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硫酸铜含量对硫酸铜与丁腈橡胶之间配位交联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丁腈橡胶(NBR)的可配位侧基——腈基(—CN)与金属盐硫酸铜(CuSO4)的铜离子(Cu2+)之间的配位反应制备了一种配位交联CuSO4/NBR.影响该配位交联反应的因素众多,如热压温度、热压时间、增塑剂等等,考察了CuSO4含量对其的影响.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动态力学分析(DMA)、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等手段对CuSO4与NBR之间的配位交联反应进行了分析,并对所得配位交联的CuSO4/NBR进行了交联密度及力学性能的测试.结果发现,随CuSO4含量的不断增加,CuSO4与NBR的配位交联程度逐渐增强,且所得配位交联CuSO4/NBR显示出从典型橡胶到韧性塑料再到脆性塑料的力学转变特性.另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X射线能谱仪(EDX)对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CuSO4在聚合物基体中不仅充当交联剂的角色,而且还起着增强填料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柔性含咪唑基配体1,3,5-三(咪唑-1-甲基)苯(L)与硫酸镉在溶剂热条件下反应,通过反应条件控制得到了2个配位聚合物{[Cd(L)(EG)0.5(H2O)(SO4)]·EG·H2O}n(1)和[Cd(L)(EG)(SO4)]n(2)(EG=乙二醇)。并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中配体L连接Cd(Ⅱ)形成一维链状结构,而配合物2中配体L与Cd(Ⅱ)配位形成二维网状结构,并进一步通过硫酸根桥联形成三维结构。有趣的是,EG分子在配合物1中连接链内的2个Cd(Ⅱ),而在配合物2中作为端基与1个Cd(Ⅱ)配位,硫酸根离子在1中作为端基配位,而在2中则以桥联方式连接2个Cd(Ⅱ)。研究了配合物的荧光性质及其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金超  王银歌  钱惠芬  黄伟 《无机化学学报》2014,30(10):2440-2446
制备了2个含有叠氮根和硫氰根配位单元的3,4-双咪唑噻吩(L)的锰(Ⅱ)配位聚合物[Mn(L)(N3)2(H2O)]n(1)和[Mn(L)2(SCN3)2]n(2)并报道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化合物1和2是通过3,4-双咪唑噻吩与四水醋酸锰反应,同时分别引入过量的线性三原子阴离子(N3-和SCN-)以取代醋酸根作为抗衡离子制备而得。单晶结构分析表明1和2具有相同的无限二维链状空间结构,但是由不同的44元的[Mn6(L)4(2N3)2]和36元的[Mn4L4]大环单元结构组成。此外,配位聚合物1中的叠氮根分别采用端基单齿和桥联双齿的配位方式,而配位聚合物2中的硫氰根仅以端基氮原子与Mn(Ⅱ)离子配位。  相似文献   

4.
制备了2个含有叠氮根和硫氰根配位单元的3,4-双咪唑噻吩(L)的锰(Ⅱ)配位聚合物[Mn(L)(N3)2(H2O)]n(1)和[Mn(L)2(SCN3)2]n(2)并报道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化合物1和2是通过3,4-双咪唑噻吩与四水醋酸锰反应,同时分别引入过量的线性三原子阴离子(N3-和SCN-)以取代醋酸根作为抗衡离子制备而得。单晶结构分析表明1和2具有相同的无限二维链状空间结构,但是由不同的44元的[Mn6(L)4(2N3)2]和36元的[Mn4L4]大环单元结构组成。此外,配位聚合物1中的叠氮根分别采用端基单齿和桥联双齿的配位方式,而配位聚合物2中的硫氰根仅以端基氮原子与Mn(Ⅱ)离子配位。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4种具有不同取代基的锰卟啉在三氯甲烷溶剂中与咪唑(Im)、4-甲基咪唑(4-MeIm)、吡啶(Py)、4-甲基吡啶(4-MePy)等4种客体小分子的轴向配位反应,并采用微量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测定了反应的平衡常数。结果表明:每种锰卟啉均可以与咪唑及吡啶类客体分子发生轴向配位反应,轴向配合物的形成能力和稳定性与锰卟啉所含有的取代基有关,在β位上含有强吸电子硝基取代基的锰卟啉与客体分子能够形成更稳定的配合物;客体分子的性质对轴向配合物的形成也有显著的影响,锰卟啉与吡啶以物质的量之比为1∶1反应生成五元配位化合物;每一种锰卟啉与其他3种客体分子均以物质的量之比为1∶2反应生成六元配位化合物。客体的轴向配位反应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Im、4-MeIm、4-MePy、Py。  相似文献   

