为:a=0.6100(2)nm,b=1.0186(3)nm,c=1.1046(2)nm,α=107.230(10)°,β=101.992(2)°,γ=97.87(7)°,V=0.6266(3)nm^3,Z=1。在该配合物中,4,4'-联吡啶分子、苦味酸根离子均与铜离子配位,形成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9.
过渡金属-4, 4'-联吡啶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过渡金属与4,4'-联吡啶反应,得到两种新型配合物[Zn(4,4'-bpy)~2(H~2O)~2](pic)~2·(4,4'-bpy)·(H~2O)(1)与[Cu(4,4'-bpy)(pic)~2](2)(4,4'bpy:4,4'-联吡啶,pic^-:苦味酸根),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表征。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晶体1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c,晶胞参数为:a=2.2716(2)nm,b=1.6191(3)nm,c=1.6166(2)nm,β=131.085(7)°,V=4.481(2)nm^3,Z=4;该配合物由4,4'-联吡啶与金属配位形成多孔的二维网,二维网再由未配位的4,4'-联吡啶通过氢键作用沿a方向堆积得三维网状结构,未配位的4,4'-联吡啶、水、苦味酸根离子就被包含在这种网络之中,展示出一定的包合现象,晶体2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为:a=0.6100(2)nm,b=1.0186(3)nm,c=1.1046(2)nm,α=107.230(10)°,β=101.992(2)°,γ=97.87(7)°,V=0.6266(3)nm^3,Z=1。在该配合物中,4,4'-联吡啶分子、苦味酸根离子均与铜离子配位,形成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铜(Ⅱ)与反式丁烯二酸根和2,2'-联吡啶形成的配合物,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反射光谱和变温磁化率等研究,确定其组成为[Cu~2(fum)(bipy)~4][fum]·12H~2O,其中bipy=2,2'-联吡啶,fum=反式丁烯二酸根。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Cu~2(fum)(bipy)~4][fum]·12H~2O晶体属三斜晶系,P1(#2)群;晶胞参数:a=1.0697(2)nm,b=1.2820(2)nm,c=1.0470(3)nm,α=101.88(2)°,β=101.93(2)°,γ=79.41(1)°;Z=1,最终偏离因子R=0.033。分子为反式丁烯二酸根桥联两个Cu(Ⅱ)单元的双核结构,每个Cu(Ⅱ)具有畸变的三角双锥配位环境。变温磁化率研究表明,配合物中存在弱的铁磁性偶合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双核Cu(Ⅱ)—牛磺酸缩水杨醛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生物活性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合成了双核铜配合物[Cu(TSSB)(H2O)]2.2H2O(TSSB=牛磺酸缩水杨醛席夫碱) ,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利用X射线法测定其结果,晶 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其晶胞参数为:a=0.69613(19)nm,b=0.9307(3)nm,c=1. 0439(3)nm;a=108.796(5)°,β=101.271(5)°,γ=105.617(5)°,V=0.5869(3) nm^3,Z=1,Dcald=1.849g/cm^3,μ=2.058nm^-1,F(000)=334,Gof=1.079,Δρ=379- 406e.nm^-3,两个铜原子配位数各为五,处于变形四方锥的配位环境中,并对配合 物进行了的生物活性试验,结果表明,配合物抗菌活性与青霉素接近,肿瘤抑制率 达63、5,半数臻死量为1000mg/kg,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抗菌、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12.
由[Cu(MeCN)2(PPh3)2(BF4)和4′-苯基-2,2′:6′,2″-三联吡啶(4′ -Phtpy)在室温下反应,合成了一个新颖的具有光致发光性能的五配位配合物[Cu (4′-Phtpy)(PPh3)2](BF4)。对配合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结构表征,并进行了红外 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等光谱学分析。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n,晶胞 参数:a=1.0807(6)nm,b=1.0943(6)nm,c=2.1610(12)nm,α=90°,β=102.785(10) °,γ=90°,V=2.492(2)nm^3,Z=2,Dc=1.354g·cm^-3。配合物中,Cu(I)与4′- Phtpy的3个N,2个PPh3的P配位呈变形三角双锥型结构,其轴向由Cu键合联吡啶的 末端2个N所组成,赤道平面由联吡啶的中心N原子和2个PPh3的P原子所组成。 相似文献
13.
