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吐蕃时期的藏文文献编纂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澄清和梳理吐蕃时期的文献翻译和文献编纂史中的疑难问题,是整个藏文文献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难题。藏文史料中明文记载,公元4世纪印度佛教和医学文献正式传入吐蕃;公元7世纪几十部文献正式翻译成藏文,并编纂成《观自在显密二十一部》丛书;公元8世纪编纂多种《十万般若》丛书;公元9世纪,将历经两个多世纪翻译的经典文献,先后编纂为三大目录体系。这些吐蕃时期翻译的文献和编纂的丛书,以及三大目录,大部分收入到《甘珠尔》、《丹珠尔》中。文章梳理了吐蕃时期不同阶段的文献编纂史,还引用大量可信而详实的藏文原著中的资料,对当今部分学者的某些误解和质疑进行了纠正和解答。 相似文献
2.
澄清和梳理吐蕃时期的文献翻译和文献编纂史中的疑难问题,是整个藏文文献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难题。藏文史料中明文记载,公元4世纪印度佛教和医学文献正式传入吐蕃;公元7世纪几十部文献正式翻译成藏文,并编纂成《观自在显密二十一部》丛书;公元8世纪编纂多种《十万般若》丛书;公元9世纪,将历经两个多世纪翻译的经典文献,先后编纂为三大目录体系。这些吐蕃时期翻译的文献和编纂的丛书,以及三大目录,大部分收入到《甘珠尔》、《丹珠尔》中。文章梳理了吐蕃时期不同阶段的文献编纂史,还引用大量可信而详实的藏文原著中的资料,对当今部分学者的某些误解和质疑进行了纠正和解答。 相似文献
3.
仲玉花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3,(1):28-36
一百年多前,无数仁人志士历尽艰难通过翻译等途径向中国引入了马克思主义。一代又一代译者的艰辛工作为我们留下了浩瀚如烟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深入探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须在国际比较与历史比较的视野下,立足于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对早期马克思主义文献的汉译与传播进行系统考证研究。文章以日本社会主义思想家幸德秋水著《社会主义神髓》为例,通过汉日文本及不同译本之间的对比,从文献学、翻译学和历史学等角度考证其汉译与传播历程,分析不同时期译本特征,以深化马克思主义文本、版本及传播史研究。 相似文献
4.
汉译《圣经》作为语料具有"社会文化生活覆盖面广"、"语体成分口语性强"、"内容、年代可靠,并数量充足"等特点。汉译《圣经》重要语料近三十种,方言和单行本有六百多种。早期的汉译《圣经》语料被混收在《大藏经》中,这部分语料的剥离工作意义重大,有可能发现更早的"上古汉语"《圣经》语料。以汉译《圣经》为语料的汉语研究可对基于其他语料的汉语研究进行补充或修正。 相似文献
5.
基于玉树地震灾区藏文文献遗产的特点和受灾实况,文章从建设藏文文献数字化基地、组建藏文文献专业人才库、搭建州县际联席会议平台、成立国家级古籍保护单位和出版地方性典籍文献丛书等几个层面,探讨了藏文文献遗产保护机制的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6.
早在"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半个世纪以前,教会已经开始出版官话圣经.然而,后者没有成为在中国推广新文体的手段,<和合本>与文学革命在语言策略上存在差异,中国知识分子与外来宗教之间也有某些意识形态上的冲突.我们不能把<和合本>视为典型的欧化"国语",它的接受史反映的不仅是符号和翻译的问题,同时也是宗教和社会权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作为英语格律诗汉译的基础研究,素体诗的汉译策略在形式上可以设定“兼顾顿数与字数”的量化标准,还应该使译文尽可能体现句中停顿与跨行、节奏替换与缺省等原作中有意义标记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8.
作为英语格律诗汉译的基础研究,素体诗的汉译策略在形式上可以设定兼顾顿数与字数的量化标准,还应该使译文尽可能体现句中停顿与跨行、节奏替换与缺省等原作中有意义标记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9.
《圣经》作为基督教经典对世界文化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圣经》的汉译,对中国的政治、哲学、文学、语言、艺术、文化等领域的影响极其广泛。特别是从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和影响来看,汉译《圣经》既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资源,又是现代文学家创作灵感的聚宝盆。 相似文献
10.