6.
含硼的双原子配体(如BO、BF等)稳定性差,有关BO基配位取代金属羰基化合物的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均较少,对配位过饱和及高度不饱和过渡金属配位体系的配位研究还鲜见报道.本文采用两种密度泛函方法 B3LYP和BP86对BO基杂配位的过饱和及高度不饱和铁羰基化合物Fe2(BO)2(CO)n(n=9,5)的配位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配位过饱和Fe2(BO)2(CO)9中,两个Fe原子间距较大,没有明显直接成键作用.其低能构型都是桥连结构且更倾向于CO桥而不是BO桥,BO基多以端配位的形式出现;由于其体系配位过饱和的特征,优化的低能构型中出现了BO基耦合于端位CO基的配位结构29-6S和29-8S.在配位高度不饱和Fe2(BO)2(CO)5体系中,所有低能构型也都是桥连结构但倾向于BO桥而不是CO桥,显现BO基中氧原子的碱性比CO基中氧原子的碱性更强;由于其配位高度不饱和,构型25-1S、25-4T和25-5T中存在两个3-电子给体桥?2-μ-BO配位;25-2T、25-3T和25-6T中存在两个"首尾相连"的3-电子给体"–B–O–"桥;结构25-1T中出现了由两个BO配体耦合形成的4-电子给体反式双硼双氧(B2O2)配体.无论从单羰基离解能还是单核离解能来看,Fe2(BO)2(CO)5的热力学稳定性都远比Fe2(BO)2(CO)9高,可望是一个潜在的合成目标.  相似文献   

7.
(NBR/PVC)/CuSO_4复合材料中配位交联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对丁腈橡胶/聚氯乙烯合金/无水硫酸铜((NBR/PVC)/CuSO4)混合物的配位交联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BR/PVC)/CuSO4共混物在升温过程中出现两个放热峰,分别归因于腈基(—CN)和CuSO4之间的配位交联反应和体系中NBR/PVC的自交联反应.通过对共混物配位交联反应动力学参数的计算发现,混合物中CuSO4含量的多少并未对体系配位交联反应的进行产生影响.同时共混物中PVC的存在促进了配位交联反应的进行,降低了铜离子(Cu2+)与—CN之间配位交联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别以三(对甲基苯基)膦,亚磷酸三(对甲基苯基)酯,亚磷酸三(对氯苯基)酯,亚磷酸三(邻甲氧基苯基)酯,亚磷酸三苯基酯等为配位体,以二羰基乙酰丙酮铑为催化剂母体,研究1—庚烯醛化反应的动力学和反应产物的分布,用动力学结果和测得的催化剂体系的红外光谱羰基伸缩振动频率与文献[1]结果比较,进一步说明烯醛化反应的速率不仅决定于其反应的控制步骤,而且与反应体系中活化络合体的浓度有关.亚磷酸三(3,4-二甲基苯基)酯有利于活化络合体的形成,其作为配位体时,醛化反应的速率较其它配位体高得多,同时由于其较大的立体化学效应,提高了对产物中直链醛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9.
在丁腈橡胶中引入无机金属盐粒子,通过腈基与金属离子之间的固相配位反应来实现丁腈橡胶的配位硫化,创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硫磺硫化体系的新型非共价键配位交联的橡胶网络体系.同时制备了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的配位硫化橡胶材料,既可以作柔性的橡胶材料使用,也可以作为韧性、脆性的塑料材料使用.本文就影响配位交联反应的两个关键因素(金属盐粉末的粒径和丁腈橡胶的丙烯腈含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提高配位硫化效率的办法(结晶水、增塑剂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评述了饱和烃C—H键活化的最近进展,从配位催化和量子化学的观点,推断了饱和烃C—H键活化及其配位催化反应的机理:首先是它的非定域轨道里的电子对配位在催化剂中心金属的d_z~2/d_■~2-■~2混合轨道上,然后电子从催化剂的HOMO流向底物的LUMO,发生氧化加成反应,生成烷基金属氢化物过渡态,最后经插入反应、还原消除反应,完成整个催化循环。此外,还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气相色谱数据处理了草酸配位化合物热分解动力学。提出了热分解动力学方程计算结果表明,该方程与实验符合程度比一些常见的动力学方程为好。通过量子化学计算,讨论了Fe(C_2O_4)_3~3-的热分解活化步骤。  相似文献   

12.
轻镧系金属La、Ce、Pr、Nd的二环戊二烯基氯化物迄今未能合成.我们用三个亚甲基将两个环戊二烯基桥联起来作为新型配位体代替环戊二烯,这祥就防止了发生歧化反应,首次使这一类络合物稳定化获得成功,合成了桥联二环戊二烯基镧系金属氯化物,合成步骤如方程(1)—(4)所示~([1,2])。  相似文献   

13.
乙酰丙酮与1,2-二(邻氨基苯氧基)乙烷缩合制得Schiff碱配体L;L与CoCl2.6H2O反应合成了席夫碱钴(Ⅱ)配位聚合物[CoLCl2]n(1),其结构经IR,XRD和元素分析表征。1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n,晶胞参数a=9.923(8),b=12.362(9),c=11.736(8),β=94.583(12)°,V=1 434.9(17)3,Z=2,Dc=1.246g.cm-3,R1=0.049 5,wR2=0.152 3。1中每个Co(Ⅱ)的配位环境均为扭曲四面体,每个配体L通过其两臂乙酰丙酮亚胺单元的端基氧原子同两个金属离子配位桥联形成一维链结构。  相似文献   