Schiff碱Cu(II)配合物的结构、光谱及电化学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配合物结构对性质的影响,合成了两个Schiff碱的铜配合物{[Cu(II) (L1)]ClO_4(1)和[Cu(II)(L2)-(H_2O)_2](BF_4)_2(2)},并用红外、质谱和元素分 析对它们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它们的昌体结构。实验结果表明: 配合物1和2均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1的晶胞参数为a = 1.1147(6)nm, b = 1. 1481(7)nm, c = 0.770(3)nm; α = 98.81(4) °,β=106.94(4)°γ= 66.49(4)° ;V=0.8715(8)nm~3,Z=2,R=0.044.2的晶胞参数为a=1.0819(4)nm, b = 1.4095(6) nm, c = 1.0192(4)nm; α=96.54(4)°,β=106.18(3)°,γ=80.51(3)°;V=1. 4681(5)nm~3, Z=2, R = 0.068.此外,配合物1的Cu-O(1)键长[0.1880(5)nm]和可 见吸收波长(λ_(max)=557nm)比2[0.1982(6)nm,λ_(max)=605nm]短。配合物2在- 0。80~-1.20V范围内出现两个氧化和两个还原过程。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混合配体配合物单晶[Pd(bpy)(L-asp)·]3.5H_2O(bpy=2,2'-联吡啶, L-asp~2=L-天冬氨酸根)。用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对配合物的成键及组成进行了表 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CCD)测定配合物的结构,晶体属四方晶系,为P4(1) 2(1)2空间群。配合物为平面四边形结构,分子内存在氢键作用,其晶胞靠氢键 和芳环堆砌等弱相互作用力形成。用电位滴定法测定了配合物稳定常数lgK[Pd~ (2+)+bpy+L-asp~2<->Pd(bpy)(L-asp)]、表征常数△lgK[Pd(bpy)~(2+)Pd(L-asp) <->Pd(bpy)(L-asp)+Pd~(2+)]和lgX[Pd(bpy)_2~(2+)+Pd(L-asp)_2~(2-)<->2Pd (bpy)(L-asp)],各常数均大于相应的统计期望值,从分子内d-pπ电子效应和电性 中和角度对配合物额外稳定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用4,5-二氮芴-9-酮(dafo)、邻苯二甲酸和硝酸铜合成了二价铜的一维链状超 分子化合物[Cu(dafo)_2(H_2O)_2]-(OPA)_2(OPA=邻苯二甲酸一价阴离子),其结构 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法确定。该化合物是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 a = 0.71093(16)nm, b = 1.5724(4)nm, c = 1.5357(3)nm, α=90.000(5) °, β =102.220(4) °,γ=90.000(5) °, V = 1.6778(6)nm~3, Z = 2, F(000) = 814, M_r = 794.17, D_c = 1.527 g/cm~3, μ = 0.727 mm~(-1), R_1 = 0.0406, wR_2 = 0.0930.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化合物具有一维链状结构,该结构是通过氢 键这种弱相互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对苯二甲酰双环戊烯基锡钼(钨)异多核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苯二甲酰双环戊二烯基三羰基钼(钨)负离子与有机锡的反应,合成了 一系列的对苯二甲酰双环戊二烯基锡钼(钨)异多核金属配合物,并用IR,~1H NMR和元素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环戊二烯上的拉电子取代基极大地减 弱金属负离子的亲核性,对苯二甲酰双环戊二烯基三羰基钼(钨)负离子与 R_2SnCl_2(R = Ph, Me, Et)反应时,仅有一个氯原子被金属负离子所取代。用X射 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化合物{p-[(Ph_3Sn)(CO)_3MoC_5H_4-C(O)]_2C_6H_4}的晶体结 构。该晶体为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晶胞参数为:a = 3.4209(10) nm, b = 1.1329(3) nm, c = 1.4214(4) nm, β = 104.466(5) °, V = 5.334(3) nm~3, Z = 4, R = 0.033。两个SnMo结构单元处于桥连苯基的反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苯二甲酰双环戊二烯基三羰基钼(钨)负离子与有机锡的反应,合成了 一系列的对苯二甲酰双环戊二烯基锡钼(钨)异多核金属配合物,并用IR,~1H NMR和元素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环戊二烯上的拉电子取代基极大地减 弱金属负离子的亲核性,对苯二甲酰双环戊二烯基三羰基钼(钨)负离子与 R_2SnCl_2(R = Ph, Me, Et)反应时,仅有一个氯原子被金属负离子所取代。用X射 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化合物{p-[(Ph_3Sn)(CO)_3MoC_5H_4-C(O)]_2C_6H_4}的晶体结 构。该晶体为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晶胞参数为:a = 3.4209(10) nm, b = 1.1329(3) nm, c = 1.4214(4) nm, β = 104.466(5) °, V = 5.334(3) nm~3, Z = 4, R = 0.033。两个SnMo结构单元处于桥连苯基的反位。 相似文献
18.
二维网状结构超分子化合物[Cu(dafo)2(H2O)2](Cl04)2的两种同分异构体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4,5—二氮芴-9-酮(dafo)、邻苯二甲酸、高氯酸铜和4,5—二氯芴—9— 酮(dafo)、苯甲酸、高氯酸铜进行混和反应时分别得到亮蓝色和蓝绿色晶体,它们 的结构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法测定。其单晶结构表明,这两种化合物是同分异构体 ,组成都是C22H16Cl2CuN4O12。这两种化合物是通过氢键形成的具有二维网状结构 的超分子化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分析对两种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9.
N-对三氟甲基苯基-α-氨基烷基磷酸酯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生物活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活性基团拼接法将氟原子引入α-氨基烷基膦酸酯中,合成了一系列含氟 芳基α-氨基烷基膦酸酯类新化合物,结构经元素分析,IR,~1H NMR及MS确认。对 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抑制烟草花叶病毒(TMV)田间生物测试,结果表明,该类 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抑制TMV活性,其中4d化合物在0.0005%浓度下对烟草花叶病毒( TMV)防效达到了67.03%。就此对4d化合物作了单晶培养,并就晶体结构进行了X衍 射分析。结构表明4d化合物分子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_1/c。晶胞参数a = 1. 1957(5) nm, b = 1.0664(5) nm, c = 1.5943(7) nm, α = 90°,β = 97.623(8) °,γ = 90°,V = 2.0150(15) nm~3, Z = 4. D_c = 1.336 Mg/m~3, μ = 0.189 mm~(-1), F(000) = 84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