吐蕃时期翻译的印度英雄史诗《罗摩衍那》在藏族传统文献中频繁出现.文章搜集了藏族传统文献中有关罗摩故事的记载,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评析,并阐释史诗的藏文文献价值和题材的典型效果,以及该命题在藏族传统文学研究和印藏文化史研究中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吐蕃之告身对官员来说就是官之章饰,对平民百姓来说就是身份标志。吐蕃给各级官员和平民百姓普遍授予不同质地等级的告身,并对被其征服的河陇西域等地民族首领授予较高等级告身,但其实际地位仍然较低的做法就是为了显示尊卑等级,维护统治秩序,也显示了一定程度的民族压迫性。吐蕃告身制度是吐蕃政权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在巩固和维护吐蕃政权在本部和河陇西域等占领区统治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该制度是吐蕃民族的传统习俗与唐朝告身和官品服饰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是吐蕃文明的代表,有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并非是一个极不严密、杂乱无章和从来没有真正完善的制度。对于不同时期的汉藏史料中关于吐蕃告身制度的记载必须首先进行分析考证,鉴别真伪,剔除舛误,区别对待,然后才能有选择地加以使用。 相似文献
12.
13.
举例分析了《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的优点:新词收录的精挑细选;突出词典的学习功用;全新语法代码清晰实用;体现了丰富的搭配信息。结合教学实践介绍了使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4.
包含真、利、善、美、圣意蕴的<格萨尔>,其文化语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体现了藏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特性.<格萨尔>的文学翻译就是在原语语境和译语语境的共同制约下获得译文表达式的过程,也是译文随语境的变化而进行"适如其所译"的意义构建过程.如果对<格萨尔>语境的本质特征缺乏深层次认知,如果不充分理解<格萨尔>的文化语境,如果没有创造性思维,不会解读藏族人的心理结构,不了解<格萨尔>的艺术特性,那么,对<格萨尔>的翻译就有可能是"隔靴搔痒"式的"吃力不讨好". 相似文献
15.
包含真、利、善、美、圣意蕴的《格萨尔》,其文化语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体现了藏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特性。《格萨尔》的文学翻译就是在原语语境和译语语境的共同制约下获得译文表达式的过程,也是译文随语境的变化而进行“适如其所译”的意义构建过程。如果对《格萨尔》语境的本质特征缺乏深层次认知,如果不充分理解《格萨尔》的文化语境,如果没有创造性思维,不会解读藏族人的心理结构,不了解《格萨尔》的艺术特性,那么,对《格萨尔》的翻译就有可能是“隔靴搔痒”式的“吃力不讨好”。 相似文献
16.
《弟吴宗教源流》是一部研究吐蕃历史文化方面比较重要的藏文史籍,深得当今藏学界的青睐,已成为研究藏族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文章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就《弟吴宗教源流》对吐蕃远古史、吐蕃史、史学史及分裂割据时期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的史料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小说《红与黑》的不同汉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误译的原因、类型并说明了误译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隐语在日语中广泛存在,特别是日本商界。比如译自日语的商界小说《浮华世家》里面就出现不少日语隐语的汉译实例。本文以描写翻译理论为基础,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对这些隐语实例进行研究,分析翻译过程中的初始、预备和操作规范;试着解释译者为何做出如此翻译,归纳隐语翻译策略。为今后的隐语翻译实践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9.
佐哈尔在文学翻译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论",并把翻译文学纳入特定的译入语文化,探讨其在多元系统中的"中心—边缘"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分析《哀希腊》两个汉译本,探究多元系统论对英诗汉译及翻译策略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20.
《五部遗教》中的《神鬼遗教》是一部伏藏文本,学界对其内容来源的研究仍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文章通过比较研究得出,《神鬼遗教》是由金刚普巴橛的历史与莲花生入蕃事迹结合而成的一部伏藏文献。文中关于莲花生和金刚普巴橛的叙事母题最早可以追溯到敦煌吐蕃历史文书P.T.44号,而《神鬼遗教》的8-16章中莲花生与夜叉“郭玛卡”的斗争又与辛饶弥沃传记《塞米经》的11-12章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并且都是佛魔斗争母题的再现与重构。莲花生进入吐蕃后降伏各地鬼神的叙事模式,在敦煌文献P.T.307和《娘氏宗教源流》《莲花生本生传·赤铜洲》中能够找到与之相应的母题。因此,《神鬼遗教》的史料来源是多元的,其内容源流最早可以追溯到11世纪以前的文献。 相似文献