14.
通过轴向配位反应,将四苯基卟啉锌(ZnTPP)键合在4-乙烯基吡啶(4VP)与苯乙烯(St)共聚物P(4VP-co-St)的侧链,制得了卟啉功能化的大分子ZnTPP-P(4VP-co-St).通过FTIR与1H-NMR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重点研究了时间、温度对轴配过程的影响,以及大分子轴配化合物ZnTPP-P(4VP-co-St)的谱学性能,对其光物理行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共聚物P(4VP-co-St)的吡啶侧基为配体,通过轴向配位反应可顺利地制备卟啉功能化的大分子ZnTPP-P(4VP-co-St),且温度越低,键合量越大.该大分子具有类似于ZnTPP的特征电子吸收光谱与荧光发射光谱,同时也显示出轴向配位的特征.与小分子ZnTPP相比,ZnTPP-P(4VP-co-St)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都发生了明显的红移.大分子轴配化合物ZnTPP-P(4VP-co-St)的光物理行为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高分子效应,随着大分子链中ZnTPP键合量的增大,相近的ZnTPP侧链单元之间会发生能量转移,使荧光发射强度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15.
在具有高度等规定向能力的rac-Me2Si(2-Me-4-Ph-Ind)2ZrCl2/MAO催化体系所催化的丙烯聚合反应中,通过控制聚合条件,实现聚合物链选择性地向对双苯乙烯单体的链转移反应,合成出一种新的苯乙烯基封端的反应性等规聚丙烯.以这种苯乙烯基封端反应性聚丙烯为结构单元,构筑了两种拓扑结构(接枝和星型)的聚丙烯共聚物,一是在CpTiCl3/MAO催化下,与苯乙烯小分子进行配位聚合,合成了以间规聚苯乙烯为主链、等规聚丙烯为侧链的接枝共聚物(sPS-g-iPP);二是选择性地在链端苯乙烯基上进行氯化和取代反应,定量地将叠氮基团引入等规聚丙烯链端,再与多炔基偶合剂进行点击反应,合成了星型等规聚丙烯.  相似文献   

16.
硼酸与多羟基化合物配位反应的热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量热法在298.2 K测定了B(OH)~-_4与多羟基化合物的反应焓。计算了硼酸与多羟基化合物的配位焓和配离子的标准生成焓。根据配位焓确定了B(OH)~-_4与甘露醇、山梨醇、丙三醇、葡萄糖等多羟基化合物配位反应的配位数,B(OH)~-_4与甘露醇、山梨醇的配位数是2;与丙三醇、葡萄糖的配位数是1.  相似文献   

17.
羟基锌卟啉轴向配位反应的光谱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对2种羟基锌卟啉配合物与3种咪唑类客体小分子进行轴向配位反应的热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荧光光谱法考察了客体浓度对配位反应荧光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咪唑类客体的轴向配位能力按2-MeIm>N-MeIm>Im的顺序依次减弱;(2)咪唑类客体与主体进行轴向配位反应时将产生荧光猝灭效应.  相似文献   

18.
利用电沉积法将不溶于常规无机和有机溶剂的多金属氧酸盐基的配位聚合物1, [{La(H2O)5·(dipic)}{La(H2O)(dipic)}]2{Mo8O26}·10H2O溶解于离子液体[RMIM][HT]或[RMIM][HP]中, 在恒电位下电解, 得到多金属氧酸盐基的配位聚合物膜. 应用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XRD粉末衍射等方法研究多金属氧酸盐基配位聚合物膜的结构, 发现其与多金属氧酸盐基配位聚合物有相同的结构. 实现了多金属氧酸盐基配位聚合物在电极上的重构设计以及多金属氧酸盐基的配位聚合物的二次加工成型.  相似文献   

19.
以氟离子溶液作滴定剂,氟离子选择性电极作指示电极,利用氟-镓之间的配位反应及控制电位滴定法,对镓的测定进行了研究.控制溶液的pH约为4.2,实验温度为298 K,离子强度调节剂(NaNO3)的浓度为0.1 mol/L.对溶液控制的pH,氟离子的酸效应和镓离子的羟基配位效应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共存的Cu2 ,Zn2 ,Ni2 及Co2 等离子的干扰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在室温下,烯基膦氧化合物能够快速地替换掉零价钯配合物Pd(PEt_3)_4中的两个膦配体,高产率地合成对应的烯基膦氧配位的钯配位化合物3a~3e.烯基膦氧配位的镍和铂配合物3f和3g也能够通过类似的反应方法获得. 3e能够与HOAc反应缓慢地释放出烯基膦氧化合物;在相似的条件下再加入2倍量的PEt_3,反应能够进行彻底,并缓慢沉淀出一个季磷盐4.与Pd(PEt_3)_4类似, 3d也能够与苯乙炔和亚磷酸二乙酯发生钯氢化反应生成对应的乙烯基-Pd-磷酰基配位化合物,但是反应速度相对比较慢,该结果说明,在钯催化炔烃膦酰化反应中,生成的烯基膦氧化合物将一定程度上抑制催化循环中钯氢化环节的发生.所合成的配位化合和季磷盐4都经过核磁表征,其中两个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还经过X射线衍射技术确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